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构建互动的数学教学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教学情境、启发性的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教学法 应用对策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极强的学科,数学教育,应当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启蒙性的特点,学生的数学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应试化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习惯于接受而非探索,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思维定式现象比较严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借助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立足教学环节科学提出问题,“以生为本”积极引导,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索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极其有效性对策。
1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应用的价值
1.1 培养数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常言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其数学学习的生命线,直接决定其数学学习的质量。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立足数学核心素养我们发现: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数学运算等模块的教育,都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传统应试化的数学教育模式相比,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思维,改变过去思维惰性、思维定式的学习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1.2 构建互动课堂,促进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对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改变过去单向传授的应试化教育模式,通过互动性的教学课堂的构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问题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对构建互动的教学课堂,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问题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如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化的数学问题等,促使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符,这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问题教学模式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将会积极改变过去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积极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该过程,对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课堂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此可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是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2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固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问题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学生主体原则。即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无论是问题的设计还是问题的提出以及引导,教师都应当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启发性原则。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思维为目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尽可能考虑问题的启发性、开放性,有效地解决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现状,实现良好的问题教学效果。
3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应用的有效性对策
3.1 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极其热门的一种教学模式。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笔者历来重视生活化教学,力求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将生活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数学教育目标。基于生活化教育的思想,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教学情境,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方式,给学生呈现了学校的一些图片进行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平行四边形吗?有梯形吗?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笔者将一个活动的长方形交给学生,让学生拉一拉,然后观察: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发生了哪些变化?拉了之后变成了什么图形?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什么?对比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稳定性呢?在日常生活中,平行四边形是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等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特征等的认知,促使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提升。
3.2 设计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性的数学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还有助于改变学生思维惰性、思维定式的数学思维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講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了已经学习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几位“老朋友”的面积计算和推导过程吗?谁来说一说?学生说了三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三角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呢?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你们可以尝试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接起来,观察拼接后的图形,然后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是一个探究性、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会很快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季胜男.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教学法 应用对策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极强的学科,数学教育,应当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启蒙性的特点,学生的数学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应试化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习惯于接受而非探索,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思维定式现象比较严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借助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立足教学环节科学提出问题,“以生为本”积极引导,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索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极其有效性对策。
1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应用的价值
1.1 培养数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常言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其数学学习的生命线,直接决定其数学学习的质量。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立足数学核心素养我们发现: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数学运算等模块的教育,都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传统应试化的数学教育模式相比,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思维,改变过去思维惰性、思维定式的学习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1.2 构建互动课堂,促进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对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改变过去单向传授的应试化教育模式,通过互动性的教学课堂的构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问题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对构建互动的教学课堂,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问题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如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化的数学问题等,促使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符,这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问题教学模式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将会积极改变过去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积极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该过程,对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课堂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此可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是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2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固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问题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学生主体原则。即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无论是问题的设计还是问题的提出以及引导,教师都应当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启发性原则。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思维为目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尽可能考虑问题的启发性、开放性,有效地解决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现状,实现良好的问题教学效果。
3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应用的有效性对策
3.1 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极其热门的一种教学模式。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笔者历来重视生活化教学,力求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将生活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数学教育目标。基于生活化教育的思想,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教学情境,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方式,给学生呈现了学校的一些图片进行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平行四边形吗?有梯形吗?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笔者将一个活动的长方形交给学生,让学生拉一拉,然后观察: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发生了哪些变化?拉了之后变成了什么图形?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什么?对比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稳定性呢?在日常生活中,平行四边形是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等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特征等的认知,促使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提升。
3.2 设计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性的数学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还有助于改变学生思维惰性、思维定式的数学思维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講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了已经学习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几位“老朋友”的面积计算和推导过程吗?谁来说一说?学生说了三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三角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呢?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你们可以尝试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接起来,观察拼接后的图形,然后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是一个探究性、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会很快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季胜男.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