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G4相关性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knif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脏组织学IgG4的表达,及其临床表现、生物化学指标、免疫及遗传学特性、病理学表现及免疫抑制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确诊的AIH-Ⅰ型患者45例,对其肝脏组织切片进行CD38、IgG、IgG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进行炎性反应分级G、纤维化分期S,并收集患者相应的血清学指标(ALT、AST、ALP、IgG、抗核抗体效价、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SGPRAb),血清IgG4测定,进一步研究免疫抑制治疗后的应答反应.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表示相关性.结果 45例AIH-Ⅰ型患者中5例(11.1%)为IgG4相关性AIH(IgG4-AIH组),其与经典AIH组患者(40例)在年龄、性别、生物化学指标(ALT、AST、ALP水平)、免疫指标(IgG水平、抗核抗体效价、ASGPRAb阳性率)及组织纤维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gG4-AIH组的血清IgG水平为25.8(9.2) mg/L,明显高于经典AIH组的18.3(6.7) mg/L(Z=-2.041,P<0.05),但两组之间血清IgG4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可见肝脏组织IgG4浆细胞浸润个数与血清IgG4水平无相关性(r=0.311,P=0.279).IgG4-AIH组患者的肝脏组织炎性反应情况较经典AIH组更显著(H=4.120,P<0.05),CD38+、IgG+浆细胞表达相对较经典AIH组更显著(CD38每个高倍视野下个数分别为39.3(13.5)的和21.3(8.8),IgG分别为39.3(14.0)和18.5(8.9);Z=-3.561,-3.584;P均<0.01).肝脏组织中IgG4+浆细胞个数与CD38+、IgG+浆细胞个数呈正相关(r=0.884,0.791;P均<0.01).结论 AIH-Ⅰ型患者中存在IgG4相关性AIH,但发病率不高.IgG4相关性AIH患者血清IgG4水平未显著升高,但组织学炎性反应活动较显著,并伴随较多CD38+、IgG-浆细胞浸润。

其他文献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研究发现,约54%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在施行根治性切除术(R0切除术)后仍会发生局部或区域复发,患者5年总生存率不超过40.0%[1],单纯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已难以提高.胃根治性切除术后,40%~65%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复发部位包括瘤床、吻合口及局部淋巴结区域[2].随机研究显示,放射疗法(以下简称为放疗)在局部控制上有优势,联合放射化学疗法(以下
期刊
目的 分析成人血清TBil水平的分布情况,检测不同血清TBil水平人群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 1A1基因突变情况,完善UGT1A1基因的突变库.方法 纳入上海地区209名不同TBil水平体检人群,分别对其进行UGT1A1基因的增强子苯巴比妥反应增强元件(PBREM)区、启动子TA盒以及5个外显子的基因检测.计数资料采用率的卡方检验比较.结果 209名体检人群中共检测到11个可能与血
目的 明确中国CD患者与副结核分枝杆菌(MAP)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73例回结肠型CD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层进行MAP的培养,每隔2周肉眼观察培养管中的菌落生长情况,共培养16周.培养结束后通过巢式PCR检测培养管中特异的MAP DNA(IS900).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经过16周的培养,113管分枝杆菌生长指示管中均未发现MAP菌落.所有CD
患者男,44岁,因反复腹痛10余年,再发加重1d于2013年12月21日就诊.患者2004年因右下腹持续性绞痛入当地医院,结肠镜检查示回盲部肿块,行部分回肠及升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小肠管壁及黏膜炎性改变并广泛脓肿形成,肠黏膜面多发性溃疡,符合CD改变.术后患者症状缓解.2004年3月至2012年7月脐周隐痛持续存在,间断加重,每次腹痛加重时即自行服用柳氮磺吡啶(具体剂量不详),腹痛可缓解,缓解
期刊
目的 探讨青藤碱和柳氮磺吡啶(SASP)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70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均分为7组,除对照组(不造模、不干预)外,使用恶唑酮将所有小鼠制备成实验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后,每日分别予模型组、低剂量青藤碱组、高剂量青藤碱组、低剂量联合用药组、高剂量联合用药组、SASP组0.9%氯化钠溶液1 mL、青藤碱(40 mg/kg)、青藤碱(120 mg/kg)、青藤碱(40 mg
近年来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和促胃液素-17对胃癌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初筛已获广大研究者的认可.检测血清促胃液素-17及PGⅠ与PGⅡ的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有助于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和萎缩部位[1].有研究发现,胃窦部萎缩性胃炎与促胃液素-17水平相关,但PGR在正常范围内[2].本研究评估PGⅠ、PGⅡ和促胃液素-17与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改
期刊
患者女,64岁,因吞咽梗噎感7个月于2012年10月15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9/71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皮肤及黏膜未见黑色素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颈胸部CT示:双侧颈部多发小淋巴结;食管胸下段、贲门部管壁不规则增厚,最厚处约1.4 cm,密度较均匀,管腔狭窄,提示食管
期刊
ⅡA分泌型磷脂酶A2 (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 groupⅡA,sPLA2-ⅡA)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关键酶,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1].近年研究发现,sPLA2-ⅡA与胰腺癌、胃癌、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2].本研究测定sPLA2-ⅡA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拟探讨sPLA2-ⅡA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期刊
目的 研究环丙沙星对行回盲部切除术后 IL-10基因敲除小鼠(CD 模型小鼠)的吻合口及小肠炎性反应及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12只敲除 IL-10基因的雄性 C3H/HeJBir 小鼠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环丙沙星组,小鼠行回盲部切除、回肠结肠吻合术建立模型后,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环丙沙星组予口服环丙沙星50 mg·kg^-1·d^-1,共4周。处死所有小鼠,取吻合口附近肠道组织行 HE 及天狼星红染色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经皮细针穿刺(US-FNA)胰腺肿块细胞病理学检查对胰腺肿块诊断的准确度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250例经US-FNA取得细胞病理学诊断的胰腺肿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US-FNA对胰腺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准确度的分层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 250例患者胰腺肿块US-FNA细胞学结果中,221例见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