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型思维完成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首先应该强调文化自信,其次要坚守人民的立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观作指导,注重把握历史规律。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提高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在具体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由此可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型思维将外国文学基本内容与本国优秀文化具体结合,从而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范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需要。
首先,要强调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有统一的社会理想、统一的文化认同,是“一贯到底型文化”,中华文化中诸如“自强不息”“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舍生取义”“革故鼎新”“扶危济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千百年传承的价值理念,在我们从小学汉字、成语、典故的时候就开始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这些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文化自信的基本立足点是为了增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民族要有文化认同,要有国性才有凝聚力生命力,而这来自于长久统一的文化教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文化自信是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和需要上去研究传统文化。”视角正确才能树立文化自信!视角正确就能树立文化自信!,在高校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型思维将外国文学基本内容与本国优秀文化具体结合,既可以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可以增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这是学习《外国文学史》主要目的之一。
其次立场要对,要坚守人民的立场。北宋著名学者张载的在“横渠四句”中说读书和学习的意义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传承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要用东方人的视角去观照外国文学思潮和现象,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去学习西方文学、文化,“作为中国研究,我们不能成为外国理论和外国话语的注释者,而应该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让它为我们服务。”就像彭林老师在《人格与国性——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两大主题》网络课程中所说的,我们是中国人,有自己的国性,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要学习中国的文化,你不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就没有了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因此在外国文学课堂上采用中国人的立场去讲解西方文学、文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文学无国界,但文学家是有国界的。“我们必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必须“要考虑他们是怎么看待问题的,他们看问题的立场是什么,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目的是搞明白“这些东西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外国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把外国文学、文化转化为我们的精神财富。”“解决我们目前遇到的或将要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观作指导,注重把握历史规律。历史发展绝不是只有一种或两种原因推动的,而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民,你有必要了解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历史,如果不了解本国历史,那么就会如钱穆所说。你只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国民。区分此民族和彼民族的异也是靠历史文化差异。文学经典几乎具有与史书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存在价值不在于拟古,更重要的是鉴今,这可以从外国文学最早进入中国时,通过晚清四大小说期刊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看出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在时代前沿的中华知识分子在目睹身历了众多浩劫后,提出了开通民智、变革社会的主张,这是晚清四大小说期刊的创刊宗旨,强调文学的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鲜明的功利目的。于是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中的西方科幻作品在中国化过程中被误读,以适应中国语境下的民族启蒙和救亡图存的艺术政治化目的。
中译者在诸多外国文学文类中选择了译介西方科幻作品到中国,并融入了自己对作品的前见理解,适当评点,使译本具有明确的指向意。鲁迅在《文序跋集·月界旅行》(1903年译)译本前言中谈了自己对科幻小说的理解,“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难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科幻小说成了辛亥革命时期宣传科学的一种新形式。同时,在译者译介西方科幻小说时,考虑到了向国人介绍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刻意突出了科幻作品的科学色彩,忽略了幻想成分。鲁迅、梁启超等人都把凡尔纳的小说称为科学小说,解放后国内才将这类小说改称为科学幻想小说。“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學小说始。”对浪漫主义文学译介内容的选择也是如此,当时的国人令学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国民最需要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反抗精神。因此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最早被引入中国,这些都是由当时中国的历史环境决定的,翻译家们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时带有明确的主观选择倾向。
大型文博节目《国家宝藏·石鼓·前世传奇》司马池语:“许多人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的文字和历史。”所以我们要按照历史合力规律与时俱进地把握我们的文字和历史,了解中西方文化传承,并进行有效创新。 在具体讲解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首先为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份中外文学作品对照阅读书单,让学生在深层阅读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精髓,形成自身情感体验,了解中外文学价值观、历史观、人生观的不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入手将中外文学发展建立起横向联系。
其次,在课堂教学和课程平台教学环节中要适当增加中外文化比较内容的投入。例如,在讲解古希腊神话时可以将中国的“尚德”神话与之对照,深入阐述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将但丁的《神曲》与屈原的《离骚》作对比,剖析为何一个情感为怒之烈,一个为怨之深,进而剖析中意文学中蕴含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性等;在讲解哈姆雷特性格的忧郁、行为的延宕时,结合中国的贵人语迟,静水深流的人格培养方式进行渗透;同时,探讨哈姆雷特的著名论断,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否和《易经·说卦》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说法有相通之处呢。在讲解麦克白夫人对悲剧《麦克白》的故事情节所起的推动作用时,讲解什么是《名贤集》里的“妻贤夫祸少”等。总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找到中外文学的同异之处,并应用在讲解中,对促进外国文学教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当然,这种教学方式给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一些客观要求。首先涉猎要广。在具体阅读中要扩大传统文学知识面,从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入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其次要自主運用比较思维方式教学。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搭建起外国文化与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桥梁。在中外文化比较的过程中了解民族精神,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文化传播。
总之,历史在不断前行,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要时俱进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角度去批判地继承借鉴,并将之转化吸收,培养具有传统价值理念和良好文化素养的学生,完成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这是时代发展摆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迫切完成的一个历史任务。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2018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马工程教材外国文学课堂比较型思维的培养与实践”(201817);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SJGY20190731;齐齐哈尔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OBE理论的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课程为例”的研究成果。作者供职于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新闻传播)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由此可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型思维将外国文学基本内容与本国优秀文化具体结合,从而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范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需要。
首先,要强调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有统一的社会理想、统一的文化认同,是“一贯到底型文化”,中华文化中诸如“自强不息”“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舍生取义”“革故鼎新”“扶危济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千百年传承的价值理念,在我们从小学汉字、成语、典故的时候就开始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这些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文化自信的基本立足点是为了增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民族要有文化认同,要有国性才有凝聚力生命力,而这来自于长久统一的文化教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文化自信是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和需要上去研究传统文化。”视角正确才能树立文化自信!视角正确就能树立文化自信!,在高校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型思维将外国文学基本内容与本国优秀文化具体结合,既可以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可以增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这是学习《外国文学史》主要目的之一。
其次立场要对,要坚守人民的立场。北宋著名学者张载的在“横渠四句”中说读书和学习的意义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传承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要用东方人的视角去观照外国文学思潮和现象,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去学习西方文学、文化,“作为中国研究,我们不能成为外国理论和外国话语的注释者,而应该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让它为我们服务。”就像彭林老师在《人格与国性——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两大主题》网络课程中所说的,我们是中国人,有自己的国性,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要学习中国的文化,你不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就没有了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因此在外国文学课堂上采用中国人的立场去讲解西方文学、文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文学无国界,但文学家是有国界的。“我们必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必须“要考虑他们是怎么看待问题的,他们看问题的立场是什么,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目的是搞明白“这些东西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外国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把外国文学、文化转化为我们的精神财富。”“解决我们目前遇到的或将要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观作指导,注重把握历史规律。历史发展绝不是只有一种或两种原因推动的,而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民,你有必要了解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历史,如果不了解本国历史,那么就会如钱穆所说。你只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国民。区分此民族和彼民族的异也是靠历史文化差异。文学经典几乎具有与史书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存在价值不在于拟古,更重要的是鉴今,这可以从外国文学最早进入中国时,通过晚清四大小说期刊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看出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在时代前沿的中华知识分子在目睹身历了众多浩劫后,提出了开通民智、变革社会的主张,这是晚清四大小说期刊的创刊宗旨,强调文学的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鲜明的功利目的。于是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中的西方科幻作品在中国化过程中被误读,以适应中国语境下的民族启蒙和救亡图存的艺术政治化目的。
中译者在诸多外国文学文类中选择了译介西方科幻作品到中国,并融入了自己对作品的前见理解,适当评点,使译本具有明确的指向意。鲁迅在《文序跋集·月界旅行》(1903年译)译本前言中谈了自己对科幻小说的理解,“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难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科幻小说成了辛亥革命时期宣传科学的一种新形式。同时,在译者译介西方科幻小说时,考虑到了向国人介绍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刻意突出了科幻作品的科学色彩,忽略了幻想成分。鲁迅、梁启超等人都把凡尔纳的小说称为科学小说,解放后国内才将这类小说改称为科学幻想小说。“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學小说始。”对浪漫主义文学译介内容的选择也是如此,当时的国人令学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国民最需要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反抗精神。因此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最早被引入中国,这些都是由当时中国的历史环境决定的,翻译家们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时带有明确的主观选择倾向。
大型文博节目《国家宝藏·石鼓·前世传奇》司马池语:“许多人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的文字和历史。”所以我们要按照历史合力规律与时俱进地把握我们的文字和历史,了解中西方文化传承,并进行有效创新。 在具体讲解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首先为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份中外文学作品对照阅读书单,让学生在深层阅读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精髓,形成自身情感体验,了解中外文学价值观、历史观、人生观的不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入手将中外文学发展建立起横向联系。
其次,在课堂教学和课程平台教学环节中要适当增加中外文化比较内容的投入。例如,在讲解古希腊神话时可以将中国的“尚德”神话与之对照,深入阐述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将但丁的《神曲》与屈原的《离骚》作对比,剖析为何一个情感为怒之烈,一个为怨之深,进而剖析中意文学中蕴含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性等;在讲解哈姆雷特性格的忧郁、行为的延宕时,结合中国的贵人语迟,静水深流的人格培养方式进行渗透;同时,探讨哈姆雷特的著名论断,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否和《易经·说卦》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说法有相通之处呢。在讲解麦克白夫人对悲剧《麦克白》的故事情节所起的推动作用时,讲解什么是《名贤集》里的“妻贤夫祸少”等。总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找到中外文学的同异之处,并应用在讲解中,对促进外国文学教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当然,这种教学方式给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一些客观要求。首先涉猎要广。在具体阅读中要扩大传统文学知识面,从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入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其次要自主運用比较思维方式教学。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搭建起外国文化与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桥梁。在中外文化比较的过程中了解民族精神,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文化传播。
总之,历史在不断前行,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要时俱进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角度去批判地继承借鉴,并将之转化吸收,培养具有传统价值理念和良好文化素养的学生,完成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这是时代发展摆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迫切完成的一个历史任务。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2018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马工程教材外国文学课堂比较型思维的培养与实践”(201817);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SJGY20190731;齐齐哈尔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OBE理论的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课程为例”的研究成果。作者供职于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