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电影不管是在商业上还是产业化上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急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今年的院线,票房比预期的少太多,面对如此的中国电影市场现状,未来的中国电影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长城》;中国电影;创意走向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不管是在商业上还是产业化上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急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分析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大片几乎瓜分了半壁江山,还有日韩电影不断来灌输民族文化,仅剩的中国电影,一部分已经沦为炮灰,一部分没有内涵思想,当然也有一部分守着中国电影的最后阵地。尤其是今年的院线,票房比预期的少太多太多,中国电影市场甚至还不如电影资本市场的“你一言我一语”来的精彩。面对如此的中国电影市场现状,未来的中国电影该何去何从?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在艺术和商业的结合上打破了传统,除了“罗生门”式的叙事策略借鉴好莱坞的大片模式,对武打场面、影像画面设计、视听效果等方面也都颇有新意。如今张艺谋又另辟蹊径,拍摄了电影《长城》,影片自上映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关于对它的评论也是超过了电影本身,成了舆论的噱头。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在电影界的位置是备受瞩目的,因此,不管是观众还是专业影评人对张艺谋的要求更加高于其他导演,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铺天盖地的批评,但事实上《长城》作为一部借好莱坞框架宣扬中国文化的中美和拍电影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作博弈。
可以说张艺谋的新作《长城》开创了中国电影新的创意类型,即使再多吐槽也掩盖不住其勇敢迈出的第一步,它的价值是不能否认的。
一:叙事层面的艰难对接
《长城》很明显是一部好莱坞式的重工业电影,但却不是一部单纯的美国大片,影片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加入了中国的元素、中国的价值观以及情感、精神,张艺谋的个人风格其实在影片中清晰可见。这种用好莱坞大片式的框架尽可能多的传播中国文化可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会评价电影剧情单薄,落入好莱坞大片俗套,确实《长城》是美国人所喜欢的类型,可转而再想,中国电影想要深入好莱坞也不是一朝一夕、一步到位的,必须有一个尝试的过程,就像你不会很容易接受一个新鲜事物一样,也不可能让美国人全面接受中国的文化,就像张艺谋自己说的,这毕竟不是一部只拍给中国人看的电影,而是拍给全世界看的,如果只给西方人讲中国人的文化和道理,他们肯定也不爱听。即使如此,《长城》还是把中国的故事和价值观浓缩在影片当中,比如影片中的长城、饕餮、火药、秘密部队……都是带有中国元素的,还有葬礼那场戏,对中国人来说,象征着一种精神和仪式感,是戍守边关的家国情怀,这是属于中国的特有文化,也通过情节慢慢地渗透进去了。
为了更好地契合中国文化,《长城》改变了好莱坞原来的只是打几只怪兽的故事模式,而是采用了“人海战术”。在中国文化中,用人来体现一种热情,一个氛围,是一种传统。美国的故事中一个小部队,大概是一二百人,如果只是一二百人在长城上,就显示不出來长城的巍峨,《长城》中不管是战士也好,怪兽也好,都是前仆后继的,营造了一种更加震撼的视觉奇观。
从《长城》的整个故事来看,叙事很简单,就是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故事,通过类型电影传递着中国的价值观。
二、传递的是一种文化符号
《长城》与其说是在传播中国文化,不如说是在宣扬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带有中国印记的文化符号。张艺谋在在影片中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细节营造出一部富有中国意蕴美的影片。
影片中的核心符号是长城,带有中国特殊印记的伟大的军事工程,它是中国的象征,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类的文明,也是国内外公认的最具中国特点的地标之一,因此长城是本电影的片名和主要场景选择。
饕餮作为影片中人人恨之的怪兽,饕餮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爪,大头大嘴,性格贪婪,比喻好吃之徒。影片用饕餮代替了好莱坞大片中的小怪兽,更具有具体性、针对性。另外影片中的饕餮是60年一出现,出现之后就会对人间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创伤,是上天对人类贪念的一种惩罚,更具明显,简单中却渗透着价值承载。
另外影片中常驻长城之上的秘密部队,分别为飞索部队鹤军、弓箭部队鹰军、工程和火炮部队虎军、近战部队熊军、步兵部队鹿军,五支部队的设置是根据中国传统的“五禽”这一意象,形象生动的点化出每支军队的独特特点。除了其意象的设置,张艺谋还不忘其最擅长的色彩的渲染,景甜率领的鹤军身穿蓝色衣服,而且全部都是女性,擅长空降袭击;彭于晏率领的虎军身穿黄色战服,操控着长城上大大小小的机关;林更新率领的鹰军身着红色,专门负责弓箭射击,还有其专门的阵法;黄轩率领的鹿军着紫色,是骑兵部队,负责近距离作战;张涵予率领的熊军,黑色着装,铁斧、长戟是他们的作战工具。五军配上了五种颜色,配合默契,不给敌人任何攻破的机会,展现了中国人无穷的军事智慧。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用来以传递军情的烽火台、火药、孔明灯等等,可见,《长城》并不是讲怎样打怪兽的,而是想要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中国元素来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力求寻找一种东西方共有的价值观
张艺谋这次的尝试还不同于《英雄》,《长城》不仅采用了好莱坞大片的框架,还要在影片中寻求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一种更加自然而又不突兀的方式把中国的价值观输送到西方观众的心里,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是让东西方的文化产生碰撞并相融合。要很好的讲中国故事,就得有方法,因为西方观众跟我们还是不一样的,最起码不在一个话语体系里,所以故事讲述方法不对,影片就会失败,所以张艺谋在《长城》中对价值观做了平衡与调整。
东西方电影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语言的差异,虽说可以中间翻译,但是很多中国传统意义的词汇经过翻译之后却完全变了一个味,不仅不能把原本想要表现的意思传达出来,反而会大减汉语的魅力。于是在《长城》中,张艺谋用了很聪明的方法,中英语相结合,英文基本上占了影片的一半,这样可以在段时间内完成语言的对接,让东西方文化可以在一个话语体系中对话,减少中间不必要的隔阂。另外为了寻求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影片尽可能的简单化处理,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就是浓缩话,不去含蓄的讲一些大道理,影片从始到终主要讲的就是一个词“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为此很多人会吐槽影片太肤浅、太庸俗,可如果高大山到国外人看不懂,又谈何输出中国文化呢!这种“减法”的处理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剧作的张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契点,使得这种主流价值观得以传播、输出。
当然,除了信任,影片也有对牺牲的刻画,还有包括中国古代伟大的科技发明以及人类的智慧。
中国电影市场现在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今年的票房的下跌也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可以让电影人冷静下来,思考电影到底该如何发展。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市场的大力冲击,使得中国电影不得不卷入这场竞争之中,如何既能把中国电影打入好莱坞,又能继续保持中国的独有特色和精神,是未来电影发展的关键。
《长城》一上映就成了热点话题,评价很明显分成了两个阵营,有褒扬,当然也有吐槽。《长城》作为一部“好莱坞电影”,首先它是一个合格的工业产品,而且还成功的融入了中国元素,承载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中国文化符号加入的也是恰到好处。可以说《长城》的意义已经大于电影本身了,是张艺谋一次伟大的而又有必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小刚.从电影《长城》看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J].电影评介,2017(5):45-47.
作者简介:安娜(1990—),女,汉族,籍贯:山东日照,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
【关键词】:《长城》;中国电影;创意走向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不管是在商业上还是产业化上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急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分析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大片几乎瓜分了半壁江山,还有日韩电影不断来灌输民族文化,仅剩的中国电影,一部分已经沦为炮灰,一部分没有内涵思想,当然也有一部分守着中国电影的最后阵地。尤其是今年的院线,票房比预期的少太多太多,中国电影市场甚至还不如电影资本市场的“你一言我一语”来的精彩。面对如此的中国电影市场现状,未来的中国电影该何去何从?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在艺术和商业的结合上打破了传统,除了“罗生门”式的叙事策略借鉴好莱坞的大片模式,对武打场面、影像画面设计、视听效果等方面也都颇有新意。如今张艺谋又另辟蹊径,拍摄了电影《长城》,影片自上映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关于对它的评论也是超过了电影本身,成了舆论的噱头。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在电影界的位置是备受瞩目的,因此,不管是观众还是专业影评人对张艺谋的要求更加高于其他导演,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铺天盖地的批评,但事实上《长城》作为一部借好莱坞框架宣扬中国文化的中美和拍电影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作博弈。
可以说张艺谋的新作《长城》开创了中国电影新的创意类型,即使再多吐槽也掩盖不住其勇敢迈出的第一步,它的价值是不能否认的。
一:叙事层面的艰难对接
《长城》很明显是一部好莱坞式的重工业电影,但却不是一部单纯的美国大片,影片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加入了中国的元素、中国的价值观以及情感、精神,张艺谋的个人风格其实在影片中清晰可见。这种用好莱坞大片式的框架尽可能多的传播中国文化可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会评价电影剧情单薄,落入好莱坞大片俗套,确实《长城》是美国人所喜欢的类型,可转而再想,中国电影想要深入好莱坞也不是一朝一夕、一步到位的,必须有一个尝试的过程,就像你不会很容易接受一个新鲜事物一样,也不可能让美国人全面接受中国的文化,就像张艺谋自己说的,这毕竟不是一部只拍给中国人看的电影,而是拍给全世界看的,如果只给西方人讲中国人的文化和道理,他们肯定也不爱听。即使如此,《长城》还是把中国的故事和价值观浓缩在影片当中,比如影片中的长城、饕餮、火药、秘密部队……都是带有中国元素的,还有葬礼那场戏,对中国人来说,象征着一种精神和仪式感,是戍守边关的家国情怀,这是属于中国的特有文化,也通过情节慢慢地渗透进去了。
为了更好地契合中国文化,《长城》改变了好莱坞原来的只是打几只怪兽的故事模式,而是采用了“人海战术”。在中国文化中,用人来体现一种热情,一个氛围,是一种传统。美国的故事中一个小部队,大概是一二百人,如果只是一二百人在长城上,就显示不出來长城的巍峨,《长城》中不管是战士也好,怪兽也好,都是前仆后继的,营造了一种更加震撼的视觉奇观。
从《长城》的整个故事来看,叙事很简单,就是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故事,通过类型电影传递着中国的价值观。
二、传递的是一种文化符号
《长城》与其说是在传播中国文化,不如说是在宣扬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带有中国印记的文化符号。张艺谋在在影片中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细节营造出一部富有中国意蕴美的影片。
影片中的核心符号是长城,带有中国特殊印记的伟大的军事工程,它是中国的象征,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类的文明,也是国内外公认的最具中国特点的地标之一,因此长城是本电影的片名和主要场景选择。
饕餮作为影片中人人恨之的怪兽,饕餮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爪,大头大嘴,性格贪婪,比喻好吃之徒。影片用饕餮代替了好莱坞大片中的小怪兽,更具有具体性、针对性。另外影片中的饕餮是60年一出现,出现之后就会对人间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创伤,是上天对人类贪念的一种惩罚,更具明显,简单中却渗透着价值承载。
另外影片中常驻长城之上的秘密部队,分别为飞索部队鹤军、弓箭部队鹰军、工程和火炮部队虎军、近战部队熊军、步兵部队鹿军,五支部队的设置是根据中国传统的“五禽”这一意象,形象生动的点化出每支军队的独特特点。除了其意象的设置,张艺谋还不忘其最擅长的色彩的渲染,景甜率领的鹤军身穿蓝色衣服,而且全部都是女性,擅长空降袭击;彭于晏率领的虎军身穿黄色战服,操控着长城上大大小小的机关;林更新率领的鹰军身着红色,专门负责弓箭射击,还有其专门的阵法;黄轩率领的鹿军着紫色,是骑兵部队,负责近距离作战;张涵予率领的熊军,黑色着装,铁斧、长戟是他们的作战工具。五军配上了五种颜色,配合默契,不给敌人任何攻破的机会,展现了中国人无穷的军事智慧。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用来以传递军情的烽火台、火药、孔明灯等等,可见,《长城》并不是讲怎样打怪兽的,而是想要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中国元素来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力求寻找一种东西方共有的价值观
张艺谋这次的尝试还不同于《英雄》,《长城》不仅采用了好莱坞大片的框架,还要在影片中寻求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一种更加自然而又不突兀的方式把中国的价值观输送到西方观众的心里,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是让东西方的文化产生碰撞并相融合。要很好的讲中国故事,就得有方法,因为西方观众跟我们还是不一样的,最起码不在一个话语体系里,所以故事讲述方法不对,影片就会失败,所以张艺谋在《长城》中对价值观做了平衡与调整。
东西方电影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语言的差异,虽说可以中间翻译,但是很多中国传统意义的词汇经过翻译之后却完全变了一个味,不仅不能把原本想要表现的意思传达出来,反而会大减汉语的魅力。于是在《长城》中,张艺谋用了很聪明的方法,中英语相结合,英文基本上占了影片的一半,这样可以在段时间内完成语言的对接,让东西方文化可以在一个话语体系中对话,减少中间不必要的隔阂。另外为了寻求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影片尽可能的简单化处理,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就是浓缩话,不去含蓄的讲一些大道理,影片从始到终主要讲的就是一个词“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为此很多人会吐槽影片太肤浅、太庸俗,可如果高大山到国外人看不懂,又谈何输出中国文化呢!这种“减法”的处理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剧作的张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契点,使得这种主流价值观得以传播、输出。
当然,除了信任,影片也有对牺牲的刻画,还有包括中国古代伟大的科技发明以及人类的智慧。
中国电影市场现在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今年的票房的下跌也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可以让电影人冷静下来,思考电影到底该如何发展。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市场的大力冲击,使得中国电影不得不卷入这场竞争之中,如何既能把中国电影打入好莱坞,又能继续保持中国的独有特色和精神,是未来电影发展的关键。
《长城》一上映就成了热点话题,评价很明显分成了两个阵营,有褒扬,当然也有吐槽。《长城》作为一部“好莱坞电影”,首先它是一个合格的工业产品,而且还成功的融入了中国元素,承载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中国文化符号加入的也是恰到好处。可以说《长城》的意义已经大于电影本身了,是张艺谋一次伟大的而又有必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小刚.从电影《长城》看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J].电影评介,2017(5):45-47.
作者简介:安娜(1990—),女,汉族,籍贯:山东日照,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