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青绿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后近红外光荧光特点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19870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分析吲哚青绿(ICG)染色视网膜内界膜(ILM)剥离手术后近红外眼底荧光(NIR-FF)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20例22只眼纳入观察.其中,黄斑裂孔 12只眼;黄斑前膜6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只眼.2只眼伴随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2只眼残留增生膜;1只眼伴随融合玻璃膜疣;2只眼伴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斑;2只眼曾经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手术前所有患眼均行眼底照相检查;2只眼行ICG血管造影检查;联合应用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Ⅱ(HRAⅡ)与频域光相于断层扫描(SD-OCT)仪观察13只眼NIR-FF特点及视网膜微结构变化.全部患眼眼底照相未见ICG染料,13只眼进行手术前NIR-FF评估均未见ICG荧光.所有患眼均行ICG ILM染色的玻璃体切割手术(PPV).ICG浓度为0.125 mg/ml.手术后1d、2周~1个月、1.5~2个月、2.5~5个月、6~12个月对所有眼行HRAⅡ和SD-OCT联合NIR-FF检查,观察ICG在眼内代谢情况.结果 全部患眼手术后黄斑部均可观察到类圆形弱荧光区域而视盘处呈现强荧光状态.其中,5只眼持续至手术后5个月,1只眼持续至手术后1年.16只眼在手术后2周~5个月即观察到黄斑部膜样结构,其余6只眼SD-OCT像表现为ILM缺失.1只眼手术后第1天整个眼底呈弥漫NIR-FF增强.手术后第2周至1年,全部患眼呈现神经纤维走形处荧光增强后消失过程.此外,在黄斑裂孔、激光光凝斑、残留增生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玻璃膜疣等处均表现为强荧光信号,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域为弱荧光信号.结论 ICG辅助PPV手术后NIR-FF检查显示黄斑部均可观察到类圆形弱荧光区域而视盘处呈现强荧光状态,在黄斑裂孔、激光光凝斑、残留增生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玻璃膜疣等处均表现为强荧光信号,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域为弱荧光信号.ICG代谢周期较长,在眼内最长可积存至手术后1年.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单节段融合节段上位相邻椎间盘存在轻中度退变时,Topping-off手术预防相邻节段退变加重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所有行L5~S1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
总结1例先天性腰疝嵌顿肠穿孔后引起右侧腰背部感染并发肠瘘患儿的护理经验。采取局部充分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保护切口周围皮肤,实施正确的体位护理、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及
目的:优选葛根中异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葛根异黄酮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葛根异黄酮的提取工艺,并对最佳提取工艺进行工艺验证。结果:葛根异黄酮的最佳提取工
目的 探讨瑞-姬氏(Wright-Giemsa)混染配比浓度和不同染色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瑞-姬氏混染、瑞氏单染、姬氏单染对HepG2细胞进行染色,瑞氏法和姬氏法单染的时间分别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后局部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46
由于胃癌标准根治术的确立,局部淋巴结转移已非胃癌复发的主要原因,而腹膜复发转移已成为临床的最主要问题.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主要为手术加全身治疗及腹腔内治疗.腹腔化疗分
目的 回顾性分析8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远期疗效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9月至2010年11月,38例80岁及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本组患者男
X-STR由于其独特的遗传方式,在法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2]。本文应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技术,对山东潍坊地区汉族人群34个X-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进行了调查,为丰富X-ST
应用同位素方法来获取水文地质的信息,其主要依据是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对水起着标记和计时的作用.在水文地质研究中,运用科学的同位素方法解决水文地质问题,较其它方法
目的 观察异体皮质骨锚钉结合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肩袖损伤患者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34~65岁,平均45.2岁.左肩11例,右肩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