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大学毕业不久,一个偶然机会,我来到日本,以机械工程师的身份入职一家加工公司。日语是我大学时的第二外语,还算不错,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从语言到工作我都很适应了,角色意识也建立起来。
一天,我从车间走过,发现日本工人在对铝板做切割,具体做法就是在铝板上打一排排的圆孔,打一个就得到一个圆片,这种圆片状的材料将用来冲压零件。一块方形的铝板,日本人一量,宽度够4个圆片,就打四排孔,剩下的,当边角料扔掉。
我停住脚,反复看,觉得不对头,说:“你们怎么这么浪费啊,如果把两排圆孔错开,这个宽度的材料,不就可以打5排了吗?”这点问题不光像我这样的中国工程师,只要是中国人,看一会儿都会明白这个道理,可日本人愣是这样干了20年。听我这么说,日本工人认认真真地察看,不禁向我竖起大拇指:“宋先生,您厉害啊!”
我也没谦虚,马上给他们写了一个操作规程,指出应该怎样做,工艺流程怎样改。他们接过来,一个劲地鞠躬,我很得意地离开了。不料没出一刻钟,车间主任找到我,劈头就说你这么做,是破坏生产秩序。
我操着还不完全熟练的日文辩解,但车间主任一口咬定我不守规则,一来二去我俩吵起来,各不相让,只好闹到老板办公室。
2
老板是个四十出头的日本男人,正眼都没看我,埋头听完主任的讲述,抬头瞟我一眼,随即又低下头,一边翻画册一边说:“宋君,你这样做不对,日本不比中国,规矩就是规矩,不能随便破坏。我们一直都是打4排孔,为什么只有你要打5排孔?你擅自改动,公司是不允许的。”
我正在气头上,见老板向着车间主任,还态度傲慢,火更大了,一点儿没客气,说:“你说你们的做法好,你给我讲讲好在哪里?”老板愣了一下,可能从未遇到过员工,尤其是中国员工这么跟他讲话,终于正眼看我了,半天才说:“既然我们20年都是这样干的,不用想也是有道理的。”我被气笑了,甩出一句“你这是混蛋的逻辑”。
在日本人心里,不管你有多大能耐,上下级的等级是不能逾越的。我居然敢骂老板是混蛋,他当面没说什么,过后一定会给小鞋穿。好在我技术不错,工作良好,又是新人加中国人,薪水是公司最低的。如此价廉物美,精明的老板估计也是舍不得。
周末下班后,车间主任请我去酒馆小酌,地点由我定。我有些意外,硬着头皮应下,选了出租屋附近中国人开的一家面馆。他皱了下眉,似乎不愿去,但没说什么,跟着我来了。
老板是沈阳人,跟我很熟,也姓宋,平日里没少照顾我。他跟我一样,在国内都是学机械的。16年前来日本,在工厂干了9年,攒了一些钱后,因妻子擅长做面食,就开了这家面馆。见我把顶头上司带来了,他十分重视,送上一瓶20世纪90年代的沈阳品牌“老龙口”酒。车间主任既吃惊又感激,诚惶诚恐地打开瓶盖,闻了闻,表情呈陶醉状。我知道这不是装的,因为打开的瞬间,满室酒香,我都要醉了。
“宋老弟,日本人酒量一般,‘老龙口’比清酒劲大,你们得悠着点儿。”宋老板跟我说。“宋桑,过来也喝两盅吧。”车间主任相邀。“好嘞,陪你们喝一盅。”宋老板坐过来,我们仨一起举起杯,两盅下肚,话题便扯到了我顶撞老板这事上。
“中国工程师和日本工程师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工程师思路活跃,头脑灵活,能跳出条条框框想问题。我们日本人认死理,习惯按照规则做事,这本没错,但过于刻板,就变成了循规蹈矩,极少有人琢磨变通之道。”车间主任说。
多亏了“老龙口”,酒醇加酒精度数高,让车间主任露出真性情,说出这样客观的肺腑之言。我很受触动,连连点头。宋老板没表态,自顾自地吃菜,然后抿了一口酒,像在自言自语,其实是说给我听——“这可不是中国思维的好处。”
3
宋老板讲的是中文,我刚想翻译给车间主任,他却摆手制止,继续用中文说:“中国的学生毕业以后,竞争压力比日本大。能够脱颖而出的,都要滚过社会的钉板,这个过程苦不堪言,但熬出来以后,不敢说头上长角、身上长刺,起码也会变得胆大心细,成了半个‘人精’。还有就是,中国的生活环境不如日本,工作条件简陋,把中国人练得适应能力特别强,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解决问题,成了优良传统。在这种传统中培养出来的劳动者,自然敢挑战规则,条条框框要少很多。所以,你能想到一块铝板打5排孔,日本人却20年来没人想过,更别说琢磨突破了。”
我来了兴致,仰脖又是一盅,接着说:“能够用新办法解决问题,是中国工程师的一大特点。在各大公司里面,往往别的国家工程師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中国人手里,七搞八搞就做通了,让老外们惊讶不已。日本工程师更极端一些,把老板当祖宗似的,绝对不敢冒犯。跟他们比,中国工程师在技术问题上有底气得多,该争的地方不含糊。”
“宋老弟,我给你泼点儿冷水。中国人的灵活性,也不是绝对的优点。没有条条框框有一个明显的副作用,那就是轻视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规程,或者说是细节。比方说吧,日本人在项目完成以后,特别善于提供完整又整洁的技术文档,中国工程师呢,你最清楚了,都是‘差不多先生’。对上级安排的工作,日本工程师如果觉得有问题,也会认真去做。中国工程师则会选择消极怠工,或者干脆撂挑子不干了。”
“哎,宋桑、宋桑。”车间主任凑过来,冲着我和宋老板,一口一个“桑”地说:“你们一定在说中国工程师和日本工程师的不同。听我说,不同归不同,没有好坏的分别。宋桑坚持己见,不惜顶撞老板,我就佩服,这也是我今天为什么请他喝酒。”他的脸有些红,看上去是微醉了。
“哈哈……”我和宋老板四目相视,会心大笑,用日文冲车间主任说:“您的话,高,实在是高!”
大学毕业不久,一个偶然机会,我来到日本,以机械工程师的身份入职一家加工公司。日语是我大学时的第二外语,还算不错,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从语言到工作我都很适应了,角色意识也建立起来。
一天,我从车间走过,发现日本工人在对铝板做切割,具体做法就是在铝板上打一排排的圆孔,打一个就得到一个圆片,这种圆片状的材料将用来冲压零件。一块方形的铝板,日本人一量,宽度够4个圆片,就打四排孔,剩下的,当边角料扔掉。
我停住脚,反复看,觉得不对头,说:“你们怎么这么浪费啊,如果把两排圆孔错开,这个宽度的材料,不就可以打5排了吗?”这点问题不光像我这样的中国工程师,只要是中国人,看一会儿都会明白这个道理,可日本人愣是这样干了20年。听我这么说,日本工人认认真真地察看,不禁向我竖起大拇指:“宋先生,您厉害啊!”
我也没谦虚,马上给他们写了一个操作规程,指出应该怎样做,工艺流程怎样改。他们接过来,一个劲地鞠躬,我很得意地离开了。不料没出一刻钟,车间主任找到我,劈头就说你这么做,是破坏生产秩序。
我操着还不完全熟练的日文辩解,但车间主任一口咬定我不守规则,一来二去我俩吵起来,各不相让,只好闹到老板办公室。
2
老板是个四十出头的日本男人,正眼都没看我,埋头听完主任的讲述,抬头瞟我一眼,随即又低下头,一边翻画册一边说:“宋君,你这样做不对,日本不比中国,规矩就是规矩,不能随便破坏。我们一直都是打4排孔,为什么只有你要打5排孔?你擅自改动,公司是不允许的。”
我正在气头上,见老板向着车间主任,还态度傲慢,火更大了,一点儿没客气,说:“你说你们的做法好,你给我讲讲好在哪里?”老板愣了一下,可能从未遇到过员工,尤其是中国员工这么跟他讲话,终于正眼看我了,半天才说:“既然我们20年都是这样干的,不用想也是有道理的。”我被气笑了,甩出一句“你这是混蛋的逻辑”。
在日本人心里,不管你有多大能耐,上下级的等级是不能逾越的。我居然敢骂老板是混蛋,他当面没说什么,过后一定会给小鞋穿。好在我技术不错,工作良好,又是新人加中国人,薪水是公司最低的。如此价廉物美,精明的老板估计也是舍不得。
周末下班后,车间主任请我去酒馆小酌,地点由我定。我有些意外,硬着头皮应下,选了出租屋附近中国人开的一家面馆。他皱了下眉,似乎不愿去,但没说什么,跟着我来了。
老板是沈阳人,跟我很熟,也姓宋,平日里没少照顾我。他跟我一样,在国内都是学机械的。16年前来日本,在工厂干了9年,攒了一些钱后,因妻子擅长做面食,就开了这家面馆。见我把顶头上司带来了,他十分重视,送上一瓶20世纪90年代的沈阳品牌“老龙口”酒。车间主任既吃惊又感激,诚惶诚恐地打开瓶盖,闻了闻,表情呈陶醉状。我知道这不是装的,因为打开的瞬间,满室酒香,我都要醉了。
“宋老弟,日本人酒量一般,‘老龙口’比清酒劲大,你们得悠着点儿。”宋老板跟我说。“宋桑,过来也喝两盅吧。”车间主任相邀。“好嘞,陪你们喝一盅。”宋老板坐过来,我们仨一起举起杯,两盅下肚,话题便扯到了我顶撞老板这事上。
“中国工程师和日本工程师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工程师思路活跃,头脑灵活,能跳出条条框框想问题。我们日本人认死理,习惯按照规则做事,这本没错,但过于刻板,就变成了循规蹈矩,极少有人琢磨变通之道。”车间主任说。
多亏了“老龙口”,酒醇加酒精度数高,让车间主任露出真性情,说出这样客观的肺腑之言。我很受触动,连连点头。宋老板没表态,自顾自地吃菜,然后抿了一口酒,像在自言自语,其实是说给我听——“这可不是中国思维的好处。”
3
宋老板讲的是中文,我刚想翻译给车间主任,他却摆手制止,继续用中文说:“中国的学生毕业以后,竞争压力比日本大。能够脱颖而出的,都要滚过社会的钉板,这个过程苦不堪言,但熬出来以后,不敢说头上长角、身上长刺,起码也会变得胆大心细,成了半个‘人精’。还有就是,中国的生活环境不如日本,工作条件简陋,把中国人练得适应能力特别强,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解决问题,成了优良传统。在这种传统中培养出来的劳动者,自然敢挑战规则,条条框框要少很多。所以,你能想到一块铝板打5排孔,日本人却20年来没人想过,更别说琢磨突破了。”
我来了兴致,仰脖又是一盅,接着说:“能够用新办法解决问题,是中国工程师的一大特点。在各大公司里面,往往别的国家工程師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中国人手里,七搞八搞就做通了,让老外们惊讶不已。日本工程师更极端一些,把老板当祖宗似的,绝对不敢冒犯。跟他们比,中国工程师在技术问题上有底气得多,该争的地方不含糊。”
“宋老弟,我给你泼点儿冷水。中国人的灵活性,也不是绝对的优点。没有条条框框有一个明显的副作用,那就是轻视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规程,或者说是细节。比方说吧,日本人在项目完成以后,特别善于提供完整又整洁的技术文档,中国工程师呢,你最清楚了,都是‘差不多先生’。对上级安排的工作,日本工程师如果觉得有问题,也会认真去做。中国工程师则会选择消极怠工,或者干脆撂挑子不干了。”
“哎,宋桑、宋桑。”车间主任凑过来,冲着我和宋老板,一口一个“桑”地说:“你们一定在说中国工程师和日本工程师的不同。听我说,不同归不同,没有好坏的分别。宋桑坚持己见,不惜顶撞老板,我就佩服,这也是我今天为什么请他喝酒。”他的脸有些红,看上去是微醉了。
“哈哈……”我和宋老板四目相视,会心大笑,用日文冲车间主任说:“您的话,高,实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