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种野生灵芝菌丝体中胞内三萜与多糖含量的比较

来源 :菌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xi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不同野生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以及对野生灵芝的开发利用价值,对13种野生灵芝菌株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液体发酵,采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比较菌丝体胞内三萜和多糖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13种灵芝菌株的三萜和多糖含量有很大差异,其中无柄紫灵芝Ganodermamastoporum、亮盖灵芝G.lucidum和树舌灵芝G.applanatum的三萜含量较高;树舌灵芝G.applanatum、紫芝G.sinense和褐灵芝G.brownii的多糖含量较高。目前国内广泛栽培灵芝G.lingzhi的野生菌株发酵产物中的三萜和
其他文献
为探究黄曲霉菌的毒素合成是否影响菌丝超微形态,本研究结合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观察产毒(28℃和30℃)和不产毒(37℃和40℃)温度下培养的不同发育阶段的黄曲霉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28℃下,在24h和44h菌丝体表面有丝状粘性分泌物附着,48-72h之间菌丝体逐渐出现皱缩、塌陷和扭曲现象,而37℃下的菌丝体24-72h期间保持粗壮饱满。透射电镜结果显示:28℃下,培养24h后菌丝细胞内部出现大囊泡,44-72h期间内部细胞器模糊不清;而37℃下的菌丝细胞内部细胞器清晰,在44-48h
龙牙百合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是药食同源百合,为江西省主产百合。以采自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龙牙百合生产基地的腐烂组培苗为研究对象,因发病时茎叶甚至整株组培苗腐烂,故定义该病为“软腐病”。本研究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菌落生长状态、菌丝、分生孢子、产孢结构等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检测和多基因位点序列鉴定。根据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病原菌为Acremonium sclerotigenum。进一步对病原菌的r DNA-ITS、LSU、SSU和β-tubulin多基因位点进行序列分析,
探析临时团队内成员疏离感的影响机理,为深入理解临时团队内成员疏离感的形成机理提供理论支持,为缓解临时团队内成员的疏离感,提高临时团队绩效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文章依托扎根理论,通过对参加过临时团队的32名成员进行深度访谈获得原始数据,利用Nvivo11软件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从而梳理出临时团队内成员疏离感的影响因素。在分析的基础上共得到43个概念和10个主范畴,从“个体自身因素-个体间因素-团队因素”3个维度对临时团队内成员疏离感的驱动因素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临时团队内的快速信任
采用RNAseq测序技术对比变异轴孔珊瑚(Acropora valida)在酸化高温胁迫及去胁迫条件下的mRNA转录组.构建了12个cDNA文库,共获得451789689个双端片段.通过拼接共得到1056727个
粗糙脉孢菌为子囊菌中的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可以直接以纤维素为营养源进行生长。本研究以粗糙脉孢菌为实验对象,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甾醇还原酶基因erg24的高表达菌株,分别以蔗糖、麦麸、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杨树木屑、水稻秸秆6种物质的粉末为碳源培养野生型粗糙脉孢菌和erg24高表达菌株,利用半定量RT-PCR测定在不同培养条件下erg2、erg24和erg63个麦角甾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HPLC方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麦角甾醇的积累量。研究结果表明,分别以玉米秸秆、杨树木屑、水稻秸秆这3种粉末为碳源时,
由于建筑行业施工阶段信息复杂、信息传递单向性、重复信息冗余等,造成了大量的施工信息流失,从而导致施工效率显著下降。BIM技术是信息化时代施工信息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探索施工信息高效传递,文章通过研究传统施工企业信息传递模式低下的因素,提出施工企业基于BIM信息双向流动的协同方式,加强不同参与方的协同模式。实践证明,BIM平台可以提供一个信息双向共享的平台,BIM模型可以节约信息协同的门槛,提高各参与方讨论问题的意愿程度,为项目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通过规模化液态深层发酵获得灵芝发酵产物,采用多种硅胶色谱柱层析及重结晶的方式,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核磁、质谱等波谱分析,鉴定出这些化合物均属于含羟基或酮基的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分别为(9S,10R,11E,13R)-9,10,13-trihydroxyoctadec-11-enoicacid(1)和(9S,10R,11E,13S)-9,10,13-trihydroxyoctadec-11-enoicacid(2)的混合物、12S*,13S*-dihy
比较了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其高抗氧化能力的来源。以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β-胡萝卜素漂白实验作为抗氧化的指标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杨树桑黄的抗氧化活性显著强于桑树桑黄;杨树桑黄醇提物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均高于桑树桑黄醇提物。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比较了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乙醇提取物成分差异,桑树桑黄中共鉴定
ku70和ku80是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通路的关键基因,在一些丝状真菌中其基因敲除株可作为底盘菌株,提高同源重组效率和基因敲除效率。本研究从蛹虫草基因组中鉴定得到Cmku70及Cmku80基因,分别编码分子量为71.50k Da和80.96k Da的蛋白,均含有Ku core结构域,预测均定位于细胞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Ku70和Ku80蛋白在真菌中广泛存在,且具有保守性。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同源重组法敲除Cmku70,发现不影响蛹虫草菌丝生长、见光转色、分生孢子形成及形态等无性生长过程,但敲除后不能形成子实体,
为探究西藏地区反刍动物(藏羚羊)和单胃草食动物(藏野驴)粪便中真菌群落结构,本研究采用ITS1区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西藏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藏羚羊和藏野驴新鲜粪便中真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从5头藏羚羊新鲜粪便中共鉴定出5个门、15个纲、32个目、45个科和56个属的真菌;从5头藏野驴新鲜粪便中共鉴定出3个门、10个纲、18个目、18个科和20个属的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门,相对多度占所有真菌门数的82.70%;寡囊盘菌属Thelebolus、Naganishia和亚隔孢壳属Didym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