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缺乏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急功近利的浮躁环境下,与需要踏实沉静、不求短期功利的态度才能成就的伟大目标格格不入。这让人忧心忡忡。我怀疑,中国制造将进入十到二十年的彷徨期。我们还没有吃到真正的苦头
中国制造用了三十年,在规模上追上了美国,成就斐然。除了一些应该肯定和赞扬的因素之外,后发优势也是不容置疑的。这就好像前边已经有人在市场经济这条路上,摸索了一百多年,我们在几十年徘徊之后急起直追,不久就赶上了前边的人。因为有比较多的参考借鉴,让我们前行的速度更快。不过,当我们越来越与先行国家齐头并进的时候,继续前行的速度就不会一直那么快了。一个少年儿童成长得快,到了青年就长得慢了,但不是不成长了,而是成长的形式更加复杂,更多在质量和内涵上。
上世纪哪些因素的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翻阅美国近代史,有这样一些大的直接因素构成了美国的强大,他们的综合叠加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一个3亿多人口的国家仍然拥有遥遥领先的GDP:
1. 一百多年前开始石油和电力的大开发。那个时候,石油工业和发电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能源与新能源行业;
2. 一百多年前持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钢铁大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美国人大规模推广了英国人发明的氧气炼钢技术,降低了钢铁冶炼成本,首次把钢材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城市建筑行业等城市化过程中;
3. 一百年前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汽车、家用电器等基础家庭用品的大规模发明和制造。这其中,以通用为代表的大规模流水生产方法使廉价耐用消费品产品流向千家万户;
4. 上世纪上半叶持续到现在的航空、航天、核能、军工、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兴起;
5. 一百多年前在美国兴起并持续至今的支持所有行业发展的普遍的科学管理、工业工程、精益生产活动,提高了各行各业的劳动生产率;
6. 一百多年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自由金融资本对工业企业的服务、渗入和支持,加速了市场自然需要的各行各业企业和市场的自然协调发展;
7.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量出现的企业利基化(聚集和差异化发展)趋势和大量的中小微专业化企业专注某一细分市场和产品,分散竞争目标,减少重复投资建设,减少均质化竞争,形成大量可以支持高利润、高员工收入的利基企业。
回顾过去的几十多年,中国在前三项的规模上都赶上了美国。可以看出,当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的时候,前三项满足了当时中国对最急缺的物质资源的基本需求。在“四人帮”垮台后,万里到安徽省担任省委书记,径直去农村微服私访,发现很多人家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大部分人家没有煤烧,房子也是漏的,交通和其他公共设施就更不用说了。在那种情况下,中国要急起直追,当然要先解决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供给。而且,相对来说,在这些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国家意志和全民统一起来,联合作用,产生巨大效果。
不过,当中国在这些方面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中国定律”出现了:中国做什么,什么便宜;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因为中国一个国家,在这些领域中所占的份额太大了。当中国和全世界的老百姓都得到了足够多的初、中级的中国制造产品,再多生产、多采购,就会出现“中国定律”的效果。
比中国定律更让人担心的是资源和环境。不仅是西方人越来越担心和不满“中国胃”对自然资源的吞噬,中国人自己也越来越担心了。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恶化,全国各地传来越来越多的重金属污染造成健康危害,谁都希望中国今后的发展更加低碳环保。
转型升级到底要什么?
问题显示出来了,继续重复投资发展上边的三项“低技术”的大规模制造,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也就是要投入很多,才能拉动一点点GDP,甚至因为造成恶性竞争、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而成为负效益投资。要保持国家可持续地平稳较快发展,我们该用不同方法做些别的事情了。这就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大时代背景:我们已经发展到工业文明时代的后期要素型、重化工业社会。
什么是“不同的方法、别的事”呢?由于中国没有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之后的历史,那么它山之石、以史为鉴就可以参考借鉴其他已经走过这段历史的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从上述构成美国GDP的7个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后四项中发展落后:高科技、科学管理和精益生产、金融资本对工业发展的服务、渗入和支持,以及企业的利基化和数量庞大的中小微利基企业的发展。这些就是与之前的大规模、要素型、重化经济时代不同的信息化、碎片化、个性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在当前的中国,有关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高科技被强调得很多,投入也不少,因为它太耀眼和直观了,容易被“大规模、要素型”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所接受。不过,在浮躁和表面文章之下,光靠堆钱是掌握不了核心技术的。科学管理和精益生产提得就更少了,那些都是需要慢功夫、沉下去做的,很多年、很多人才能一点一滴地做出成就。当人们还沉浸在“大”和“快”的惯性中,难得有人静得下来做细碎的精益。利基企业,高度聚焦细分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对于以规模和速度考核的官员和企业家来说,实在是调不起胃口、提不上日程。而金融呢?我们有多大比例的金融资本和金融机构是在服务于形成一个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主力军的中小微专业化、差异化和利基化的民营企业呢?
谨防转型升级方法的误区
不仅如此,关于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我们经常听到的都是“创新”、“新能源”、“高科技”、“两化融合”。问题是:“创新”到底是什么含义?“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新能源”固然重要,中国投资风能和太阳能的资金都超过美国了,可是美国人还在继续向占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传统能源领域长期投资,提高质量和效率,然后继续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高价销售发电产品,我们会不会在发现太阳能没有洁净中国自己的天空,风力发电很多上不了电网的时候忽然警觉,在传统领域里,我们还在浪费着更多的能源,还要依赖西方的“旧技术”?高科技也重要,可是构成GDP 的不可能都是高科技,几十年的历史也表明,高科技企业并不都能保持可持续、大面积长期地创造稳定的就业和普遍提高收入。而两化融合的本质,其实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对现有生产力起到倍增器的作用。
我觉得当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中的很多提法都比较表面和片面。转型升级的目的是可持续地提高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说到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的是:持续和广泛的技术创新、普遍和持久管理改善、自由和优化的资本运作、踏实和坚韧的企业家精神。而不是什么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出口,提振消费。中国制造的下一步需要更多的知识、思考和扎实努力。
不过,缺乏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急功近利的浮躁环境,与需要踏实沉静、不求短期功利的态度才能成就的伟大目标格格不入。这让人忧心忡忡。我怀疑,中国制造将进入十到二十年的彷徨期。我们还没有吃到真正的苦头。
(作者为零记管理创始人、法国马赛商学院MBA导师)
潇然关于中美制造业比较的其他相关文章:
○ 中国和美国制造企业里的工艺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新制造》2010年12月;
○ 管中窥豹:中美制造企业的直观差异《新制造》2011 年6月;
○ 中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何差异?《新制造》2011年8月;
○ 在中国民营企业推行精益生产比美国困难的7个原因和对策《新制造》2011年9月;
○ 中西方制造企业文化差异《装备制造》2011年9月;
○ 速度与效率——中美制造业的内在差异《装备制造》2011年10月;
○ 速度与效率,如何取舍《中国新时代》2012年2月;
○ 为什么我们的制造业不赚钱了?《中国新时代》2012年5月。
中国制造用了三十年,在规模上追上了美国,成就斐然。除了一些应该肯定和赞扬的因素之外,后发优势也是不容置疑的。这就好像前边已经有人在市场经济这条路上,摸索了一百多年,我们在几十年徘徊之后急起直追,不久就赶上了前边的人。因为有比较多的参考借鉴,让我们前行的速度更快。不过,当我们越来越与先行国家齐头并进的时候,继续前行的速度就不会一直那么快了。一个少年儿童成长得快,到了青年就长得慢了,但不是不成长了,而是成长的形式更加复杂,更多在质量和内涵上。
上世纪哪些因素的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翻阅美国近代史,有这样一些大的直接因素构成了美国的强大,他们的综合叠加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一个3亿多人口的国家仍然拥有遥遥领先的GDP:
1. 一百多年前开始石油和电力的大开发。那个时候,石油工业和发电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能源与新能源行业;
2. 一百多年前持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钢铁大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美国人大规模推广了英国人发明的氧气炼钢技术,降低了钢铁冶炼成本,首次把钢材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城市建筑行业等城市化过程中;
3. 一百年前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汽车、家用电器等基础家庭用品的大规模发明和制造。这其中,以通用为代表的大规模流水生产方法使廉价耐用消费品产品流向千家万户;
4. 上世纪上半叶持续到现在的航空、航天、核能、军工、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兴起;
5. 一百多年前在美国兴起并持续至今的支持所有行业发展的普遍的科学管理、工业工程、精益生产活动,提高了各行各业的劳动生产率;
6. 一百多年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自由金融资本对工业企业的服务、渗入和支持,加速了市场自然需要的各行各业企业和市场的自然协调发展;
7.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量出现的企业利基化(聚集和差异化发展)趋势和大量的中小微专业化企业专注某一细分市场和产品,分散竞争目标,减少重复投资建设,减少均质化竞争,形成大量可以支持高利润、高员工收入的利基企业。
回顾过去的几十多年,中国在前三项的规模上都赶上了美国。可以看出,当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的时候,前三项满足了当时中国对最急缺的物质资源的基本需求。在“四人帮”垮台后,万里到安徽省担任省委书记,径直去农村微服私访,发现很多人家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大部分人家没有煤烧,房子也是漏的,交通和其他公共设施就更不用说了。在那种情况下,中国要急起直追,当然要先解决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供给。而且,相对来说,在这些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国家意志和全民统一起来,联合作用,产生巨大效果。
不过,当中国在这些方面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中国定律”出现了:中国做什么,什么便宜;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因为中国一个国家,在这些领域中所占的份额太大了。当中国和全世界的老百姓都得到了足够多的初、中级的中国制造产品,再多生产、多采购,就会出现“中国定律”的效果。
比中国定律更让人担心的是资源和环境。不仅是西方人越来越担心和不满“中国胃”对自然资源的吞噬,中国人自己也越来越担心了。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恶化,全国各地传来越来越多的重金属污染造成健康危害,谁都希望中国今后的发展更加低碳环保。
转型升级到底要什么?
问题显示出来了,继续重复投资发展上边的三项“低技术”的大规模制造,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也就是要投入很多,才能拉动一点点GDP,甚至因为造成恶性竞争、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而成为负效益投资。要保持国家可持续地平稳较快发展,我们该用不同方法做些别的事情了。这就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大时代背景:我们已经发展到工业文明时代的后期要素型、重化工业社会。
什么是“不同的方法、别的事”呢?由于中国没有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之后的历史,那么它山之石、以史为鉴就可以参考借鉴其他已经走过这段历史的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从上述构成美国GDP的7个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后四项中发展落后:高科技、科学管理和精益生产、金融资本对工业发展的服务、渗入和支持,以及企业的利基化和数量庞大的中小微利基企业的发展。这些就是与之前的大规模、要素型、重化经济时代不同的信息化、碎片化、个性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在当前的中国,有关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高科技被强调得很多,投入也不少,因为它太耀眼和直观了,容易被“大规模、要素型”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所接受。不过,在浮躁和表面文章之下,光靠堆钱是掌握不了核心技术的。科学管理和精益生产提得就更少了,那些都是需要慢功夫、沉下去做的,很多年、很多人才能一点一滴地做出成就。当人们还沉浸在“大”和“快”的惯性中,难得有人静得下来做细碎的精益。利基企业,高度聚焦细分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对于以规模和速度考核的官员和企业家来说,实在是调不起胃口、提不上日程。而金融呢?我们有多大比例的金融资本和金融机构是在服务于形成一个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主力军的中小微专业化、差异化和利基化的民营企业呢?
谨防转型升级方法的误区
不仅如此,关于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我们经常听到的都是“创新”、“新能源”、“高科技”、“两化融合”。问题是:“创新”到底是什么含义?“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新能源”固然重要,中国投资风能和太阳能的资金都超过美国了,可是美国人还在继续向占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传统能源领域长期投资,提高质量和效率,然后继续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高价销售发电产品,我们会不会在发现太阳能没有洁净中国自己的天空,风力发电很多上不了电网的时候忽然警觉,在传统领域里,我们还在浪费着更多的能源,还要依赖西方的“旧技术”?高科技也重要,可是构成GDP 的不可能都是高科技,几十年的历史也表明,高科技企业并不都能保持可持续、大面积长期地创造稳定的就业和普遍提高收入。而两化融合的本质,其实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对现有生产力起到倍增器的作用。
我觉得当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中的很多提法都比较表面和片面。转型升级的目的是可持续地提高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说到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的是:持续和广泛的技术创新、普遍和持久管理改善、自由和优化的资本运作、踏实和坚韧的企业家精神。而不是什么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出口,提振消费。中国制造的下一步需要更多的知识、思考和扎实努力。
不过,缺乏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急功近利的浮躁环境,与需要踏实沉静、不求短期功利的态度才能成就的伟大目标格格不入。这让人忧心忡忡。我怀疑,中国制造将进入十到二十年的彷徨期。我们还没有吃到真正的苦头。
(作者为零记管理创始人、法国马赛商学院MBA导师)
潇然关于中美制造业比较的其他相关文章:
○ 中国和美国制造企业里的工艺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新制造》2010年12月;
○ 管中窥豹:中美制造企业的直观差异《新制造》2011 年6月;
○ 中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何差异?《新制造》2011年8月;
○ 在中国民营企业推行精益生产比美国困难的7个原因和对策《新制造》2011年9月;
○ 中西方制造企业文化差异《装备制造》2011年9月;
○ 速度与效率——中美制造业的内在差异《装备制造》2011年10月;
○ 速度与效率,如何取舍《中国新时代》2012年2月;
○ 为什么我们的制造业不赚钱了?《中国新时代》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