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全民派糖”當作食不完的“大鍋飯”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q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這些年,每當政府要給市民發福利派送“大紅包”的消息傳出,都會令本澳百姓笑逐顏開,喜上眉梢。然而剛入十月,行政長官賀一誠在一次活動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疫情持續至今,政府收入仍很低,“明年是否維持現金分享,當局仍在研究”。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政府研究明年可能取消“現金分享計劃”的消息,迅速成了本澳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媒體報道,熱線追蹤,一些社團組織紛紛出面向政府向特首表達“民意”,希望延續“全民派糖”。10月17日,媒體就熱炒一時的明年現金分享會否會延續,以及發放方式會否有改變再次提問特首,賀一誠直白強調明年現金分享將繼續,金額不會縮水,但亦不會增加,因為政府庫房有些緊張。至於發放方式,則視乎居民意見,“倘大家認為原來的現金好,就按原有的現金。”
  “現金分享”等於“固定福利”?
   特區政府自2008年開啟的“現金分享計劃”,至今已持續了13個年頭。開啟該計劃之時的背景是,澳門回歸後,在中央政府開放“港澳自由行”等政策的強有力政策支持下,澳門特區批準“賭權開放”,一時經濟高速發展,政府財力增長,盆滿缽滿,社會一派喜人景象。2008年,為讓全體市民共享特區發展成果,時任行政長官何厚鏵提出並實施涵蓋所有澳門居民的“現金分享計劃”,只要持有澳門永久居民身份證,均可獲得特區政府每人每年5000元(澳門元,下同)的“現金分享”。隨後的歷屆政府延續著“全民派錢”這項“福利”,且“派錢”的金額水漲船高,由最初的每人5000元一路漲至今年的10000元。
   上山容易,下山難。政府前12年在本澳經濟相對穩定,財源有保障的前提下,延續“全民派糖”的“現金分享計劃”,有活水之源,順理成章。然而,今年年初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為了保護本澳百姓的切身利益、安全健康,特區政府封關抗疫,贏得了全澳抗疫防疫的決定性戰果。但封關是把“雙刃劍”,嚇退了新冠病毒,也阻斷了外部客流的進入,致使澳門半年多時間經濟一片淒涼,受創嚴重!在此情況下,特區政府為了應對疫情給社會和百姓帶來的臨時性困難,又提前實施了“現金分享計劃”,並兩度發放巨額免費消費券,推出減免企業稅收和市民水電費等紓困幫扶舉措。而政府花出去的這些“真金白銀”都是在本澳經濟明顯萎縮,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但還須確保社會正常運轉,市政正常運營的情況下完成的。而花出去的這些錢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目前應高達數百億澳門元以上,且還會不斷增長。這些完全靠從以往財政儲備庫中大把花出去的錢,如果不加以控制,估計用不了多少年,號稱有6000億“家底”的澳門財政同樣會迎來見底的日子。到時別說“現金分享計劃”,恐怕連住房擴建保障計劃、交通提升工程、日常市政維護等等都會受財政吃緊的影響。
   居安當思危,積穀為防饑,這是我們老祖宗千年來留下防患於未然的古訓。據查證,時任特首何厚鏵在推出“現金分享計劃”時多次明確,這不是社會福利,而是一項臨時性的分享措施。此後,在歷年“現金分享計劃”實施前夕,特區政府均在官方公告裡反復地強調“特區政府為與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由此可見,“現金分享計劃”的初心在於“分享”二字,是讓全體市民共享發展成果。故這一臨時性做法也從未用法則的形式固定和明確下來,非一些人習慣成自然的當作是“固定福利”,是何時何地都不能少的“大鍋飯”“唐僧肉”!
  因勢而為  量力而行
   既然政府的“現金分享計劃”不是固定福利項目,是臨時性分享計劃,那就不能變為強求固定享有的東西。在全澳經濟向好,政府稅收有充足盈餘的時候,政府可結合當年收支實際,因勢而為,量力而行,動態的確定“現金分享計劃”是否執行,怎麼科學合理的執行。而當全澳經濟不景氣,政府財政收入嚴重不足,甚至可能出現財政赤字的時候,少發甚至是不發“紅包”,停止“現金分享計劃”也當屬合情合理。且不宜將此做法隨意地與政府給力不給力,好與不好的評判標準或藉口去掛鉤,亂扣帽子就更不合適!
   大河沒水小河幹,小河沒水死光光!全澳市民要具有顧全大局,與特區政府同呼吸、共命運的理念。尤其是今年全球性疫情橫行肆虐,給澳門經濟帶來嚴重衝擊的情況下,我們更需體諒政府,與政府共度時艱,支持政府多想辦法,集中精力去扭轉經濟困局,從源頭上設法增加百姓就業和收入。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要團結各社會團體,街坊百姓,加強相互溝通,增進相互理解,加大宣傳力度,贏得多數百姓的理念認同。同時要切實把政府有限的財力用在“精準”幫扶本澳社會弱勢群體、困難群體身上,切忌不管收入多少,貧富差異等實際情況,廣撒胡椒麵,通吃福利“大鍋飯”現象,而這種做法本身也是一種不公平!要在遵循法制,講究公平,體現社會公德的基礎上,把有限的社會“福利”、政府財力用在“刀刃”上,讓本澳百姓可持續性地享受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其他文献
澳門特別行政區《夾心階層住房方案》諮詢文本正式出爐,階梯房屋是第五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提出較為系統的住房供應計劃,包括社會房屋、經濟房屋、夾心階層住房、長者公寓及私人樓宇五個房屋階梯。它考慮到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群安居需要和購買能力,是更好解決澳門居民的住房問題。主要充當公共房屋及私人樓宇之間的緩衝類型,以解決近年來私人住宅樓價升幅明顯,與居民收入及可負擔水平脫鈎,經屋供不應求,“夾心階層”、青年人對
期刊
我們經歷了非常複雜的2020年,對2021年有了新的期望。2021年是十四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們的“第一個百年”,即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這會是我們國家發展的一個新起點。我們今天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握著這個新時代的機遇。中歐投資協定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協定,預示著中國的第三次開放。  近代中國的兩次開放   近代以來,我們已經經歷了兩次開放。第一次開放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後,是英國的軍艦和
期刊
澳門文化中心將於復活節期間4月2日至4日,帶來多媒體劇場《我要飛,去月球》。演出由西班牙團隊創作,並製作成多個不同語言版本於全球巡演,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探索生命議題,自上演以來觸動無數大小觀眾的心靈。演出適合四歲以上兒童及家長一同欣賞。   《我要飛,去月球》由西班牙導演Cynthia Miranda創作,該劇結合戲劇與細膩的動畫影像,情節溫馨感人又天馬行空。故事講述小女孩塔拉在爺爺的農場度過了一個
期刊
1、澳門經濟發展多元化,影視產業是其中一個重要產業,請談談您對澳門電影和電影產業的看法,如何評價澳門電影業的現狀?   澳門電影協會會長蔡安安先生:我作爲一個老電影人一直認爲,影視產業是澳門應重點發展的產業。澳門影視產業發展的滯後,是衆所周知的。海内外的電影人到澳門來取景拍片子,是早就有了,但澳門自己在影視内容產品的創作生產方面很落後。   澳門科技大學電影學院尹鴻院長:整體來講,澳門影視產業的發
期刊
澳門回歸二十一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人均收入有所提升。然而,各種民生問題亦是層出不窮,例如,樓價飆升,租金飛漲,物價指數不斷攀升及醫療資源匱乏令到眾多市民苦不堪言;大量貧困家庭及夾心階層因無樓可住而被迫“挨貴租”,多少年輕人因無法承受樓價之高昂,只能“三代同堂”與家人居住在一起,並在客廳沙發睡覺做“廳長”,又有多少長者因無屋居住只能被迫搬到內地居住,還需定期山長水遠地返澳就醫卻面臨醫療排期時間漫長、
期刊
澳門作為世界的旅遊休閒中心,多年來,旅遊已成為澳門的支柱性產業。如果把博彩旅遊業算在一起,2019年澳門的年旅遊收入超過4000億澳門元,占到了澳門全年經濟收入比例的9成多,旅遊更是澳門財政收入的“頂樑柱”。可以說,澳門在努力探索和追求多元化發展之路還沒有形成規模和效益之前,也就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旅遊當仁不讓的還是澳門的生命線。澳門經濟好不好,社會能否持續穩定發展,旅遊產業當屬“晴雨錶”,也
期刊
2020年10月14日,澳門特首賀一誠應邀參加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期間,賀一誠受到習近平主席的接見,習近平肯定澳門防疫工作,同時提醒目前全球多個地區疫情持續,澳門需嚴防下一波疫情的發生,要求特區政府做好防疫工作。習主席對澳門工作的肯定、鼓勵及關心,進一步增強了本澳防疫的決心和信心。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席近平在結束廣東潮汕地區調研之后,再一次踏上中國改革開放的前
期刊
大灣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同源、民俗相近,旅遊合作由來已久。香港國際航運中心、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及廣州、深圳等多地蓬勃發展的旅遊業,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旅遊業搭建了國際平臺和產業基礎。後疫情時代,如何在防控安全的前提下,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成為重要任務。   旅遊業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互聯合作的先發先行產業和重要陣地。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旅遊經濟,
期刊
本地未成年人被性侵害、性搔擾的狀況是否嚴峻?社會上對此的關注是否足夠?   澳門立法會宋碧琪議員:近年來,社會不時出現有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的事件發生,牽動著市民大眾的神經。從媒體曝光情況看,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案有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一些性侵行為甚至以更隱匿的形式表現出來,部分事件更是涉及到個別教育和持續教育機構,情況不容樂觀。性侵行為給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了重大創傷,對家庭,尤其是父母是一個沉重
期刊
每年的9月10日為“世界預防自殺日”,而今年主題是“同心協力,預防自殺”。根據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本澳的自殺個案錄得36宗,情況值得社會關注。特別近期接連發生長者意外倒斃家中多日才被發現或自殺個案,當中反應出的長者家居安全及心理健康問題,值得深思。   隨著澳門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根據2016年統計局中期人口統計資料顯示,本澳獨居長者數量近7000 名,如何提高這些長者社會參與度,並加強社區支援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