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深入·开拓——《元代文学史》座谈会纪要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1314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5月8日,《文学遗产》编辑部就中国文学史系列丛书之一《元代文学史》的出版邀请部分在京专家学者座谈。与会者十四人,有人民文学出版社顾学颉、中华书局程毅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沈天佑、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李修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张俊、人民大学中文系李永祜、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张燕瑾、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科研处孟繁林、丛书编委会主任、本书主编邓绍基、副主任刘世德、沈玉成,以及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吕薇芬、金宁芬、侯光复等同志。会议由《文学遗产》副主编吕薇芬同志主持。座谈期间,与会者畅所欲言,对此书编写方面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其他文献
卓人月,字珂月,别号蕊渊,明末仁和(今杭州)人,戏曲家、曲论家、诗人。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创作了杂剧《花舫缘》(今存《盛明杂剧》本),悲剧结尾的传奇《新西厢》(已佚,仅存自序);诗词曲文作品汇为《蕊渊集》十二卷、《蟾台集》四卷、《卓子创调》、《卓珂月遗集》等(后两种今未见);又与徐士俊合辑《古今词统》十六卷附《徐卓晤歌》一卷(今存崇祯癸酉刻本),西陵山水,孕育出一位文学奇才。
今年是西安易俗社成立80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市艺术研究所、西安市戏剧研究所发起的第四次全国近代戏曲文学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7月3日至7日在古都西安举行。来自各省、市的专家学者50余人就近代戏曲改良运动及易俗社的功绩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地讨论。
写下上面的标题之后,我首先想起的是1985年在洛阳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上,千帆先生对中青年学人大意如次的一段谈话。先生就当时学界“新思潮”与传统方法的论争提出两点意见:一是要尽可能详尽地占有资料,尽可能深入地研究文本;二是要加强外语学习,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种种新思潮的实质,丰富研究的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走出新的路子来。
唐代的大诗人杜甫作有《戏为六绝句》,打破了以往“以文论诗”的传统,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河。由于这种论诗绝句内容凝炼,辞约意丰,使人印象深刻,易于记诵,所以此例一创,其后仿效者风起云涌,历代不衰。诸如宋代的戴复古、金代的王若虚、元好问,明代的方孝孺、李濂,清代的钱谦益、王士祯、赵执信、袁枚、赵翼、洪亮吉、宋湘、张问陶、彭蕴章、朱祖谋、丘逢甲、邓方,当代的夏承焘、郭绍虞,皆有论诗绝句传世,脍炙人口。
明代散曲作家王田所著《王舜耕词》(或称《西楼乐府》)历来颇受曲家称道,以为“多近人情,兼善谐谑(王骥德《曲律》)。王田,字舜耕,号西楼。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陈所闻《北富词纪》等曾将他与亦号“西楼”的散曲家王磐混为一谈。王骥德《曲律》辨明其为二人。王氏谓:“今世所传《西楼乐府》有二:一为王磐,字鸿渐,高邮人;一为王田,字舜耕,济南人。二人俱号西楼。”自此以后,两个王西楼算是区别开来了。
《宋明理学与文学》是马积高先生继《赋史》后推出的又一部有关中国文学史论的著作。作为一部系统的文体史论,《赋史》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已为学术界公认。尽管有论者谓《赋史》仍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的文学现象之综论,但实质上它是以研究文体发生现象学为目标、以研究赋体在历史过程中流变嬗递特点为线索的文学史著述。从基本思维方式到逻辑结构关系,作者在对赋史的研究中,均表现出探索的勇气与功力。
1992年8月10日至14日,中国诗歌史及诗歌理论研讨会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会议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吉林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来自国内十余个单位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以当代意识重构中国文学史五十年代以来,文学史研究、文学史的编写和文学史规律性的探讨,可以说是个始终不衰的热门话题。然而"古为今用"一说一经提出,又被实用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地加以曲解,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干扰,甚至在这个领域的部分"地区"几乎走上了歧途。幸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领域开始走上了正本清源的道路,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的讨论才有了健康、清新的局面。
第三届辛弃疾研究会议由海南大学、海南师院、海南电大和通什师专联合主办,于1992年4月6日至11日在海口举行。来自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各地学者及新加坡学者五十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共收到论文35篇,主题广泛,涉及到稼轩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作者心态、人格和创作思维、辛词用典和"以文为词",以及稼轩军事思想等诸方面。关于稼轩生平事迹邓广铭先生在他《读〈漫谈辛稼轩的经济生活〉书后——与罗忼烈教授商榷》一文中针对罗忼烈怀疑辛稼轩"几次被弹劾都与财政有关"、似有贪污敛财之嫌的意见提出反驳。台湾
"飞动"一词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是经常运用的,但是,人们仅仅把它看作一个比喻词,很少追究它的美学内涵,把它当作一个美学范畴来看待。实际上,如同"气韵"、"势"、"自然"一样,"飞动"一词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它既代表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也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