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的课程批判能力是影响教师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对待课程的方式主要有全盘接受、盲目批判、私下批判、无力批判与不敢批判。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变革文化、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养成反思习惯等提高其课程批判能力。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教师 课程批判能力 现状分析 强化策略
教师的课程批判能力是影响教师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还是教学反思阶段,教师都要对课程知识进行分析、调整。这些分析影响教师处理教材、开发教材的质量与效果,进而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与质量。
一、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1.概念界定。
教师的课程批判力,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生活中发生的课程现象和对课程中所蕴涵的价值观、理念及课程运作机制,依据自身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出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调整和改进的能力[1]。
2.课程批判能力的特征分析。
(1)理论性。教师的课程批判能力建立在教师对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教育哲学思辨与反思的基础上。缺乏相应理论支撑的批判将会失去批判的准确性与深刻性,有时会出现片面性和为批判而批判的现象。
(2)反思性。教师对课程的批判是以教师既有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课程现象、课程现象中蕴含的价值与理念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价值评判。反思是课程批判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发现课程可能存在的与实际教学需求相脱离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调整与改进。
(3)经验性。教师对课程的批判能力是建立在教师的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是教师依据个人的经验和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现象、课程问题的感知、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思考与批判,因此课程批判能力具有鲜明的个人经验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课程批判能力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课程批判能力在新课程中的作用逐渐凸显,提高教师的课程批判能力是推进新课程全面深化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落后,教师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呈现一些共性。下面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县教师为对象,考察了其批判能力的现状,总结出以下特点。
1.教师全盘接受课程。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依据课程(往往是教材)的体系尽可能完整、精确、清晰地将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是课程知识与学生的中介,81.3%的教师也持有这种观点。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传递教材上所设置的学科知识的过程,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的科学、合理运用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某些教师不关注课程现象,也不反思自己的课程行为,谈不上对课程现象及整个课程体系做出批判并寻求改进。
2.教师盲目批判课程。
由于课程知识与相关批判理论的缺乏,教师不能对课程进行理性分析和批判,往往只根据表面现象盲目地批判课程。不能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知识进行全面理性的分析与批判。
3.教师私下批判课程。
教师对课程的批判仅仅表现为在教学实践中能合理吸收、接纳课程知识,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填补,教师对课程的批判仅仅处在经验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4.教师无力批判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关注到了课程现象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想法,缺乏相关理论的主持和“专家”的指导,不知道如何改进与调整课程。教师对课程的无力批判,一方面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缺乏课程知识等相关理论知识,导致课程研究的缺失,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特别是考纲所规定的知识体系教授课程,繁忙的教育教学实践使得教师无暇顾忌对课程现象的合理性进行反思与改进。
5.教师不敢批判课程。
长此以往,教师对课程抱有敬畏、无条件接受与执行的惯性,学校内部没有形成对课程批判的环境,学校上下普遍认识课程知识是确定无误、无须怀疑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仔细、有条不紊地讲授,学生要将教师所讲记住,并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强化课程批判能力的策略
1.了解变革文化,强化批判意识。
通过教师培训等多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到教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发展的,教育在变革中才能体现时代的特征,学校的教育教学变革是教育变革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参与主体,教师只有自觉、主动地接纳变革与参与变革,学校的教育教学变革才能真正实现。
2.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培养批判能力。
教师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做基础,就不能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课程问题进行准确合理的反思与改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知识迎接教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审视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批判性地对课程知识进行接纳、反思与改进,抓住教学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机遇,最终逐渐重建教育教学行为。这时,教师才真正明确如何进行课程批判,教师对课程的批判才有价值有意义。
3.养成反思习惯,提高批判能力。
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行为是提高教师批判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现象的感知、反思提高批判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内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外再度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与他人分享课程智慧,提高自己的课程批判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现象的反思、改进、再反思是教师的课程批判力生成与成长的源泉。
4.倾听教师心声,营造批判环境。
课程批判环境缺失的环境中,课程批判意识的形成、课程批判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无从说起。倾听教师的心声,尊重教师在课程运转中的主体性,给予教师充分的发言权是提高教师课程批判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各个阶段都要考虑一线教师的参与,尊重教师观点,接纳他们的合理科学的建议。教师敢于对课程现象进行批判是教师提高课程批判力的基础。要营造民主、和谐、自由与轻松的批判环境,让教师从对课程的敬畏与完全接纳转向对其进行批判与改进。
参考文献:
[1]程良宏,李雁冰.教师的课程批判力及其生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8):76-80.
[2]程良宏,马新英.教师课程批判意识及其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09(6):58-61.
[3]张文桂.教师课程批判力的缺失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2(98):14-15.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教师 课程批判能力 现状分析 强化策略
教师的课程批判能力是影响教师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还是教学反思阶段,教师都要对课程知识进行分析、调整。这些分析影响教师处理教材、开发教材的质量与效果,进而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与质量。
一、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1.概念界定。
教师的课程批判力,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生活中发生的课程现象和对课程中所蕴涵的价值观、理念及课程运作机制,依据自身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出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调整和改进的能力[1]。
2.课程批判能力的特征分析。
(1)理论性。教师的课程批判能力建立在教师对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教育哲学思辨与反思的基础上。缺乏相应理论支撑的批判将会失去批判的准确性与深刻性,有时会出现片面性和为批判而批判的现象。
(2)反思性。教师对课程的批判是以教师既有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课程现象、课程现象中蕴含的价值与理念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价值评判。反思是课程批判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发现课程可能存在的与实际教学需求相脱离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调整与改进。
(3)经验性。教师对课程的批判能力是建立在教师的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是教师依据个人的经验和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现象、课程问题的感知、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思考与批判,因此课程批判能力具有鲜明的个人经验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课程批判能力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课程批判能力在新课程中的作用逐渐凸显,提高教师的课程批判能力是推进新课程全面深化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落后,教师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呈现一些共性。下面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县教师为对象,考察了其批判能力的现状,总结出以下特点。
1.教师全盘接受课程。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依据课程(往往是教材)的体系尽可能完整、精确、清晰地将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是课程知识与学生的中介,81.3%的教师也持有这种观点。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传递教材上所设置的学科知识的过程,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的科学、合理运用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某些教师不关注课程现象,也不反思自己的课程行为,谈不上对课程现象及整个课程体系做出批判并寻求改进。
2.教师盲目批判课程。
由于课程知识与相关批判理论的缺乏,教师不能对课程进行理性分析和批判,往往只根据表面现象盲目地批判课程。不能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知识进行全面理性的分析与批判。
3.教师私下批判课程。
教师对课程的批判仅仅表现为在教学实践中能合理吸收、接纳课程知识,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填补,教师对课程的批判仅仅处在经验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4.教师无力批判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关注到了课程现象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想法,缺乏相关理论的主持和“专家”的指导,不知道如何改进与调整课程。教师对课程的无力批判,一方面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缺乏课程知识等相关理论知识,导致课程研究的缺失,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特别是考纲所规定的知识体系教授课程,繁忙的教育教学实践使得教师无暇顾忌对课程现象的合理性进行反思与改进。
5.教师不敢批判课程。
长此以往,教师对课程抱有敬畏、无条件接受与执行的惯性,学校内部没有形成对课程批判的环境,学校上下普遍认识课程知识是确定无误、无须怀疑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仔细、有条不紊地讲授,学生要将教师所讲记住,并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强化课程批判能力的策略
1.了解变革文化,强化批判意识。
通过教师培训等多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到教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发展的,教育在变革中才能体现时代的特征,学校的教育教学变革是教育变革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参与主体,教师只有自觉、主动地接纳变革与参与变革,学校的教育教学变革才能真正实现。
2.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培养批判能力。
教师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做基础,就不能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课程问题进行准确合理的反思与改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知识迎接教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审视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批判性地对课程知识进行接纳、反思与改进,抓住教学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机遇,最终逐渐重建教育教学行为。这时,教师才真正明确如何进行课程批判,教师对课程的批判才有价值有意义。
3.养成反思习惯,提高批判能力。
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行为是提高教师批判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现象的感知、反思提高批判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内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外再度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与他人分享课程智慧,提高自己的课程批判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现象的反思、改进、再反思是教师的课程批判力生成与成长的源泉。
4.倾听教师心声,营造批判环境。
课程批判环境缺失的环境中,课程批判意识的形成、课程批判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无从说起。倾听教师的心声,尊重教师在课程运转中的主体性,给予教师充分的发言权是提高教师课程批判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各个阶段都要考虑一线教师的参与,尊重教师观点,接纳他们的合理科学的建议。教师敢于对课程现象进行批判是教师提高课程批判力的基础。要营造民主、和谐、自由与轻松的批判环境,让教师从对课程的敬畏与完全接纳转向对其进行批判与改进。
参考文献:
[1]程良宏,李雁冰.教师的课程批判力及其生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8):76-80.
[2]程良宏,马新英.教师课程批判意识及其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09(6):58-61.
[3]张文桂.教师课程批判力的缺失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2(9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