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奖励有多种方式。如何更有效地激励教师,值得我们用心思考。
“物质的”不如“精神的”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与一般的公司员工不同。大部分学校在激励教师的时候使用最多的手段是金钱的奖励,但有时候,有形的金钱奖励倒不如无形的奖励更令教师感到满足。例如:朋友结婚时,大部分人都送礼金,新人往往记不住谁送了多少钱。什么东西吃不掉、用不完、不会被转送又能让人记忆深刻呢?这就是最能体现个性的礼物。比如你送给新人一套两人的石膏像就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同理,发奖金也不是一种长久有效的激励教师的方式,除非学校每次发的数额都非常高或者一次比一次高(大部分学校都很难做到)。笔者认为,学校可在重要的纪念日(校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艺术节等)专门设计一本精美的画册,介绍学校的历史,展望学校的未来,并开辟专栏,让每位教师写上一句话,签上名字,配上一张身着校服的“明星照”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感言……教师拿到这样一本既代表学校形象又代表自己心声的画册,对学校的归属感会油然而生。
“有选择的”不如“无选择的”
一学年结束后,某校为了奖励教师,设计了让教师去度假旅游,或给不去旅游的教师每人一台手提电脑的奖励方案,两者价值均等。
究竟是给教师选择权好还是不让他们选择好?大部分人认为给教师选择权好,各选所好,人人都乐。实则不然: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选择度假的教师感到自己是以放弃手提电脑为代价参加旅游的,回来后看到同伴使用电脑肯定心中不悦;而选择手提电脑的人在学校看见电视中播放的那些度假胜地的美景、伙伴们流连忘返的录像也会怅然若失。
在有些情况下,选择会带来负面效应。当奖励的方式和物品差别不大时,指定任何一种方式、物品都比在两种甚至几种方式或物品里选择一样让人得到的满足更大。在奖励的时候,不要把患得患失也奖励出去。
“晚说”不如“早说”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罗恩斯坦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组大学生被告知他们过一会儿将有机会得到一个吻,而且是来自他们最喜欢的明星的;另一组被告知在一周后将得到一个令人激动的吻。结果,后一组同学的满足程度高于前一组,因为他们在这一个星期里,每天都以兴奋的心情期待那美好时刻的到来。
同样,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获得了学校的奖励,如去海南、内蒙古草原旅游,或将得到某一奖品,那么,你什么时候最开心?肯定不是在海南、内蒙古草原游玩或得到奖品的时候。想想看,最开心的时候是你听到这个消息以及企盼着去旅游或企盼着得到奖品的日子,这个等待的过程让你激动不已。
很多时候,快乐来源于对快乐的等待。所以,给教师奖励,“晚说”不如“早说”。
“一次奖励”不如“分成多次”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几个坏消息要宣布,比如家里丢了车子,还丢了2000元钱,你的爱人回来了,你把这两个坏消息同时告诉她,比分两次告诉她的“杀伤力”要小。因为几个“失”结合起来,边际效用会递减。相反,如果你有两个好消息,则最好分两次告诉别人,这符合效用的递增规律。同样,校长可以把给教师2000元的奖励分两个重要节日发给他,这样,教师获得的快乐要多一些。
“面过宽、过窄”不如“适当”
奖励不是福利,不能面面俱到、人人有份。自然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定律:“宇宙大法则,即人身体中的水的含量和其他物质的比大约为78∶22,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大约为78∶22,空气中其他气体和氧气的比也为78∶22……”这个法则也适用于学校的奖励。得奖人员不能太少,少了就会使教师感到没有希望而放弃努力;太多了,超过一定数量,就失去了奖励的严肃性,形不成竞争机制。
(编辑许丽艳)
“物质的”不如“精神的”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与一般的公司员工不同。大部分学校在激励教师的时候使用最多的手段是金钱的奖励,但有时候,有形的金钱奖励倒不如无形的奖励更令教师感到满足。例如:朋友结婚时,大部分人都送礼金,新人往往记不住谁送了多少钱。什么东西吃不掉、用不完、不会被转送又能让人记忆深刻呢?这就是最能体现个性的礼物。比如你送给新人一套两人的石膏像就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同理,发奖金也不是一种长久有效的激励教师的方式,除非学校每次发的数额都非常高或者一次比一次高(大部分学校都很难做到)。笔者认为,学校可在重要的纪念日(校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艺术节等)专门设计一本精美的画册,介绍学校的历史,展望学校的未来,并开辟专栏,让每位教师写上一句话,签上名字,配上一张身着校服的“明星照”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感言……教师拿到这样一本既代表学校形象又代表自己心声的画册,对学校的归属感会油然而生。
“有选择的”不如“无选择的”
一学年结束后,某校为了奖励教师,设计了让教师去度假旅游,或给不去旅游的教师每人一台手提电脑的奖励方案,两者价值均等。
究竟是给教师选择权好还是不让他们选择好?大部分人认为给教师选择权好,各选所好,人人都乐。实则不然: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选择度假的教师感到自己是以放弃手提电脑为代价参加旅游的,回来后看到同伴使用电脑肯定心中不悦;而选择手提电脑的人在学校看见电视中播放的那些度假胜地的美景、伙伴们流连忘返的录像也会怅然若失。
在有些情况下,选择会带来负面效应。当奖励的方式和物品差别不大时,指定任何一种方式、物品都比在两种甚至几种方式或物品里选择一样让人得到的满足更大。在奖励的时候,不要把患得患失也奖励出去。
“晚说”不如“早说”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罗恩斯坦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组大学生被告知他们过一会儿将有机会得到一个吻,而且是来自他们最喜欢的明星的;另一组被告知在一周后将得到一个令人激动的吻。结果,后一组同学的满足程度高于前一组,因为他们在这一个星期里,每天都以兴奋的心情期待那美好时刻的到来。
同样,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获得了学校的奖励,如去海南、内蒙古草原旅游,或将得到某一奖品,那么,你什么时候最开心?肯定不是在海南、内蒙古草原游玩或得到奖品的时候。想想看,最开心的时候是你听到这个消息以及企盼着去旅游或企盼着得到奖品的日子,这个等待的过程让你激动不已。
很多时候,快乐来源于对快乐的等待。所以,给教师奖励,“晚说”不如“早说”。
“一次奖励”不如“分成多次”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几个坏消息要宣布,比如家里丢了车子,还丢了2000元钱,你的爱人回来了,你把这两个坏消息同时告诉她,比分两次告诉她的“杀伤力”要小。因为几个“失”结合起来,边际效用会递减。相反,如果你有两个好消息,则最好分两次告诉别人,这符合效用的递增规律。同样,校长可以把给教师2000元的奖励分两个重要节日发给他,这样,教师获得的快乐要多一些。
“面过宽、过窄”不如“适当”
奖励不是福利,不能面面俱到、人人有份。自然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定律:“宇宙大法则,即人身体中的水的含量和其他物质的比大约为78∶22,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大约为78∶22,空气中其他气体和氧气的比也为78∶22……”这个法则也适用于学校的奖励。得奖人员不能太少,少了就会使教师感到没有希望而放弃努力;太多了,超过一定数量,就失去了奖励的严肃性,形不成竞争机制。
(编辑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