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hone用户三大爱好:游戏、拍照、发微博;安卓用户三大爱好:刷机、重启、换电池;塞班用户三大爱好:摔手机、摔手机、摔手机;山寨用户三大爱好:凤凰传奇、凤凰传奇、凤凰传奇……”这个调侃各大手机的段子曾在网上广为流传,而时至今日,李开复创新工场孵化的第一批“蛋”中有这样一个创业团队,正致力于将“安卓用户三大爱好”变为“豌豆荚、豌豆荚、豌豆荚”。
豌豆荚是一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创业团队,几乎都有着名牌大学的教育背景和知名IT、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经验,豌豆荚也是创新工场孵化的第一批“蛋”里第一个破壳而出的“小鸟”,并在2012年年初率先展翅,独自飞翔。
不甘平庸者俱乐部
2009年以前,已在成都成家立业的冯锋可能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这座城市,这不仅仅是因为喜欢,还因为自己在这里有着待遇优厚的外企工作。
然而2009年9月,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并广发英雄帖,冯锋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他一度以为,这次“冲动”将会淹没在成千上万封简历中,直至无疾而终,但是一个多月后,事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
2009年10月22日下午,上班的冯锋无意间看到一条马上要“过期”的新闻:李开复在10月22日将到成都为创新工场招募程序高手。于是,他鬼使神差地请假飞奔而去,当他赶到电子科技大学会场,李开复已结束演讲并离开。冯锋找到了创新工场的招聘房间,见到了在批改试卷的考官。经过简短的自我介绍和沟通,冯锋拿到考官递过来的一张试卷。
由于屋里已经塞满了人,冯锋蹲在地上做完试卷并赢得了一次面试机会。不过,考官要赶晚上9点的飞机,于是冯锋开着自己的车行驶在上下班高峰期的路上,一边开车一边接受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考官“考问”。那时的冯锋时不时因为专心思考问题而偏离航道,幸好GPS导航仪和面试官一次次将他拉回到现实中。
此后,经过两轮电话面试,创新工场终于戏剧性地向冯锋敞开了大门。于是,冯锋辞去诺基亚西门子软件工程师职位,举家迁来北京,成为创新工场的第16位“工友”。
豌豆荚手机精灵是创新工场最早启动的两个内部孵化项目之一,包括冯锋在内的几位创业者正是最早参与“豌豆荚”项目的人。在这个团队中,来自深圳的郑焕德是马化腾的同乡兼校友,毕业后进入腾讯做了两年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丁吉昌是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10届硕士毕业生,在此之前,先后在趋势科技和微软研究院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而来自潮州的广东省高考状元王俊煜,之前曾在谷歌用户体验团队任职。
谈及加盟豌豆荚项目的初衷,这些工程师的理由都惊人的相似:不想仅做大公司的一颗螺丝钉。“软件工程师这一职业而言,那种环境里太容易沦为一个平庸的‘代码农民’。” 冯锋想做一些自己感兴趣又有成就感的事。
“在目前的创业团队里,工程师有很强的参与度,可以和产品设计师一起主导豌豆荚这个产品的发展。”丁吉昌认为自己在创新工场的日子都在大量写代码、思考和讨论中度过,有什么想法就能很快就体现在产品中,不但会吸收很多新的知识、思想,更深深体会到自己对公司的影响力。
而以前做过客户端开发的郑焕德,虽然所参与的软件每天有几千万用户登录和几百万人同时在线,但他认为那些都不是自己的,而自己负责的只有敲代码,而在创新工场的日子里,用户虽然少了,但一切感觉都属于自己。
创新工场孵化第一蛋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豌豆荚团队的理念,那就是“做正确的事情,钱只是正确事情的结果;做好的产品,用户量只是这个好产品的结果。”
从战略上讲,创新工场有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社交游戏四大投资领域。早期的豌豆荚项目是着眼于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布局,因此在平台选择上基于Android。虽然2009年底时Android在国内的用户才不过100万,但冯峰认为在当时iPhone已创造了一个趋于成熟的封闭市场,而Symbian则停滞不前,唯有Android是开放平台,“我们肯定选择一个更新、也是有希望的市场”。
2010年4月10日,豌豆荚推出了第一个小规模公测版(0.6版本),露了个小脸。李开复表示“创新工场(当时)有70位员工,等有71个人安装,我们就知道真的有用户了。”
于是发布当天,丁吉昌一直在数据后台盯着豌豆荚用户增长情况,产品发布4小时,豌豆荚有了72位用户,当晚12点达到了100个用户,这意味着豌豆荚得到了除去创新工场之外的其他用户认可。2010年8月7日,豌豆荚的1.0版本正式上线,李开复也在自己的微博上做了介绍,使得豌豆荚成为了创新工场第一个曝光的项目。
“豌豆荚之所以比其他项目跑得快,大概是因为我们豌豆实验室成员大多1985年出生、属牛的最多,一股蛮劲往前冲,第一个冲到了用户面前。”冯锋笑着总结首战告捷经验。
而此后每隔一两周,豌豆荚都会升级一个版本,每次都会解决一些用户反馈的问题或按用户需求增加一些新的功能。通过快速推向市场和快速迭代的方式,让豌豆荚团队及时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
豌豆荚项目的初衷是在Android平台上打造一个类似iTunes的简单好用的客户端软件,而让这个Idea变成产品雏形,整个团队花了3个月的时间。王俊煜认为时间其实还可以更短,而其中最难之处在于“如何砍自己的Idea”。为了让产品显得更有商业前景,创业者容易把产品框架搭得过于庞大,这样会让实现的时间变得很长,而外部环境变化却是很快的,因此,不是当下的核心诉求都应该及时舍弃。
王俊煜参与豌豆荚项目时的主要任务是对这个产品予以更明确的定位。早期的Android用户是对新技术比较敏感又有探索精神的人,如果探寻这类用户的需求,很可能集中于要好用的刷机工具等一些较为“极客”的想法。
“我们希望做的是一个大众的产品。如果明天Android有1亿用户的话,我们希望这些用户都能用得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早期非常喜欢去折腾手机的那批技术派。我们的存在正是为了让用户不折腾。” “简单好用”是豌豆荚的第一产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诸如“要不要跨平台,是不是自己做个应用市场,以及通讯录做得好要不要做社交,备份功能强大做不做云服务”这些看起来比较诱人但并非当前核心诉求的点子,最终都被砍掉了。
快速迭代的发展方式
豌豆荚对用户体验和反馈的重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负责该工作的成员每天都会上微博搜索跟豌豆荚关键词相关的用户反馈,包括“豌豆夹”、“碗豆荚”模糊错字等也都要搜上一遍。
“豌豆荚的用户反馈系统里有一个点子库,用户可填写自己需要的新功能并参与投票,投票多的需求,我们会优先在下个版本里开发。”冯锋表示,豌豆荚在1.2版本增加的无线连接和1.6版本发布的图片管理,就是用户投票的产物。对于用户反馈,不管是改bug、增加新功能,还是纯粹的问题求解,豌豆荚都要求自己在两天内做出反馈,起码做到记录在案。
快速推向市场和快速迭代的发展方式,让豌豆荚团队及时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产品方向。
豌豆荚最早的定位偏向于传统的手机PC套件,重点是帮助Android用户管理联系人和短信。在产品的第一稿设计中,王俊煜花了很多时间想把豌豆荚的通讯录管理做出亮点来,诸如用户如果有2000个联系人,怎样能更简单方便的进行管理。
然而产品发布后,他们发现用户的兴奋点并不仅在于此,还集中在内容消费领域。于是豌豆荚便将重点转移到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下载应用和获取视频、音乐等内容,而由此打造的“一键下载主流视频网站视频”很快成为吸引用户的一大特色功能。
其实,在豌豆荚正式发布之后,创业团队专门研究了市面上各类客户端软件的推广方式,发现有不少其实是变相地“花钱买用户”,但这些方式获得的用户,来的快流失的也快。于是,豌豆荚定下了“成熟市场做口碑,空白市场做教育”的推广策略,
通过主动与安智市场等第三方内容提供商谈合作,为豌豆荚提供应用、影音书等互联网内容,让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帮助豌豆荚获得电脑上的用户,豌豆荚则帮助他们进驻用户的手机。而针对手机厂商,豌豆荚却不会赶着争取,也不倒贴钱换合作,更不为求合作而让主线产品人员分散精力做定制,把自己变成外包公司。
豌豆荚理想的健康生长方式是花大部分精力把产品做到最好,具备给品牌手机增值的价值,吸引厂商来主动做预置,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而目前,依靠自身的原生增长,豌豆荚的用户数已很快突破100万,并已有手机品牌厂商和方案商主动找上门,联想“乐Phone”手机也已在其新款手机上搭载了豌豆荚手机精灵。
内部孵化的魅力
成功的项目,离不开有力的孵化团队。而通过“豌豆荚”的破壳而出,业界人士进一步看到了创新工场内部孵化的魅力。
创新工场为有心有力创业,但缺乏资金、经验的人提供一个参与或主导创业的机会,因此创新工场既是保姆,也是教练,还是投资人,将来还是股东。对于孵化平台上成长的企业,创新工场首先会在人才招聘、法务、财务、产品架构、市场推广等很多具体实务方面为创业团队提供帮助。
豌豆荚项目的成功得益于上述“内部孵化”方式,这个团队本身就在创新工场平台上进行组建,王俊煜加入后,发现团队的设计力量不足,尤其是视觉设计方面,于是创新工场一方面为豌豆荚寻找设计人才,同时也将平台上的用户体验设计团队成员借给豌豆荚助阵。
此后,在产品初步成型、需要推向市场时,创业者们发现:产品命名、域名和商标注册等一系列事情摆在面前,而由技术人员组成的豌豆荚项目团队对此一窍不通。此时,创新工场法务负责人及时伸出援手,指导、帮助豌豆荚团队将一些创新技术申请专利,来进行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物可能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无关,但是通过创新工场服务平台来进行解决,创业团队就可以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产品开发上。而对于早期的创业团队而言,这更是关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创新工场还有很多可资利用的独特资源,这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李开复在业界的影响力。作为微博活跃用户,李开复会通过发布和转发,不时地将豌豆荚的最新消息推送到数百万粉丝面前。其中一些重要的官方消息诸如1.0版本正式上线(第一个曝光),从创新工场毕业等重要信息更因其具有标志性新闻意义而引来业界瞩目。
更深远的影响存在于那些不易被察觉的价值观层面。创新工场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汪华被王俊煜看作直接的创业导师,王俊煜表示,从汪华身上他学到重要的一点是“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你要做一个大的东西,还是做一个养活自己就可以的东西,这个境界应该是不一样的。”王俊煜表示,整个团队都希望豌豆实验室能成为一个做出“应用规模大、服务广阔用户”产品的公司,而不是他们几个人挣点小钱的地方。在这样的创业目标指引下,作为创新工场孵化标志的豌豆荚,将走得更加深入更为长远。
豌豆荚是一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创业团队,几乎都有着名牌大学的教育背景和知名IT、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经验,豌豆荚也是创新工场孵化的第一批“蛋”里第一个破壳而出的“小鸟”,并在2012年年初率先展翅,独自飞翔。
不甘平庸者俱乐部
2009年以前,已在成都成家立业的冯锋可能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这座城市,这不仅仅是因为喜欢,还因为自己在这里有着待遇优厚的外企工作。
然而2009年9月,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并广发英雄帖,冯锋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他一度以为,这次“冲动”将会淹没在成千上万封简历中,直至无疾而终,但是一个多月后,事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
2009年10月22日下午,上班的冯锋无意间看到一条马上要“过期”的新闻:李开复在10月22日将到成都为创新工场招募程序高手。于是,他鬼使神差地请假飞奔而去,当他赶到电子科技大学会场,李开复已结束演讲并离开。冯锋找到了创新工场的招聘房间,见到了在批改试卷的考官。经过简短的自我介绍和沟通,冯锋拿到考官递过来的一张试卷。
由于屋里已经塞满了人,冯锋蹲在地上做完试卷并赢得了一次面试机会。不过,考官要赶晚上9点的飞机,于是冯锋开着自己的车行驶在上下班高峰期的路上,一边开车一边接受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考官“考问”。那时的冯锋时不时因为专心思考问题而偏离航道,幸好GPS导航仪和面试官一次次将他拉回到现实中。
此后,经过两轮电话面试,创新工场终于戏剧性地向冯锋敞开了大门。于是,冯锋辞去诺基亚西门子软件工程师职位,举家迁来北京,成为创新工场的第16位“工友”。
豌豆荚手机精灵是创新工场最早启动的两个内部孵化项目之一,包括冯锋在内的几位创业者正是最早参与“豌豆荚”项目的人。在这个团队中,来自深圳的郑焕德是马化腾的同乡兼校友,毕业后进入腾讯做了两年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丁吉昌是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10届硕士毕业生,在此之前,先后在趋势科技和微软研究院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而来自潮州的广东省高考状元王俊煜,之前曾在谷歌用户体验团队任职。
谈及加盟豌豆荚项目的初衷,这些工程师的理由都惊人的相似:不想仅做大公司的一颗螺丝钉。“软件工程师这一职业而言,那种环境里太容易沦为一个平庸的‘代码农民’。” 冯锋想做一些自己感兴趣又有成就感的事。
“在目前的创业团队里,工程师有很强的参与度,可以和产品设计师一起主导豌豆荚这个产品的发展。”丁吉昌认为自己在创新工场的日子都在大量写代码、思考和讨论中度过,有什么想法就能很快就体现在产品中,不但会吸收很多新的知识、思想,更深深体会到自己对公司的影响力。
而以前做过客户端开发的郑焕德,虽然所参与的软件每天有几千万用户登录和几百万人同时在线,但他认为那些都不是自己的,而自己负责的只有敲代码,而在创新工场的日子里,用户虽然少了,但一切感觉都属于自己。
创新工场孵化第一蛋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豌豆荚团队的理念,那就是“做正确的事情,钱只是正确事情的结果;做好的产品,用户量只是这个好产品的结果。”
从战略上讲,创新工场有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社交游戏四大投资领域。早期的豌豆荚项目是着眼于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布局,因此在平台选择上基于Android。虽然2009年底时Android在国内的用户才不过100万,但冯峰认为在当时iPhone已创造了一个趋于成熟的封闭市场,而Symbian则停滞不前,唯有Android是开放平台,“我们肯定选择一个更新、也是有希望的市场”。
2010年4月10日,豌豆荚推出了第一个小规模公测版(0.6版本),露了个小脸。李开复表示“创新工场(当时)有70位员工,等有71个人安装,我们就知道真的有用户了。”
于是发布当天,丁吉昌一直在数据后台盯着豌豆荚用户增长情况,产品发布4小时,豌豆荚有了72位用户,当晚12点达到了100个用户,这意味着豌豆荚得到了除去创新工场之外的其他用户认可。2010年8月7日,豌豆荚的1.0版本正式上线,李开复也在自己的微博上做了介绍,使得豌豆荚成为了创新工场第一个曝光的项目。
“豌豆荚之所以比其他项目跑得快,大概是因为我们豌豆实验室成员大多1985年出生、属牛的最多,一股蛮劲往前冲,第一个冲到了用户面前。”冯锋笑着总结首战告捷经验。
而此后每隔一两周,豌豆荚都会升级一个版本,每次都会解决一些用户反馈的问题或按用户需求增加一些新的功能。通过快速推向市场和快速迭代的方式,让豌豆荚团队及时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
豌豆荚项目的初衷是在Android平台上打造一个类似iTunes的简单好用的客户端软件,而让这个Idea变成产品雏形,整个团队花了3个月的时间。王俊煜认为时间其实还可以更短,而其中最难之处在于“如何砍自己的Idea”。为了让产品显得更有商业前景,创业者容易把产品框架搭得过于庞大,这样会让实现的时间变得很长,而外部环境变化却是很快的,因此,不是当下的核心诉求都应该及时舍弃。
王俊煜参与豌豆荚项目时的主要任务是对这个产品予以更明确的定位。早期的Android用户是对新技术比较敏感又有探索精神的人,如果探寻这类用户的需求,很可能集中于要好用的刷机工具等一些较为“极客”的想法。
“我们希望做的是一个大众的产品。如果明天Android有1亿用户的话,我们希望这些用户都能用得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早期非常喜欢去折腾手机的那批技术派。我们的存在正是为了让用户不折腾。” “简单好用”是豌豆荚的第一产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诸如“要不要跨平台,是不是自己做个应用市场,以及通讯录做得好要不要做社交,备份功能强大做不做云服务”这些看起来比较诱人但并非当前核心诉求的点子,最终都被砍掉了。
快速迭代的发展方式
豌豆荚对用户体验和反馈的重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负责该工作的成员每天都会上微博搜索跟豌豆荚关键词相关的用户反馈,包括“豌豆夹”、“碗豆荚”模糊错字等也都要搜上一遍。
“豌豆荚的用户反馈系统里有一个点子库,用户可填写自己需要的新功能并参与投票,投票多的需求,我们会优先在下个版本里开发。”冯锋表示,豌豆荚在1.2版本增加的无线连接和1.6版本发布的图片管理,就是用户投票的产物。对于用户反馈,不管是改bug、增加新功能,还是纯粹的问题求解,豌豆荚都要求自己在两天内做出反馈,起码做到记录在案。
快速推向市场和快速迭代的发展方式,让豌豆荚团队及时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产品方向。
豌豆荚最早的定位偏向于传统的手机PC套件,重点是帮助Android用户管理联系人和短信。在产品的第一稿设计中,王俊煜花了很多时间想把豌豆荚的通讯录管理做出亮点来,诸如用户如果有2000个联系人,怎样能更简单方便的进行管理。
然而产品发布后,他们发现用户的兴奋点并不仅在于此,还集中在内容消费领域。于是豌豆荚便将重点转移到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下载应用和获取视频、音乐等内容,而由此打造的“一键下载主流视频网站视频”很快成为吸引用户的一大特色功能。
其实,在豌豆荚正式发布之后,创业团队专门研究了市面上各类客户端软件的推广方式,发现有不少其实是变相地“花钱买用户”,但这些方式获得的用户,来的快流失的也快。于是,豌豆荚定下了“成熟市场做口碑,空白市场做教育”的推广策略,
通过主动与安智市场等第三方内容提供商谈合作,为豌豆荚提供应用、影音书等互联网内容,让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帮助豌豆荚获得电脑上的用户,豌豆荚则帮助他们进驻用户的手机。而针对手机厂商,豌豆荚却不会赶着争取,也不倒贴钱换合作,更不为求合作而让主线产品人员分散精力做定制,把自己变成外包公司。
豌豆荚理想的健康生长方式是花大部分精力把产品做到最好,具备给品牌手机增值的价值,吸引厂商来主动做预置,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而目前,依靠自身的原生增长,豌豆荚的用户数已很快突破100万,并已有手机品牌厂商和方案商主动找上门,联想“乐Phone”手机也已在其新款手机上搭载了豌豆荚手机精灵。
内部孵化的魅力
成功的项目,离不开有力的孵化团队。而通过“豌豆荚”的破壳而出,业界人士进一步看到了创新工场内部孵化的魅力。
创新工场为有心有力创业,但缺乏资金、经验的人提供一个参与或主导创业的机会,因此创新工场既是保姆,也是教练,还是投资人,将来还是股东。对于孵化平台上成长的企业,创新工场首先会在人才招聘、法务、财务、产品架构、市场推广等很多具体实务方面为创业团队提供帮助。
豌豆荚项目的成功得益于上述“内部孵化”方式,这个团队本身就在创新工场平台上进行组建,王俊煜加入后,发现团队的设计力量不足,尤其是视觉设计方面,于是创新工场一方面为豌豆荚寻找设计人才,同时也将平台上的用户体验设计团队成员借给豌豆荚助阵。
此后,在产品初步成型、需要推向市场时,创业者们发现:产品命名、域名和商标注册等一系列事情摆在面前,而由技术人员组成的豌豆荚项目团队对此一窍不通。此时,创新工场法务负责人及时伸出援手,指导、帮助豌豆荚团队将一些创新技术申请专利,来进行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物可能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无关,但是通过创新工场服务平台来进行解决,创业团队就可以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产品开发上。而对于早期的创业团队而言,这更是关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创新工场还有很多可资利用的独特资源,这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李开复在业界的影响力。作为微博活跃用户,李开复会通过发布和转发,不时地将豌豆荚的最新消息推送到数百万粉丝面前。其中一些重要的官方消息诸如1.0版本正式上线(第一个曝光),从创新工场毕业等重要信息更因其具有标志性新闻意义而引来业界瞩目。
更深远的影响存在于那些不易被察觉的价值观层面。创新工场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汪华被王俊煜看作直接的创业导师,王俊煜表示,从汪华身上他学到重要的一点是“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你要做一个大的东西,还是做一个养活自己就可以的东西,这个境界应该是不一样的。”王俊煜表示,整个团队都希望豌豆实验室能成为一个做出“应用规模大、服务广阔用户”产品的公司,而不是他们几个人挣点小钱的地方。在这样的创业目标指引下,作为创新工场孵化标志的豌豆荚,将走得更加深入更为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