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相长策略,它是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自始至终保持学习积极姿态的方法,有利于进行更高效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即时的积极思考。这种教学策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尤其突出;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童本”观念,能积极地开发小学生的语言本能,符合语文教学原则“不是靠别人的教,而要依靠自己的学”,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儿童快乐起飞的平台,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无师自通”。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阅读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是阅读实践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来。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段录音,然后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走进课文所描述的具体情景中,这时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把阅读训练变成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致了解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为后面的感悟、品评、欣赏做好必要的铺垫。在学生入境后,通过读着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和体悟能力。语言本身的情趣和美感,需要“品读”才能准确地体味和把握。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欣赏,在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让学生运用体态语言表达情感,阅读与表演结合,生动形象地表现语言的情趣与美感。加强学生熟读积累,加强语言的习得和积累并落实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语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读悟情,以情促思
个性化的阅读和阅读的个性化要求学习主体的情感投入,要求学习主体去仔细体会语言形式所反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生活景象等,去感受语言形式的表现功能,去领悟情感。与文本、作者实现视界的融合、心灵的碰撞,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家园。如以《第一次抱母亲》为例。教师先引领大家讨论“和母亲在一起”话题的内容,无须多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说说和母亲在一起的难忘情景,以此挖掘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调动学生已经产生的情感参与学习,使他们很快地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好课文自然会水到渠成。
宽松的氛围,轻松的话题,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与文章主人公相同的心灵体验。随后的读书过程又给他们创设了一个充分自主的实践空间,使学生们在释放个人情感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之后,教师的讲评适时地对这种读书方法作出总结。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动人的故事,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感触文本主人公愧疚的心。让学生在这里与文中的孩子换位,与家长、老师换位,用心灵感应心灵,用朗读宣泄情感。这不仅是简单的读书训练,更是情感的熏陶、方法的习得,语文功力就在其中渐渐丰实起来。
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愈加丰富而成熟,这个时候可以从学生所需出发,安排书面表达的练习,由于是情感表达所需,学生写起来也得心应手。最后让学生们写出心灵感悟,并把学生所作送与其父母,无疑又是一个实践体验的好机会。
三、多向表达,深化感悟
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情景学习、体验生活、多向表达、深化感悟的舞台,以读学文,入境悟情;扮演强化,争辩扩展,通过理解文本、体验人物角色、讨论明理,感悟知识、能力、情感生成的过程;着力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的运用,表达能力以及情感心理的培养,通过语言交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交际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活动,让学生有感而发,想说、敢说、会说,说得有情感、有道理。
首先,让学生读读,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人物语言,引导学生尽情地说。要通过读让学生知道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人物个性,语言、语气、语调的起伏表达人物的心情、态度的变化。其次,引导学生归纳课文,激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现人物情感,引导学生体验地说,演评重点句子。最后,为了升华主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课文以后,想对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为了拓宽口语交际面,做到全员参与、人人动脑动口,从而促进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中发展个体的语言、思维及交流能力。
总之,要想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语文,教师要做到:教学理念先进,构思新巧,语言简洁,注重活动的层次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处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言教育思想;例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文理、心理、道理三理相通;学者、教者、著者、编者四者交汇;不离文本基础、不离语言运用、不离思维训练、不离人物情感、不离现实生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利于实现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 黄孟轲.文本细读:切入言语的心灵世界[J].中学语文教学,2006(7).
[2] 施志平.激情[J].江苏教育研究,2009(3).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近海小学)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阅读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是阅读实践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来。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段录音,然后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走进课文所描述的具体情景中,这时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把阅读训练变成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致了解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为后面的感悟、品评、欣赏做好必要的铺垫。在学生入境后,通过读着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和体悟能力。语言本身的情趣和美感,需要“品读”才能准确地体味和把握。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欣赏,在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让学生运用体态语言表达情感,阅读与表演结合,生动形象地表现语言的情趣与美感。加强学生熟读积累,加强语言的习得和积累并落实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语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读悟情,以情促思
个性化的阅读和阅读的个性化要求学习主体的情感投入,要求学习主体去仔细体会语言形式所反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生活景象等,去感受语言形式的表现功能,去领悟情感。与文本、作者实现视界的融合、心灵的碰撞,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家园。如以《第一次抱母亲》为例。教师先引领大家讨论“和母亲在一起”话题的内容,无须多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说说和母亲在一起的难忘情景,以此挖掘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调动学生已经产生的情感参与学习,使他们很快地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好课文自然会水到渠成。
宽松的氛围,轻松的话题,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与文章主人公相同的心灵体验。随后的读书过程又给他们创设了一个充分自主的实践空间,使学生们在释放个人情感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之后,教师的讲评适时地对这种读书方法作出总结。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动人的故事,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感触文本主人公愧疚的心。让学生在这里与文中的孩子换位,与家长、老师换位,用心灵感应心灵,用朗读宣泄情感。这不仅是简单的读书训练,更是情感的熏陶、方法的习得,语文功力就在其中渐渐丰实起来。
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愈加丰富而成熟,这个时候可以从学生所需出发,安排书面表达的练习,由于是情感表达所需,学生写起来也得心应手。最后让学生们写出心灵感悟,并把学生所作送与其父母,无疑又是一个实践体验的好机会。
三、多向表达,深化感悟
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情景学习、体验生活、多向表达、深化感悟的舞台,以读学文,入境悟情;扮演强化,争辩扩展,通过理解文本、体验人物角色、讨论明理,感悟知识、能力、情感生成的过程;着力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的运用,表达能力以及情感心理的培养,通过语言交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交际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活动,让学生有感而发,想说、敢说、会说,说得有情感、有道理。
首先,让学生读读,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人物语言,引导学生尽情地说。要通过读让学生知道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人物个性,语言、语气、语调的起伏表达人物的心情、态度的变化。其次,引导学生归纳课文,激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现人物情感,引导学生体验地说,演评重点句子。最后,为了升华主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课文以后,想对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为了拓宽口语交际面,做到全员参与、人人动脑动口,从而促进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中发展个体的语言、思维及交流能力。
总之,要想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语文,教师要做到:教学理念先进,构思新巧,语言简洁,注重活动的层次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处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言教育思想;例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文理、心理、道理三理相通;学者、教者、著者、编者四者交汇;不离文本基础、不离语言运用、不离思维训练、不离人物情感、不离现实生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利于实现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 黄孟轲.文本细读:切入言语的心灵世界[J].中学语文教学,2006(7).
[2] 施志平.激情[J].江苏教育研究,2009(3).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近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