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与对策的思考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c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一的新生正处于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学习环境发生巨变的阶段,从而笔者提出了转型期学生在美术教学中顺利过渡的问题;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转型期 顺利过渡 写生课 审美化 贴近生活
  
  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美术教学而言,小学和初中实际上是相脱离的。那么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平稳地渡过“转型期”。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写生课应成为培养转型期学生能力的重要抓手
  1.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户外写生使学生感到放松和愉快,从而思维活跃,易激发其学习兴趣;写生教学中教师正确引导,提升学习兴趣的实效性。例如,在“树”的写生课上,开始观察活动时,引导学生发挥形象思维去联想,“树”有的像婀娜多姿的少女,有的像健壮的大汉,有的像龙钟的老人。而它们又争先恐后的去接近太阳,向整个世界展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学生感受到美,从而产生用笔去表现的欲望,写生的欲望随之形成;在写生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鼓励,使其兴趣大增;作品的完成,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教师以褒扬为主的评价,更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爱好。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其审美趣味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用心去观察;二是要用心去感受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往往是熟视无睹的,在美术写生课上,学生开始关注大自然中鲜活的实物,对平时没有发现到的美感到惊讶、兴奋,其形象思维易被触动,从而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验美。如,“线造型——树”写生课,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去感受树生长的造型及展现强盛的生命力,这是审美的实践过程;再进行细节观察,从干、枝、叶相互生长关系、表面肌理、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对事物的纵深感和细微之处强烈的观察感受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于过程中提高创造力
  《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为动力,以审美为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技能意识。”在写生课上,教师启发诱导他们自信的去画感受最深的、最想画的形象,调动兴趣、活跃思维、发挥个性和想象力,画出真性情。而技法理论知识要以隐性形态出现,即“形秘质存”,在学生写生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使其自觉地逐步完善。而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侧重点应是是否画出了感受,是否与众不同,在不同的潜质上是否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感,刺激创作欲望,养成创新习惯。
  4.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和注意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它是培养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每次写生课结束时,经常有很多学生在继续画,而我并没有要求他们必须画完。这是兴趣促使注意力形成,进而对事物执著的自觉行为。
  二、“审美化”应成为美术教学的主流
  “所谓的美术审美化教学,是指在美术教学中,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活动,使整个教学静态和动态的和谐统一,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从而使师生在身心愉悦中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思想、操作模式和方法。”
  笔者在美术教室中总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好的学生和老师作品或者是名家的作品精美的印刷品,而且是和学生一起动手,使学生在过程中感受美的吸引力。上课适时地根据教学内容播放背景音乐创设美的情境。尽可能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之中,尤其是在欣赏课中,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引导他们联想和想象,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抓住经典的作
  品,深挖其内涵,以及拓展产生想象的空
  间,真正地发挥作品潜移默化的审美功能。教师要根据不同作品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要富有感情,以促进审美意境的生成。课后的作业不是死板的书面作业,而是生动有趣的讲故事,把名画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使学生在讲述过程中,激发其更大的想象力以及对审美的兴趣。
  三、“贴近生活”是转型期美术教学的灵魂
  尹少淳先生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是“生活美术教育”这一论断,实际上是指出这一阶段美术教育要避免“单科
  化”,而是要联系其他学科;不是“封闭的”科目,而是“开放”的科目。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其身心、能力的发展。在转型期的学生一下子接触了更多的学科,知识面开阔了,对日常生活也开始更多的去关注。所以,“贴近生活”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美术教学的开展。
  苏教版美术教材的课题贴近学生生活,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需要,无一不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贴近生活”首先是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所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围绕校园生活展开课题。造型·表现领域,包括“优美的校园”“校园伙伴”“在校园中健康成长”;设计·应用领域以校园生活中的内容
  之一──壁报为学习内容;综合·探索领域由校服设计、校园实地考察、校园规划三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引导学生从自身美化开始,逐步扩大到对生存环境──校园的美化。在教学中笔者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稍微修改和丰富内容、调整了教学时间,以更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在“优美的校园”一课题中,根据风景画的常见景物进行分解教学,包括“树”的写生,房屋的写生,校园雕塑的写生,小路的写生(包含小湖上的风景),校园风景组合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先观察,先实践,老师适时加以引导,并趁势传授最基本的透视原理,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
  “转型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
  段,美术学科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学科的优势,扬长避短,在学生的身心和各种能力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学生终身收益,是我们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3]《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
  [4]郭城,张景兰.教学审美化原理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河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村初中由于客观上存在着生源质量差、教学设备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农村初中的物理教师。本人结合多年的物理教学实际,根据新课标理念,就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农村初中 物理教学 教学尝试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行为的转化。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初中物理教师来讲更需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农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