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将立足平凡科研岗位,脚踏实地工作,为鞍钢生产和技术进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1988年初到鞍钢之际,于淑娟在代表新入厂大学生发言时立下了远大志向。多年后,于淑娟不负誓言,在2016年半年内先后荣获“当代发明家”和“敬业爱岗楷模”两个“大奖”,交上了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从实习生到科研骨干
于淑娟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88年从包头钢铁学院(现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凭借着毕业生中排名第一的成绩,她拥有优先选择工作单位的权利,“到鞍钢去”,最终她听从了内心的召唤。
于淑娟坦言,来到鞍钢就像回到家一样。同事的热心帮助让于淑娟心头一暖,那时她就下定决心在这里扎根,并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淑娟进步很快,参加工作没几年,她就开始独立负责相关科研项目。经过多年磨砺,于淑娟成为钢铁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减排方面的科研骨干,拥有多项专利及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并先后荣获辽宁省“巾帼先进个人”、鞍钢技术拔尖人才、鞍山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称号。2016年5月16日,获颁中国发明协会第九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9月26日,获得首届“鞍钢楷模”称号。这沉甸甸的荣誉与于淑娟追求环保的绿色“匠心”是分不开的。
将“黑色”变成“绿色”
过去,鞍钢料场堆放的固体废弃物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出于科研人员的敏感,也为了顺应鞍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要求,于淑娟踏上了变废为宝的“绿色征程”。
但对于黑色钢铁冶金企业来说,要实现“绿色”谈何容易。钢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铁灰泥,当时国外采用的通过转底炉、竖炉设备在泥里“淘金”的方法运行成本高,而国内大多数钢铁企业则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以处理外排的尘泥。在没有成功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于淑娟提出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点“泥”成金。
经过四年潜心钻研,于淑娟和课题组开发出尘泥废料铁、碳、锌综合利用新技术,使鞍钢在含铁尘泥处理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该项目在推广应用后,仅三年时间就为企业增效3.1亿元。
除此之外,于淑娟负责的“石灰石尾石再资源化技术研究”项目也为企业节约了高达一千多万元的成本。潜心钻研,矢志变废为宝,于淑娟始终在路上。
为工作差点丢了孩子
为了取样做实验,于淑娟深入尘、泥、渣排放现场,烟尘弥漫的除尘器部位、蒸气扑面的热渣处理系统、气味熏人的污泥池边等都是于淑娟取样的地点,但如此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把于淑娟吓倒。每次近两吨重的样品,都是靠她和同事一锹锹装进编织袋再抬到车上,面对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身为女性的于淑娟从未有过怨言。
在现场做试验时,于淑娟可谓是废寝忘食,她坚守工作崗位,常常没空吃午饭,甚至连喝口水都成了奢侈。一头扎进科研课题的她往往加班到很晚,有次差点还丢了孩子。但于淑娟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用科技为鞍钢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淑娟动情地说。
从实习生到科研骨干
于淑娟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88年从包头钢铁学院(现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凭借着毕业生中排名第一的成绩,她拥有优先选择工作单位的权利,“到鞍钢去”,最终她听从了内心的召唤。
于淑娟坦言,来到鞍钢就像回到家一样。同事的热心帮助让于淑娟心头一暖,那时她就下定决心在这里扎根,并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淑娟进步很快,参加工作没几年,她就开始独立负责相关科研项目。经过多年磨砺,于淑娟成为钢铁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减排方面的科研骨干,拥有多项专利及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并先后荣获辽宁省“巾帼先进个人”、鞍钢技术拔尖人才、鞍山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称号。2016年5月16日,获颁中国发明协会第九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9月26日,获得首届“鞍钢楷模”称号。这沉甸甸的荣誉与于淑娟追求环保的绿色“匠心”是分不开的。
将“黑色”变成“绿色”
过去,鞍钢料场堆放的固体废弃物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出于科研人员的敏感,也为了顺应鞍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要求,于淑娟踏上了变废为宝的“绿色征程”。
但对于黑色钢铁冶金企业来说,要实现“绿色”谈何容易。钢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铁灰泥,当时国外采用的通过转底炉、竖炉设备在泥里“淘金”的方法运行成本高,而国内大多数钢铁企业则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以处理外排的尘泥。在没有成功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于淑娟提出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点“泥”成金。
经过四年潜心钻研,于淑娟和课题组开发出尘泥废料铁、碳、锌综合利用新技术,使鞍钢在含铁尘泥处理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该项目在推广应用后,仅三年时间就为企业增效3.1亿元。
除此之外,于淑娟负责的“石灰石尾石再资源化技术研究”项目也为企业节约了高达一千多万元的成本。潜心钻研,矢志变废为宝,于淑娟始终在路上。
为工作差点丢了孩子
为了取样做实验,于淑娟深入尘、泥、渣排放现场,烟尘弥漫的除尘器部位、蒸气扑面的热渣处理系统、气味熏人的污泥池边等都是于淑娟取样的地点,但如此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把于淑娟吓倒。每次近两吨重的样品,都是靠她和同事一锹锹装进编织袋再抬到车上,面对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身为女性的于淑娟从未有过怨言。
在现场做试验时,于淑娟可谓是废寝忘食,她坚守工作崗位,常常没空吃午饭,甚至连喝口水都成了奢侈。一头扎进科研课题的她往往加班到很晚,有次差点还丢了孩子。但于淑娟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用科技为鞍钢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淑娟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