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论道,继往开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784582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一生主要的事业有三个方面:教育、著述与政治。他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从创建寒泉精舍聚徒讲学,至建武夷精舍、竹林精舍、重建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积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朱熹宦迹所至闽、浙、赣、湘、皖等地区,从政不忘讲学论道,故其事业最显著处是在教育方面,其著述之宗旨也与教育相关。《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伊洛渊源录》、《诗集传》、《西铭解义》、《太极解》、《通书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孝经刊误》、《小学》、《童蒙须知》等著述之作,主要是作为讲学的教材而传播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则是朱熹数十年讲学时师生对话的实录;《朱文公文集》中大量的通信,也与讲学论道相关。所以朱熹的著述也是教育活动的延续或补充,并非纯学术研究的著作。朱熹的教育思想散见于上述著作之内,体现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中。
  朱熹教育思想的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一)上承孔子、孟子及汉、唐诸儒传统的教育观;(二)近师北宋濂、洛,关诸子及其传人的教育观;(三)根基于南宋教育现实的批判、反思及自己积有的教育实践经验,对孔孟、北宋五子教育观所作的创造性发展。综罗百代,汇纳群流,致广大,尽精微,是朱熹教育思想的特色,此乃朱熹教育思想能够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的原由。
  朱熹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哲学品格,是其哲学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与其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精神相通。朱熹的教育思想核心观念是《易传》的“生生”与孔子的“仁”,是“生生”与“仁”的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贯彻与落实。朱熹说:“孔门之学,所以必以求仁为先,盖此是万理之原,万事之本。”“如《大学》致知、格物,所以求仁也;《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亦所以求仁也。”(《朱子语类》卷六)“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同上,卷九十五)“仁者人也,仁字有生意,是言人之生道也。”(同上,卷六十一)“天地生生之理,这些动意未尝止息。”(同上,卷五十三)仁之为德,生生不已,备万理,含万善,是谓太极。朱熹释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论语集注》卷五)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知孔门之学在求仁,而“六经”之宗旨皆在是也。故朱熹立教、施教的宗旨在此;其教育学说是以仁、生生的精神而展开的,是一种内涵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生命教育学。
  把握生命、体验生命、理解生命、化育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生命趋向至善的境界,即仁的境界,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朱熹讲学中关于无极太极、理气、善恶、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器、体用、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持敬涵养与格物致知、知行、德才、穷理尽性、以及公私之分、义利之辨等等的阐释,一言以蔽之,皆求仁也。“仁者,人也。”故朱熹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关于人的学问、生命的学问。
  朱熹教育思想内涵极为丰富,但究要义大致有七。
  一是教育使人向善。朱熹认为学以变化气质,复归天命之性或本然之性。天命之性为善,气质之性,则以理气杂而言之,不能无偏。“人性本善,只为嗜欲所迷,利害所逐,一齐昏了。”“圣人千言万语,只是使人反其固有而复其性耳。”所以教育之要在变化气质之性,复归天命之性。此论含有教育是引出之意,也有教育是解蔽之意。
  二是教育是引导。朱熹立教,其目的在于引导学习者立志做圣贤。他远师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意,近效周敦颐希圣、希贤之教,启示学习者“大要立志”,以圣贤为楷模。“所谓学者,始乎为士者所以学而至乎圣人之事也”。学以明道,学以变化气质,其目的在于培养圣贤。
  三是全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人格教育是朱熹施教的重点或中心。他释“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说:“成人,犹言全人”。“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论语集注》卷七)就是基于全人教育的理念,朱熹主张德育、群育、智育、美育及心育诸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强调仁智双修,内外交养、本末兼赅,体用全备,培养人格和谐发展的全人。
  四是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朱熹说:“人之所以得名,以其仁也。言仁而不言人,则不见理之所寓。言人而不言仁,则人不过是一块血肉耳。”(《朱子语类》卷六十一)孔门教育求仁为先,意在人是教育的产物。朱熹释“有教无类”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论语集注》卷八)“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孟子集注》卷十三)
  五是持敬涵养、格物致知、穷理尽性是朱熹教育方法论或功夫论。他说:“为学极要求把篙处着力。到工夫要断绝又更增工夫,着力处不放会倒,方是向前处。”“学者识得个脉路正,便须刚决向前;若半青半黄,非惟无益。”(《朱子语类》卷八)此种精进的思想乃是“天行健,群子以自强不息”的体现。
  六是批判现实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制度的种种弊端,提出理想的教育制度。朱熹在《静江府学记》、《琼州学记》、《福州州学经史阁记》、《大学章句序》、《信州铅山县学记》、《学校贡举私议》等文中都体现了这种思想。他对古代教育分小学、大学两个阶段的描述及相关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的阐发,寄寓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教育。
  七是朱熹立教,十分重视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撰、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学习方法的完善,是儒家教学论、课程论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关于六艺之教、四书之教、史传之教、游艺之教的论述,既有保持先秦儒家教学传统的一面,又有适时应势创造更新的一面。汉唐诸儒的教学是以六经或五经为主展开的,而朱熹则先四书而后六经,开辟了以四书学为主导的教学新格局。朱熹施教十分重视教学方法,诸如对话法、讲授法、引导法、点化法、时习法、示喻法、感化法、讨论法、博览法及会讲法等灵活应用,循循善诱,以启导学习者自学、自修为中心展开。朱熹施教注意“授以学之之法”,其教学的立足点是学习者如何读书,如何明理,如何做人。朱熹门人程端蒙总结朱熹读书法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读书法简明平易、精辟切实,启后学之功实多。
  2010年是朱熹诞辰880周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及海外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都在各种庆典活动或学术研讨会纪念朱熹,本文重释朱熹的教育思想,既为纪念,又为今人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10.
  [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3.
  [3]钱穆.朱子新学案.巴蜀书社,1986.8.
  [4]韩钟文.朱熹教育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摘 要: 一首脍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被无数学者和诗人津津乐道,研究颇多。但是其中有太多的误读和错解,使得这首名垂千古的佳作一直被埋没,无人能解其意,掩盖了它最本质、最深层的涵义。本文主要采用符号学的相关知识对《春江花月夜》进行分析、研究,以求给人们另一种视角正确理解和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 符号学 涵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唐代名作《
一、以生动的语言,激发兴趣  语文课文,文质兼美,感情充沛。一个个文字如同一个个跃动的音符。语文的学习,应是一种诗意的追求;满足了学生心理最真实的需求,是对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深刻的领悟;也是要让学生心灵得到充实和愉悦。如果没有语文教师那生动的语言,那充满激情的课堂,所有这一切都是无法实现的,高效的课堂当然也是空话。没有教师生动的描述,激情的演绎,语文课就丧失了活
摘 要: 初中生普遍具有逆反心理,以“对着干”作为发泄的方法,对其成长极为不利。从以情动人出发,找根源挖潜能,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转变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典型案例分析,这种教育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问题少年 自信心 逆反心理 因材施教    一、基本情况  学生姓名:夏嘉伟,性别:男,年龄:13岁,班级:初一(196)班,来源:普通中学转入。  二、
一、教育需要爱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这种传统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践行着“师道尊严”。可是,社会在发展,观念要更新,尤其在参加暑期培训学习之后,更是深有感触——教育需要“发乎‘情’止乎‘礼’”,教育需要爱,教育不需要体罚。  (一)学生需要获得爱。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人是社会人,
我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班上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为什么当老师时没有发现呢?这可能与老师日常教学时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有关。当老师每天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好了自然就会表扬,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问题。  小冬的功课很好,一直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他平时话不多,课余时间大多埋头看书,做习题,同时他乐于助人,每当周围的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向他求助,他都十分乐意为他们讲
摘要: 笔者在研读《中国教育经典解读》时,联系当下学校教育中学生“幸福缺失”的现象,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幸福缺失的原因,反思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一些片面的看法进行辩证分析。  关键词: 《中国教育经典解读》 幸福缺失 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也在不懈地追求精神的幸福愉悦。然而,物质生产的效率很高,“精神”却不幸福,有时在某些领域某些人身上甚至是“不进
摘要: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复习,体验探索式的复习过程,掌握高效的复习方法,体现创新、高效的复习课堂,通过设计淘宝市场分析的场景和一系列淘宝任务安排,学生在不断完成淘宝任务的过程中,经历了渴望冲动、自主探索、实例验证、结果检测、总结提升的全过程。学生自主、高效地完成了回顾知识、实践知识、检测效果的复习任务。创设富有时代性而又赋予探究性任务的情境,是地理高效复习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摘要: 目前经管类专业没有纳入卓越计划的范畴,为了提高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制订经管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改革为抓手,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突破口,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创建经管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应用型 经管类专业 培养
摘要: 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是高效课堂的一部分。如何在短短的两三分钟内吸引学生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是每一个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课堂导入总结了以下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导入 常用方法  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
一  古话说得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作为一名教师兼班主任,我认为在培养学生智育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德育的发展,即学好知识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做人,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效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准则正体现了中学应有的价值观,中学生要以此为人生的坐标,指引自己人生前进的道路。在历史上不乏传统美德教育的典范。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