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是我国知识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和辐射地。本文从高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存在的问题着眼,重点探讨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问题,其中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培养、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知识产权教育等方面,以提升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升知识产权的市场转化率。
关键词:知识产权 高校 管理体系
0 引言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标志着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这对加快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增强国家综合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提供了持续不竭的动力。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在学科、人才、信息、学术环境等有系列优势,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对高等学校而言,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技术秘密、著作权及其邻接权、高等学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以及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的其它知识产权。
1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
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最初的科技研发,科研成果的获得,知识产权的取得、评估、转让,及至最终转化。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建立才刚刚起步,尚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知识产权创造意识不强。受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高校的科研团队更注重论文的发表,往往在科研成果产生之初就发布了相应的论文,但专利的获取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这就导致论文破坏了专利的新颖性而不能被授权,从而使其科研成果无偿贡献给社会,导致花费大量科研经费的项目丧失了有效的保护,更不能产生后期的经济效益。
1.2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足。高校的科研团队的人员组成比较单一,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当中,没有精力和能力进行维权工作。而学校层面的知识产权管理一般都不专业,也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市场行为进行监控,导致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被动的问题。
1.3 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欠缺。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一般都由科技处监管,并没有专业人员从事此项工作,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意识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了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如忘记缴纳年费,没有进行答复等管理漏洞,容易造成权利的丧失。另外由于高校是一个松散的管理组织,很多高校的知识产权维护工作由具体的发明人在负责,这就更容易出现上述的问题。
1.4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足。知识产权的运用问题是高校中最突出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如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制度不完善,激励制度不到位,信息掌握不对称等等,都是导致高校的知识产权没有实现成功运用的原因。但以上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教师个人没有能力和精力进行运用,而管理部门又没有职责进行运用,从而导致高校知识产权的转化率一直无法提高。
为破解以上问题的困扰,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建立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科学高效的对高校知识产权进行管理运营。
2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高等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应履行的职责是开展本校知识产权的鉴定、申请、登记、注册、评估和管理工作;组织签订、审核本校知识产权的开发、使用和转让合同;协调解决本校内部有关知识产权的争议和纠纷;组织开展本校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他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其管理工作的范围很广,涉及面宽,情况复杂,且专业性和法律性要求强。
因此在部门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成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知识产权科,法务科以及产学研科等;知识产权科主要负责专利的申请审核、评估以及日常的维护等工作,做好全校知识产权的基础管理和宣传工作;法务科主要负责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以及合同相关的内容,确保学校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产学研科主要负责对高校知识产权的运用和推广,此科室可以立足于全校的高度,将相似学科的专利进行打包推广,即能体现出高校的学科特点,也将有效地提升知识产权的附件值。
在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市场孵化科室,将学校的知识产权进行校内孵化,并给予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优惠,使高校知识产权能够快速进入市场环节,提升知识产权的价值。
2.2 培养专业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
由于知识产权工作需要熟悉知识产权代理、评估、交易、检索、咨询和保护等实务工作的人才,以及精通技术、熟悉外语、懂得法律、善于管理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因此进一步培养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对其进行复合式教育培训,内容涉及科技、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使其从事科研成果的审核、申报专利、寻求合作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事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发生知识产权争议和纠纷时,高校应当依靠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通过行政和司法手段,运用法律武器积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在行政保护方面,可以通过申请复审处理专利行政纠纷。通过向著作权、商标权行政管理机关投诉,追究侵权人的行政责任。在司法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处理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的侵权纠纷。
高校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培养应该注重深度和广度,其广度体现在人员构成需要包括专利代理的专业人员、法律人员、知识产权评估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等领域;其深度体系在每个领域都应该进行深度培养,结合目前企业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重点提升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2.3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保障,也是高校政策的体现,在制定制度时应该立足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高度,从长远考虑。既要实现对高校知识产权的有效规范,又能适合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需要,还能有针对性的对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
以专利为例,高校可以通过制度规定对科研人员申报专利的奖励政策,对授权专利的激励计划,以及对专利许可和转让后的分成比例等等。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专项的专利管理基金,对学校的专利进行资助管理,尤其是对专利权进行统一评估和对年费的统一缴纳,这就避免由于教师或学生个人原因造成专利失效的问题,也能提升学校的有效专利维护率,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专利的转化率。
2.4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教育
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是这些科技成果的生产者,但科技成果并不等同于知识产权。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对什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申请与保护知识产权等基本知识还存在欠缺,如全国每年有30000多项成果通过鉴定,但申请专利保护的不足10%。
以加强知识产权文献利用的培训为例,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100多万份专利文献,记载了全世界约95%的新发明、新技术,且专利文献提供的技术信息比科技文献的报道要早5~10年。研究发现,充分合理地利用专利文献,将可以平均节约60%的科研时间和40%的科研经费,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状态。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知识产权挖掘和布局相关培训,使科研人员在研发之初就能对研发成果进行逐步有效的保护,避免因时效性丧失了新颖性。
3 结束语
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深入的知识产权教育是构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要素,通过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高校可以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提升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率,规范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最终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1998.
[2]滕青,何卫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82-86.
[3]郭献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下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205-206.
关键词:知识产权 高校 管理体系
0 引言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标志着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这对加快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增强国家综合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提供了持续不竭的动力。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在学科、人才、信息、学术环境等有系列优势,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对高等学校而言,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技术秘密、著作权及其邻接权、高等学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以及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的其它知识产权。
1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
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最初的科技研发,科研成果的获得,知识产权的取得、评估、转让,及至最终转化。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建立才刚刚起步,尚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知识产权创造意识不强。受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高校的科研团队更注重论文的发表,往往在科研成果产生之初就发布了相应的论文,但专利的获取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这就导致论文破坏了专利的新颖性而不能被授权,从而使其科研成果无偿贡献给社会,导致花费大量科研经费的项目丧失了有效的保护,更不能产生后期的经济效益。
1.2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足。高校的科研团队的人员组成比较单一,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当中,没有精力和能力进行维权工作。而学校层面的知识产权管理一般都不专业,也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市场行为进行监控,导致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被动的问题。
1.3 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欠缺。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一般都由科技处监管,并没有专业人员从事此项工作,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意识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了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如忘记缴纳年费,没有进行答复等管理漏洞,容易造成权利的丧失。另外由于高校是一个松散的管理组织,很多高校的知识产权维护工作由具体的发明人在负责,这就更容易出现上述的问题。
1.4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足。知识产权的运用问题是高校中最突出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如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制度不完善,激励制度不到位,信息掌握不对称等等,都是导致高校的知识产权没有实现成功运用的原因。但以上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教师个人没有能力和精力进行运用,而管理部门又没有职责进行运用,从而导致高校知识产权的转化率一直无法提高。
为破解以上问题的困扰,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建立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科学高效的对高校知识产权进行管理运营。
2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高等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应履行的职责是开展本校知识产权的鉴定、申请、登记、注册、评估和管理工作;组织签订、审核本校知识产权的开发、使用和转让合同;协调解决本校内部有关知识产权的争议和纠纷;组织开展本校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他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其管理工作的范围很广,涉及面宽,情况复杂,且专业性和法律性要求强。
因此在部门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成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知识产权科,法务科以及产学研科等;知识产权科主要负责专利的申请审核、评估以及日常的维护等工作,做好全校知识产权的基础管理和宣传工作;法务科主要负责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以及合同相关的内容,确保学校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产学研科主要负责对高校知识产权的运用和推广,此科室可以立足于全校的高度,将相似学科的专利进行打包推广,即能体现出高校的学科特点,也将有效地提升知识产权的附件值。
在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市场孵化科室,将学校的知识产权进行校内孵化,并给予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优惠,使高校知识产权能够快速进入市场环节,提升知识产权的价值。
2.2 培养专业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
由于知识产权工作需要熟悉知识产权代理、评估、交易、检索、咨询和保护等实务工作的人才,以及精通技术、熟悉外语、懂得法律、善于管理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因此进一步培养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对其进行复合式教育培训,内容涉及科技、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使其从事科研成果的审核、申报专利、寻求合作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事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发生知识产权争议和纠纷时,高校应当依靠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通过行政和司法手段,运用法律武器积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在行政保护方面,可以通过申请复审处理专利行政纠纷。通过向著作权、商标权行政管理机关投诉,追究侵权人的行政责任。在司法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处理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的侵权纠纷。
高校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培养应该注重深度和广度,其广度体现在人员构成需要包括专利代理的专业人员、法律人员、知识产权评估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等领域;其深度体系在每个领域都应该进行深度培养,结合目前企业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重点提升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2.3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保障,也是高校政策的体现,在制定制度时应该立足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高度,从长远考虑。既要实现对高校知识产权的有效规范,又能适合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需要,还能有针对性的对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
以专利为例,高校可以通过制度规定对科研人员申报专利的奖励政策,对授权专利的激励计划,以及对专利许可和转让后的分成比例等等。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专项的专利管理基金,对学校的专利进行资助管理,尤其是对专利权进行统一评估和对年费的统一缴纳,这就避免由于教师或学生个人原因造成专利失效的问题,也能提升学校的有效专利维护率,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专利的转化率。
2.4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教育
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是这些科技成果的生产者,但科技成果并不等同于知识产权。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对什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申请与保护知识产权等基本知识还存在欠缺,如全国每年有30000多项成果通过鉴定,但申请专利保护的不足10%。
以加强知识产权文献利用的培训为例,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100多万份专利文献,记载了全世界约95%的新发明、新技术,且专利文献提供的技术信息比科技文献的报道要早5~10年。研究发现,充分合理地利用专利文献,将可以平均节约60%的科研时间和40%的科研经费,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状态。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知识产权挖掘和布局相关培训,使科研人员在研发之初就能对研发成果进行逐步有效的保护,避免因时效性丧失了新颖性。
3 结束语
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深入的知识产权教育是构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要素,通过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高校可以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提升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率,规范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最终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1998.
[2]滕青,何卫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82-86.
[3]郭献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下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