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前言
在学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医学观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体育课的医学观察,可以了解
体育课的组织方法是否合理,运动环境和场地设备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评定运动量是否适宜等。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最直接的观察指标是密度和生理负担量,两者都是衡量体育课运动量的指标。在以前的研究中关于体育课密度的研究较多,而生理负荷指数的较少。中学体育课生理负荷指数的评定曾为市教委基金资助项目,本人曾经承担高中部分的测试任务,并顺利结题。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继续进行跟踪测试,希望能为中学贯彻体育与保健课程标准,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积累资料。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进才中学高一年级的体育课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高一学生,每班选取2名体锻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作为受测者。受测学生的年龄、身高和体重分别为:男生16.0±0.5岁,176.2±3.7cm,58.0±2.9kg;女生16.5±0.3岁,164.5±1.7 cm,49.0±2.5 kg。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文献10余篇,为本文寻求理论依据以及可借鉴的经验。
第二, 测试法。每周每班有三节体育课,上课形式采取两班两教师,同时选取每个班级中体锻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受测者,并由另外一位老师专门负责测试。测试使用Polar(S610型)心率遥测仪,学生在体育课中受测者的脉搏变化,并计算出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指数。
第三,数理统计法。所得数据数据以 ±S表示,并经统计学x2检验、F检验、t检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从总体来看,102节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指数是1.64±0.13,其中男、女生体育课的时数及其生理负荷指数为分别为:男生51节,1.69±0.11;女生51节,1.59±0.13。男女相比具有较显著的差异,而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则无显著差异。
四、分析讨论
(一)合理安排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意义
在学校体育课中,锻炼效果好坏,往往取决于生理负担量的大小。因为生理负担量过小,
不用动员内脏器官的潜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担负下来,这样就达不到提高内脏器官功能的
目的,因而锻炼的效果甚微。相反,如果生理负担量过大,在安排时又缺乏必要的节奏,长此以往就会超过人体生理负荷的极限,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锻炼目的,往往还会对锻炼者的健康有不利影响,并对学习造成影响。而合理的体育课生理负担量能达到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成绩,预防体育外伤及由于不适当的锻炼而造成的对机体的危害,同时也可以为新一轮课改提供客观的教学评价。
(二)生理负荷较为合理
从体育课各个部分的生理负荷指数来看,男生体育课各个部分的生理负荷指数明显大于女生,且基本和结束部分生理负担量都属于大的运动负荷等级,这个现象说明体育课女生生理负担量比较适宜而男生则偏大,主要是体育课基本和结束部分的生理负担量偏大。
从体育课的结构看,男女生体育教学均做到了“随着课的进行,逐渐加大运动量,到课结束前又要逐渐减少运动负荷”,这个现象说明男女生体育课教学运动量安排均能遵循人体生理和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且课的结构比较合理。
(三) 教学内容与生理负荷指数的关系
从体育课的总体来看,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所产生的生理负荷不同,球类、体操与田径、田径与球类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处于中等运动负荷等级,而其它四类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处于小的运动负荷等级,说明球类与混合教材教学内容下学生机体承受的生理负荷比较适宜,而其它四类教学内容的课中学生机体尤其是循环系统承受的生理负荷偏小。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学生机体及其循环系统所承受的生理负荷不同,即体育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所产生的生理负担量不同。
影响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因素主要有体育课教学内容、体育课密度、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居于主要的,决定的地位,即内容决定形式。体育课密度和体育课的教学组织都是体育课的形式,而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它决定了体育课的密度和组织形式。而随着课改的推进,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更丰富,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这个结果进一步证实教学内容是影响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主要因素。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第一,从总体来看,我校高一年级体育课运动量的安排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解剖生理特点进行不同的安排,且课的结构比较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第二, 男生的运动量安排的较大,尤其是结束部分的生理负担量偏大,这应引起任课教师的关注。这与男生普遍比女生好动有关,且在课的结束部分可能没按教师要求适当调整,建议体育教师,尤其是在安排男生课的运动量和教学内容时,能预先对可能产生的生理负担量进行估算,以免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
第三,教学内容是影响生理负荷指数的重要因素,我们应结合进才排球传统的特色,安排好教学内容。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打好基础。
(二)建议
第一,进一步跟踪测试。
生理负荷指数的测定还处在起步阶段,建议应继续跟踪测试,可以本学校跟踪也可在其他学校开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心率遥感仪,一般学校可以采取人工测试。
第二,测定指标多元化。
建议同时测定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和体育课密度,这两个指标都是衡量体育课运动量的指标,以往多为分别测定。因此如能在课中对两个指标同时测定并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性,这样得出的“体育课生理负荷指数”更能客观地了解学生完成现行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内容情况下的运动量(包括课的生理负荷量和密度),也能为客观反映现行教学大纲的科学性,进一步落实中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充实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保健学》的相关教学内容提供依据。
在学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医学观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体育课的医学观察,可以了解
体育课的组织方法是否合理,运动环境和场地设备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评定运动量是否适宜等。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最直接的观察指标是密度和生理负担量,两者都是衡量体育课运动量的指标。在以前的研究中关于体育课密度的研究较多,而生理负荷指数的较少。中学体育课生理负荷指数的评定曾为市教委基金资助项目,本人曾经承担高中部分的测试任务,并顺利结题。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继续进行跟踪测试,希望能为中学贯彻体育与保健课程标准,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积累资料。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进才中学高一年级的体育课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高一学生,每班选取2名体锻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作为受测者。受测学生的年龄、身高和体重分别为:男生16.0±0.5岁,176.2±3.7cm,58.0±2.9kg;女生16.5±0.3岁,164.5±1.7 cm,49.0±2.5 kg。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文献10余篇,为本文寻求理论依据以及可借鉴的经验。
第二, 测试法。每周每班有三节体育课,上课形式采取两班两教师,同时选取每个班级中体锻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受测者,并由另外一位老师专门负责测试。测试使用Polar(S610型)心率遥测仪,学生在体育课中受测者的脉搏变化,并计算出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指数。
第三,数理统计法。所得数据数据以 ±S表示,并经统计学x2检验、F检验、t检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从总体来看,102节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指数是1.64±0.13,其中男、女生体育课的时数及其生理负荷指数为分别为:男生51节,1.69±0.11;女生51节,1.59±0.13。男女相比具有较显著的差异,而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则无显著差异。
四、分析讨论
(一)合理安排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意义
在学校体育课中,锻炼效果好坏,往往取决于生理负担量的大小。因为生理负担量过小,
不用动员内脏器官的潜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担负下来,这样就达不到提高内脏器官功能的
目的,因而锻炼的效果甚微。相反,如果生理负担量过大,在安排时又缺乏必要的节奏,长此以往就会超过人体生理负荷的极限,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锻炼目的,往往还会对锻炼者的健康有不利影响,并对学习造成影响。而合理的体育课生理负担量能达到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成绩,预防体育外伤及由于不适当的锻炼而造成的对机体的危害,同时也可以为新一轮课改提供客观的教学评价。
(二)生理负荷较为合理
从体育课各个部分的生理负荷指数来看,男生体育课各个部分的生理负荷指数明显大于女生,且基本和结束部分生理负担量都属于大的运动负荷等级,这个现象说明体育课女生生理负担量比较适宜而男生则偏大,主要是体育课基本和结束部分的生理负担量偏大。
从体育课的结构看,男女生体育教学均做到了“随着课的进行,逐渐加大运动量,到课结束前又要逐渐减少运动负荷”,这个现象说明男女生体育课教学运动量安排均能遵循人体生理和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且课的结构比较合理。
(三) 教学内容与生理负荷指数的关系
从体育课的总体来看,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所产生的生理负荷不同,球类、体操与田径、田径与球类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处于中等运动负荷等级,而其它四类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处于小的运动负荷等级,说明球类与混合教材教学内容下学生机体承受的生理负荷比较适宜,而其它四类教学内容的课中学生机体尤其是循环系统承受的生理负荷偏小。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学生机体及其循环系统所承受的生理负荷不同,即体育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所产生的生理负担量不同。
影响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因素主要有体育课教学内容、体育课密度、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居于主要的,决定的地位,即内容决定形式。体育课密度和体育课的教学组织都是体育课的形式,而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它决定了体育课的密度和组织形式。而随着课改的推进,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更丰富,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这个结果进一步证实教学内容是影响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主要因素。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第一,从总体来看,我校高一年级体育课运动量的安排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解剖生理特点进行不同的安排,且课的结构比较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第二, 男生的运动量安排的较大,尤其是结束部分的生理负担量偏大,这应引起任课教师的关注。这与男生普遍比女生好动有关,且在课的结束部分可能没按教师要求适当调整,建议体育教师,尤其是在安排男生课的运动量和教学内容时,能预先对可能产生的生理负担量进行估算,以免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
第三,教学内容是影响生理负荷指数的重要因素,我们应结合进才排球传统的特色,安排好教学内容。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打好基础。
(二)建议
第一,进一步跟踪测试。
生理负荷指数的测定还处在起步阶段,建议应继续跟踪测试,可以本学校跟踪也可在其他学校开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心率遥感仪,一般学校可以采取人工测试。
第二,测定指标多元化。
建议同时测定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和体育课密度,这两个指标都是衡量体育课运动量的指标,以往多为分别测定。因此如能在课中对两个指标同时测定并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性,这样得出的“体育课生理负荷指数”更能客观地了解学生完成现行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内容情况下的运动量(包括课的生理负荷量和密度),也能为客观反映现行教学大纲的科学性,进一步落实中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充实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保健学》的相关教学内容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