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04月一2016年04月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20ml净脉滴注,1次/d,疗程7d。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1.6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动力,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红霉素 早产儿 喂养 不耐受 临床分析
早产儿在临床上抢救成功之一是喂养问题,一般采用静脉营养价格较贵,长期应用副作用大。早期静脉营养支持后如何尽快平稳过渡至经胃肠喂养,提高早产儿的成活质量,是每位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所面临的难题。为改善早产儿营养,提高生存质量,我科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应用小剂量红霉索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62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符合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62例,无消化道畸形。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l5例;胎龄35~33周22例,32~31周6例,30~28周3例;出生体重>2000 g 4例,1500~2000 g 24例,<1500 g 3例。对照组31例,其中男14例,女l7例;胎龄35~33周20例,32~31周7例,30~28周4例;出生体重>2000 g 4例,l500~2000 g 26例,<1500 g 1例。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病例选择标准:①不能有效吸吮、吞咽;②喂养困难、奶量不增加或持续3天以上;③频繁呕吐,每天超过3次以上;④腹胀、胃潴留;⑤排除外科疾患。
1.3 治疗方法两组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洗胃,通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原发病和对症治疗;于生后12~36h开始喂养;采用早产儿母乳和同一品质的早产儿特制配方奶粉,早产儿配方奶粉从l:l涿渐过渡至全乳。按早产儿成熟情况不同而异,对出生体重较重,吸吮反射良好的,可直接哺乳。对33周以下吸吮能力差的用滴管或经鼻胃管喂养,微量喂养每次剂量依体重不同而异:体重≤1000g,0.5~1ml/kg;1001~1500g,1~2ml/kg;l501~2000g,2~3ml/kg;>2000g,3~5ml/kg。喂奶問隔时间依体重不同而异:体重≤1000g,1次/h,1001~1500g,1次/l.5h,1501—2000g,1次/2h,>2000g,t次/3h,每次增加奶量按每次喂奶餐标准逐渐增加:喂奶后拍背,促进胃排空,采用头肩抬高15~30。
1.4 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每日记录喂奶量,呕吐量,胃潴留量,腹围,测量并记录体重,检测肝功能。
1.5 疗效标准显效:3天内停止鼻饲,能自然吸吮,胃潴留、腹胀、呕吐等消失;有效:3~7天内停止鼻饲,能自然吸吮,胃潴留、腹胀、呕吐等消失;无效:7天后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1.6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所有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均在正常范围,未见肝肾等其他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现肝功能异常。
3 讨论
新生儿由于胃肠道消化功能,黏膜屏障功能,胃肠动力发育不完善,生后2周内下食道括约肌压力差,幽门括约肌较发达,常出现喂养不耐受症状,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更易发生。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喂养不耐受比例越高,极低体重儿以胃潴留和腹胀多见,较大早产儿以呕吐多见。喂养不耐受久之常会影响患儿的内环境稳定和生长发育,肠道喂养的进展缓慢常常导致胃肠外营养的延长,胃肠外营养不仅技术操作要求高,经济费用大,实施胃肠外营养本身有可能带来诸多并发症口,如穿刺损伤,医源性感染,营养索配制比倒不当引起的代澍性紊乱疾病,肠黏膜萎缩及乳糖酶缺乏等。胃动素的分泌细胞分布于整个小肠,具有强烈刺激上消化道机械运动和电活动的作用。胃动素可完善早产儿胃肠结构和功能。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胃动素水平显著低于足月儿,存在胃肠道动力障碍,因此,为提高胃肠动力可尽快由静脉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红霉素分子糖昔链上的空间结构与胃动素相似,是胃动素激动剂,能激活胃茹膜上胃动素受体,与之结合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以及食管下括约肌近端5~10cm处食管蠕动,刺激并增加胃窦收缩的频率和幅度,使胃内容物自胃底有规律的向幽门方向流动,排入十二指肠,抑制呕吐、反流,其对全胃肠道动力均有促进作用日。红霉素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可引起肝脏损害,小剂量红霉素使胃动素受体产生轻度收缩活动,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功能协调性,促进结肠运动及胆囊收缩等曰,从而提高早产儿胃排空及喂养耐受力,且无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的危险性。近年来国内外试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相关性疾病如胃肠功能障碍型外溃疡性消化不良,糖尿病胃轻瘫等证实确实有效,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强有力的胃肠道促动力药物
本文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配合微量喂养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好,药物成本低,不良反应轻,安全实用,并可减少静脉营养之弊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小剂量红霉素佐治婴儿肺炎86例的疗效观察[J]. 汪龙辉,吴小玲,刘秋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14)
[2]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体重儿胃潴留15例[J]. 陈锋. 海南医学. 2001(10)
[3]小剂量红霉素等4种不同方法治疗婴儿便秘的比较观察[J]. 李小红,晓虹,冼增炎,徐文瑜.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3(03)
【关键词】 红霉素 早产儿 喂养 不耐受 临床分析
早产儿在临床上抢救成功之一是喂养问题,一般采用静脉营养价格较贵,长期应用副作用大。早期静脉营养支持后如何尽快平稳过渡至经胃肠喂养,提高早产儿的成活质量,是每位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所面临的难题。为改善早产儿营养,提高生存质量,我科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应用小剂量红霉索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62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符合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62例,无消化道畸形。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l5例;胎龄35~33周22例,32~31周6例,30~28周3例;出生体重>2000 g 4例,1500~2000 g 24例,<1500 g 3例。对照组31例,其中男14例,女l7例;胎龄35~33周20例,32~31周7例,30~28周4例;出生体重>2000 g 4例,l500~2000 g 26例,<1500 g 1例。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病例选择标准:①不能有效吸吮、吞咽;②喂养困难、奶量不增加或持续3天以上;③频繁呕吐,每天超过3次以上;④腹胀、胃潴留;⑤排除外科疾患。
1.3 治疗方法两组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洗胃,通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原发病和对症治疗;于生后12~36h开始喂养;采用早产儿母乳和同一品质的早产儿特制配方奶粉,早产儿配方奶粉从l:l涿渐过渡至全乳。按早产儿成熟情况不同而异,对出生体重较重,吸吮反射良好的,可直接哺乳。对33周以下吸吮能力差的用滴管或经鼻胃管喂养,微量喂养每次剂量依体重不同而异:体重≤1000g,0.5~1ml/kg;1001~1500g,1~2ml/kg;l501~2000g,2~3ml/kg;>2000g,3~5ml/kg。喂奶問隔时间依体重不同而异:体重≤1000g,1次/h,1001~1500g,1次/l.5h,1501—2000g,1次/2h,>2000g,t次/3h,每次增加奶量按每次喂奶餐标准逐渐增加:喂奶后拍背,促进胃排空,采用头肩抬高15~30。
1.4 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每日记录喂奶量,呕吐量,胃潴留量,腹围,测量并记录体重,检测肝功能。
1.5 疗效标准显效:3天内停止鼻饲,能自然吸吮,胃潴留、腹胀、呕吐等消失;有效:3~7天内停止鼻饲,能自然吸吮,胃潴留、腹胀、呕吐等消失;无效:7天后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1.6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所有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均在正常范围,未见肝肾等其他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现肝功能异常。
3 讨论
新生儿由于胃肠道消化功能,黏膜屏障功能,胃肠动力发育不完善,生后2周内下食道括约肌压力差,幽门括约肌较发达,常出现喂养不耐受症状,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更易发生。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喂养不耐受比例越高,极低体重儿以胃潴留和腹胀多见,较大早产儿以呕吐多见。喂养不耐受久之常会影响患儿的内环境稳定和生长发育,肠道喂养的进展缓慢常常导致胃肠外营养的延长,胃肠外营养不仅技术操作要求高,经济费用大,实施胃肠外营养本身有可能带来诸多并发症口,如穿刺损伤,医源性感染,营养索配制比倒不当引起的代澍性紊乱疾病,肠黏膜萎缩及乳糖酶缺乏等。胃动素的分泌细胞分布于整个小肠,具有强烈刺激上消化道机械运动和电活动的作用。胃动素可完善早产儿胃肠结构和功能。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胃动素水平显著低于足月儿,存在胃肠道动力障碍,因此,为提高胃肠动力可尽快由静脉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红霉素分子糖昔链上的空间结构与胃动素相似,是胃动素激动剂,能激活胃茹膜上胃动素受体,与之结合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以及食管下括约肌近端5~10cm处食管蠕动,刺激并增加胃窦收缩的频率和幅度,使胃内容物自胃底有规律的向幽门方向流动,排入十二指肠,抑制呕吐、反流,其对全胃肠道动力均有促进作用日。红霉素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可引起肝脏损害,小剂量红霉素使胃动素受体产生轻度收缩活动,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功能协调性,促进结肠运动及胆囊收缩等曰,从而提高早产儿胃排空及喂养耐受力,且无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的危险性。近年来国内外试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相关性疾病如胃肠功能障碍型外溃疡性消化不良,糖尿病胃轻瘫等证实确实有效,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强有力的胃肠道促动力药物
本文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配合微量喂养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好,药物成本低,不良反应轻,安全实用,并可减少静脉营养之弊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小剂量红霉素佐治婴儿肺炎86例的疗效观察[J]. 汪龙辉,吴小玲,刘秋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14)
[2]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体重儿胃潴留15例[J]. 陈锋. 海南医学. 2001(10)
[3]小剂量红霉素等4种不同方法治疗婴儿便秘的比较观察[J]. 李小红,晓虹,冼增炎,徐文瑜.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