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就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陈云的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陈云的生态文明观蕴涵着统筹兼顾思想:正确处理控制人口规模与经济建设关系;森林、土地和水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保护,促进生态资源环境的永续开发利用等。陈云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 陈云 生态文明观 时代价值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党和国家长远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十大任务目标。系统研究梳理陈云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思想论述,对于推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陈云的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石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社会在认识、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克服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积极协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陈云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恩格斯说过,“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p384。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包括我们的精神。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同时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主要来源。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从形式上脱离自然而形成人类社会,实现“人化自然”。脱离自然并未完全摆脱自然规律的控制,仍需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2]p251。
自然界作为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资料来源,人类通过物质交换建立起人与自然有机的内在必然联系。但是这一内在必然联系,既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客观自然规律的限制。人类在处理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时,需要科学地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同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人类在处理同自然界关系时不尊重自然规律,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改造时,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一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1]p517-518。
2.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奠定陈云的生态文明观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发展历程中,包含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的智慧和思想,奠定了陈云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底蕴。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集中在的《老子》《庄子》等经典作品中,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传统生态文明思想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强调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认为人类社会应像自然界一样坚持有序、和谐的发展、循环,遵循自然之道;反对把人的观念强加于自然,妄自尊大违背自然规律,处处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利己主义思想浓厚,把自然作为人类征服对象,为了追求实现自身的利益需要不断掠夺、破坏自然环境。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统治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对“天”的看法范畴相当广泛,多数情况下是指“自然界”,而“人”主要指“人类社会”,“合一”主要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统一,遵循自然规律”。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的思想,对历代生态保护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传统的生态保护思想中所蕴涵的生态文明理念,奠定了陈云的生态文明观的文化底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保护思想的有机结合。
二、陈云的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
陈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关注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环境保护工作,处理好人口、土地、森林、水等同经济建设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1.“计划生育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过快,给资源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陈云从20世纪50年代就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并由此开始关注人口问题。1955年陈云读完马寅初撰写《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后,立刻约谈了马寅初,说:“我完全同意你在文章中的观点,人口对国家经济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你的人口理论为国家和民族立了功,我衷心祝贺它成功。如果出现什么问题,你可以随时找我,只要我力所能及,一定尽力帮助。”[6]p256此后,陈云多次呼吁要控制人口增长,严控人口规模,节制生育。1957年8月20日,陈云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多,必须提倡节制生育。这是有关经济建设的大问题。现在粮食、布匹、学校等紧张,都与人口多而增长快有关系。”[3]p68
在采取节育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方面,陈云主张要移风易俗,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力度,“在中国社会里,节育不大好讲。不但女同志怕羞,男同志也怕羞,不好意思去买避孕工具。所以,要广泛宣传,使大家不以为羞”[3]p68。陈云提出应以加强宣传、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实施社会保障等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陈云指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要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结合。“人口问题要有个规划。这个问题不解决,许多事情不好办,长期规划中要考虑如何使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4]p257-2581979年6月1日,陈云与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严佑民、陈锦华谈话时指出,人口是个爆炸性的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该问题,比如:开动舆论宣传工具,造三五年的舆论;制定法令,明确规定只准生一个;加强避孕药物的研制、发放和相应的医疗工作;等等。“提倡只生一个孩子是眼前第一位的工作,至于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问题则属于第二位的问题。”[4]p259 2.“从战略高度重视土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陈云强调推进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需要把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和控制人口、治理污染等问题统筹结合起来考虑。1984年,薄一波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一定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步发展,要通过技术改造,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5]保护土地资源方面,陈云主张要做到“种田必须养地”。针对“大跃进”期间,因乱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粮食减产问题,1962年2月26日,陈云在国务院扩大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开展造林运动以保持水土。“开展造林运动对于水土保持和保护农田水利关系甚为密切。”[6]p394陈云提倡使用农家肥,以保护土质。1988年10月8日,陈云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种田必须养地。化肥用得越多,土地越瘦。必须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研究和解决农民不重视农家肥的问题。”[4]p416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以普遍护林为主,有选择地重点造林,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陈云反复强调,“林业是个大问题,根据我国情况,解决林业问题的出路主要靠造林。个体造林、合作造林、国家造林的办法都可以用”[6]p391。“造林是国家百年大计,它既与农业增产有关,又与工业建设有关,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它。”[4]p96
3.“重视水资源保护利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自然有高度的依存性,“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7]p95。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陈云认为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保护好水资源”。新中国成立前夕,陈云在出席中共中央东北局例会时就指出:“对水利投资要再狠一点,要看得长远,打大算盘。”[8]p5221956年1月20日,陈云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发言指出:“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从全国看,实现这一目标,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水、肥料和人力的合理使用。其中关键问题是水。”[6]p285陈云提出保护水资源要有长期规划。1979年6月17日,他致信李先念、姚依林,指出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的两个问题,头一个就是水的问题,“要注意全国各地的水资源情况。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都要用水,有些地区如京津地区,水资源已很紧张。今后工厂的设立必须注意到用水量,即使有水资源的工厂也应有节水办法”[4]p248。
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国家长远发展和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解决好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等问题。1990年4月28日,陈云从杭州回到北京后,看到专门呈送给他的由水利专家张光斗和陈志恺合写的《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文章,文中谈到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以及给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等。陈云看过后立即将信和批语批转给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并在批语中指出:“张光斗、陈志恺同志就我国水资源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之后,提出了很重要的意见。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9]
4.“防害于先,预防为主”。陈云对生态保护、防治环境污染等问题,历来主张防害于先、预防为主,提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陈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协助周恩来工作时就提出了“防害于先”的主张。1975年6月至8月,陈云到全国各地进行经济工作的调查时,在同江苏省石油勘探指挥部负责人交谈中指出,“要注意环境污染的问题,在生产设计的同时就要做好防止污染的设计,不要等到事发了再解决”[4]p198。1979年3月21日,陈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讲话指出:“防止环境污染,必须先搞,后搞要多花钱。”[3]p2546月17日,陈云致信李先念、姚依林,提出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的两个问题之一是工业污染问题,“对还未处理污染问题的工厂应该心中有数,逐步加以改变。今后办厂必须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3]p263。
1986年5月18日,陈云在视察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时指出,“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发展,要注意环境保护,一定不要使得黄浦江水受到污染”[4]p393-394。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1988年8月27日,陈云看到一份内部材料,新华社简报上登载的本溪市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卫星看不见的城市”》,介绍关于辽宁省本溪市遭受严重工业污染的情况,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即致信相关领导关注环境污染问题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危害,“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件事,一是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二是要花点钱,增加投资比例;三是要反复督促检查,并层层落实责任”[3]p364。
三、陈云的生态文明观的时代价值
陈云就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生态资源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等问题发表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而且为正在实施的“十三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1.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创新。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如何有效地协调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等方面,形成了系统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内在需求驱动下,以及如何处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外在压力要求下,陈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同时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遵循客观自然规律,注重防害于先、加强宣传、强化落实、层层负责等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陈云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p742-74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存在内在整体性的关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因此在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陈云从战略的高度指出: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本着“防害于先、加强宣传”的理念。
2.有助于正确认识科学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陈云的生态文明观中有关处理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论述,给当下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陈云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的活动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变换过程,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它们既不能归结为自然规律,也不能归结为社会规律。”[10]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一环,坚决不能动摇。但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重走西方工业化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践也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其治理成本明显高于发展取得的成果。陈云在领导全国经济工作时,一贯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一定要注意在经济建设中按客观办事,保护好土地、水等自然生态资源,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陈云长期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宏观决策,在实践中非常重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陈云多次强调要有战略眼光,要考虑战略性问题,领导人要抽出时间“踱方步”,多考虑重大战略性问题,国家建设要着眼于“造福子孙后代”,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和执行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生态保护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物质资源。营造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给经济主体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环境和基本支持。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所以,通过对陈云生态文明思想梳理,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同时也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3.有利于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理论宣传,提高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把治理污染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样的事要经常宣传。”陈云非常注重理论宣传的重要性,指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只有不断地加强宣传,才能引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足够重视;同时只有不断提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将保护环境的国策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当前,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让最大多数民众认识加强生态保护,对自己工作、生活以及国家长远发展的深远意义。“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3]p364,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强化“节约资源、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提高公众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陈云的生态文明观对贯彻实现“十三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目前,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压力非常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生态保护方面,陈云始终坚持“必须先搞”的理念,指出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事关全局大事,必须处理好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三者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陈云的生态文明观是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我国传统生态保护思想,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现状,在更高层次上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尝试,也是对我们党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治国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5]孙嘉绵.环境保护要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J].环境保护,1982(1).
[6]陈云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陈云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陈筠泉.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
责任编辑/陈 洪
[关键词] 陈云 生态文明观 时代价值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党和国家长远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十大任务目标。系统研究梳理陈云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思想论述,对于推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陈云的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石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社会在认识、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克服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积极协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陈云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恩格斯说过,“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p384。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包括我们的精神。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同时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主要来源。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从形式上脱离自然而形成人类社会,实现“人化自然”。脱离自然并未完全摆脱自然规律的控制,仍需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2]p251。
自然界作为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资料来源,人类通过物质交换建立起人与自然有机的内在必然联系。但是这一内在必然联系,既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客观自然规律的限制。人类在处理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时,需要科学地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同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人类在处理同自然界关系时不尊重自然规律,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改造时,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一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1]p517-518。
2.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奠定陈云的生态文明观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发展历程中,包含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的智慧和思想,奠定了陈云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底蕴。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集中在的《老子》《庄子》等经典作品中,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传统生态文明思想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强调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认为人类社会应像自然界一样坚持有序、和谐的发展、循环,遵循自然之道;反对把人的观念强加于自然,妄自尊大违背自然规律,处处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利己主义思想浓厚,把自然作为人类征服对象,为了追求实现自身的利益需要不断掠夺、破坏自然环境。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统治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对“天”的看法范畴相当广泛,多数情况下是指“自然界”,而“人”主要指“人类社会”,“合一”主要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统一,遵循自然规律”。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的思想,对历代生态保护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传统的生态保护思想中所蕴涵的生态文明理念,奠定了陈云的生态文明观的文化底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保护思想的有机结合。
二、陈云的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
陈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关注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环境保护工作,处理好人口、土地、森林、水等同经济建设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1.“计划生育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过快,给资源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陈云从20世纪50年代就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并由此开始关注人口问题。1955年陈云读完马寅初撰写《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后,立刻约谈了马寅初,说:“我完全同意你在文章中的观点,人口对国家经济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你的人口理论为国家和民族立了功,我衷心祝贺它成功。如果出现什么问题,你可以随时找我,只要我力所能及,一定尽力帮助。”[6]p256此后,陈云多次呼吁要控制人口增长,严控人口规模,节制生育。1957年8月20日,陈云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多,必须提倡节制生育。这是有关经济建设的大问题。现在粮食、布匹、学校等紧张,都与人口多而增长快有关系。”[3]p68
在采取节育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方面,陈云主张要移风易俗,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力度,“在中国社会里,节育不大好讲。不但女同志怕羞,男同志也怕羞,不好意思去买避孕工具。所以,要广泛宣传,使大家不以为羞”[3]p68。陈云提出应以加强宣传、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实施社会保障等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陈云指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要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结合。“人口问题要有个规划。这个问题不解决,许多事情不好办,长期规划中要考虑如何使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4]p257-2581979年6月1日,陈云与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严佑民、陈锦华谈话时指出,人口是个爆炸性的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该问题,比如:开动舆论宣传工具,造三五年的舆论;制定法令,明确规定只准生一个;加强避孕药物的研制、发放和相应的医疗工作;等等。“提倡只生一个孩子是眼前第一位的工作,至于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问题则属于第二位的问题。”[4]p259 2.“从战略高度重视土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陈云强调推进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需要把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和控制人口、治理污染等问题统筹结合起来考虑。1984年,薄一波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一定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步发展,要通过技术改造,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5]保护土地资源方面,陈云主张要做到“种田必须养地”。针对“大跃进”期间,因乱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粮食减产问题,1962年2月26日,陈云在国务院扩大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开展造林运动以保持水土。“开展造林运动对于水土保持和保护农田水利关系甚为密切。”[6]p394陈云提倡使用农家肥,以保护土质。1988年10月8日,陈云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种田必须养地。化肥用得越多,土地越瘦。必须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研究和解决农民不重视农家肥的问题。”[4]p416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以普遍护林为主,有选择地重点造林,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陈云反复强调,“林业是个大问题,根据我国情况,解决林业问题的出路主要靠造林。个体造林、合作造林、国家造林的办法都可以用”[6]p391。“造林是国家百年大计,它既与农业增产有关,又与工业建设有关,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它。”[4]p96
3.“重视水资源保护利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自然有高度的依存性,“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7]p95。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陈云认为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保护好水资源”。新中国成立前夕,陈云在出席中共中央东北局例会时就指出:“对水利投资要再狠一点,要看得长远,打大算盘。”[8]p5221956年1月20日,陈云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发言指出:“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从全国看,实现这一目标,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水、肥料和人力的合理使用。其中关键问题是水。”[6]p285陈云提出保护水资源要有长期规划。1979年6月17日,他致信李先念、姚依林,指出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的两个问题,头一个就是水的问题,“要注意全国各地的水资源情况。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都要用水,有些地区如京津地区,水资源已很紧张。今后工厂的设立必须注意到用水量,即使有水资源的工厂也应有节水办法”[4]p248。
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国家长远发展和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解决好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等问题。1990年4月28日,陈云从杭州回到北京后,看到专门呈送给他的由水利专家张光斗和陈志恺合写的《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文章,文中谈到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以及给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等。陈云看过后立即将信和批语批转给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并在批语中指出:“张光斗、陈志恺同志就我国水资源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之后,提出了很重要的意见。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9]
4.“防害于先,预防为主”。陈云对生态保护、防治环境污染等问题,历来主张防害于先、预防为主,提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陈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协助周恩来工作时就提出了“防害于先”的主张。1975年6月至8月,陈云到全国各地进行经济工作的调查时,在同江苏省石油勘探指挥部负责人交谈中指出,“要注意环境污染的问题,在生产设计的同时就要做好防止污染的设计,不要等到事发了再解决”[4]p198。1979年3月21日,陈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讲话指出:“防止环境污染,必须先搞,后搞要多花钱。”[3]p2546月17日,陈云致信李先念、姚依林,提出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的两个问题之一是工业污染问题,“对还未处理污染问题的工厂应该心中有数,逐步加以改变。今后办厂必须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3]p263。
1986年5月18日,陈云在视察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时指出,“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发展,要注意环境保护,一定不要使得黄浦江水受到污染”[4]p393-394。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1988年8月27日,陈云看到一份内部材料,新华社简报上登载的本溪市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卫星看不见的城市”》,介绍关于辽宁省本溪市遭受严重工业污染的情况,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即致信相关领导关注环境污染问题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危害,“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件事,一是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二是要花点钱,增加投资比例;三是要反复督促检查,并层层落实责任”[3]p364。
三、陈云的生态文明观的时代价值
陈云就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生态资源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等问题发表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而且为正在实施的“十三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1.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创新。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如何有效地协调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等方面,形成了系统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内在需求驱动下,以及如何处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外在压力要求下,陈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同时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遵循客观自然规律,注重防害于先、加强宣传、强化落实、层层负责等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陈云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p742-74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存在内在整体性的关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因此在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陈云从战略的高度指出: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本着“防害于先、加强宣传”的理念。
2.有助于正确认识科学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陈云的生态文明观中有关处理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论述,给当下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陈云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的活动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变换过程,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它们既不能归结为自然规律,也不能归结为社会规律。”[10]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一环,坚决不能动摇。但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重走西方工业化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践也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其治理成本明显高于发展取得的成果。陈云在领导全国经济工作时,一贯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一定要注意在经济建设中按客观办事,保护好土地、水等自然生态资源,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陈云长期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宏观决策,在实践中非常重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陈云多次强调要有战略眼光,要考虑战略性问题,领导人要抽出时间“踱方步”,多考虑重大战略性问题,国家建设要着眼于“造福子孙后代”,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和执行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生态保护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物质资源。营造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给经济主体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环境和基本支持。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所以,通过对陈云生态文明思想梳理,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同时也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3.有利于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理论宣传,提高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把治理污染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样的事要经常宣传。”陈云非常注重理论宣传的重要性,指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只有不断地加强宣传,才能引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足够重视;同时只有不断提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将保护环境的国策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当前,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让最大多数民众认识加强生态保护,对自己工作、生活以及国家长远发展的深远意义。“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3]p364,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强化“节约资源、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提高公众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陈云的生态文明观对贯彻实现“十三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目前,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压力非常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生态保护方面,陈云始终坚持“必须先搞”的理念,指出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事关全局大事,必须处理好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三者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陈云的生态文明观是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我国传统生态保护思想,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现状,在更高层次上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尝试,也是对我们党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治国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5]孙嘉绵.环境保护要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J].环境保护,1982(1).
[6]陈云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陈云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陈筠泉.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
责任编辑/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