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紧缩型MBO 悄然兴起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nesown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2年,MBO在国内一直热度不减。特别是随着“十六大”之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和国资委的成立,使一些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一反并购扩张之势,对其子公司通过改制、剥离等方式进行紧缩。
  公司紧缩是相对于公司扩张而提出的概念,它指对公司的股本或资产进行重组从而缩减主营业务范围或缩小公司规模的各种资本运作的技巧和方法,如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股份回购、定向股和自愿清算等。其中,资产剥离是被运用的最广泛的一种紧缩技术。资产剥离通俗地说就是“卖资产”,即企业把自己不想要的资产向外界出售。在这个出售过程中,如果出售的对象是被出售公司的管理层,那么就构成了一个“公司紧缩型MBO”。
  因此,公司紧缩型MBO从母公司的角度看是实现了公司紧缩,从被剥离子公司管理层的角度看是实现了MBO,因此又可称为“子公司MBO”。国内MBO专家、上海荣正投资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郑培敏先生又把这种类型的MBO称为“反向MBO”。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企业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从表面上来看,公司紧缩只是企业内部各项经济资源的分化和重新组合,但从本质上来看,企业经济资源的分化和重新组合必然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人事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最终是通过战略、市场、组织、人事、技术以及产品的调整进而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质量,充分发挥经济资源的最大使用效能,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因此,公司紧缩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企业发展策略。退的目的是为了更快地前进。公司紧缩之后,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主导产品的培育成熟、核心能力的增强,可以使企业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全面推进。因此,公司紧缩并不是企业经营失败的表现,而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序曲。
  近来,这股来势凶猛的国内企业子公司MBO潮流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准备效仿。而已经尝到甜头的企业如首都旅游集团更是把康辉旅行社的MBO作为“样板工程”,准备在集团内进行复制。
  
  为什么要把子公司卖给管理层?
  
  通过研究国内外大量案例,笔者总结了母公司把子公司卖给子公司管理层的七大原因,而且,这些因素基本都是“非价格因素”。
  
  “面子问题”
  一些企业家辛辛苦苦把某个子公司从无到有创造起来,投入了很多心血。当他因为各种原因(特别是因为该子公司经营不善)必须要把该子公司出售时,会有一个“面子问题”,即不愿让过多的外部人知道自己在该子公司业务上经营乏术。在这种情况下,把子公司“偷偷”卖给其管理层就成为首选。如果母公司的企业家名气越响,就越容易把子公司卖给管理层。
  
  企业机密保密性的考虑
  如果按照正常的剥离程序,对外发布招标信息,广泛寻求潜在买主,买方进场进行尽职调查,谈判……,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把子公司的一些企业机密泄露给其竞争者从而造成损失。而母公司的一些内部机密也有可能因为被子公司管理层知晓,并在这个过程中被泄露出去。在这种情况下,把子公司卖给管理层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
  
  管理层运作该子公司的成功性较大
  在企业治理中,如何有效监督和激励管理层已成为一大难题,通过传统的年薪制、福利等激励手段已很难真正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而实施MBO则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性手段。子公司的管理层背负杠杆负债的压力成为公司主人,其利益和公司紧密结合在一起,必定会尽力把公司运作好。另外,管理层毕竟最熟悉该子公司的情况,深知其问题和前景所在。因此,让管理层接手子公司要比外部机构接手子公司更加有利于企业成功发展。毕竟,外部机构进来仍然会碰到如何有效激励管理层的难题。
  
  日后继续良好合作的考虑
  与母公司分离后,新独立的企业与原母公司一般还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作为原材料供应商、客户或战略性合作伙伴)。特别是母公司因为避免纵向一体化产生的问题而把下游企业卖掉,因为将来还要把自己的产品卖给该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性就尤为重要。卖给外部不熟的投资人,以后建立和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成本就会上升。如果能以合适的价格卖给子公司管理层,容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家族企业的特殊情况
  并不是每一代家族企业的接班人都愿意或者有能力维持家族事业的发展。我们常看到一些家族的接班人因为生活条件太好或其他因素根本就不想继承祖业继续从商。这些家族接班人通常会选择自己从小到大看顺眼的公司管理层进行MBO,把家业卖给他们。这种资产处理方式也颇显“家族人情味”,因为一些核心管理人员与该家族之间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但长期共处后双方都结下深厚感情。把家产卖给管理层也是水到渠成。
  
  企业员工的稳定性
  在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前后阶段通常都会引起企业员工的担心、恐慌、焦虑等情绪,因为控股权的转移通常意味着有一批高级管理人员及中下层员工转换岗位,这会使企业员工在工作时无法集中精力,从而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如果把子公司卖给管理层,不仅可以彻底稳定企业员工的情绪,而且可以大大鼓舞员工士气。特别是在一些人力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如服务性行业),这种员工的稳定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层的积极争取
  当母公司决定要剥离某子公司时,该子公司管理层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关系先得知这一消息;或者子公司管理层根据母公司的现状分析自己可能被剥离做出预期准备。在这两种情况下,子公司管理层往往会积极行动起来,游说大股东让自己来收购该子公司。著名的恒源祥MBO案例中,当万象集团被民营企业世茂集团收购后,恒源祥的纺织业务和世茂集团的房地产业务不合因而面临被集团剥离的风险。以刘瑞祺先生为代表的管理团队清楚地看到恒源祥被剥离出万象集团的趋势,于是积极争取,组织收购资金,成功地实现了MBO。
  
  “抓小放大”:紧缩型MBO的中国特色
  
  面对国内MBO热潮,许多国有企业经营者都在认真思考自己是否要进行MBO、如何进行MBO等问题。但是许多国有企业躯体庞大,其净资产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上千亿,即便没有政策限制,对于靠年薪和基本福利为主要收入的管理层无论如何也买不动自己的企业。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低收入与国有资产存量的巨大规模之间成为MBO的最大障碍。
  另一方面,大量的国有企业资产质量比较低下,即使管理层很有钱,从理性的角度他们也不会考虑整体对大国企进行MBO。如果要靠外部融资来MBO,这些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很少能弥补收购方的贷款成本,因此更不具备可行性。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就把MBO的目光盯住大集团下面效益较好的资产。这样收购金额不会很高,其收益率也能保证管理层从该项目中的分红可以偿付外部融资成本。这种极富中国特色的抛弃大集团,只对集团里最优质资产进行MBO行为被称为“抓小放大”式MBO。
  


  以康辉旅行社MBO为例:康辉旅行社隶属于首旅集团。首旅集团先拿该公司“开刀”,进行MBO的主要考虑是挑一个好公司进行试点,成功后再向其他子公司推广,而康辉以人力资源为公司主要财富的公司无疑是最佳选择。另外,旅游行业既不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不涉及国家安全,是典型的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应该从这样的行业中退出。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康辉总社内部的管理层持股被分为5级:总经理为第一级,需要支付60万元;第二级副总经理、董事长需支付45万元;第三级总经理助理与国际分社的总经理需支付35万元;第四级部门经理,需支付25万元;另外,负责出境游和国内游的业务部门处级经理支付10万元也可持股。一位MBO研究专家分析,康辉的MBO与国外MBO有相当多的不同,多少带有些股份合作制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MBO后,首旅集团只将49%的国有资产卖给康辉管理层,管理层没有绝对的控制力。按照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的说法,“将49%的国有资产卖给康辉管理层,不仅使国有资产成功变现,也有利于解决目前公司治理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而对于经营者来说,持股经营可以时刻感受到企业业绩增长的好处,进而达到国家、企业和经营者 ’多赢’的效果。”
  
  “暗箱操作”和“公平问题”
  
  如果详细研究国内紧缩型MBO案例,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一个上市公司在MBO事前进行详细公告,公告的内容都是股东会或董事会已经决定的内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无需信息披露的大量非上市公司了。
  我们应警醒国有企业子公司MBO中存在“暗箱操作”和“公平问题”。因为,这种暗箱操作会导致国有资产悄无声息地流失。举一个实例,某国有科研机构,国家每年给该机构下拨大量科研经费,经过十几年的积累,该机构研究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成果,以该成果出资成立了一个开发子公司,注册资本一般不会很大,比如说1000万,而这些成果是国家花费几个亿的投入才取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管理层就该子公司进行MBO,即使按100%溢价,即收购价为2000万元,对于投入几个亿的国家来说也是明显不公平的。
其他文献
有人用“鱼与水”来形容房地产开发对于资金的依赖程度。  在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产负债表里,自有资本通常只占到资产总额的10%左右,房地产项目开发所需的绝大多数资金或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银行贷款。  融资途径在房地产的资金池里扮演着水龙头的角色。而且长期以来,融资渠道并非是多元化的,完全靠银行这惟一的水龙头来维系。  现在的情形是鱼池里的鱼正在飞速的繁殖,而水龙头里水的流量却呈现减小的趋势。由于政策
期刊
行为金融学应用于总体股票市场、部门间的(cross-sector)平均收益、个人的交易行为以及公司金融中。  行为金融学认为,某些金融现象能够利用某些当事人并非完全理性的模型得到满意的解释。行为金融学的最成功之处在于,用一系列的理论文章证明在一个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相互作用的经济中,非理性(irrationality)能够 对价格产生重大而长久的影响。这些在文献上被称为“有限套利(limits
期刊
如果将经济比喻为发动机,将GDP比喻成润滑油,有学者就指出,中国的这台发动机,每年都需要喝进一大桶润滑油才可以,少了就会出问题。  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有了加速的倾向,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显现出过热的迹象,认为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并没有恰如其分的将这一现象反映出来,由此引发了国内外对于中国GDP的准确性及其核算方法的关注。恰在此时,我国公布
期刊
编者按:  国外的MBO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或反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在中国的主流意识里,MBO已上升为一种先进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然而,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还存在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制度设计受到局限、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MBO在实践中遭到多方质疑,最终导致了2003年3月财政部对国内MBO的叫停。然而,国内MBO的步伐依然停而不止,在地方国企改制深化、地方国资退出的进程中,那些所有
期刊
最近,中国银监会发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该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曾经被视为商业银行“敏感雷区” 的金融衍生业务再次成为银行业的热点问题。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国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实践  受历史的影响,金融衍生品在国内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商业银行开展这一方面的业务相当谨慎。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虽然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成为西方银行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成熟工具
期刊
CFO (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或财务总裁)是现代管理中重要的高级管理职位,其功能作用和地位角色完全不同于总会计师和财务总监;CFO制度也完全不同于总会计师制度和财务总监制度。在一个大型公司中,CFO是一个穿插在金融市场和价值管理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站在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位置,是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制定和执行者之一。他们清楚企业的风险、成本和价值,是
期刊
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热潮持续了大约十年。但是,十 年来,日本企业被迫接纳享受高薪的工人,留不住优秀的当地职员,而日方管理人员只关心回国后的位置。日本把技术和诀窍白白地给了中国,可是日本又得到了什么呢?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大批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现在,这些合资企业却徘徊在十字路口。日本企业进入中国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但目前,已经有一些日本企业因为失去了利用价值而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汇率的重大调整及其影响,至今仍然为世人所瞩目。在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发展过程中,国际社会有关国际汇率协调的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从重点关注汇率水平的调整转变到强调全球经济均衡增长在外部均衡调整中的中心作用,对当时和此后的国际汇率走势和各国经济政策调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广场协议与美元贬值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克服经济滞胀,美国里根政府实施了减税计划刺激经济
期刊
一个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五个方面就是:风险水准定位、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查,即管理风险的五步流程。这个五步流程仅仅是具体技术操作过程,一个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成功,除技术操作外,更大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架构与文化。纵观风险管理在各个行业运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我们从哲学高度概括总结出一个风险管理的“二五五”运作基本原则和模式。    二个内外结合    “二五五”运作模式里的“
期刊
公司治理这个主题涵盖丰富。你把这一术语提交给互联网上任何一个主要搜索引擎,都会产生大量的参考文献。大学里设立了集中研究这个题目的系所,各地也有许多公司治理的研究所和论坛。那么治理,特别是公司治理,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管理科学国际研究所的治理研究小组在1996年发布了下述定义:  “治理是这样一种过程,通过它,社会精英运用权力和权威,影响和制定关乎公众生活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和决策。”  运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