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首先概述了笔者所在高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历程,再简要介绍了样本数据的采样工作,然后就采样的数据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提出了对计算机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对策和意见。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改成果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所在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2008年开始采用更为贴近教学的自编教材,并且采用新的项目教学的手段,改进了教学方法。为了检验教改成果,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长达3年的跟踪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真实有效的资料。
二、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经过长达3年的跟踪,笔者对2007级和2008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进行记录。共收集到有效成绩6743份。其中2007级考生3494名,2008级考生3249名。经过选择,笔者采用统计学中功能较为强大的PASW Statistics软件作为分析工具。该软件在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和可编程性等方面有着很强大的功能。除此之外,它还提供了新的图形选项以及PDF格式输出功能。
三、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1.性别比例
由统计我们可以得知,这次样本的学生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女生略多于男生,这与各系本身男女生人数、参与考试人数等有关,但总体没有出现大的性别差异,比较符合样本客观公正性的要求。
2.专业文理分析
由统计我们可以得知,这次样本的学生的文理专业比例基本平衡,由于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统考因此,文科学生多于理工科,这是客观公正的要求的。另外,从表中还可以得出,我校的文理科各科之间男女比例是极不协调的,但符合目前的客观事实——学文科的女性的多,学理工科的男性的多。更加说明样本是客观真实的。
3.按年级分析
由于我校学生基本上都是三年制的全日制大专学生。本次分析主要是对教改前的2007级学生和教改后的2008级的学生进行的。通过表中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取样过程中,2007级和2008级学生所占比例基本各占一半,说明样本是客观的,样本人群是适用的。
四、问题深入分析
前面笔者只是将数据进行汇总后的初步结果,下表将就样本进行逐一分析。下表为笔者用PASW Statistics统计软件对有效样本进行基本统计的结果。从统计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不少的问题。
1.基本分析
通过软件的基本分析,可以看出2007级学生的平均分略低于2008级学生的平均分。
2.成绩频率分析
下面3个图形分别是2007级、2008级和全部学生统考成绩的频率直方图。
通过该图形我们可以看出2007级学生的统考成绩并没有体现出很直观的正态分布情况,成绩主要集中在中下段,而通过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后,学生的成绩明显等到了提高,呈现出近似完美的正态分布。统计规律表明,学生的智力水平,包括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呈正态分布。因而正常的考试成绩分布应基本服从正态分布。通过对学生成绩分布情况直方图的观察可以看出:2007级学生成绩呈严重偏态是差的;2008级学生成绩分布情况基本呈正态曲线状,属于好;从总体上来看学生成绩分布略呈负态状,属于中等。
3.比较分析
为了更加客观的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得失,笔者采用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分析。
(1)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不同学院、不同性别的学生其统考成绩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一般都认为男生比女生应该更为强一些,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女生成绩高于男生,而且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造成这样的情况有可能是由于教师人为的人为男生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女生的重视大于男生。在教学讲解时,教师的方式可能有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采用先将操作步骤进行分解,然后反复操作相同的步骤,达到学生记忆的效果。而女生因为先天不足,因此对这种规范式操作过程有着较强的理解能力,从而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反观男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感觉枯燥乏味,自认为已经掌握,错过了一些教学要点,操作时反而不如女生。
(2)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不同学院、不同教学方法的学生其统考成绩是存在显著差异的。由于我校在2008级学生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通过一个个案例把教学融入其中。学生成绩明显得到了提高。对于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我校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期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把一些基本性的操作解释透彻。然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先期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的、经常性操作错误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及练习。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通过综合性案例教学,把课程的各要点融合起来,反复练习,并且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方式。在学习后期允许学生在学习进度出现个性差异,对其知识面进行广度和深度的扩张,从而更好的掌握課程。
五、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而实际并不如人意。该课程往往能体现出学生的操作能力,能否适应灵活多变的能力,并且在整体上体现出学校的教学能力。在教育部的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中特别安排了从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若干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测试。
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对现代学生而言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再停留在课堂与书本之间,操作性课程的教学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也给我们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笔者认为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是极为必要和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该课程作为最贴近学生今后发展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不断扩充,更新速度非常快。如何让学生学好该课程,并能充分利用这项工具,将是今后我们共同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梁荣辉,章炼,封文波.教育心理多元统计学与SPSS软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改成果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所在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2008年开始采用更为贴近教学的自编教材,并且采用新的项目教学的手段,改进了教学方法。为了检验教改成果,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长达3年的跟踪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真实有效的资料。
二、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经过长达3年的跟踪,笔者对2007级和2008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进行记录。共收集到有效成绩6743份。其中2007级考生3494名,2008级考生3249名。经过选择,笔者采用统计学中功能较为强大的PASW Statistics软件作为分析工具。该软件在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和可编程性等方面有着很强大的功能。除此之外,它还提供了新的图形选项以及PDF格式输出功能。
三、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1.性别比例
由统计我们可以得知,这次样本的学生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女生略多于男生,这与各系本身男女生人数、参与考试人数等有关,但总体没有出现大的性别差异,比较符合样本客观公正性的要求。
2.专业文理分析
由统计我们可以得知,这次样本的学生的文理专业比例基本平衡,由于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统考因此,文科学生多于理工科,这是客观公正的要求的。另外,从表中还可以得出,我校的文理科各科之间男女比例是极不协调的,但符合目前的客观事实——学文科的女性的多,学理工科的男性的多。更加说明样本是客观真实的。
3.按年级分析
由于我校学生基本上都是三年制的全日制大专学生。本次分析主要是对教改前的2007级学生和教改后的2008级的学生进行的。通过表中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取样过程中,2007级和2008级学生所占比例基本各占一半,说明样本是客观的,样本人群是适用的。
四、问题深入分析
前面笔者只是将数据进行汇总后的初步结果,下表将就样本进行逐一分析。下表为笔者用PASW Statistics统计软件对有效样本进行基本统计的结果。从统计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不少的问题。
1.基本分析
通过软件的基本分析,可以看出2007级学生的平均分略低于2008级学生的平均分。
2.成绩频率分析
下面3个图形分别是2007级、2008级和全部学生统考成绩的频率直方图。
通过该图形我们可以看出2007级学生的统考成绩并没有体现出很直观的正态分布情况,成绩主要集中在中下段,而通过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后,学生的成绩明显等到了提高,呈现出近似完美的正态分布。统计规律表明,学生的智力水平,包括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呈正态分布。因而正常的考试成绩分布应基本服从正态分布。通过对学生成绩分布情况直方图的观察可以看出:2007级学生成绩呈严重偏态是差的;2008级学生成绩分布情况基本呈正态曲线状,属于好;从总体上来看学生成绩分布略呈负态状,属于中等。
3.比较分析
为了更加客观的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得失,笔者采用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分析。
(1)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不同学院、不同性别的学生其统考成绩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一般都认为男生比女生应该更为强一些,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女生成绩高于男生,而且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造成这样的情况有可能是由于教师人为的人为男生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女生的重视大于男生。在教学讲解时,教师的方式可能有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采用先将操作步骤进行分解,然后反复操作相同的步骤,达到学生记忆的效果。而女生因为先天不足,因此对这种规范式操作过程有着较强的理解能力,从而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反观男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感觉枯燥乏味,自认为已经掌握,错过了一些教学要点,操作时反而不如女生。
(2)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不同学院、不同教学方法的学生其统考成绩是存在显著差异的。由于我校在2008级学生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通过一个个案例把教学融入其中。学生成绩明显得到了提高。对于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我校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期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把一些基本性的操作解释透彻。然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先期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的、经常性操作错误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及练习。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通过综合性案例教学,把课程的各要点融合起来,反复练习,并且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方式。在学习后期允许学生在学习进度出现个性差异,对其知识面进行广度和深度的扩张,从而更好的掌握課程。
五、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而实际并不如人意。该课程往往能体现出学生的操作能力,能否适应灵活多变的能力,并且在整体上体现出学校的教学能力。在教育部的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中特别安排了从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若干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测试。
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对现代学生而言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再停留在课堂与书本之间,操作性课程的教学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也给我们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笔者认为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是极为必要和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该课程作为最贴近学生今后发展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不断扩充,更新速度非常快。如何让学生学好该课程,并能充分利用这项工具,将是今后我们共同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梁荣辉,章炼,封文波.教育心理多元统计学与SPSS软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