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金秋的一天,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一改往日的宁静氛围,欢快的音乐此起彼伏,不同肤色的年轻人在校园道路上时而载歌载舞,时而分享各自国家的美食,不亦乐乎。这场富有特色的国际嘉年华在上外已经举办到第六届,今年的规模达到历史之最——游园会共有18个国家及地区展位,来自27个国家的上外学生加入到嘉年华的队伍中。
与新中国同龄的上外,面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如今已经走过第38个年头。38年来,上外培养了大批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掌握中国语言与文化、理解中国、面向世界的卓越国际化人才。
留学生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重要载体,也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做大做强。上外不断为培养知华、友华、亲华人文交流使者注入新动力;上外的留学生们,也感受到了上外的实力和上海的吸引力。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来华留学生教育,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世纪50年代,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朝鲜等,主要在清华和北大学习交流。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亚洲、非洲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63年8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明确了接收外国留学生工作要为中国政治与外交工作大局服务,为各国文化交流及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友谊服务的方针。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65年,中国共接收来自68个国家的7239名来华留学生,分布在全国17个城市的94所学校。其中,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90.8%;来自其他亚、非、拉国家的留学生约占7.3%;而来自西欧、北美及日本的留学生仅占1.9%。
“文革”期间,来华留学工作曾一度中断。1973年,中国开始恢复接收留学生,但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很小。
据统计,1950年至1978年的28年间,中国累计接收培养了12800名来华留学生,几乎全部由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虽然当时中国接收留学生的规模、国别和数量十分有限,但是这些留学生毕业后,很多人日后成为了驻华大使、汉语言专家、历史学教授、新闻机构驻华首席记者等,为推动他们各自国家与中国开展友好交流与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而来华留学自然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1978年,中国首次实行在国外通过考试录取来华留学生。1979年,国务院批准《关于接收自费外国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为自费来华留学工作做好了准备。1980年,中国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办外国人中文短训问题的通知》,为国内高校接收自费短训留学生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前十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规模持续增长,生源国逐步扩大,自费留学生从无到有,人数迅速增长。
38年国际化教学之路
作为国际化都市上海的外语高等学府,上外接收留学生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张艳莉告诉《新民周刊》,上海外國语大学的留学生教育起始于1981年。那年夏天,上外招收了第一批由“日本青年向中国青年赠书会”推荐的暑期汉语进修班学生27名。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日本留学生依旧是上外最大的留学生群体之一。而短期(1-8周)进修生的比例不断下降,本硕博学历生和长期进修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由此可见上外留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上外对于留学生的管理也十分重视——1981年10月成立了“中文学习部领导小组”;3年后的1984年,由原先基础部的汉语教研室、语言学教研室、国际关系教研室以及中文部的中文教研室合并而成对外汉语教学系,同时组建了“留学生办公室”。又过了10年,在原对外汉语教学系和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上外于1994年组建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2000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组建了中国文化教研部。2011年底,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又设立了孔子学院及国际汉语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孔子学院的各项事宜。2015年,该中心发展为学校孔院工作处。

目前,上外已与欧、美、亚、非、拉地区10个国家的高校和机构合作,承办了10所海外孔子学院,承办数量在全上海教育系统中名列前茅。秉承“办一所,办好一所”的理念,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上外将继续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方针,积极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致力于为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世界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在张艳莉看来,上外的留学生数量虽然不是上海高校最多的,但是上外的对外汉语学科优势十分明显。值得强调的是,上外对于留学生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平时都有考勤制度,从根本上杜绝留学生来上外“混日子”的可能。
作为全国范围内最早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近年来每年都有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五千人次的留学生来到上外学习汉语或攻读相关学位。他们都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要了解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