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六盘水市是贵州省西部的一个中小城市,是一个山区工业城市,工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六盘水市怎样实现从山区工业小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的转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六盘水市气候优势、生态绿化建设、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探讨了六盘水市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型的问题。
【关键词】 山区;工业化小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园林绿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在我国产生了许多依赖能源发展的工业型城市,贵州省六盘水市正是这样一个城市,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0%以上,由于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有“江南煤都”、“西南炼海”之称,煤炭是六盘水经济发展的主要龙头产业,进入90年代,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将六盘水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六盘水以电为龙头的煤电基地开发、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发展和都市繁荣进入了新时期【1】。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六盘水的环境资源也接受了重大的考验,80年代,六盘水的酸雨的排放严重超标,环境污染严重。怎样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工业小城市中进行生态园林建设,实现从工业城市向生态园林城市的过渡,创造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是一个长期的课题。生态园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园林的共性之外,生态园林的主要特点是突出植物元素,充分发挥植物在防治污染、洁净空气水体、改良气候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充分挖掘植物丰富多彩的美学特性和生产效益【2】。生态宜居城市是通过绿化园林建设、水文水利建设、工业规划建设等综合性的精神文化建设,来恒定宜居的理想程度。本文主要从生态建设的角度分析本世纪以来六盘水市通过城市生态建设由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逐渐过渡的历程。
2. 生态宜居城市的打造
2.1利用六盘水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六盘水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黔西北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双重过渡地带,其中心城区海拔在1760-1820米之间,山地占全市总面积64.93%。属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整体气温变化幅度小。年平均气温13.7℃,一月均温3.0-6.3℃,七月均温19.8-22.0℃,无霜期230-30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集中,气候垂直分布明显,素有“天然大空调”的美誉【3】。
本世纪以来,六盘水市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2005年8月,六盘水以“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被中国气象學会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象资源优势命名的城市。2006年,以其独特的避暑舒适型气候资源和都市魅力,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自2004年以来,围绕打造“凉都”城市品牌,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每年均要策划举办“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通过 “消夏旅游”、美食、体育、艺术等序列活动,挖掘六盘水的城市文化,使城市文化更有个性,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了六盘水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消夏文化节的举办,推动了六盘水的城市建设,带动了六盘水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六盘水城市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六盘水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为六盘水市创造生态宜居城市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到2013年,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已经成为六盘水的“名片”与脸谱,消夏文化节已成为六盘水集中展示城市形象、民族文化、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窗口。
3.1.2加强城市绿地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人为本理念最直接的体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载体,城市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1】。构建六盘水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主要表现为对城市周围山体、市区主次干道的绿化,按照城市规划原则,大量的种树、种花、种草,将城市建设成为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生态园林城市。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为园林植物,六盘水城市是一个长条形,以南北山体形成六盘水城市的主要网络,所以围绕着南北山体绿化为重点,根据不同的地貌,因地制宜进行山体化化,保护好植被,形成整体的城市绿化布局。
以提升“凉都”品牌为突破口,以中心城区及城郊周边景区为重点,在城市和郊区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基地,如玉舍森林公园、天生湖景区、白鹤旅游区、阿勒河景区、啰咪期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如玉舍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距市中心30公里,总面积50134亩,有300亩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旅游资源丰富,以“林茂、山青、水秀、物丰、树美、石奇、峡险、情浓”著称,加上独特的民族风情,是难得的旅游胜地;天生湖景区、白鹤旅游区、阿勒河景区、啰咪期生态旅游度假区均在市区30公里以内,以自然风景、农家乐、少数民族文化风情等构成六盘水周围旅游度假区。市中心城市有荷城水上公园、三线建设博物馆、湿地公园、麒麟洞公园等,与郊区旅游景区形成城郊度假、城市公园、乡村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休闲度假旅游。市区道路绿化以贯穿市中心东西方向的三条大道(凉都大道、钟山大道、人民路)为依托,结合六盘水的城市文化进行道路绿化,确定六盘水的“市树”、“市花”,2012年通过网络与专家评选,确定六盘水的“市树”为银杏,“市花”为“映山红”,用“市树”和“市花”形成城市道路绿化的基调树种与骨干树种,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树种与市树市花形成不同路段特色的道路绿化,打造六盘水地域文化;对贯穿市区的水城河进行治理和绿化改造,打造沿河的绿化景观,形成市中心休闲和绿化地带;对城市块状绿地进行绿化,如办公区、商业区、工业生产区、居住区等空间的绿化;对原有的公园进行改造,比如2013年荷城花园进行了重新改造,形成了以水景为主的公共休闲娱乐区,以荷城花园为中心,修建“三线建设博物馆”,使六盘水的“三线”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承;结合明湖水库建造湿地公园,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不仅改善了六盘水市的局部小气候,也为六盘水市人提供休闲娱乐的一个去处。
3.1.3通过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影响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文化是一座城市品牌的灵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品味,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城市,培养一种特殊的人文气息,必须有一个准确的文化符号【1】。在六盘水市进行园林绿化时,通过提升六盘水的城市文化来提升六盘水的城市品牌,主要通过三线建设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来进行城市文化的打造。三线建设文化通过追溯六盘水市建市以来的文化特征来进行打造,1964年,国家决定在贵州省西部煤藏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建立煤炭基地,六盘水这个组合性名称由此而得【3】。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在进行煤炭工业建设的是同时,结合贵州电力潜力大,六盘水煤炭资源丰富,国家确定将六盘水作为大西南的一个重要的钢铁基地建设,为了加快六盘水工业建设,国家煤炭工业部、铁道部、冶金工业部、建材工业部、交通部、水利电力部等部委集中全国及贵州、云南两省十几万职工和巨大的财力、物力支援六盘水。形成了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冶金、电力、水泥、机械制造为主体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之一。全国各地十几万职工在建设六盘水的同时,将全国南北不同区域的文化带入六盘水,与本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三线文化”,2013年,通过建造“三线建设博物馆”,使三线文化得到提炼、升华与保存;六盘水辖区有六枝、盘县、水城,历来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境内聚集了37少数民族,其中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仡佬族六个民族为六盘水市的世居民族,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和传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现已有“六枝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盘县“布依族口传史诗——布依族盘歌”、水城“苗族芦苼舞(箐鸡舞)”、盘县“彝族山歌”等4个项目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盘县“老厂土法造纸”等24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六盘水特有的魅力,增加了六盘水的吸引力;六盘水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红军长征期间,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率领的中央红军一军团、五军团一部和中央军委纵队,由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由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分别以不同的路线进入六盘水境内,红二、六军团更是在盘县城关九间楼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盘县会议",作出了北上抗日的决定,顺应了当时抗日救国的民族革命斗争新形势,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推动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在党史和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建议及思考
利用“中国凉都”气候的优势,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六盘水三线建设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打造,六盘水的生态环境得到巨大的改变,人民的幸福指数也逐年上升,正在由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过渡,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改善环境与做好城市规划问题,虽然通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提升,六盘水的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依然存在城市灰尘大,环境污染,城市的总体环境与全国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等问题,在今后的建设中,通过控制污染源的排放,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业生产的转型及园林植物的修复等方式改善环境。六盘水的城市规划表现出居住区绿化面积不够,人均绿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市民可出游的地方少,旅游資源的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其次是六盘水市市区园林绿化植物品种单一,追求园林绿地的生物多样性,这是国际间许多城市走过的绿化建设之路,也应是我国众多城市当前园林绿地建设的发展方向【4】。六盘水城市植物优势植物不明显,优势植物的种类不多,市区的树种主要有桂花、银杏、女贞,品种单一,要大量种植乡土树种与驯化树种,形成植物的多样性;第三是居民整体文化素养提升问题。由于六盘水市处于贵州西部,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六盘水的基本市情,六盘水市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仍然偏低,对环境的保护与改造的意识不强,园林绿化建设经常遭受到人为的破坏,影响了城市绿化建设的速度。
5.结语
使工业城市成功转型,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是全世界都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转型的成功经验,挖掘六盘水的特色,特别是挖掘精神文化文化的内涵,寻求最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民俗特色,赋予最有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5】,西部山区工业小城市六盘水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型指日可待。
【1】封毅.六盘水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探析. [EB/OL].中国城市发展网.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fzzl/53614.html. 2010.03.22
【2】基口淮.浅议生态平衡、生态文明和生态园林. [J].Garden 园林.2013(5).
【3】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Z].
【4】洪崇恩. 园林绿地要遵循生态核心原则. [J].Garden 园林.2013(4).
【5】邵志强. 园林应以文化为魂. [J].Garden 园林.2013(11).
【关键词】 山区;工业化小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园林绿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在我国产生了许多依赖能源发展的工业型城市,贵州省六盘水市正是这样一个城市,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0%以上,由于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有“江南煤都”、“西南炼海”之称,煤炭是六盘水经济发展的主要龙头产业,进入90年代,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将六盘水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六盘水以电为龙头的煤电基地开发、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发展和都市繁荣进入了新时期【1】。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六盘水的环境资源也接受了重大的考验,80年代,六盘水的酸雨的排放严重超标,环境污染严重。怎样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工业小城市中进行生态园林建设,实现从工业城市向生态园林城市的过渡,创造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是一个长期的课题。生态园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园林的共性之外,生态园林的主要特点是突出植物元素,充分发挥植物在防治污染、洁净空气水体、改良气候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充分挖掘植物丰富多彩的美学特性和生产效益【2】。生态宜居城市是通过绿化园林建设、水文水利建设、工业规划建设等综合性的精神文化建设,来恒定宜居的理想程度。本文主要从生态建设的角度分析本世纪以来六盘水市通过城市生态建设由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逐渐过渡的历程。
2. 生态宜居城市的打造
2.1利用六盘水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六盘水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黔西北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双重过渡地带,其中心城区海拔在1760-1820米之间,山地占全市总面积64.93%。属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整体气温变化幅度小。年平均气温13.7℃,一月均温3.0-6.3℃,七月均温19.8-22.0℃,无霜期230-30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集中,气候垂直分布明显,素有“天然大空调”的美誉【3】。
本世纪以来,六盘水市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2005年8月,六盘水以“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被中国气象學会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象资源优势命名的城市。2006年,以其独特的避暑舒适型气候资源和都市魅力,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自2004年以来,围绕打造“凉都”城市品牌,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每年均要策划举办“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通过 “消夏旅游”、美食、体育、艺术等序列活动,挖掘六盘水的城市文化,使城市文化更有个性,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了六盘水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消夏文化节的举办,推动了六盘水的城市建设,带动了六盘水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六盘水城市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六盘水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为六盘水市创造生态宜居城市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到2013年,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已经成为六盘水的“名片”与脸谱,消夏文化节已成为六盘水集中展示城市形象、民族文化、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窗口。
3.1.2加强城市绿地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人为本理念最直接的体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载体,城市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1】。构建六盘水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主要表现为对城市周围山体、市区主次干道的绿化,按照城市规划原则,大量的种树、种花、种草,将城市建设成为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生态园林城市。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为园林植物,六盘水城市是一个长条形,以南北山体形成六盘水城市的主要网络,所以围绕着南北山体绿化为重点,根据不同的地貌,因地制宜进行山体化化,保护好植被,形成整体的城市绿化布局。
以提升“凉都”品牌为突破口,以中心城区及城郊周边景区为重点,在城市和郊区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基地,如玉舍森林公园、天生湖景区、白鹤旅游区、阿勒河景区、啰咪期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如玉舍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距市中心30公里,总面积50134亩,有300亩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旅游资源丰富,以“林茂、山青、水秀、物丰、树美、石奇、峡险、情浓”著称,加上独特的民族风情,是难得的旅游胜地;天生湖景区、白鹤旅游区、阿勒河景区、啰咪期生态旅游度假区均在市区30公里以内,以自然风景、农家乐、少数民族文化风情等构成六盘水周围旅游度假区。市中心城市有荷城水上公园、三线建设博物馆、湿地公园、麒麟洞公园等,与郊区旅游景区形成城郊度假、城市公园、乡村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休闲度假旅游。市区道路绿化以贯穿市中心东西方向的三条大道(凉都大道、钟山大道、人民路)为依托,结合六盘水的城市文化进行道路绿化,确定六盘水的“市树”、“市花”,2012年通过网络与专家评选,确定六盘水的“市树”为银杏,“市花”为“映山红”,用“市树”和“市花”形成城市道路绿化的基调树种与骨干树种,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树种与市树市花形成不同路段特色的道路绿化,打造六盘水地域文化;对贯穿市区的水城河进行治理和绿化改造,打造沿河的绿化景观,形成市中心休闲和绿化地带;对城市块状绿地进行绿化,如办公区、商业区、工业生产区、居住区等空间的绿化;对原有的公园进行改造,比如2013年荷城花园进行了重新改造,形成了以水景为主的公共休闲娱乐区,以荷城花园为中心,修建“三线建设博物馆”,使六盘水的“三线”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承;结合明湖水库建造湿地公园,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不仅改善了六盘水市的局部小气候,也为六盘水市人提供休闲娱乐的一个去处。
3.1.3通过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影响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文化是一座城市品牌的灵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品味,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城市,培养一种特殊的人文气息,必须有一个准确的文化符号【1】。在六盘水市进行园林绿化时,通过提升六盘水的城市文化来提升六盘水的城市品牌,主要通过三线建设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来进行城市文化的打造。三线建设文化通过追溯六盘水市建市以来的文化特征来进行打造,1964年,国家决定在贵州省西部煤藏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建立煤炭基地,六盘水这个组合性名称由此而得【3】。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在进行煤炭工业建设的是同时,结合贵州电力潜力大,六盘水煤炭资源丰富,国家确定将六盘水作为大西南的一个重要的钢铁基地建设,为了加快六盘水工业建设,国家煤炭工业部、铁道部、冶金工业部、建材工业部、交通部、水利电力部等部委集中全国及贵州、云南两省十几万职工和巨大的财力、物力支援六盘水。形成了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冶金、电力、水泥、机械制造为主体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之一。全国各地十几万职工在建设六盘水的同时,将全国南北不同区域的文化带入六盘水,与本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三线文化”,2013年,通过建造“三线建设博物馆”,使三线文化得到提炼、升华与保存;六盘水辖区有六枝、盘县、水城,历来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境内聚集了37少数民族,其中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仡佬族六个民族为六盘水市的世居民族,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和传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现已有“六枝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盘县“布依族口传史诗——布依族盘歌”、水城“苗族芦苼舞(箐鸡舞)”、盘县“彝族山歌”等4个项目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盘县“老厂土法造纸”等24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六盘水特有的魅力,增加了六盘水的吸引力;六盘水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红军长征期间,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率领的中央红军一军团、五军团一部和中央军委纵队,由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由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分别以不同的路线进入六盘水境内,红二、六军团更是在盘县城关九间楼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盘县会议",作出了北上抗日的决定,顺应了当时抗日救国的民族革命斗争新形势,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推动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在党史和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建议及思考
利用“中国凉都”气候的优势,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六盘水三线建设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打造,六盘水的生态环境得到巨大的改变,人民的幸福指数也逐年上升,正在由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过渡,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改善环境与做好城市规划问题,虽然通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提升,六盘水的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依然存在城市灰尘大,环境污染,城市的总体环境与全国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等问题,在今后的建设中,通过控制污染源的排放,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业生产的转型及园林植物的修复等方式改善环境。六盘水的城市规划表现出居住区绿化面积不够,人均绿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市民可出游的地方少,旅游資源的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其次是六盘水市市区园林绿化植物品种单一,追求园林绿地的生物多样性,这是国际间许多城市走过的绿化建设之路,也应是我国众多城市当前园林绿地建设的发展方向【4】。六盘水城市植物优势植物不明显,优势植物的种类不多,市区的树种主要有桂花、银杏、女贞,品种单一,要大量种植乡土树种与驯化树种,形成植物的多样性;第三是居民整体文化素养提升问题。由于六盘水市处于贵州西部,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六盘水的基本市情,六盘水市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仍然偏低,对环境的保护与改造的意识不强,园林绿化建设经常遭受到人为的破坏,影响了城市绿化建设的速度。
5.结语
使工业城市成功转型,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是全世界都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转型的成功经验,挖掘六盘水的特色,特别是挖掘精神文化文化的内涵,寻求最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民俗特色,赋予最有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5】,西部山区工业小城市六盘水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型指日可待。
【1】封毅.六盘水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探析. [EB/OL].中国城市发展网.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fzzl/53614.html. 2010.03.22
【2】基口淮.浅议生态平衡、生态文明和生态园林. [J].Garden 园林.2013(5).
【3】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Z].
【4】洪崇恩. 园林绿地要遵循生态核心原则. [J].Garden 园林.2013(4).
【5】邵志强. 园林应以文化为魂. [J].Garden 园林.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