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度。就像所有神秘的事物一样,你对中国了解得愈多,它就愈发显得神秘。我之所以来到湖南常德,是因为它身处中国内陆,是现代中国的真实写照。这让我想到了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写的一首诗: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要从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你得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但我不是。所以,我能做的只能是从这个小城中去观察世界。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听到“常德”这个词时,我正在云南丽江旅游。有一天,我到附近的小河里游泳,旁边有一个身着白衣、撑着阳伞的姑娘。我问她是哪儿的人,她说她来自湖南的一座小城市——常德。然后我就翻开那本《汉语初学入门》一书,找到了它。她不太会说英语,所以,我们之间的谈话也就仅此而已。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次丽江之行给我的感触也完全不同于我之前在中国生活的感受。以前脑海中对在中国生活的记忆大多是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和街上店铺播放的震耳的流行音乐。这次之所以不一样,可能是因为丽江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而也正是在这时候,2007年的夏天,我决定我一定要来这个女孩的故乡——常德体验一下中国内陆城市的生活。
我原来在广东惠州,它是地处广州、深圳之间的一个富裕的沿海城市。那时的我只会说一点点中文。在惠州生活了1年后,我就只身来到了常德。我觉得惠州和常德有一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中小城市,城市里都有不错的大学和企业,也有环境宜人的大公园。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一直认为常德能更真实地反映中国的城市面貌。因为它远离香港和沿海大都市,较少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这里的经济持续增长,但市民对外国的东西认识有限。为了更多地了解它,我经常走出学校四处逛逛。晚上,走在街头,有时会听到周围歌厅里传出的卡啦OK的乐声。前几天,当我再次路过那条街道时,有一位老奶奶在一边打扫落叶一边哼唱着“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当她看到我时,突然停下来不唱了,只是默默地看着我从她身旁走过。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让我在这个小小的城市看到了整个世界。世界仿佛是古老与现代,富裕与贫穷,本土与世界的互相融合,互相统一。
我之所以选择来中国任教,是因为这份工作可以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很多到其他工作中不能给我的东西。现在中国人已经开始接受外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了。每到一个地方,我就会遇到好奇的人们,他们一般会问:“你来自哪个国家?”“你在这儿待了多久了?”“你结婚了吗?”其实重要的不是答案,关键是他们想听我说,想知道我是如何回应的。
好奇心是智慧之源。尽管我得回答每个人提出的问题,这可能会让我有点不舒服,但是遇到如此多想要听你说话的人也是一件让人欢欣鼓舞的事。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组委会向北京市民推荐了“八不问”,即不适宜问外国人的问题,比如“你多大了?”“你工资多少?”但是,我很欣慰在常德没有这样的规定,因为对外国人来说,花时间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上一周,我在餐馆吃饭的时候,一位30岁左右的男子向我走来。通过他走路的步伐,我可以判断他是个十分自信的人。当他走到我面前,我可以从他的口音和用词上判断出他的英语一定是从英美外国人那儿学来的,因为他说得很地道。像这种会说英语的人在常德越来越多,他想和我交朋友,因为他想更进一步了解我,并且更多地练习英语。中国人现在普遍认为学习外语是自我价值的一种提升。
在英国,孩子们一般都要学习一门外语如法语、德语之类的,同时还要学习一种现今不使用的古代语言,比如拉丁语和古希腊语。学校教授外语和古代语言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教外语时,他们会让学生与来自那些国家的人交流,让他们理解那些重要的文化差异。教古代语言的时候,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和翻译古文上,但是没有必要教孩子们用这种语言说话。而在中国,他们教英语的方法和我幼年时接受古代语言的教授方式类似。
常德人很少和外国人打交道,自然说英语的机会不多。“Foreign”这个词其实没有一个精确的中文翻译。它来自古代的“ferren”,意思是“户外的”。但是英语在许多国家被使用,而且除了英格兰之外,在统一标准之前,英语对这些国家来说也是外语。在英语里,没有哪一个词表达“外国的”这个意思,因为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中国那么稠密的人口。中国历史文化独一无二,对外交往联系也独具风格。而像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南非或者英国,历史文化类似,大都属于欧洲国家。在中国,如果你是黑人或白人,这就代表了你的身份。一个消极的外国人可能会抱怨要想变成当地人,这根本不大可能,但是一个积极的外国人就会想利用此机会去多了解中国文化、多学习这门古老的语言,并且会增进中西方国家人民的互相了解。在当今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比在那些不同文化间建立联系更重要。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认同,而是理解我们为何会有分歧。常德给了我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
儒家学说和共产主义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最初,这两种学说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就像我教授中国学生耶稣或柏拉图的思想时,他们会感到陌生一样。但是卡尔-马克思和孔子的两句话会给人们自我的发展有所启示,并且增进中西方的相互理解。第一句是马克思说的“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有力武器”。另一句则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马克思的话并非完全明智,也没有孔子说的那么儒雅。但是这让我们明白另外一种语言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这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同文化对世界的理解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英格兰正被一个民智未开的部落控制,那是在白种人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约2000年。而从古希腊到中东,每一个文明进程中都出现了与孔子观点相同的思想言论,而且每个社会都是用这些思想观念规范他们的社会道德。
当我去附近的超市时,我谨记着孔子的话。有一个小男孩习惯于在超市里和陌生人说话,而且他对我特别关注。有时候我感觉累得不想说话,但是我记得我应该用希望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因此我和他交谈,有时还会有人围观。我从来不能拒绝回答他关于我们两种文化不同之处的问题,因为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仅仅学好英语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在常德诗墙上有一首题为《有的人》的诗。那首诗里写道: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对于身在常德的外国人来说,做第一件事很容易:利用当地人,允许陌生人迎合我们,或去抚握小女孩的手。但是做第二件事才是更值得赞赏的:我可以教人们外面世界的东西,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可以与人们交流新的思想和观点,可以帮助他们成长。
那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这样的: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但是我来这里做老师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我来这里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受到教育。我不认为教育是只会发生在教室里的事情。在我们人生的每时每刻、每个地方,我们都能受到教育。在常德,我发现自己在最陌生的地方受到过教育,从老奶奶的歌声中得到了启发,在超市里回答那个好奇的男孩的问题时有所领悟。我也在一些富有意义的地方受到过教育,无论是常德诗墙还是在我工作的大学,因为自我提高是一个永远都不会结束的过程,何况我和常德已相融在一起。
(Kevin Mcgeary的中文名为林凯文,爱尔兰人,任教于湖南文理学院,本文荣获“感受湖南——外国专家征文比赛”二等奖)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要从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你得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但我不是。所以,我能做的只能是从这个小城中去观察世界。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听到“常德”这个词时,我正在云南丽江旅游。有一天,我到附近的小河里游泳,旁边有一个身着白衣、撑着阳伞的姑娘。我问她是哪儿的人,她说她来自湖南的一座小城市——常德。然后我就翻开那本《汉语初学入门》一书,找到了它。她不太会说英语,所以,我们之间的谈话也就仅此而已。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次丽江之行给我的感触也完全不同于我之前在中国生活的感受。以前脑海中对在中国生活的记忆大多是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和街上店铺播放的震耳的流行音乐。这次之所以不一样,可能是因为丽江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而也正是在这时候,2007年的夏天,我决定我一定要来这个女孩的故乡——常德体验一下中国内陆城市的生活。
我原来在广东惠州,它是地处广州、深圳之间的一个富裕的沿海城市。那时的我只会说一点点中文。在惠州生活了1年后,我就只身来到了常德。我觉得惠州和常德有一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中小城市,城市里都有不错的大学和企业,也有环境宜人的大公园。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一直认为常德能更真实地反映中国的城市面貌。因为它远离香港和沿海大都市,较少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这里的经济持续增长,但市民对外国的东西认识有限。为了更多地了解它,我经常走出学校四处逛逛。晚上,走在街头,有时会听到周围歌厅里传出的卡啦OK的乐声。前几天,当我再次路过那条街道时,有一位老奶奶在一边打扫落叶一边哼唱着“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当她看到我时,突然停下来不唱了,只是默默地看着我从她身旁走过。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让我在这个小小的城市看到了整个世界。世界仿佛是古老与现代,富裕与贫穷,本土与世界的互相融合,互相统一。
我之所以选择来中国任教,是因为这份工作可以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很多到其他工作中不能给我的东西。现在中国人已经开始接受外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了。每到一个地方,我就会遇到好奇的人们,他们一般会问:“你来自哪个国家?”“你在这儿待了多久了?”“你结婚了吗?”其实重要的不是答案,关键是他们想听我说,想知道我是如何回应的。
好奇心是智慧之源。尽管我得回答每个人提出的问题,这可能会让我有点不舒服,但是遇到如此多想要听你说话的人也是一件让人欢欣鼓舞的事。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组委会向北京市民推荐了“八不问”,即不适宜问外国人的问题,比如“你多大了?”“你工资多少?”但是,我很欣慰在常德没有这样的规定,因为对外国人来说,花时间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上一周,我在餐馆吃饭的时候,一位30岁左右的男子向我走来。通过他走路的步伐,我可以判断他是个十分自信的人。当他走到我面前,我可以从他的口音和用词上判断出他的英语一定是从英美外国人那儿学来的,因为他说得很地道。像这种会说英语的人在常德越来越多,他想和我交朋友,因为他想更进一步了解我,并且更多地练习英语。中国人现在普遍认为学习外语是自我价值的一种提升。
在英国,孩子们一般都要学习一门外语如法语、德语之类的,同时还要学习一种现今不使用的古代语言,比如拉丁语和古希腊语。学校教授外语和古代语言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教外语时,他们会让学生与来自那些国家的人交流,让他们理解那些重要的文化差异。教古代语言的时候,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和翻译古文上,但是没有必要教孩子们用这种语言说话。而在中国,他们教英语的方法和我幼年时接受古代语言的教授方式类似。
常德人很少和外国人打交道,自然说英语的机会不多。“Foreign”这个词其实没有一个精确的中文翻译。它来自古代的“ferren”,意思是“户外的”。但是英语在许多国家被使用,而且除了英格兰之外,在统一标准之前,英语对这些国家来说也是外语。在英语里,没有哪一个词表达“外国的”这个意思,因为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中国那么稠密的人口。中国历史文化独一无二,对外交往联系也独具风格。而像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南非或者英国,历史文化类似,大都属于欧洲国家。在中国,如果你是黑人或白人,这就代表了你的身份。一个消极的外国人可能会抱怨要想变成当地人,这根本不大可能,但是一个积极的外国人就会想利用此机会去多了解中国文化、多学习这门古老的语言,并且会增进中西方国家人民的互相了解。在当今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比在那些不同文化间建立联系更重要。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认同,而是理解我们为何会有分歧。常德给了我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
儒家学说和共产主义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最初,这两种学说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就像我教授中国学生耶稣或柏拉图的思想时,他们会感到陌生一样。但是卡尔-马克思和孔子的两句话会给人们自我的发展有所启示,并且增进中西方的相互理解。第一句是马克思说的“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有力武器”。另一句则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马克思的话并非完全明智,也没有孔子说的那么儒雅。但是这让我们明白另外一种语言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这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同文化对世界的理解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英格兰正被一个民智未开的部落控制,那是在白种人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约2000年。而从古希腊到中东,每一个文明进程中都出现了与孔子观点相同的思想言论,而且每个社会都是用这些思想观念规范他们的社会道德。
当我去附近的超市时,我谨记着孔子的话。有一个小男孩习惯于在超市里和陌生人说话,而且他对我特别关注。有时候我感觉累得不想说话,但是我记得我应该用希望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因此我和他交谈,有时还会有人围观。我从来不能拒绝回答他关于我们两种文化不同之处的问题,因为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仅仅学好英语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在常德诗墙上有一首题为《有的人》的诗。那首诗里写道: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对于身在常德的外国人来说,做第一件事很容易:利用当地人,允许陌生人迎合我们,或去抚握小女孩的手。但是做第二件事才是更值得赞赏的:我可以教人们外面世界的东西,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可以与人们交流新的思想和观点,可以帮助他们成长。
那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这样的: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但是我来这里做老师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我来这里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受到教育。我不认为教育是只会发生在教室里的事情。在我们人生的每时每刻、每个地方,我们都能受到教育。在常德,我发现自己在最陌生的地方受到过教育,从老奶奶的歌声中得到了启发,在超市里回答那个好奇的男孩的问题时有所领悟。我也在一些富有意义的地方受到过教育,无论是常德诗墙还是在我工作的大学,因为自我提高是一个永远都不会结束的过程,何况我和常德已相融在一起。
(Kevin Mcgeary的中文名为林凯文,爱尔兰人,任教于湖南文理学院,本文荣获“感受湖南——外国专家征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