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牛粪经济”的文化政治经济根源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LEY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段时间,印度一些高官频频向公众宣介牛排泄物的“实用价值”,例如政府高官称牛粪做成的芯片可以防止手机辐射,或是以牛粪牛尿制药可以防治新冠肺炎等,吸引了不少眼球。事实上早在2006年,英国知名记者爱德华·卢斯就曾记载了一次让他印象深刻的那格浦尔“牛产品研究中心”之旅。在这个中心里,受印度教右翼组织印度教大斋会资助的研究者宣称牛尿可以治疗癌症等各种疾病,还推出了牛粪为原料的洗发剂等产品。但昔时与今日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已经从民间活动上升成为政府行为。2月,莫迪政府出台了“通过研究加强本土奶牛主要产品科学利用”的计划,由十多个国家部委合作研究开发以牛的副产品(包括尿液和粪便)为原料的个人护理产品与癌症和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印度很多地区文化对牛粪的执着,来自于对牛及其副产品的神圣性的推崇,以“实用性”为神圣性。除此之外,当下印度官方大力推介相关产品也是出于环境与经济压力。
2020 年2月25~27日,印度首都新德里东北部发生大规模教派社群骚乱。图为在骚乱中受损严重的当地社区,几头流浪牛在觅食。

神圣与洁净


  在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财富与吉祥女神拉克什米来到一群母牛中间,要求住在它们中间,母牛们因为拉克什米性情变幻无常而拒绝了她。拉克什米再三恳求,母牛们终于允许她住在自己的“粪溺”之中。从此,牛的粪溺也就变得“神圣吉祥”了。可见,牛的排泄物之所以能成圣物,实际上还是由于牛被赋予的宗教和文化上的神圣性。
  在农耕社会中,牛是宝贵的畜力和蛋白质提供者,因此中国古代也曾禁止私杀耕牛。在印度,由于不稳定的季风气候的影响,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但是,牛——特别是印度原产的瘤牛(zebu)神圣性的起源,与作为祭司阶层的婆罗门对自身财产权利的主张牢牢绑定在一起。古代印度土地受王权支配,婆罗门的地产来自于国王贵族的馈赠。劳动力则由整个村社分配,无法专属个人。婆罗门能牢牢掌握在手中的、最有价值的财产和生产资料就是牛。因此,婆罗门总是在宗教经典中一再强调牛的重要性。《水止法经》《乔达摩法经》中,牛的地位与太阳、火焰和婆罗门等同;《摩奴法论》中主张,掠夺婆罗门的牲畜,歹徒应立即被切断肢体;各种《往世书》神话传说中,抢夺婆罗门的牛都是会丧失性命、丢失功德的重罪。历史上,婆罗门在印度很多地方没有直接掌握暴力机关和行政权力,要保护自己的产权不受侵犯,最方便、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从道德与习俗上赋予牛崇高的宗教地位,使其成为圣物。由于婆罗门对宗教话语权的长期掌控,牛的神性在历史传承中不断上升,牛的“五产”(即牛奶、酥油、黄油、牛粪和牛尿)由此也被视作为是神圣的,其混合物甚至被视为是可以治愈疾病的灵丹妙药。
  将牛的排泄物视作纯净之物的思想还关乎到印度教的洁净观。这一“洁净”观体现的乃是典型的“仪式价值”,即对事物的评价标准并不在于其真实社会贡献和实际产出能力,而是基于文化上的道德观念、权威、等级和身份区分。在这种价值观下,“洁净”与“不洁”的区分首先是对人与物的不同等级进行隔离的手段。既然“洁净”的衡量标准源自于社会的阶序关系,那么某种特定事物的肮脏与否,完全取决于其宗教位置,与真实的卫生情况没有直接关联。因此,从事剥制牛皮的达利特人(又被称作“不可接触者”,即所谓的“贱民”)是“不洁”的,这种“不洁”甚至会通过接触而“传染”。但牛粪牛尿来自于具有神性的牛,因而就是吉祥、有益的,还能对污染进行“净化”。用牛粪点燃的火焰可以烹饪最好的食物。牛粪烧成的灰烬被称为“圣灰”,在宗教仪式中被大量使用,也能用于驱散污秽。
  不过,如今的印度政府和其背后的印度教右翼势力,并没有满足于将牛粪仅仅用于燃料和宗教用途。他们千方百计开发“牛产品”的动机,也并不只是为了固守历史流传下来的价值观。

“护牛”产生消极社会经济后果


  印度教的婆罗门教传统虽然鼓吹牛的神性,但长期以来,对于印度的许多普通民众来说,牛的宗教价值并不比它作为农业经济支柱的价值更重要。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视牛为神”的观念伴随着“梵化”(低种姓模仿高种姓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实践,目的在于提升自身宗教阶序)进程开始向中、下层阶级传播。同一时期,印度本土牛的存栏量在外来牛种的冲击下不断下降。于是,牛,特别是印度本土原产牛,逐渐被当作印度教传统的象征,对牛的伤害被等同于对印度教价值观的侵犯。正是这种宗教压力,导致“禁止对牛的屠宰”被写进了印度《宪法》的指导原则中。20世纪80年代后,当超越语言和地域的泛印度教社群在大众传媒助力下成型时,要求保护牛的“护牛”运动也成为印度教右翼势力自我主张和表达政见、进行社会动员的有力手段。在莫迪和印人党政府当政后,“护牛”更成为一项国策,2017年出台的《防止虐待动物(牲畜市场规制)法》也在事实上禁止了对牛的屠宰和贩卖。
  在过去,一旦耕牛丧失了生产能力,农民就会将牛卖给低种姓或穆斯林屠宰从业者,但如今印度大部分邦都开始严格限制牛的屠宰、运输和贸易。这不仅剥夺了以皮革制造和屠宰為业的低种姓和穆斯林民众的生计,也使普通农民损失了贩牛收入。一头牛的年均饲养成本相当于印度贫困线标准的年收入,对大部分农民都是沉重负担。因此,将年迈的牛“放生”成了许多人唯一的选择。2018年,印度流浪牛的数量已经超过了520万头。在北方邦,自从2017年严令禁止牛的屠宰和贩运之后,这个邦的流浪牛已经超过100万头,部分地区流浪牛数量在两年之内就翻了三倍。四处游荡的牛群破坏庄稼,妨碍城市交通,污染环境,成了印度版本的“公地悲剧”。尽管政府和印度教慈善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为牛设立了庇护所,但其无法完全容纳数百万头的流浪牛。印度政府还曾试图通过处罚牛主、给牛打地理标记等措施管理流浪牛,但迄今为止,这些举措都未见明显成效。   伴随着“流浪牛口”膨胀的,不仅是接踵而至的治理困境和人与牛对土地资源的争夺,还有对副产物牛粪的处理难题。如今,印度农村大量使用牛粪作为直接燃料和堆肥原料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牛粪的“洁净”,而是人口和农业压力导致的严重的燃料和肥料短缺。而这种做法在环境和医学上都已经被证明是有害的:焚烧牛粪的烟雾加剧了大气污染,而未经处理的牛粪堆积又成为病菌滋生的源头。
在印度的很多地方,牛——特别是印度原产的瘤牛具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图为2018年排灯节第二天,印度中央邦博帕尔,民众给牛戴上各种装饰,并向其奉献食物。

调和“发展主义”与“护牛”的尝试


  面对农业、环境和财政上的负担,执政的印人党政府也必须直面推行印度教特性议程带来的问题。莫迪政府已经承诺不会在“护牛”政治上让步,但与此同时,武断的“护牛”运动造成的政治和经济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发展主义”是印人党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和吸引选民的旗号之一,将大量金钱与人力耗费在无法生产价值的社会部门中,显然有悖于发展主义原则。这就使得印人党有必要采取行动,让发展主义和“护牛”运动在理念和实践上并行不悖,同时设法对牛的经济价值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以彰显“护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舒缓累积的社会压力。
  因此,印人党和印度教右翼群体才会试图寻找神圣的“科学”依据和市场空间,将宗教价值变现为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以此来说服自己与民众:印度教传统在理性主义的世界中并没有过时。换而言之,印人党需要设法把印度教传统装扮为一个现代品牌营销出去。开发“牛产品”的经济价值。这等同于将宗教神圣性标价拿到市场上贩卖,但这一点与印度教右翼意识形态所鼓吹的传统并无抵牾。印度教的人生三大目标包括了法、利、欲,在居家期(印度教传统中人生四大阶段之一)内追求财富在内的现实利益不是罪恶,而是社会责任。对于商人种姓来说,“以合法方式大力增殖财富”更是一种宗教身份所要求达成的目标。因此,将神圣之物与现实利益挂钩不但不会损害虔诚和纯洁,反而是一项义务。甚至,将圣物的价值最大化并用于商业,从中获取的利润也会随之而神圣化。
  实际上,印度政府的政策是对牛的副产品的全面开发,对牛粪牛尿的开发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培育本土牛种、提振牛奶生产和开发黄油、酥油产品上,印度政府同样给予了重金扶持。不过,根据印度畜牧和乳业部的估算,作为全球最大的牛粪生产国,印度牛粪年均产量达到了12亿吨,其中4亿吨用作燃料,2.15亿吨用作粪肥,其余“都被浪费”了,加强对牛粪的“生产性利用”自然势在必行。除了“牛粪芯片”、药品和护理用品之外,其实印度政府同样也在促进牛粪有机肥料和沼气原料生产、通过建立牛粪处理产业为农村增加就业。
  加强对牛粪的处理和再利用固然有一定正面價值,但其根本动机并不是为了促进农村发展和经济增长,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宗教议程的合法性。各种牛粪牛尿产品有益属性的“证据”终究不是来自科学,而是宗教。在这些议题上面投入大量的财政与社会资源,很难带来相应产出,最终必然会成为普通民众的负担。既然如此,当人们试图在神圣的牛粪中寻找幸运和财富女神的身影时,他们的努力是否能收获功德和果报,就很值得怀疑了。
其他文献
徐凤江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使各国经济、社会、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并正在深刻改变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欧洲一度成为全球疫情的“震中”,疫情冲击下的欧洲一体化走向、政治与社会思潮的新动向值得关注,而这场危机会助力还是削弱欧洲民粹主义的崛起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民粹主义(Populism)来源于拉丁语populus(人民)一词,最初与罗马共和时期的平民派(populares
2019年12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举行年度记者会。  2020年对于沉寂了许久的俄罗斯政坛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持续近一年的修宪讨论尘埃落定,普京总统在1月15日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宪法改革的七项基本原则,随后为配合宪法修订,梅德韦杰夫总理及其政府集体辞职。1月20日,普京向国家杜马提交了《关于完善和调整公共权力机构个别问题的宪法修改草案》,国家杜马于1月23日以432票赞成、0
202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现身“拯救集会”现场,并发表演讲。理想主义的终结  四年前的这个时候,在奥巴马总统即将离任之际,笔者为《世界知识》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回顾了奥巴马八年任期的成就和影响。在文中,笔者将奥巴马总结为“美国最后的理想主义者”,没有掩饰对奥巴马的尊敬。  在那篇文章中,笔者对比了奥巴马和他的继任者之间的反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奥巴马这位在美国历史上可能是仅次于威尔逊的理
6月8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人民日报、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辉煌百年与崭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100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副部长郭业洲,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央有关部委、地方外办、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单位共1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  宋涛指出,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20年9月24日, 美国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罗伯特·梅内德斯在参院外事委员会会议上。  4月8日,在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之际,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罗伯特·梅内德斯宣布了一项被外媒称作“与中国开展全面战略竞争”的法案。这个法案名为《应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的问题》(To Address Issue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编号
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增大  进入2021年以来,随着全球疫苗接种加速以及经济复苏形势的好转,实体经济风险有所降低。但受美国通胀抬头和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预期升温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第一,美国通胀预期升温驱动美债长端收益率上行。随着美国疫苗接种速度快于预期,新冠疫情新增病例逐渐从高点回落,叠加拜登政府推出的1.9万亿美元财政纾困措施,美国经济复苏形势改善,通胀水平上行。2021年2月美国
2020年6月15日,日本防卫大臣河野太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将停止在秋田县和山口县部署陆基“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并给出了“技术和成本”方面的理由:为确保拦截导弹发射后分离的助推器落入安全地点,必须对其进行软硬件改造,而改造的时间、经济和技术成本过高。6月25日河野又正式宣布了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就此作出的决定。两年多以前日本政府决定引进该系统时就曾展现出“力排众议”的姿态,希望该系统与现
3月6日,在维也纳举行的第八届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OPEC)与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OPEC )部长级会议上,俄罗斯正式拒绝了欧佩克再度深化减产的建议。作为“报复”,欧佩克领导国沙特阿拉伯打响全面石油油价战,宣布增产并大幅下调官方原油售价。  受新冠肺炎疫情拖累石油需求和沙特宣布增产等因素影响,3月9日至15日当周,国际油价上演暴跌行情。9日,布伦特原油期货开盘暴跌31%,报32.1
“后疫情”时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中国为其他国家的抗疫提供援助,使它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友善。一些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和外长等能亲自去机场迎接中国提供的抗疫物资和疫苗,充分说明对中国的重视。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说,中国疫苗挽救了非洲人民的生命,中国不仅是赤几最好的朋友,也是非洲最好的朋友。  第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需要引进大量外资和扩大出口市
2月16日,西班牙说唱歌手巴勃罗·哈塞尔因涉嫌侮辱西班牙王室及歌颂分离主义,被警方抓捕入狱。事件随即在西班牙多地引发抗议示威和街头骚乱,动荡直到3月上旬还未彻底结束。说唱歌手被捕引发的大规模抗議将矛头直指西班牙君主制和糟糕的抗疫效果,折射出西班牙社会面临的多重问题:老国王出走削弱君主制权威;抗疫不力导致民众对政府积怨增多;统一力量与分离主义势力斗争激烈。抗疫形势异常艰难  西班牙是受疫情冲击最为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