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7月24日,距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还有280天,在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在内的长三角地区,许多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开始分享世博会带来的巨大商机。世博会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邀请200个国家和地区来参展、吸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对于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机遇。
上海社科院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历史机遇,同时它强大的示范性和带动性也将极大推动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的全国范围的快速发展。”
契机难得
陈维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上海开办世博会,标志着上海的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海将更加融入世界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巩固。”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低迷,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过程。应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把投资拉动转化为消费拉动,已势在必行。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对外开放,即将到来的世博会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众所周知,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它以占全国约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0%的国内生产总值。上海是长三角之首,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来持续的后续效益,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起飞,大大加强长三角对全球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这方面的价值将难以估算。
世博会对举办地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据记者了解,自英国举办首届世博会以来,国际大都市一直热衷于举办世博会。法国巴黎举办了6次,美国纽约等城市则举办了10次。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之后形成了关西经济带,10年发展迅猛,促进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增长。1889年巴黎世博会与会总人数3200万,埃菲尔铁塔就是那次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至今成为法国和巴黎的象征,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
陈维认为,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能够在短期内给上海及周边地区起到聚集人气的作用,从长期来说,筹建世博会的投入和建设,对改善上海人文环境,提升城市品牌和世界影响力以及加快上海的转型升级都有极大的积极影响。
抢得先机
2008年,上海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了重大的影响,经济的下滑速度超过了全国其他大部分省市。如今,明年上海世博会为上海带来了产业转型与重振经济的契机。
陈维表示,上海借着成功申博的机遇,交通愈加便捷,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进一步向上海集中,无疑强化了上海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地位,并在全国的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8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在交通与基础设施方面,长江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以上海为龙头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长江三角洲更广泛地融入全球经济活动。
“世博会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展示新技术及其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而技术的改进与变化给城市带来了变化和活力,而且推动了区域及国家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先进制造业是上海传统优势产业,涵盖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等制造业。世博会期间参展各国在上述先进制造业领域所展示的先进技术必将极大地推动上海先进制造业向纵深发展。”陈维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
机不可失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对上海以及长三角乃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上海世博会展期总参观人数将达到7000万人次。
根据情景模拟,3.28平方公里的围栏区域(门票收取区)每天可接纳40~80万人,高峰期每天可达80万人,展期共184天,预计实现门票收入约60亿。因此7000万人次(184×40万)只是按照每天接待人数下限的谨慎保守估计。若取平均60万人次/天的中值,粗略估计世博参观人数可达1亿以上。
在上海世博会的7000万参观者中,预计将有30%~35%继续在长三角地区游览。这意味着上海周边100公里以苏州、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150~200公里的无锡、杭州,300公里内的南京、扬州、镇江以至中国最为富庶的整个华东六省一市,都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客源地,同时受到上海世博会直接的辐射、带动。世博会带来的旅游人流将把长三角经济串连起来,在此基础,通过一系列局部多赢合作,推动长江三角洲从浅度合作进入深度合作,加速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大上海都市圈的形成。
根据初步测算,从2004年至2010年,世博会投资和消费合计将拉动上海GDP增加1900亿元,年均拉动GDP增长2.0个百分点;同时拉动长三角地区GDP增加3100多亿元。同时将吸纳就业人数105万人,对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起到重要作用。
陈维认为,从多年来世界各地举办的历届世博会的历史来看,世博会的效应具有长期性。因为世博会的基础设施可以长期地发挥作用。世博会上的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使高科技、旅游、会展、商贸等产业获得持久动力。而这种后续效应的时间周期很长,而且此后还将持续发生影响。
上海社科院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历史机遇,同时它强大的示范性和带动性也将极大推动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的全国范围的快速发展。”
契机难得
陈维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上海开办世博会,标志着上海的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海将更加融入世界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巩固。”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低迷,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过程。应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把投资拉动转化为消费拉动,已势在必行。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对外开放,即将到来的世博会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众所周知,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它以占全国约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0%的国内生产总值。上海是长三角之首,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来持续的后续效益,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起飞,大大加强长三角对全球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这方面的价值将难以估算。
世博会对举办地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据记者了解,自英国举办首届世博会以来,国际大都市一直热衷于举办世博会。法国巴黎举办了6次,美国纽约等城市则举办了10次。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之后形成了关西经济带,10年发展迅猛,促进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增长。1889年巴黎世博会与会总人数3200万,埃菲尔铁塔就是那次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至今成为法国和巴黎的象征,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
陈维认为,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能够在短期内给上海及周边地区起到聚集人气的作用,从长期来说,筹建世博会的投入和建设,对改善上海人文环境,提升城市品牌和世界影响力以及加快上海的转型升级都有极大的积极影响。
抢得先机
2008年,上海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了重大的影响,经济的下滑速度超过了全国其他大部分省市。如今,明年上海世博会为上海带来了产业转型与重振经济的契机。
陈维表示,上海借着成功申博的机遇,交通愈加便捷,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进一步向上海集中,无疑强化了上海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地位,并在全国的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8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在交通与基础设施方面,长江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以上海为龙头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长江三角洲更广泛地融入全球经济活动。
“世博会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展示新技术及其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而技术的改进与变化给城市带来了变化和活力,而且推动了区域及国家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先进制造业是上海传统优势产业,涵盖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等制造业。世博会期间参展各国在上述先进制造业领域所展示的先进技术必将极大地推动上海先进制造业向纵深发展。”陈维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
机不可失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对上海以及长三角乃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上海世博会展期总参观人数将达到7000万人次。
根据情景模拟,3.28平方公里的围栏区域(门票收取区)每天可接纳40~80万人,高峰期每天可达80万人,展期共184天,预计实现门票收入约60亿。因此7000万人次(184×40万)只是按照每天接待人数下限的谨慎保守估计。若取平均60万人次/天的中值,粗略估计世博参观人数可达1亿以上。
在上海世博会的7000万参观者中,预计将有30%~35%继续在长三角地区游览。这意味着上海周边100公里以苏州、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150~200公里的无锡、杭州,300公里内的南京、扬州、镇江以至中国最为富庶的整个华东六省一市,都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客源地,同时受到上海世博会直接的辐射、带动。世博会带来的旅游人流将把长三角经济串连起来,在此基础,通过一系列局部多赢合作,推动长江三角洲从浅度合作进入深度合作,加速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大上海都市圈的形成。
根据初步测算,从2004年至2010年,世博会投资和消费合计将拉动上海GDP增加1900亿元,年均拉动GDP增长2.0个百分点;同时拉动长三角地区GDP增加3100多亿元。同时将吸纳就业人数105万人,对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起到重要作用。
陈维认为,从多年来世界各地举办的历届世博会的历史来看,世博会的效应具有长期性。因为世博会的基础设施可以长期地发挥作用。世博会上的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使高科技、旅游、会展、商贸等产业获得持久动力。而这种后续效应的时间周期很长,而且此后还将持续发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