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物流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国际物流园区是国际物流网络系统中的枢纽性节点,对它起着决定性和战略性的控制作用。国际物流园区的内部系统化和外部系统化,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的国际物流园区建设还刚刚起步,可以借鉴国外的国际物流园区的经验和特点,探索符合我国现国情的系统化途径。
关键词:国际物流园区;国际物流系统;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01-0035-03
Abstract: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an optimize the resource collocation wordwidely.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is a critical node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net system. It has decisive and strategic controling impact on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net. The final aim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inner and exterior systematism is to optimize the resource collocation. Since we just at the start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construction, we can take the sussessful experience of some foreign prak construction. Then can we get the approaches of constructing our own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system; systematism
1国际物流园区系统化含义
系统是两个及以上的要素有机的、有序的、分层次地结合在一起,其各环节状态是可观测的,整体状态是可控制的,整体机能大于要素机能简单加合的要素集合体。构成系统的最小单位是要素,系统通常由两个以上子系统构成,子系统又可以有下一级子系统。系统化是行为也是过程,它关注的是如何组织不同的资源,把有限的资源有机地、有序地、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最有效地实现目标。
国际物流园区的系统化就是要有效整合有限的内部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和外部资源(公共设施、自然环境、政策法规等),使各相关要素有机有序地结合起来,并实现对各作业环节(运输、装卸、搬运等)和各物流状态(在途、在库)的观测、控制和优化,以实现目标——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
国际物流园区是为了满足国际物流大批量、小批次、少品种的需要,以跨两个及以上海关管辖区域为服务范围的物流中心,功能一般比较齐全,是最高形式的物流节点,对国际物流网络系统起着决定性和战略性的控制作用。国际物流园区的作业涉及到海关报关清关、跨国运输保险、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海关监督、保管等诸多跨关境、跨国境、跨行业、跨部门的工作。
国际物流园区利用的外部资源主要有:空运线路、海运线路、铁路、公路、内河和管道等运输资源;金融、咨询、中介、报关、理货、税务、代理、物业管理等服务资源;信息技术、仓储运输技术、设计及建设技术等技术资源;政策法律、规划方法、管理思想、运作经验等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利用的内部资源主要有:工作人员、运作资金、基础设施、作业工具等。国际物流园区的系统化构建,就是要把丰富的外部资源内部化,并和内部资源共同作用、协调运作,实现目标。国际物流中心不一定要直接占有外部资源,但是通过对部分外部资源(如服务资源、技术资源、智力资源)的“虚拟内化”,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和有效控制,扩大内部资源支配范围,共同实现总体目标。
国际物流园区的系统化,按照其所涉及的子系统层次,可以分为内部系统化和外部系统化。内部系统化主要是针对园区的各支撑性子系统如运输子系统、仓储子系统、商品检验子系统、报关子系统、商品包装子系统、装卸子系统、信息子系统、配送子系统、流通加工子系统等进行的;外部系统化主要针对不可内化的外部资源如外部经济系统、外部社会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等进行的。
国际物流园区的内部系统化构建不是将各子系统简单加和,不是只追求单个子系统的最佳表现,而是要将各子系统分层次纳入控制范围,并把各子系统之间有机结合起来,追求系统自身的功能最大化。园区的内部系统化主要依靠控制和协调。园区的外部系统化涉及:园区与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集货中心等的作业协调和功能互补;园区与其他同等级园区基于同行业的竞争和基于差异性的合作;园区与城市、区域、国家以及国际经济系统的协调;园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等。
2国际物流园区系统化构建的意义
国际物流网络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存在“效益悖反”(Trade-off)的现象。对各子系统加以系统化协调和控制,才可以实现物流节点的功能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
国际物流园区在国际物流网络系统中的地位特殊,是枢纽性节点,对国际物流网络系统起着决定性和战略性的控制作用。有限的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要求国际物流的运作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而国际物流壁垒的存在又限制了国际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壁垒主要包括海关壁垒、金融壁垒、渠道壁垒、信息壁垒等。国际物流中心主要为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服务,协调国际物流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减少国际物流壁垒的影响,最终消除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界限,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
国际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也是园区外部系统化的重要表现。园区要利用交通运输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系统、生活设施等外部硬件设施为自己服务,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自身的运作节省成本。对园区的数量、规模、类型、位置和功能的合理规划,可以消除过度竞争、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园区的适度竞争、产业集聚、规模效益、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和资源集约。
国际物流园区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国际物流园区多布局在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城市边缘,有较大的辐射半径,对区域经济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和涓滴效应。
国际物流园区是自然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协调好园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节约能源资源、重视回收物流、重视绿色物流是国际物流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际物流园区系统化的途径
国际物流园区的系统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牵涉到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的工作,在系统化的进程中,应该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步骤,以点带面,推动系统化的全面展开。
3.1以全局观指导系统化
国际物流园区按其依托的背景可分为空港国际物流园区、海港国际物流园区、内陆口岸国际物流园区、保税区国际物流园区和物资集散型国际物流园区。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背景、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等均不同,其物流对象、流量、流向也不相同,应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国际物流园区。为了避免各国际物流园区无序竞争,国家应做出总体规划,将国际物流中心的无序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大系统的发展之中,实现国际物流中心与国民经济其他系统、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的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单独规划一个国际物流园区已没有技术问题。但是,我国国际物流园区的建设,在国家层面上缺少统一的系统布局规划指导,在地区间、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统一。国际物流园区的建设过于盲目,出现“过热”或“滞后”的现象。
3.2以网络化支撑系统化
国际物流网络系统在结构上由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站、码头、仓库等节点和运输线路构成,并通过运输子系统、商品检验子系统、报关子系统、信息子系统、流通加工子系统等连结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
国际物流园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横向上与其他物流经营单位(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配送中心等)有竞争有合作也有互补,在纵向上要与海关、银行、保险、货运、货代、外贸和中介商等行业相协调。物流园区只有与横向纵向的各系统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功能最大化。
首先,对于同行的竞争,要正确对待。随着中国加入WTO并逐步开放服务业,适度竞争是实现国际物流园区高效率高质量的必要条件,但是同区域内过度竞争特别是低价竞争,则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其他国家的物流主体坐收渔利。国际物流园区的同行竞争,应通过各级政府的宏观规划布局,避免空间上过度集中、业务上的简单重复,防止过度竞争和同构竞争。同时,在合理竞争适度竞争中发展,扩大经济腹地,争取成为更大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
其次,国际物流园区应与低一级的配送中心或相关行业积极合作,维持各自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功能互补,完成整个物流系统的服务。国际物流中心是一种“推进型产业”,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集聚,避免重复投资,实现产业运作的配套化和系统化。
3.3以信息化推动系统化
物流过程中所有物流实体流动都是根据物流信息进行的,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的神经中枢,是连接各项物流活动的纽带,是物流管理决策的依据。国际物流园区的作业涉及的部门和行业众多,信息化是实现各系统实时连接的有效途径。信息共享、信息标准化和信息共享对于消除物流壁垒,融入国际物流系统也有积极作用。
一个高效的国际物流信息网络应包括订货信息系统、库存信息系统、运输信息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金融系统、税务系统、海关系统、保险系统、检验检疫系统等,国际物流园区不一定要实际参与所有物流作业和物流环节,但必须为这些系统之间的联系提供接口或信息平台,才能发挥其信息枢纽的作用。
近年来,电子数据交换、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Internet技术、通信技术、信息识别技术、电子标签技术等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水平仍然落后,各子信息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孤岛的现象严重。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化在物流领域的作用。美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了《国家信息高基础结构:行动纲领》,积极倡导和支持EDI、GPS、GIS、ITS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海关已经提供了一种允许海关与中介商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自动经纪商连接系统(ABI),无论货物是否通过海关的安检,用直接通信代替大量文书交易,托运方可以在货物到达前知道相关信息。
3.4以标准化规范系统化
物流标准化包括工具标准化、作业标准化、信息标准化等,标准化对实现国际物流系统化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际物流园区的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应该与国际接轨;园区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分拣等作业应与国际接轨;园区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也应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作业标准的配合性,统一各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我国物流信息标识标准化程度非常低。物流条码标准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应用标准,也是其他后序信息作业的基础,可它目前的应用正确率不足15%。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信息孤岛。
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货物流动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如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的差异,影响了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3.5以综合化完善系统化
国际物流园区为了吸引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不同地域的客户,应该在确定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综合性服务,将中心纳入更大范围的系统,实现国际物流中心对区域对全国对国际的影响。国际物流园区按其在贸易中的功能可以分为出口型国际物流园区、进口型国际物流园区、转口型物流园区。通常情况下,国际物流园区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贸易功能。
国际物流中心按其经营的主要物流对象来分,又可以分为农产品中心、工业品中心、电子产品中心、纺织产品中心等。多元化的经营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分散经营风险,提高成本收益。鹿特丹港的主要物流对象就有化学品、铁矿、(液体)散货、汽车、件杂货、冷冻货和集装箱等多种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货物。
综上所述,国际物流园区的系统化构建必须围绕园区宏观布局规划、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综合化,并配合其他必要的环节和途径,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国华. 中国现代物流大全[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2] 张铎,柯新生.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万秋. 物流中心运作与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晓东. 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理论研究[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5] Pual R. Murphy Jr, Donald F. Wood. Comtemporary Logistics[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何明珂. 物流系统论[M].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7] 华泰证券. 物流标准化应当先行[EB/OL]. (2002-05-30)[2005-10-21]. http://business.sohu.com/10/53/arti
10.shtml.
[8] 丁俊发. 中国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关键词:国际物流园区;国际物流系统;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01-0035-03
Abstract: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an optimize the resource collocation wordwidely.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is a critical node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net system. It has decisive and strategic controling impact on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net. The final aim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inner and exterior systematism is to optimize the resource collocation. Since we just at the start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construction, we can take the sussessful experience of some foreign prak construction. Then can we get the approaches of constructing our own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system; systematism
1国际物流园区系统化含义
系统是两个及以上的要素有机的、有序的、分层次地结合在一起,其各环节状态是可观测的,整体状态是可控制的,整体机能大于要素机能简单加合的要素集合体。构成系统的最小单位是要素,系统通常由两个以上子系统构成,子系统又可以有下一级子系统。系统化是行为也是过程,它关注的是如何组织不同的资源,把有限的资源有机地、有序地、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最有效地实现目标。
国际物流园区的系统化就是要有效整合有限的内部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和外部资源(公共设施、自然环境、政策法规等),使各相关要素有机有序地结合起来,并实现对各作业环节(运输、装卸、搬运等)和各物流状态(在途、在库)的观测、控制和优化,以实现目标——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
国际物流园区是为了满足国际物流大批量、小批次、少品种的需要,以跨两个及以上海关管辖区域为服务范围的物流中心,功能一般比较齐全,是最高形式的物流节点,对国际物流网络系统起着决定性和战略性的控制作用。国际物流园区的作业涉及到海关报关清关、跨国运输保险、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海关监督、保管等诸多跨关境、跨国境、跨行业、跨部门的工作。
国际物流园区利用的外部资源主要有:空运线路、海运线路、铁路、公路、内河和管道等运输资源;金融、咨询、中介、报关、理货、税务、代理、物业管理等服务资源;信息技术、仓储运输技术、设计及建设技术等技术资源;政策法律、规划方法、管理思想、运作经验等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利用的内部资源主要有:工作人员、运作资金、基础设施、作业工具等。国际物流园区的系统化构建,就是要把丰富的外部资源内部化,并和内部资源共同作用、协调运作,实现目标。国际物流中心不一定要直接占有外部资源,但是通过对部分外部资源(如服务资源、技术资源、智力资源)的“虚拟内化”,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和有效控制,扩大内部资源支配范围,共同实现总体目标。
国际物流园区的系统化,按照其所涉及的子系统层次,可以分为内部系统化和外部系统化。内部系统化主要是针对园区的各支撑性子系统如运输子系统、仓储子系统、商品检验子系统、报关子系统、商品包装子系统、装卸子系统、信息子系统、配送子系统、流通加工子系统等进行的;外部系统化主要针对不可内化的外部资源如外部经济系统、外部社会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等进行的。
国际物流园区的内部系统化构建不是将各子系统简单加和,不是只追求单个子系统的最佳表现,而是要将各子系统分层次纳入控制范围,并把各子系统之间有机结合起来,追求系统自身的功能最大化。园区的内部系统化主要依靠控制和协调。园区的外部系统化涉及:园区与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集货中心等的作业协调和功能互补;园区与其他同等级园区基于同行业的竞争和基于差异性的合作;园区与城市、区域、国家以及国际经济系统的协调;园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等。
2国际物流园区系统化构建的意义
国际物流网络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存在“效益悖反”(Trade-off)的现象。对各子系统加以系统化协调和控制,才可以实现物流节点的功能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
国际物流园区在国际物流网络系统中的地位特殊,是枢纽性节点,对国际物流网络系统起着决定性和战略性的控制作用。有限的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要求国际物流的运作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而国际物流壁垒的存在又限制了国际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壁垒主要包括海关壁垒、金融壁垒、渠道壁垒、信息壁垒等。国际物流中心主要为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服务,协调国际物流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减少国际物流壁垒的影响,最终消除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界限,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
国际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也是园区外部系统化的重要表现。园区要利用交通运输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系统、生活设施等外部硬件设施为自己服务,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自身的运作节省成本。对园区的数量、规模、类型、位置和功能的合理规划,可以消除过度竞争、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园区的适度竞争、产业集聚、规模效益、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和资源集约。
国际物流园区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国际物流园区多布局在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城市边缘,有较大的辐射半径,对区域经济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和涓滴效应。
国际物流园区是自然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协调好园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节约能源资源、重视回收物流、重视绿色物流是国际物流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际物流园区系统化的途径
国际物流园区的系统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牵涉到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的工作,在系统化的进程中,应该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步骤,以点带面,推动系统化的全面展开。
3.1以全局观指导系统化
国际物流园区按其依托的背景可分为空港国际物流园区、海港国际物流园区、内陆口岸国际物流园区、保税区国际物流园区和物资集散型国际物流园区。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背景、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等均不同,其物流对象、流量、流向也不相同,应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国际物流园区。为了避免各国际物流园区无序竞争,国家应做出总体规划,将国际物流中心的无序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大系统的发展之中,实现国际物流中心与国民经济其他系统、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的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单独规划一个国际物流园区已没有技术问题。但是,我国国际物流园区的建设,在国家层面上缺少统一的系统布局规划指导,在地区间、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统一。国际物流园区的建设过于盲目,出现“过热”或“滞后”的现象。
3.2以网络化支撑系统化
国际物流网络系统在结构上由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站、码头、仓库等节点和运输线路构成,并通过运输子系统、商品检验子系统、报关子系统、信息子系统、流通加工子系统等连结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
国际物流园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横向上与其他物流经营单位(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配送中心等)有竞争有合作也有互补,在纵向上要与海关、银行、保险、货运、货代、外贸和中介商等行业相协调。物流园区只有与横向纵向的各系统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功能最大化。
首先,对于同行的竞争,要正确对待。随着中国加入WTO并逐步开放服务业,适度竞争是实现国际物流园区高效率高质量的必要条件,但是同区域内过度竞争特别是低价竞争,则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其他国家的物流主体坐收渔利。国际物流园区的同行竞争,应通过各级政府的宏观规划布局,避免空间上过度集中、业务上的简单重复,防止过度竞争和同构竞争。同时,在合理竞争适度竞争中发展,扩大经济腹地,争取成为更大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
其次,国际物流园区应与低一级的配送中心或相关行业积极合作,维持各自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功能互补,完成整个物流系统的服务。国际物流中心是一种“推进型产业”,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集聚,避免重复投资,实现产业运作的配套化和系统化。
3.3以信息化推动系统化
物流过程中所有物流实体流动都是根据物流信息进行的,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的神经中枢,是连接各项物流活动的纽带,是物流管理决策的依据。国际物流园区的作业涉及的部门和行业众多,信息化是实现各系统实时连接的有效途径。信息共享、信息标准化和信息共享对于消除物流壁垒,融入国际物流系统也有积极作用。
一个高效的国际物流信息网络应包括订货信息系统、库存信息系统、运输信息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金融系统、税务系统、海关系统、保险系统、检验检疫系统等,国际物流园区不一定要实际参与所有物流作业和物流环节,但必须为这些系统之间的联系提供接口或信息平台,才能发挥其信息枢纽的作用。
近年来,电子数据交换、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Internet技术、通信技术、信息识别技术、电子标签技术等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水平仍然落后,各子信息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孤岛的现象严重。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化在物流领域的作用。美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了《国家信息高基础结构:行动纲领》,积极倡导和支持EDI、GPS、GIS、ITS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海关已经提供了一种允许海关与中介商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自动经纪商连接系统(ABI),无论货物是否通过海关的安检,用直接通信代替大量文书交易,托运方可以在货物到达前知道相关信息。
3.4以标准化规范系统化
物流标准化包括工具标准化、作业标准化、信息标准化等,标准化对实现国际物流系统化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际物流园区的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应该与国际接轨;园区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分拣等作业应与国际接轨;园区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也应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作业标准的配合性,统一各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我国物流信息标识标准化程度非常低。物流条码标准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应用标准,也是其他后序信息作业的基础,可它目前的应用正确率不足15%。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信息孤岛。
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货物流动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如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的差异,影响了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3.5以综合化完善系统化
国际物流园区为了吸引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不同地域的客户,应该在确定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综合性服务,将中心纳入更大范围的系统,实现国际物流中心对区域对全国对国际的影响。国际物流园区按其在贸易中的功能可以分为出口型国际物流园区、进口型国际物流园区、转口型物流园区。通常情况下,国际物流园区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贸易功能。
国际物流中心按其经营的主要物流对象来分,又可以分为农产品中心、工业品中心、电子产品中心、纺织产品中心等。多元化的经营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分散经营风险,提高成本收益。鹿特丹港的主要物流对象就有化学品、铁矿、(液体)散货、汽车、件杂货、冷冻货和集装箱等多种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货物。
综上所述,国际物流园区的系统化构建必须围绕园区宏观布局规划、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综合化,并配合其他必要的环节和途径,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国华. 中国现代物流大全[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2] 张铎,柯新生.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万秋. 物流中心运作与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晓东. 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理论研究[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5] Pual R. Murphy Jr, Donald F. Wood. Comtemporary Logistics[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何明珂. 物流系统论[M].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7] 华泰证券. 物流标准化应当先行[EB/OL]. (2002-05-30)[2005-10-21]. http://business.sohu.com/10/53/arti
10.shtml.
[8] 丁俊发. 中国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