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佳丽看美国价值观之核心——个人主义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它根植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美国精神的体现。本文首先讨论了个人主义的内涵,并以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巨作《飘》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为例,以其爱情和婚姻生活为线索,探讨和分析了其所反映的以重视自我表现、个人奋斗和个人独立、积极乐观、百折不挠为特征的个人主义。斯佳丽复杂多面、极具个人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散发的迷人魅力,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关键词:斯佳丽 价值观 文化 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个人主义的内涵
  法国政治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最早提出个人主义,并指出“美国人不是把个人主义看作一个缺点而是看作一个近乎完美的品德,它代表创造性、开拓性、积极进取精神以及不向权威屈服的自豪。因此个人主义通常产生骄傲感,美国人认为它是美国文明独特的、最吸引人的地方。”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主体的西方政治,社会哲学。它强调个人独立,个人创造,个人奋斗,强调个人发展要摆脱社会宗教的束缚。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自由、价值、利益和幸福的权利。个人主义不等于利己主义。美国学者萨姆瓦指出:广义地说,个人主义的概念是描写这样的一种学说,认为个人利益是,或者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都來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行动和利益。美国人认为,作为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性、责任心和自尊心。具备了这些,也才不负作为一个人而受到关注和尊重。他认为个人主义价值观主要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的具体内容。个人主义是美国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是美国精神的体现。胡文仲教授曾指出,不了解美国的个人主义就不可能理解美国人的行为。而美国人的行为也反映了其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因此,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众多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而《飘》则属于较为深刻和成功地反映这一主题的作品。
  二 从斯佳丽看个人主义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米切尔历时10年完成的一部巨作。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巨大反响,并于1937年获普利策奖。以此书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也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佳作。全书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爱情生活为主线,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南方社会种植园经济的巨大生活场景。小说向我们塑造了那个时代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如温柔善良的玫兰妮;名声不好,复杂而有趣的冒险家瑞特,极具绅士风度但固执保守的阿希礼。作品更生动、直观、形象地刻画了魅力四射、勇敢、叛逆、贪婪冷酷、不畏困难,乐于奋斗,积极向上的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形象。她在战争年代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性格,独立的意识,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执着追求爱情的精神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美国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则通过小说中一系列事件在斯佳丽身上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斯佳丽主要表现了个人主义的四个特征:重视自我表现的特征;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独立的特征;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特征;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自主抉择,寻求个人自由的特征。
  1 重视自我表现为特征的个人主义
  重视自我表现是美国个人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其表现为爱出风头,大胆,爱冒险,享受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斯佳丽就是一个极端重视自我表现的人。她出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个奴隶主家里。母亲出身名门望族,端庄高贵,父亲则是位性情豪放的爱尔兰移民。斯佳丽既继承了父亲粗狂豪放的性格,喜欢骑马,爬树;又继承了母亲讲究礼数的性格,颇具淑女风范。迫于母亲的管教,她表面上彬彬有礼,但骨子里却是爱慕虚荣,大胆而又实际,不乏狡黠。无论是在宴会中还是在平时朋友的交谈中,她都希望成为焦点。她不能容忍男人们喜欢除她以外的女人。因此,她不能忍受阿希礼爱的是玫兰妮。在她知道阿希礼要和玫兰妮结婚时,她还是不顾一切地向阿希礼倾吐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在遭到拒绝后,斯佳丽痛苦不堪,为报复阿希礼,她不惜嫁给玫兰妮的表弟查尔斯,并把婚礼定在阿希礼和玫兰妮的前一天。
  2 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独立为特征的个人主义
  自主,独立,依靠个人奋斗实现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是个人主义的核心思想。任何人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独立宣言》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它宣扬“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此外,美国常以个人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因此,“它迫使每一个人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竞争中去,去创造,去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这一个人主义的特征也通过斯佳丽展现了出来。战争打破了美丽恬静的生活,到处残垣断壁,满眼荒芜。作为斯佳丽精神支柱的母亲得伤寒去世了,强壮的父亲痴呆了,妹妹也病倒了,黑奴逃跑了。战争后的塔拉,剩下的只是饥饿和荒芜。南方种植园经济已经瓦解,建立在此之上的文明也将被另一种文明所取代。在其他南方妇女们追亿往昔的岁月,怀念失去的时代时,斯佳丽却永远不会去回忆往事。她没有丝毫的畏惧,更不会退缩。战争更加激发了她的斗志。“她拿定了主意,决定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她带领大家种地,摘棉花,挤牛奶。她大声发誓:“上帝作证,上帝作证,北佬休想把我整垮,我会熬过这一切,我再也不要挨饿了。我的家人也绝不再挨饿了。上帝作证,哪怕我去偷,去杀人,我也再也不要挨饿了。”她全然没有了过去少女时代的印记。战争让斯佳丽从一位骄傲的贵族小姐变成了担心生计但却坚强的寡妇。她带领大家顽强地生活着。“她可不愿一辈子受穷。她不会坐在那里耐心地等待,指望一种奇迹来帮助她。她要闯进生活,夺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父亲就是斯佳丽的榜样。他依靠个人的奋斗,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爱尔兰移民成为一个庄园的庄园主。因此,她辛苦的劳作,用自己娇嫩的双手,依然承担起了塔拉庄园生活的重担。
  当为了保住塔拉庄园而需交付300元的税金时,她不惜精心打扮后去监狱探望她非常讨厌的瑞特,以把自己交给他为代价来获取税金。失败后,她又设法博取了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的同情和怜悯,最终和他结婚从而得到了税金。在嫁给弗兰克后,斯佳丽仍旧努力进行奋斗,追求个人的独立。她开始经营弗兰克的店铺。她认为她可以做生意,而且比男人做得更好。她辛苦经营店面,并借钱买下了锯木厂。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她不惜和北方佬做生意,和他们融洽相处,不惜以次充好,不惜雇佣犯人做工从而降低成本。她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的锯木厂揽到生意。在斯佳丽心目中,锯木厂是她实现个人经济独立,实现个人自由,进行个人奋斗,实现个人成功的地方。斯佳丽展现出了独立果敢,勇于进取的个人主义奋斗精神。   3 积极乐观、百折不挠为特征的个人主义
  战争的洗礼并没有摧垮斯佳丽的意志。她不畏困难,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是美国个人主义的行为模式。尽管她一生坎坷不断,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庄园的衰败,爱情的失败,三次婚礼,两次守寡。但这一切都不能摧毁内心强大的斯佳丽,她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爱情,争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寻求个人的自由;她坚持个人的竞争,在男权社会实现相对的平等;她努力创造,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斯佳丽相信未来,相信明天,相信可以通过努力奋斗,解决一切难题,获得事业及爱情的成功。塔拉荒凉了,她可以重建它。没有得到阿希礼的爱,她就狂热地去追求他。虽然遭阿希礼屡次拒绝,但斯佳丽却从未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对阿希礼的爱情信念。她愿意为阿希礼做一切事情。为了遵守对阿希礼的承诺,她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送阿希礼的妻儿回塔拉,并精心地照顾他们。她只希望一天能成为阿希礼的爱人。战后,阿希礼懦弱无能,斯佳丽还照顾他们一家三口。斯佳丽将阿希礼留在身边,并將木材厂交给不懂经营的阿希礼打理,目的是为了可以名正言顺地和阿希礼见面。她执着地爱着阿希礼,并坚信阿希礼也将爱上他。
  但最后,当玫兰妮死去时,斯佳丽才明白她爱的人是瑞特。所以,当瑞特因伤透了心,要离她而去时,她说道:“我不让他走!一定有办法阻止他的!”“明天,我一定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留住他。毕竟,明天是另外一天了。”斯佳丽家族的人从不畏惧失败,也不知道什么是失败。她相信明天她一定会挽留住瑞特,明天她一定可以让瑞特重新爱上她。明天她一定能解决一切问题。斯佳丽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个人主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自主抉择、寻求个人自由的个人主义
  斯佳丽从不被动遵从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主宰自己的命运。她出生南方大庄园主家庭,过着优越的生活。拥有高贵法国后裔风度的母亲希望把斯佳丽培养成恪守礼仪,温柔娴淑,优雅端庄的贵族小姐。“她的礼貌是在母亲的谆谆教诲和保姆黑妈妈的严厉管教下塑造成的,可她的眼睛却露出了天然本色。”南方社会以食量小,碰见老鼠,或蛇就晕厥的少女为美。因此,在参加宴会前,但凡是淑女,都须在家先吃东西,这样才能在宴会吃的“比鸟”还少。斯佳丽却偏要空着肚子去宴会上吃好吃的东西。她讨厌假装比鸟儿还吃得少,讨厌假装跳一曲舞就要晕倒。“总有一天,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是有人不喜欢,我也不在乎。”斯佳丽对于所处社会的文明体制提出了质疑。她要努力突破南方文明规范的束缚,寻求个人自由。她要对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
  最初,当斯佳丽对阿希礼的爱慕之情被父亲发现之后,他告诉斯佳丽,包办的婚姻才是最好的婚姻。父亲要斯佳丽和绅士、体面的人结婚。而她却对阿希礼情有独钟。斯佳丽敢爱敢恨。尽管阿希礼已经和表亲玫兰妮订婚,斯佳丽却丝毫没有改变她的决定。她要嫁给阿希礼!斯佳丽做出在那个文明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事情:一个少女向男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而她本该是待在家里,等待体面的绅士登门求婚。勇敢的斯佳丽突破了传统束缚,毫不犹豫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她要让传统,规范和世俗统统见鬼去吧。但不幸的是,斯佳丽炙热的爱遭到了阿希礼的回绝。为了报复阿希礼,她嫁给了查尔斯,却因查尔斯染病身亡,而成为寡妇。迫于世俗,她穿上丧服,闭门不出。而斯佳丽的天性却使她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不但去参加了医院为筹款而举行的义卖会,还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舞会上与瑞特跳舞,所有建立在崩溃的旧时代上的道德规范都被她丢弃在了通往新时代、新观念、新生活的舞步上。斯佳丽终于勇敢地回到了喜欢的生活中。
  三 结语
  《飘》是一部风靡全世界的经典小说。它为我们演绎了一位个性鲜明、敢爱敢恨、成熟、勇敢、顽强地与现实抗争的女性形象。主人公斯佳丽坎坷的生活经历,情感婚姻的变化表现了她重视自我表现;追求个人奋斗和个人独立;面对困境,积极乐观,百折不挠;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自主抉择,寻求个人自由的精神。她是美国文化性格的典型代表,是对美国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的完美演绎。她反映了美国人开拓进取,乐观顽强的精神。玛格丽特·米切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将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成功地通过女主人公斯佳丽展现出来。斯佳丽所经历的苦难正如书名Gone with the Wind一样,将随风而去,而斯佳丽所体现的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则将为我们开启了解美国文化的一扇门。
  参考文献:
  [1] 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3期。
  [4]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
  [5] 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新世界出版社,1993年版。
  [6] 玛格丽特·米切尔,贾文浩、贾文渊、贾令仪译:《飘》,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王艾,女,1981—,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桃太郎》的故事大约出现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是日本最著名的民间故事,在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尤其是深受小孩子的喜爱。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因政治形势的需要,具有良好民众基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就有阿尔伯特·加缪,《局外人》是加缪于1942年发表的小说,该书是加缪早期存在主义的反映。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统一的,自在与自为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