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旅游产业也逐渐展现出新特点,单一的、封闭式的旅游区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范围更广、层次更加丰富、领域纵深度更大的旅游圈是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手段。以湘南为例,湘南是典型的多民族混杂聚集地,对湘南旅游产业的开发就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要切实确保湘南旅游产业的各方面要素协调发展,就需要实时建立大湘南旅游圈,并为其量身打造相对应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关键词】大湘南旅游圈;旅游资源;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1-0034-02
旅游圈的概念是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产物,旅游圈的出现,标志着地区性旅游产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各自为战、独立发展的发展模式,进而形成了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不同旅游经济要素相结合,促使不同空间进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协调发展。在旅游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湘南地区要想发展壮大自身的旅游产业,就需要有机构建旅游圈,促使大湘南旅游圈内的各要素产生空间相互作用。
一、大湘南旅游圈构建的条件
“大湘南”主要指的是湖南南部的衡阳、郴州、永州三市。衡阳、郴州、永州三处集中于湖南南部,在地图上看来是一个“品”字形结构,而这一结构实际上也给旅游圈的构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衡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五岳之一,南岳衡山即为该市极具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以衡山旅游为核心,当地政府打造了风景优美的衡阳八景:雁峰烟雨、青草渔家、石鼓江山 、西湖白莲、花药春溪、朱陵后洞、岳屏雪弄、东洲桃浪等。衡山风光秀丽,素有“五岳独秀”之称。郴州山青水秀,地方政府依据其独特的地位风貌特点,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漂流、狩猎等专项旅游活动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战略。市内著名的自然风景旅游区包括莽山国家森林公园、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东江湖漂流、苏仙岭风景区、北湖公园、仰天湖等。永州素有“锦绣潇湘”的美名,拥有阳明山、九嶷山、舜皇山 3 个国家森林公园和 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旅游部门根据据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所作历史名篇的《永州八记》打造出了新“永州八景”:朝阳旭日、迴龙夕照、蘋洲春涨、香零烟雨、恩院风荷、愚溪眺雪、绿天蕉影、山寺晚钟。景点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
在人文资源方面,衡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既有刘禹锡、韩愈、吕温客等名人的足迹,同时还孕育了蔡伦、刘巴、王船山等大家,其人文景观主要集中于南岳衡山。郴州历史悠久,是个多民族地区,有汉、瑶、蒙、畲、苗、彝、土等27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文化,而其中尤以昆剧最负盛名,拥有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之一的湖南省昆剧团[3-4]。永州市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历史上即是文人墨客的神往之地,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这里写出了千古名篇《永州八记》。该地主要的人文景观包括舜帝陵、宁远文庙、浯溪摩崖石刻、道州月岩、上甘棠村等。
二、大湘南旅游圈构建的相关机制研究
(一)动力机制
从宏观上来看,大湘南旅游圈的构建及时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科学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区域利益发展的要求。以衡阳、郴州、永州三市为代表的区域利益只有通力协作才能获取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以微观的角度看来,构建大湘南旅游圈,同时还是相关企业发展规模经济、加强分工合作的必要举措。只有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才能真正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学习其他旅游圈构建的发展管理经验,真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优化区域旅游环境,切实保证企业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利益机制
大湘南旅游圈构建的利益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利益共享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即要求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在发展各自的旅游产业的同时,相关资料信息要进行及时地共享,确保利益均衡与区域协作。利益约束机制即指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在发展过程中应当要适当规避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旅游战略方向,例如郴州以休闲旅游为主题,在发展过程中就要尽量避免与文化旅游活动直接挂钩,进而暴露出自身在相关旅游资源与设备建设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利益补偿机制即指旅游城市通过其他城市的旅游项目来弥补自身相关项目的不足。这就要求在构建大湘南旅游圈时,一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出各地的旅游特色,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设计相关的精品旅游线路,将拥有利益补偿关系的旅游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带动整个旅游的活力。
三、大湘南旅游圈形成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构建
(一)大湘南旅游圈发展战略步骤
(1)空间资源整合发展阶段
衡阳、郴州、永州三市都有自己的小旅游圈,在大湘南旅游圈的资源整合过程中,三个小旅游圈不仅能够互相依托、彼此呼应,还能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整体以三市为基点,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以切实解决三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难免遭遇到的问题。以旅游时间为例,在发展过程中时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性问题。目前衡阳南岳衡山旅游圈在当地政府的基本规划中,南岳衡山的旅游行程一般维持在3天之内,而旅游的内容也只是较为单一的参观一些南岳的景点,整个旅游活动显得较为淡薄;而在郴州旅游圈中这一情况依然存在。尽管郴州以休闲旅游为主打,然而在郴州旅游过程中行程也就维持在5天以内,这就说明,旅游时间这一问题需要放在一个大的旅游圈范围内进行进行重新审视。从学习借鉴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景点,还在于吸引游客留宿和购物,所以旅游行程一般以5天左右最为合适。根据这一结论,在规划大湘南旅游圈的产业发展模式中,相关部门就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 (2)空间资源互补发展阶段
衡阳、郴州、永州三市的旅游资源在城市的小范围内存在着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情况,而在大湘南的旅游圈视野下,整个空间的资源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属于区域所有的共同财富,因此在进行空间资源分配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实现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资本技术优势等方面的互补。通过地方与地方之间合作的方式,跨地区地进行资源重组,在充分发挥出原有旅游资源影响力的同时创造出更加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而这就需要多方部门积极开展合作,联合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体会到当前市场上对旅游服务和旅游相关产品的需要,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空间资源互补的工作。
当前整个湖南旅游圈的发展方向是区域联合发展,在此基础上已经发展了四条精品线路,即长沙至岳阳的湘楚文化观光旅游线;长沙至韶山和花明楼的名城名人旅游线;长沙至南岳的宗教文化旅游线;长沙至张家界的名山名水旅游线。大湘南旅游圈要实现空间资源互补,就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四条精品线路的有益尝试,将自身特色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6]。以永州的湘楚文化发展战略为例,相关部门在进行发展规划时,可借鉴长沙至岳阳的湘楚文化观光旅游线的成功经验,将永州的文化旅游特色与长沙、岳阳的观光旅游项目相结合,将永州传统的舜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与长沙、南岳地区的湘楚文化结合,共同成为传统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扩大永州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再以郴州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为例,规划时则可借鉴长沙至张家界的名山名水旅游线的成功经验,将郴州的休闲旅游与长沙、张家界的名山名水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一个大型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二)大湘南旅游圈基本发展模式
大湘南旅游圈是湖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具有特殊的空间组织形式,其空间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点、线、面三个层次:
点——旅游中心城市。点即指在大湘南旅游圈内的各个旅游中心城市,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需求,同时也是旅游活动的中心地点。大湘南旅游圈的点即衡阳、郴州、永州三座城市。
线——旅游交通通道。线即指在大湘南旅游圈范围内的各条旅游线路,它主要指的是旅游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连接和与之对应的旅游线路。大湘南旅游圈的线即衡阳-郴州、郴州-永州、衡阳-永州三条交通线路
面——旅游区域范围。面即指以某一旅游城市或旅游区域为核心,该区域内的特色旅游点与旅游交通通道共同形成多层次的、全方面的旅游区域范围。大湘南旅游圈是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在内的整体上的旅游区域,它是整个湖南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该旅游圈内的各个点、各条线起着重要的全局掌控作用。
(三)大湘南旅游圈旅游线路设计
针对当前三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地区特点,整体性旅游线路的设计和连接是很有必要的[7]。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开发为例,由于衡阳、永州两地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因而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可以尝试开发“宁远舜帝陵舜文化宁远文庙——江永女书文化—江华瑶族文化—郴州苏仙岭福文化—南岳衡山佛教文化—石鼓书院船山文化”的旅游路线;以探险、地貌探索为主题的项目开发为例,针对景区的探索性,可以尝试开发“郴州万华岩溶洞探险—郴州东江漂流—九嶷山紫霞岩洞—江永千家垌探险—锡岩仙洞探险”的旅游线路;再以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开发为例,郴州、永州两地的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色迷人,在进行线路设计时就可以尝试开发“郴州莽山、飞天山、仰天湖—永州八记之永州八景生态旅游—衡阳八景生态旅游”线路等(见表1)。
表1 大湘南旅游圈旅游线路设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湘南旅游圈的构建有利于湘南三市在充分发挥自身原有的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地产生单一的旅游区域所不具备的整体性功能,进而促使大湘南旅游圈作为湖南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张河清.对构建“大湘西”旅游圈的初步设想[J].经济地理,2014,24(4):556-559.
[2]袁亚忠.浅议跨世纪湖南旅游发展战略选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2):59-62.
[3]吴必虎,宋治清,邓利华.中国旅游研究 14 年-《旅游学刊》反映的学术态势[J].旅游学刊,2012,16(1):17-21.
[4]保继刚,陈云梅.宗教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J].热带地理,2011,16(1):89-96.
[5]孙根年.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人文地理,2011,16(4):l-5.
[6]杨桂华,王跃华.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J].经济地理,2010,20(1):88-92.
[7]冯学钢,王慧敏,庄志明,孙洁.上海拓展长江三角洲旅游圈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11):50-55.
【关键词】大湘南旅游圈;旅游资源;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1-0034-02
旅游圈的概念是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产物,旅游圈的出现,标志着地区性旅游产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各自为战、独立发展的发展模式,进而形成了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不同旅游经济要素相结合,促使不同空间进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协调发展。在旅游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湘南地区要想发展壮大自身的旅游产业,就需要有机构建旅游圈,促使大湘南旅游圈内的各要素产生空间相互作用。
一、大湘南旅游圈构建的条件
“大湘南”主要指的是湖南南部的衡阳、郴州、永州三市。衡阳、郴州、永州三处集中于湖南南部,在地图上看来是一个“品”字形结构,而这一结构实际上也给旅游圈的构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衡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五岳之一,南岳衡山即为该市极具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以衡山旅游为核心,当地政府打造了风景优美的衡阳八景:雁峰烟雨、青草渔家、石鼓江山 、西湖白莲、花药春溪、朱陵后洞、岳屏雪弄、东洲桃浪等。衡山风光秀丽,素有“五岳独秀”之称。郴州山青水秀,地方政府依据其独特的地位风貌特点,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漂流、狩猎等专项旅游活动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战略。市内著名的自然风景旅游区包括莽山国家森林公园、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东江湖漂流、苏仙岭风景区、北湖公园、仰天湖等。永州素有“锦绣潇湘”的美名,拥有阳明山、九嶷山、舜皇山 3 个国家森林公园和 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旅游部门根据据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所作历史名篇的《永州八记》打造出了新“永州八景”:朝阳旭日、迴龙夕照、蘋洲春涨、香零烟雨、恩院风荷、愚溪眺雪、绿天蕉影、山寺晚钟。景点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
在人文资源方面,衡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既有刘禹锡、韩愈、吕温客等名人的足迹,同时还孕育了蔡伦、刘巴、王船山等大家,其人文景观主要集中于南岳衡山。郴州历史悠久,是个多民族地区,有汉、瑶、蒙、畲、苗、彝、土等27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文化,而其中尤以昆剧最负盛名,拥有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之一的湖南省昆剧团[3-4]。永州市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历史上即是文人墨客的神往之地,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这里写出了千古名篇《永州八记》。该地主要的人文景观包括舜帝陵、宁远文庙、浯溪摩崖石刻、道州月岩、上甘棠村等。
二、大湘南旅游圈构建的相关机制研究
(一)动力机制
从宏观上来看,大湘南旅游圈的构建及时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科学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区域利益发展的要求。以衡阳、郴州、永州三市为代表的区域利益只有通力协作才能获取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以微观的角度看来,构建大湘南旅游圈,同时还是相关企业发展规模经济、加强分工合作的必要举措。只有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才能真正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学习其他旅游圈构建的发展管理经验,真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优化区域旅游环境,切实保证企业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利益机制
大湘南旅游圈构建的利益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利益共享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即要求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在发展各自的旅游产业的同时,相关资料信息要进行及时地共享,确保利益均衡与区域协作。利益约束机制即指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在发展过程中应当要适当规避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旅游战略方向,例如郴州以休闲旅游为主题,在发展过程中就要尽量避免与文化旅游活动直接挂钩,进而暴露出自身在相关旅游资源与设备建设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利益补偿机制即指旅游城市通过其他城市的旅游项目来弥补自身相关项目的不足。这就要求在构建大湘南旅游圈时,一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出各地的旅游特色,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设计相关的精品旅游线路,将拥有利益补偿关系的旅游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带动整个旅游的活力。
三、大湘南旅游圈形成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构建
(一)大湘南旅游圈发展战略步骤
(1)空间资源整合发展阶段
衡阳、郴州、永州三市都有自己的小旅游圈,在大湘南旅游圈的资源整合过程中,三个小旅游圈不仅能够互相依托、彼此呼应,还能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整体以三市为基点,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以切实解决三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难免遭遇到的问题。以旅游时间为例,在发展过程中时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性问题。目前衡阳南岳衡山旅游圈在当地政府的基本规划中,南岳衡山的旅游行程一般维持在3天之内,而旅游的内容也只是较为单一的参观一些南岳的景点,整个旅游活动显得较为淡薄;而在郴州旅游圈中这一情况依然存在。尽管郴州以休闲旅游为主打,然而在郴州旅游过程中行程也就维持在5天以内,这就说明,旅游时间这一问题需要放在一个大的旅游圈范围内进行进行重新审视。从学习借鉴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景点,还在于吸引游客留宿和购物,所以旅游行程一般以5天左右最为合适。根据这一结论,在规划大湘南旅游圈的产业发展模式中,相关部门就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 (2)空间资源互补发展阶段
衡阳、郴州、永州三市的旅游资源在城市的小范围内存在着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情况,而在大湘南的旅游圈视野下,整个空间的资源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属于区域所有的共同财富,因此在进行空间资源分配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实现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资本技术优势等方面的互补。通过地方与地方之间合作的方式,跨地区地进行资源重组,在充分发挥出原有旅游资源影响力的同时创造出更加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而这就需要多方部门积极开展合作,联合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体会到当前市场上对旅游服务和旅游相关产品的需要,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空间资源互补的工作。
当前整个湖南旅游圈的发展方向是区域联合发展,在此基础上已经发展了四条精品线路,即长沙至岳阳的湘楚文化观光旅游线;长沙至韶山和花明楼的名城名人旅游线;长沙至南岳的宗教文化旅游线;长沙至张家界的名山名水旅游线。大湘南旅游圈要实现空间资源互补,就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四条精品线路的有益尝试,将自身特色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6]。以永州的湘楚文化发展战略为例,相关部门在进行发展规划时,可借鉴长沙至岳阳的湘楚文化观光旅游线的成功经验,将永州的文化旅游特色与长沙、岳阳的观光旅游项目相结合,将永州传统的舜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与长沙、南岳地区的湘楚文化结合,共同成为传统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扩大永州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再以郴州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为例,规划时则可借鉴长沙至张家界的名山名水旅游线的成功经验,将郴州的休闲旅游与长沙、张家界的名山名水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一个大型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二)大湘南旅游圈基本发展模式
大湘南旅游圈是湖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具有特殊的空间组织形式,其空间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点、线、面三个层次:
点——旅游中心城市。点即指在大湘南旅游圈内的各个旅游中心城市,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需求,同时也是旅游活动的中心地点。大湘南旅游圈的点即衡阳、郴州、永州三座城市。
线——旅游交通通道。线即指在大湘南旅游圈范围内的各条旅游线路,它主要指的是旅游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连接和与之对应的旅游线路。大湘南旅游圈的线即衡阳-郴州、郴州-永州、衡阳-永州三条交通线路
面——旅游区域范围。面即指以某一旅游城市或旅游区域为核心,该区域内的特色旅游点与旅游交通通道共同形成多层次的、全方面的旅游区域范围。大湘南旅游圈是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在内的整体上的旅游区域,它是整个湖南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该旅游圈内的各个点、各条线起着重要的全局掌控作用。
(三)大湘南旅游圈旅游线路设计
针对当前三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地区特点,整体性旅游线路的设计和连接是很有必要的[7]。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开发为例,由于衡阳、永州两地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因而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可以尝试开发“宁远舜帝陵舜文化宁远文庙——江永女书文化—江华瑶族文化—郴州苏仙岭福文化—南岳衡山佛教文化—石鼓书院船山文化”的旅游路线;以探险、地貌探索为主题的项目开发为例,针对景区的探索性,可以尝试开发“郴州万华岩溶洞探险—郴州东江漂流—九嶷山紫霞岩洞—江永千家垌探险—锡岩仙洞探险”的旅游线路;再以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开发为例,郴州、永州两地的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色迷人,在进行线路设计时就可以尝试开发“郴州莽山、飞天山、仰天湖—永州八记之永州八景生态旅游—衡阳八景生态旅游”线路等(见表1)。
表1 大湘南旅游圈旅游线路设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湘南旅游圈的构建有利于湘南三市在充分发挥自身原有的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地产生单一的旅游区域所不具备的整体性功能,进而促使大湘南旅游圈作为湖南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张河清.对构建“大湘西”旅游圈的初步设想[J].经济地理,2014,24(4):556-559.
[2]袁亚忠.浅议跨世纪湖南旅游发展战略选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2):59-62.
[3]吴必虎,宋治清,邓利华.中国旅游研究 14 年-《旅游学刊》反映的学术态势[J].旅游学刊,2012,16(1):17-21.
[4]保继刚,陈云梅.宗教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J].热带地理,2011,16(1):89-96.
[5]孙根年.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人文地理,2011,16(4):l-5.
[6]杨桂华,王跃华.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J].经济地理,2010,20(1):88-92.
[7]冯学钢,王慧敏,庄志明,孙洁.上海拓展长江三角洲旅游圈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1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