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小乞丐
那是一个下雨的夜晚。老人收起二胡和装钱的铁罐子,走下天桥。他走进一家书店,说:
“唔,要一本《旧日之书》。”
“要哪年的?”
“去年都发生什么事了?”老人想,记忆不好了,就说,“2013年的吧。”
回到家,老人坐在窗边看书。封面上印着“旧日之书——2013”。
翻开做旧的书壳,泛黄扉页上显现出“请选择旧日地点”几个黑字。老人点击了“地铁”这一选项,接着往下翻。书页右上方的录影区中出现了黑白交替的2013年的地铁影像。流动的人群从地铁里走过,可以看到那时候人们生活的情形。下方的长形录音区中,木纹磁带缓缓地转动起来,响起了那时候嘈杂的背景音。
这时候,老人在影像中看到了一个小乞丐。
他在地铁车厢里慢慢爬行。可是没有人理会他。他也只会磕头,低垂着空洞般的眼睛。磁带中,传来地铁里报站的声音。
老人叹了一口气,把书合上,又打开。窗外雨声大了。
他翻回扉页,点击“道路”这一选项,翻到下一页。
在书页的影像中,老人又看到了那个小乞丐。这回,他跪在黄昏的路边,低着头。人来人往,他面前的铁罐子仍然是空的。
这段几秒钟的影像一闪而过,录影区和录音区都没有后退、前进或暂停的按钮。老人想了一个主意,把小手指尖伸进磁带的小孔,强行往回转了几圈。
录影没有停止,继续播放着。音频倒是能复播了。刚才道路上嘈杂的背景音重新传来。
小笨蛋和大笨蛋
第二天,老人又来到天桥上拉二胡。
人们匆匆走过。
大约七点半的时候,一个穿着白裙子、背着书包的小女孩一蹦一跳地跑上天桥,跑到老人面前,“爷爷!”她说,露出灿烂的笑容,把手心里的硬币丢在铁罐子里。
“要去学校了吗?”老人问。
“对呀!”小女孩站在那里听了一会儿,说,“我走了,爷爷再见!”
小女孩每天都会来,每天都会站在那里停一会儿,这时候,总有路人也围拢过来,听老人拉一会儿,或是停下脚步,把钱投进老人面前的铁罐子里。
中午休息的时候,老人又想起了那个小乞丐。
小乞丐乞讨了一天,面前仍然空空的那个铁罐子,又浮现在老人面前。老人抓抓脑袋,自言自语地说:
“小笨蛋,要会点什么,才能讨到钱啊。”
下午,老人越拉越没劲,小乞丐的脸总在他面前闪现。他干脆提早收摊回家。
回到家,老人又打开那本2013年的《旧日之书》。他盯着那流动的影像,心里想:怎么才能让这个小乞丐多讨到一点钱呢?
他一边想,一边把二胡抱到膝盖上拉起来,边拉边说:
“小笨蛋,你听到了吗?哪怕你会拉个二胡,也不会饿死呀。”
“小笨蛋,这么眼巴巴地跪着,是没有用的呀!你至少也要抬起头来看看人。”
“虽然我拉得并不太好,但现在,也有人每天都来听,给我一点钱呢。唉。小笨蛋,你听,你听——”
老人对着录影和录音拼命地拉着,琴声动人,但影像兀自向前缓慢播放,小乞丐的脸很快被滚滚汹涌的人潮淹没了。磁带也滚动着,播放出日复一日的日常声音。
老人抓抓自己的脑袋,扔下二胡,重重地呼了一口气:
“大笨蛋!老家伙,你才是个大笨蛋!说一个小孩子有什么用呀?他又听不到!你才真是没用的大笨蛋!”
作者先生
在书的封底,老人找到了“《旧日之书》系列工作室”的联系电话。
他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打了好几个电话,表明要见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要见,”老人说,“我是老人,有这么一次要求不容易,拜托你们了。”
工作人员为难地在电话那头摸着头:“您是老人我们知道……可是……”
“见面之后,作者先生一定也觉得很有必要。”老人笃定地说。
工作人员叹了一口气,望望工作室里大家在屏幕前各自忙碌的情形,对电话说道:
“然而我们终究不能……”
“快去!”老人不耐烦了,突然提高嗓门大吼起来,“快去跟作者说我要见他!你们这群拖拖拉拉的小蚂蚁!”
工作人员被吓蒙了,拽着电话线一路小跑到作者的办公室门前。“先生……”他靠着门框一溜儿坐在了地上。
“又有人要见我?”作者听了他的话后眉毛上扬,好像在回忆着什么,“唔,那就见好了。哈哈哈。有趣的事情又要来了。”
老人走进《旧日之书》系列工作室的制作间内,人们正紧张地将收集到的旧日影像输入书页的录影区中。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他一边看一边心里啧啧称奇。
在作者的办公室里,老人说明了来意。
“我就想帮一帮这个乞丐。”虽然作者紧紧皱着眉头,老人还是执着地说,“其他问题不想考虑,就想帮他多赚一点钱。我也不是说我的赚钱方式有多好,但至少比他强一点点……”
“那我们也得能做到才行呀。”作者揉了揉鼻子说。
“你一定能。”老人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连我都知道,只要修改其中某一个段落就可以了。修改的时间加起来一分钟都不到。又不是把他改成地主……”
作者抓了抓脑袋,还是研究起来。他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不过眉头皱得倒并没有多深。他研究的时间里,老人一直在旁边紧紧盯着,好像他的盯能帮上一点忙。
“请你仔细地看着这小孔。”最后,作者指着录音区那木纹磁带中间的两个小孔说,“我们就要从这个孔中修改昨日。”
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作者跟老人去了他平时常去的天桥。老人坐在天桥上拉着二胡,作者把二胡声灌制进录音带中,小心地保存好。
“接下来,就是声音输入和影像改写了。”怕老人不理解修改的难度,作者滔滔不绝地说,“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做到完全改写声音。我们只能做到声音输入与覆盖。影像倒是可以改写,不过考虑到成本,在效果差不多的情况下,也会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实现。” “别低级就行。”老人咳了半天说,“好歹看得过去。”
“看得过去,看得过去。”作者赔着笑说,“修改之后,您先看,一定让您看得过去。”
这很说得过去的
小乞丐跪在黄昏的道路边。
2013年的人们,在街道上穿行而过,没有人看他。复古的影像就要一闪而逝的时候,忽然,录音带中响起了音乐声。
是二胡声。行人们显然有的也听到了,耳朵动了动。
小乞丐抬起头来,四处张望了一番,不远处的路面上有把二胡。作者先生咳了咳,老人叹了口气说:
“‘最简单的方式’来了。”
果然——小乞丐爬过去,把那二胡捡了起来。
老人看着这一段,紧皱眉头:
“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这很说得过去的!”作者先生赶忙说,“这是我们用最好的立体影像技术做出的二胡。很逼真的。”
老人摇摇头,接着看。小乞丐摸摸二胡,拉了拉,没发出声音。唯有录音带中灌制进去的琴声在响着,震动着他手中的二胡琴弦。
小乞丐试着继续拉,来回试了几次,终于,琴声和他手中的琴弦慢慢地相合了。
于是,影像中,出现了小乞丐跪在路边拉二胡的画面。磁带中,有了二胡琴声。
“刚看上去可能有点怪。”作者抿了一口茶说,“但按您的要求,只能这样了。后面看着就慢慢地能正常了。这可是最省钱、最合理的解释了。”
“但是……”
“您看,路边至少有几个人停下来了,还有人掏钱呢!”
老人叹了一口气,掏出他的一大把零钱。那是付给《旧日之书》工作室的制作费。
老人抱着修改好的《旧日之书——2013》回到了家。
他打开书,选择“地铁”选项。
书页右上方的录影区中,再次出现了2013年的地铁影像。小乞丐出现的时候,老人的心一动——他手里抱着那把二胡。
地铁里,响起了二胡琴声。
人们纷纷瞟了一眼。有些人脸上的表情是“已经习惯了”,有些人闭上眼睛打瞌睡,有些人拉着手环往里面挤了挤。小乞丐一点、一点向前挪动着,手机械地拉着二胡,脖子上的铁罐子一晃、一晃,没有声音。
小乞丐爬着,有两个人往铁罐子里丢了硬币,他停下来,微微低头致意。
小乞丐爬到一位女士身边,速度放慢了,最后停下了。老人以为他要向那位女士乞讨,大惑不解地看着他,但小乞丐的目光却落在女士手中的书上。
那也是一本《旧日之书》,封面上印着:旧日之书——1991。
小乞丐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本书。从侧面看去,还能感受到书页录音区的磁带在缓慢地转动,书页也在微微地震动。
老人一页、一页地翻了下去。
让两边都很为难的事
那一天,老人像平常一样收拾二胡、铁罐回家。半路上下起了雨。秋天了,雨落到身上有些沉。老人回到家,照旧点上灯,翻开《旧日之书》。
流动的影像中,又出现了那个小乞丐的身影。
小乞丐艰难地穿过车厢。车厢里响起了二胡声,也响起了“请乘客们抵制乞讨、卖艺行为”的喇叭声。
几名地铁工作人员浏览过监视视频之后,走过几个车厢,来到了小乞丐所在的车厢,把小乞丐带了出去。
小乞丐垂着脑袋,趴在木板上,被工作人员轻轻拉出了车门。
“……那么,他们会尽量把你送去更好的地方。总之不能在这里。”工作人员轻言细语地说,“不愿意吗?”
小乞丐摇摇头。
“你要明白,这是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也很同情你,但是没有办法呀。”一名工作人员蹲下来,叹了口气,“希望你不要再在地铁里拉什么二胡了。”
“这些人真是怎么告知都没有用。”另一名工作人员说。
“实在不行,可以去天桥底下拉。我们也有命令规定在身,本来也不愿意管的。”
小乞丐木然地抱住二胡。
“啧啧啧,是假的吧!”刚才那名工作人员突然眼睛一眨,识破了什么,“喂,我说,小孩!你会拉二胡吗?不过是用播放器放的什么音乐吧?”
“你看你,”轻言细语的那个说,“声音那么大……你也真是少见多怪。这年头很多假的啦。假乞丐到处都是……”
“我们的任务可不是来判断真假。”
“本来就无法判断。”另一个耸耸肩,“真的?假的?哈、哈、哈。”
坐在书页前的老人用手遮挡住录影区,闭上眼睛,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是的。总有这种让两边都很为难的事的。”老人低低地说。
老人的眼泪掉下来了。
因为,在指缝里,他看见小乞丐抱住二胡,一个人慢慢地转过身,向地铁出口走去。
自己转动的铁轨
老人木呆呆地坐在书页上,直到深夜。
书页里,小乞丐那边,也是2013年的深夜。
地铁早已停运了。小乞丐从地铁出口那里爬进来,一直走到铁轨边。
深夜的铁轨,没有车辆通行,但仍然响着转动的声音——是铁轨自己在转动。缓缓地,兀自向前滚动。
老人一愣。
小乞丐望着不断向前滚动的铁轨,坐下来,开始拉二胡。
老人把自己的二胡抱过来,也在这雨夜拉着。
二人的琴声静静地相和着。
忽然,录音带里的二胡声戛然而止。老人一愣,小乞丐抱着二胡,站起身来,望着底下转动的铁轨,纵身跳了下去。
老人手中的二胡声猛地停了片刻,接着,继续更明亮地响了起来。
铁轨的轨道,继续旋转。
《旧日之书——2013》的磁带,继续旋转。
转呀,转呀。
缓缓旋转的磁带的小孔上,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乞丐从黑褐色的录音带里探出头,接着爬了出来—— 手里捏着一把小小的二胡。
他慢慢爬到小孔边沿,顺着《旧日之书——2013》的书页爬呀爬,一直爬到桌面上,跳下来——他一下子长大了,变成了一个正常大小的小男孩,快活地望着老人。
“啊,我就知道,”眼前这个小男孩说,“不断旋转的轨道,就是磁带上的小孔!原来就是你,在上面看着我呀!”
“是呀。”老人说。
“啊……原来这就是在道路上忽然响起的二胡声啊。”小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老人手中的二胡。
“没错,是我的呀。”老人高兴地说。
“所以,我手中的二胡音乐声,是你给我的吗?”小男孩说。
“唔……”老人摇了摇头,“那可不是,那是你自己奏出来的。是你自己奏出来的哟,千真万确。”
“那……这把二胡,是你故意放到我身边的吗?”
“不呀。”老人说,“我可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哈哈哈哈……”两人互相望着,笑了起来。
穿白裙子的小女孩
老人和小男孩认真地聊了一晚上。
“你呀,不要再做乞丐啦。我们可以先从卖艺做起。”老人摸摸小男孩的头,“你这个磁带里的小旧人,现在,要变成一个新小朋友啦。”
“可是,我还不会拉琴。”
“我教你。你肯定学得快。”老人得意地说。
“唔。”小男孩挠挠脑袋,“这么说还真是不好意思……”
小男孩确实学得非常快。短短的时间里,就能和老人一起配合拉曲子了。
于是,天桥上,在老人的身边,多了一个小孩子的身影。他们俩一起拉二胡,听着硬币“咣啷咣啷”地掉进铁罐子里,一起吃馒头和咸菜,一起回家。
穿着白裙子的小女孩早上来了,她一蹦一跳地跑上天桥,大喊道:“爷爷!啊,还多了一个小男孩!”
拉二胡的小男孩停下来,不好意思地摸摸头,冲她笑了笑。
小女孩向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然后站在那里,很认真地听了一会儿,蹲下身,把手里的硬币小心翼翼地放进铁罐里。
他们每天都能赚到一点钱,可以吃饱。人们路过那个天桥的时候,都会扭过头来,看看那个顶大的老人和那个顶小的小孩。
2015年的硬币
2015年的某个黄昏,我从地铁里走出来,走进书店,要了一本2014年的《旧日之书》。这书有许多年可挑选,从1873年到2014年都有。我选的是2014年。封面上印着“旧日之书——2014”。
回到家,下雨了。
我点上灯。
翻开特意复古做旧的书壳,泛黄的扉页上显现出“请选择旧日地点”几个字,我点击了“天桥”这一选项。于是,书页右上方的录影区中出现了黑白交替的2014年的影像。
2014年的人们,从天桥上上下下。
下方的录音区中,木纹磁带缓缓地转动起来,响起了嘈杂的背景音。
忽然,我看见一个老人坐在天桥上,寂寞地拉着二胡。
这段影像一闪而过,录影区和录音区都没有可以后退、前进或暂停的按钮。我想了想,把手指伸进磁带的小孔,磁带卡住了——我又往回转了几圈,让刚才的声音复播。
二胡声传来,在雨夜,颤动格外清晰。
那一页,我反复读了好多遍。
翻到下一页的时候,我又看到了那个老人。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并没有人走过来把钱放到铁罐子里,直到黄昏,铁罐子里还是只有几个硬币。
我走进了《旧日之书》系列工作室,找到了作者。在制作间,人们正在紧张地把仪器收集到的日常影像输入书页中。
“我就想帮一帮那个老人……”我对作者说。
作者叹了一口气,深深地皱起眉头,凝重地看了我一会儿。
“你喜欢穿白裙子?”他最后扑哧一笑说。
“嗯。怎么了?”
“好的……”他说,“我知道了。我们需要录制一段你放硬币的影像。”
录制完之后,他以小时候的我为原型改写了影像,又录制了一段我的声音,从磁带的小孔中小心翼翼地输入进去。
“请你仔细地看着这个小孔。”作者认真地说,“这个小孔是推动旧日发生改变的秘密所在。你所选择的地点,将以这个小孔为轴心转动。我们将要从这个小孔中修改昨日。”
我翻开修改好的《旧日之书——2014》。
点击了“天桥”这一选项。
老人坐在天桥边,拉着二胡,汗水浸湿了衣衫。
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小女孩走上天桥,快乐地叫着“爷爷!”然后很认真地听了一会儿,把手里的硬币投进老人面前的铁罐子里……我一页、一页地翻了下去……这段画面反复闪现着……日复一日,穿白裙子的小女孩从未落下每一天。
我望着那个小女孩——
从此以后,我也不断给出我身上的硬币。
图·魏 虹
那是一个下雨的夜晚。老人收起二胡和装钱的铁罐子,走下天桥。他走进一家书店,说:
“唔,要一本《旧日之书》。”
“要哪年的?”
“去年都发生什么事了?”老人想,记忆不好了,就说,“2013年的吧。”
回到家,老人坐在窗边看书。封面上印着“旧日之书——2013”。
翻开做旧的书壳,泛黄扉页上显现出“请选择旧日地点”几个黑字。老人点击了“地铁”这一选项,接着往下翻。书页右上方的录影区中出现了黑白交替的2013年的地铁影像。流动的人群从地铁里走过,可以看到那时候人们生活的情形。下方的长形录音区中,木纹磁带缓缓地转动起来,响起了那时候嘈杂的背景音。
这时候,老人在影像中看到了一个小乞丐。
他在地铁车厢里慢慢爬行。可是没有人理会他。他也只会磕头,低垂着空洞般的眼睛。磁带中,传来地铁里报站的声音。
老人叹了一口气,把书合上,又打开。窗外雨声大了。
他翻回扉页,点击“道路”这一选项,翻到下一页。
在书页的影像中,老人又看到了那个小乞丐。这回,他跪在黄昏的路边,低着头。人来人往,他面前的铁罐子仍然是空的。
这段几秒钟的影像一闪而过,录影区和录音区都没有后退、前进或暂停的按钮。老人想了一个主意,把小手指尖伸进磁带的小孔,强行往回转了几圈。
录影没有停止,继续播放着。音频倒是能复播了。刚才道路上嘈杂的背景音重新传来。
小笨蛋和大笨蛋
第二天,老人又来到天桥上拉二胡。
人们匆匆走过。
大约七点半的时候,一个穿着白裙子、背着书包的小女孩一蹦一跳地跑上天桥,跑到老人面前,“爷爷!”她说,露出灿烂的笑容,把手心里的硬币丢在铁罐子里。
“要去学校了吗?”老人问。
“对呀!”小女孩站在那里听了一会儿,说,“我走了,爷爷再见!”
小女孩每天都会来,每天都会站在那里停一会儿,这时候,总有路人也围拢过来,听老人拉一会儿,或是停下脚步,把钱投进老人面前的铁罐子里。
中午休息的时候,老人又想起了那个小乞丐。
小乞丐乞讨了一天,面前仍然空空的那个铁罐子,又浮现在老人面前。老人抓抓脑袋,自言自语地说:
“小笨蛋,要会点什么,才能讨到钱啊。”
下午,老人越拉越没劲,小乞丐的脸总在他面前闪现。他干脆提早收摊回家。
回到家,老人又打开那本2013年的《旧日之书》。他盯着那流动的影像,心里想:怎么才能让这个小乞丐多讨到一点钱呢?
他一边想,一边把二胡抱到膝盖上拉起来,边拉边说:
“小笨蛋,你听到了吗?哪怕你会拉个二胡,也不会饿死呀。”
“小笨蛋,这么眼巴巴地跪着,是没有用的呀!你至少也要抬起头来看看人。”
“虽然我拉得并不太好,但现在,也有人每天都来听,给我一点钱呢。唉。小笨蛋,你听,你听——”
老人对着录影和录音拼命地拉着,琴声动人,但影像兀自向前缓慢播放,小乞丐的脸很快被滚滚汹涌的人潮淹没了。磁带也滚动着,播放出日复一日的日常声音。
老人抓抓自己的脑袋,扔下二胡,重重地呼了一口气:
“大笨蛋!老家伙,你才是个大笨蛋!说一个小孩子有什么用呀?他又听不到!你才真是没用的大笨蛋!”
作者先生
在书的封底,老人找到了“《旧日之书》系列工作室”的联系电话。
他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打了好几个电话,表明要见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要见,”老人说,“我是老人,有这么一次要求不容易,拜托你们了。”
工作人员为难地在电话那头摸着头:“您是老人我们知道……可是……”
“见面之后,作者先生一定也觉得很有必要。”老人笃定地说。
工作人员叹了一口气,望望工作室里大家在屏幕前各自忙碌的情形,对电话说道:
“然而我们终究不能……”
“快去!”老人不耐烦了,突然提高嗓门大吼起来,“快去跟作者说我要见他!你们这群拖拖拉拉的小蚂蚁!”
工作人员被吓蒙了,拽着电话线一路小跑到作者的办公室门前。“先生……”他靠着门框一溜儿坐在了地上。
“又有人要见我?”作者听了他的话后眉毛上扬,好像在回忆着什么,“唔,那就见好了。哈哈哈。有趣的事情又要来了。”
老人走进《旧日之书》系列工作室的制作间内,人们正紧张地将收集到的旧日影像输入书页的录影区中。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他一边看一边心里啧啧称奇。
在作者的办公室里,老人说明了来意。
“我就想帮一帮这个乞丐。”虽然作者紧紧皱着眉头,老人还是执着地说,“其他问题不想考虑,就想帮他多赚一点钱。我也不是说我的赚钱方式有多好,但至少比他强一点点……”
“那我们也得能做到才行呀。”作者揉了揉鼻子说。
“你一定能。”老人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连我都知道,只要修改其中某一个段落就可以了。修改的时间加起来一分钟都不到。又不是把他改成地主……”
作者抓了抓脑袋,还是研究起来。他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不过眉头皱得倒并没有多深。他研究的时间里,老人一直在旁边紧紧盯着,好像他的盯能帮上一点忙。
“请你仔细地看着这小孔。”最后,作者指着录音区那木纹磁带中间的两个小孔说,“我们就要从这个孔中修改昨日。”
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作者跟老人去了他平时常去的天桥。老人坐在天桥上拉着二胡,作者把二胡声灌制进录音带中,小心地保存好。
“接下来,就是声音输入和影像改写了。”怕老人不理解修改的难度,作者滔滔不绝地说,“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做到完全改写声音。我们只能做到声音输入与覆盖。影像倒是可以改写,不过考虑到成本,在效果差不多的情况下,也会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实现。” “别低级就行。”老人咳了半天说,“好歹看得过去。”
“看得过去,看得过去。”作者赔着笑说,“修改之后,您先看,一定让您看得过去。”
这很说得过去的
小乞丐跪在黄昏的道路边。
2013年的人们,在街道上穿行而过,没有人看他。复古的影像就要一闪而逝的时候,忽然,录音带中响起了音乐声。
是二胡声。行人们显然有的也听到了,耳朵动了动。
小乞丐抬起头来,四处张望了一番,不远处的路面上有把二胡。作者先生咳了咳,老人叹了口气说:
“‘最简单的方式’来了。”
果然——小乞丐爬过去,把那二胡捡了起来。
老人看着这一段,紧皱眉头:
“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这很说得过去的!”作者先生赶忙说,“这是我们用最好的立体影像技术做出的二胡。很逼真的。”
老人摇摇头,接着看。小乞丐摸摸二胡,拉了拉,没发出声音。唯有录音带中灌制进去的琴声在响着,震动着他手中的二胡琴弦。
小乞丐试着继续拉,来回试了几次,终于,琴声和他手中的琴弦慢慢地相合了。
于是,影像中,出现了小乞丐跪在路边拉二胡的画面。磁带中,有了二胡琴声。
“刚看上去可能有点怪。”作者抿了一口茶说,“但按您的要求,只能这样了。后面看着就慢慢地能正常了。这可是最省钱、最合理的解释了。”
“但是……”
“您看,路边至少有几个人停下来了,还有人掏钱呢!”
老人叹了一口气,掏出他的一大把零钱。那是付给《旧日之书》工作室的制作费。
老人抱着修改好的《旧日之书——2013》回到了家。
他打开书,选择“地铁”选项。
书页右上方的录影区中,再次出现了2013年的地铁影像。小乞丐出现的时候,老人的心一动——他手里抱着那把二胡。
地铁里,响起了二胡琴声。
人们纷纷瞟了一眼。有些人脸上的表情是“已经习惯了”,有些人闭上眼睛打瞌睡,有些人拉着手环往里面挤了挤。小乞丐一点、一点向前挪动着,手机械地拉着二胡,脖子上的铁罐子一晃、一晃,没有声音。
小乞丐爬着,有两个人往铁罐子里丢了硬币,他停下来,微微低头致意。
小乞丐爬到一位女士身边,速度放慢了,最后停下了。老人以为他要向那位女士乞讨,大惑不解地看着他,但小乞丐的目光却落在女士手中的书上。
那也是一本《旧日之书》,封面上印着:旧日之书——1991。
小乞丐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本书。从侧面看去,还能感受到书页录音区的磁带在缓慢地转动,书页也在微微地震动。
老人一页、一页地翻了下去。
让两边都很为难的事
那一天,老人像平常一样收拾二胡、铁罐回家。半路上下起了雨。秋天了,雨落到身上有些沉。老人回到家,照旧点上灯,翻开《旧日之书》。
流动的影像中,又出现了那个小乞丐的身影。
小乞丐艰难地穿过车厢。车厢里响起了二胡声,也响起了“请乘客们抵制乞讨、卖艺行为”的喇叭声。
几名地铁工作人员浏览过监视视频之后,走过几个车厢,来到了小乞丐所在的车厢,把小乞丐带了出去。
小乞丐垂着脑袋,趴在木板上,被工作人员轻轻拉出了车门。
“……那么,他们会尽量把你送去更好的地方。总之不能在这里。”工作人员轻言细语地说,“不愿意吗?”
小乞丐摇摇头。
“你要明白,这是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也很同情你,但是没有办法呀。”一名工作人员蹲下来,叹了口气,“希望你不要再在地铁里拉什么二胡了。”
“这些人真是怎么告知都没有用。”另一名工作人员说。
“实在不行,可以去天桥底下拉。我们也有命令规定在身,本来也不愿意管的。”
小乞丐木然地抱住二胡。
“啧啧啧,是假的吧!”刚才那名工作人员突然眼睛一眨,识破了什么,“喂,我说,小孩!你会拉二胡吗?不过是用播放器放的什么音乐吧?”
“你看你,”轻言细语的那个说,“声音那么大……你也真是少见多怪。这年头很多假的啦。假乞丐到处都是……”
“我们的任务可不是来判断真假。”
“本来就无法判断。”另一个耸耸肩,“真的?假的?哈、哈、哈。”
坐在书页前的老人用手遮挡住录影区,闭上眼睛,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是的。总有这种让两边都很为难的事的。”老人低低地说。
老人的眼泪掉下来了。
因为,在指缝里,他看见小乞丐抱住二胡,一个人慢慢地转过身,向地铁出口走去。
自己转动的铁轨
老人木呆呆地坐在书页上,直到深夜。
书页里,小乞丐那边,也是2013年的深夜。
地铁早已停运了。小乞丐从地铁出口那里爬进来,一直走到铁轨边。
深夜的铁轨,没有车辆通行,但仍然响着转动的声音——是铁轨自己在转动。缓缓地,兀自向前滚动。
老人一愣。
小乞丐望着不断向前滚动的铁轨,坐下来,开始拉二胡。
老人把自己的二胡抱过来,也在这雨夜拉着。
二人的琴声静静地相和着。
忽然,录音带里的二胡声戛然而止。老人一愣,小乞丐抱着二胡,站起身来,望着底下转动的铁轨,纵身跳了下去。
老人手中的二胡声猛地停了片刻,接着,继续更明亮地响了起来。
铁轨的轨道,继续旋转。
《旧日之书——2013》的磁带,继续旋转。
转呀,转呀。
缓缓旋转的磁带的小孔上,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乞丐从黑褐色的录音带里探出头,接着爬了出来—— 手里捏着一把小小的二胡。
他慢慢爬到小孔边沿,顺着《旧日之书——2013》的书页爬呀爬,一直爬到桌面上,跳下来——他一下子长大了,变成了一个正常大小的小男孩,快活地望着老人。
“啊,我就知道,”眼前这个小男孩说,“不断旋转的轨道,就是磁带上的小孔!原来就是你,在上面看着我呀!”
“是呀。”老人说。
“啊……原来这就是在道路上忽然响起的二胡声啊。”小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老人手中的二胡。
“没错,是我的呀。”老人高兴地说。
“所以,我手中的二胡音乐声,是你给我的吗?”小男孩说。
“唔……”老人摇了摇头,“那可不是,那是你自己奏出来的。是你自己奏出来的哟,千真万确。”
“那……这把二胡,是你故意放到我身边的吗?”
“不呀。”老人说,“我可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哈哈哈哈……”两人互相望着,笑了起来。
穿白裙子的小女孩
老人和小男孩认真地聊了一晚上。
“你呀,不要再做乞丐啦。我们可以先从卖艺做起。”老人摸摸小男孩的头,“你这个磁带里的小旧人,现在,要变成一个新小朋友啦。”
“可是,我还不会拉琴。”
“我教你。你肯定学得快。”老人得意地说。
“唔。”小男孩挠挠脑袋,“这么说还真是不好意思……”
小男孩确实学得非常快。短短的时间里,就能和老人一起配合拉曲子了。
于是,天桥上,在老人的身边,多了一个小孩子的身影。他们俩一起拉二胡,听着硬币“咣啷咣啷”地掉进铁罐子里,一起吃馒头和咸菜,一起回家。
穿着白裙子的小女孩早上来了,她一蹦一跳地跑上天桥,大喊道:“爷爷!啊,还多了一个小男孩!”
拉二胡的小男孩停下来,不好意思地摸摸头,冲她笑了笑。
小女孩向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然后站在那里,很认真地听了一会儿,蹲下身,把手里的硬币小心翼翼地放进铁罐里。
他们每天都能赚到一点钱,可以吃饱。人们路过那个天桥的时候,都会扭过头来,看看那个顶大的老人和那个顶小的小孩。
2015年的硬币
2015年的某个黄昏,我从地铁里走出来,走进书店,要了一本2014年的《旧日之书》。这书有许多年可挑选,从1873年到2014年都有。我选的是2014年。封面上印着“旧日之书——2014”。
回到家,下雨了。
我点上灯。
翻开特意复古做旧的书壳,泛黄的扉页上显现出“请选择旧日地点”几个字,我点击了“天桥”这一选项。于是,书页右上方的录影区中出现了黑白交替的2014年的影像。
2014年的人们,从天桥上上下下。
下方的录音区中,木纹磁带缓缓地转动起来,响起了嘈杂的背景音。
忽然,我看见一个老人坐在天桥上,寂寞地拉着二胡。
这段影像一闪而过,录影区和录音区都没有可以后退、前进或暂停的按钮。我想了想,把手指伸进磁带的小孔,磁带卡住了——我又往回转了几圈,让刚才的声音复播。
二胡声传来,在雨夜,颤动格外清晰。
那一页,我反复读了好多遍。
翻到下一页的时候,我又看到了那个老人。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并没有人走过来把钱放到铁罐子里,直到黄昏,铁罐子里还是只有几个硬币。
我走进了《旧日之书》系列工作室,找到了作者。在制作间,人们正在紧张地把仪器收集到的日常影像输入书页中。
“我就想帮一帮那个老人……”我对作者说。
作者叹了一口气,深深地皱起眉头,凝重地看了我一会儿。
“你喜欢穿白裙子?”他最后扑哧一笑说。
“嗯。怎么了?”
“好的……”他说,“我知道了。我们需要录制一段你放硬币的影像。”
录制完之后,他以小时候的我为原型改写了影像,又录制了一段我的声音,从磁带的小孔中小心翼翼地输入进去。
“请你仔细地看着这个小孔。”作者认真地说,“这个小孔是推动旧日发生改变的秘密所在。你所选择的地点,将以这个小孔为轴心转动。我们将要从这个小孔中修改昨日。”
我翻开修改好的《旧日之书——2014》。
点击了“天桥”这一选项。
老人坐在天桥边,拉着二胡,汗水浸湿了衣衫。
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小女孩走上天桥,快乐地叫着“爷爷!”然后很认真地听了一会儿,把手里的硬币投进老人面前的铁罐子里……我一页、一页地翻了下去……这段画面反复闪现着……日复一日,穿白裙子的小女孩从未落下每一天。
我望着那个小女孩——
从此以后,我也不断给出我身上的硬币。
图·魏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