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鱼稻共生的农作方式是我国南方的一种优秀综合性生态系统,其特点是在水稻中养殖鱼类,如何更好的完善鱼稻共生养殖技术以更好的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是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叙述了遇到共生这一养殖技术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鱼稻共生”养殖系统的建设细节,最后提出了饲养与田间双管理细则希望能为相关读者朋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鱼稻共生;财务管理;工作思考
1 “鱼稻共生”养殖技术的优点
鱼稻共生的养殖模式以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被世界相关种植领域广泛认可,现已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定为农业文化遗产,该技术是将水稻与田鱼二者相结合下的共生系统,该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养植方式,减少了农药及营养肥料的加入环节,大大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对我国生态保护建设起到促进与利好的作用,将稻田养殖的单一生态模式与养鱼相结合后的复合性生态系统可以大幅改善当地周边的生态情况,因为养殖鱼类而减少药物的投放量,充分的控制了相关的污染情况,鱼稻共生这一先进科学的养殖技术不但可以提升稻米的口感质量也可以改善稻米中的营养结构,整整意义上实现一水双收,渔农共赢。丰富了我国多元化生态养殖结构,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2 “魚稻共生”养殖系统的建设
2.1 鱼凼建设
养殖人员在对鱼凼建设时应根据稻田的形状与起伏在适合的位置挑选鱼凼,鱼凼的建立不一定拘泥于固定形状,例如:可以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而正方形最为节省成本,节省劳动力与材料投入,鱼凼在挖掘时应下窄上宽以预防鱼凼塌陷,面积应占整块田地总面积的4%~5%,深度最好控制在1.1~1.4m左右,在鱼凼挖掘完成后在鱼凼四角立柱以阻挡鸟类的袭扰,立柱需要高于水面60~90cm,用网遮盖。鱼凼的上边应留有4~5个宽度为50~60用来与鱼凼相连的部分,作为鱼类的进出口。
2.2 鱼沟的建设
在水稻插秧前,根据稻田的总体形状挖掘十字或井字的鱼沟,鱼沟的长度随着稻田的长宽来调整合适距离,鱼沟宽度与深度应尽可能的接近50~70cm,以便鱼类进出稻田觅食。
2.3 进出水口
在进出排水口处为杜绝鱼类游出结构应进行相应的加强,在排水口应安装相应规模的拦鱼设备,其规格应根据稻田的面积与最大排水量而定,通常入水口处35~55cm,排水口应相对建设较宽,通常保证在60~90cm之间,如遇到大雨稻田中的水量过大,还需多设置2~3个排水口以维持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拦鱼设备应安装与排水口处,利用木桩与栅栏孔径相结合,根据养鱼的种类与规模进行相应的调整,放养寸片鱼种为0.3~0.4cm,放养隔年鱼种0.6~0.9cm之间,栅栏宽度与高度应大于进水口12~19cm,在放置栅栏拱面时应朝向迎水面来提升过水面。
3 饲养与田间双管理细则
鱼种在放养前应提前进行消毒杀菌,具体方式为采用3%~5%的食盐水浸泡4~6min,平均放养6~9cm的尾青田田鱼种控制在190~290尾/667m2之间。此外在秧苗种植初期,应浅水回青,保持水面与垄面的相对水平,稻苗转青后排水至垄面,期间注意换水保证稻禾叶青嫩和水温。应正确处理鱼种与水稻生长的冲突,杜绝鱼凼内投放大型或数量超过承受能力的鱼种数量,防止鱼类啃食幼苗,应建立相应的设备能够交换水而不使鱼种进入秧田间,在此期间鱼种无食物来源需要人工喂食。投鱼饵应当选用绿色无污染的食物为主,例如:苞谷、菜叶、浮萍等,每天投入两次,以保证稻鱼生长环境不被污染。此外还应设置灯光诱虫的设施来降低养鱼成本,提高收益,最好是采用40W左右的诱虫灯来诱捕虫子,也可适当的在周边安装相应的白炽灯来大面积吸引昆虫的靠近,此方法可以大量节省饲养人员投饵次数,降低投饵量,节省饵料的投入成本,节省饲养员的时间,设置灯火诱虫法应在5月末到10月初为最佳时间,在鱼凼的中心位置距离水面上方25到35cm出放置一块1㎡的石棉瓦,将灯头挂在石棉瓦下方处,此时昆虫受到灯光吸引而撞板后调入水中成为鱼凼中养殖的鱼类的食物,每晚应按时开灯并保证灯光的光照时长,每晚8点到11点为最佳诱虫时间,至12时关闭灯光,此方法可以大量节省养殖成本并提高鱼类的健康与生存概率。此外日常管理也是田间管理的重中之重,养殖人员应早晚巡田,查看水位情况与水质状态,对突发时间做出迅速的应急反应措施,还应检查稻田周围的情况,检查鱼类的健康情况,对病鱼应采取及时的救治措施或实行隔离养殖,并查看养殖区域内是否有天敌的入侵,加强周边防治力度,最后一点是收获方式,应把握好收获时间,根据不同的鱼种,市场行情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为核心。收获方法为在收货前先疏通鱼沟,不应急于放水,应当让鱼缓慢游入鱼凼内,等到水位达到55~70cm时,撒网捕捞出来并打包出售。
4 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稻鱼共生相结合的养殖方式不但可以提升稻米的质量与营养结构,使资源得到优化与整合,减少了农药及营养肥料的加入环节,大大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对我国生态保护建设起到促进与利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凡,唐建东,张琳丽,等.沙塘鳢“鱼稻共生”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4(8):36-37.
关键词:鱼稻共生;财务管理;工作思考
1 “鱼稻共生”养殖技术的优点
鱼稻共生的养殖模式以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被世界相关种植领域广泛认可,现已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定为农业文化遗产,该技术是将水稻与田鱼二者相结合下的共生系统,该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养植方式,减少了农药及营养肥料的加入环节,大大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对我国生态保护建设起到促进与利好的作用,将稻田养殖的单一生态模式与养鱼相结合后的复合性生态系统可以大幅改善当地周边的生态情况,因为养殖鱼类而减少药物的投放量,充分的控制了相关的污染情况,鱼稻共生这一先进科学的养殖技术不但可以提升稻米的口感质量也可以改善稻米中的营养结构,整整意义上实现一水双收,渔农共赢。丰富了我国多元化生态养殖结构,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2 “魚稻共生”养殖系统的建设
2.1 鱼凼建设
养殖人员在对鱼凼建设时应根据稻田的形状与起伏在适合的位置挑选鱼凼,鱼凼的建立不一定拘泥于固定形状,例如:可以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而正方形最为节省成本,节省劳动力与材料投入,鱼凼在挖掘时应下窄上宽以预防鱼凼塌陷,面积应占整块田地总面积的4%~5%,深度最好控制在1.1~1.4m左右,在鱼凼挖掘完成后在鱼凼四角立柱以阻挡鸟类的袭扰,立柱需要高于水面60~90cm,用网遮盖。鱼凼的上边应留有4~5个宽度为50~60用来与鱼凼相连的部分,作为鱼类的进出口。
2.2 鱼沟的建设
在水稻插秧前,根据稻田的总体形状挖掘十字或井字的鱼沟,鱼沟的长度随着稻田的长宽来调整合适距离,鱼沟宽度与深度应尽可能的接近50~70cm,以便鱼类进出稻田觅食。
2.3 进出水口
在进出排水口处为杜绝鱼类游出结构应进行相应的加强,在排水口应安装相应规模的拦鱼设备,其规格应根据稻田的面积与最大排水量而定,通常入水口处35~55cm,排水口应相对建设较宽,通常保证在60~90cm之间,如遇到大雨稻田中的水量过大,还需多设置2~3个排水口以维持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拦鱼设备应安装与排水口处,利用木桩与栅栏孔径相结合,根据养鱼的种类与规模进行相应的调整,放养寸片鱼种为0.3~0.4cm,放养隔年鱼种0.6~0.9cm之间,栅栏宽度与高度应大于进水口12~19cm,在放置栅栏拱面时应朝向迎水面来提升过水面。
3 饲养与田间双管理细则
鱼种在放养前应提前进行消毒杀菌,具体方式为采用3%~5%的食盐水浸泡4~6min,平均放养6~9cm的尾青田田鱼种控制在190~290尾/667m2之间。此外在秧苗种植初期,应浅水回青,保持水面与垄面的相对水平,稻苗转青后排水至垄面,期间注意换水保证稻禾叶青嫩和水温。应正确处理鱼种与水稻生长的冲突,杜绝鱼凼内投放大型或数量超过承受能力的鱼种数量,防止鱼类啃食幼苗,应建立相应的设备能够交换水而不使鱼种进入秧田间,在此期间鱼种无食物来源需要人工喂食。投鱼饵应当选用绿色无污染的食物为主,例如:苞谷、菜叶、浮萍等,每天投入两次,以保证稻鱼生长环境不被污染。此外还应设置灯光诱虫的设施来降低养鱼成本,提高收益,最好是采用40W左右的诱虫灯来诱捕虫子,也可适当的在周边安装相应的白炽灯来大面积吸引昆虫的靠近,此方法可以大量节省饲养人员投饵次数,降低投饵量,节省饵料的投入成本,节省饲养员的时间,设置灯火诱虫法应在5月末到10月初为最佳时间,在鱼凼的中心位置距离水面上方25到35cm出放置一块1㎡的石棉瓦,将灯头挂在石棉瓦下方处,此时昆虫受到灯光吸引而撞板后调入水中成为鱼凼中养殖的鱼类的食物,每晚应按时开灯并保证灯光的光照时长,每晚8点到11点为最佳诱虫时间,至12时关闭灯光,此方法可以大量节省养殖成本并提高鱼类的健康与生存概率。此外日常管理也是田间管理的重中之重,养殖人员应早晚巡田,查看水位情况与水质状态,对突发时间做出迅速的应急反应措施,还应检查稻田周围的情况,检查鱼类的健康情况,对病鱼应采取及时的救治措施或实行隔离养殖,并查看养殖区域内是否有天敌的入侵,加强周边防治力度,最后一点是收获方式,应把握好收获时间,根据不同的鱼种,市场行情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为核心。收获方法为在收货前先疏通鱼沟,不应急于放水,应当让鱼缓慢游入鱼凼内,等到水位达到55~70cm时,撒网捕捞出来并打包出售。
4 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稻鱼共生相结合的养殖方式不但可以提升稻米的质量与营养结构,使资源得到优化与整合,减少了农药及营养肥料的加入环节,大大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对我国生态保护建设起到促进与利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凡,唐建东,张琳丽,等.沙塘鳢“鱼稻共生”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4(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