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看到一行骑行者从我身边飞驰而过。骑行服紧绷在身上,勾勒出优美的线条。【开篇简洁,体现了文章构思中的“凤头”之美。同时,对“骑行者”的描述着墨不多,但点出了他们优美的姿态。】
骑行者身上散发出的生命力像火燃烧着。【“像火燃烧着”,寥寥数字就生动地再现了这些骑行者的无限活力。】情绪低落时我总羡慕他们激情昂扬的生活姿态。【与情绪低落的“我”作对比,为下文对他们的关注埋下了伏笔。】然而他们总是从我身边匆匆驰过,奔向下一个目的地。【“驰过”一词尤为精彩,写出了他们的欢快与生命的激情。】
我是在湿地公园注意到那个女子的,看样子就知道她也是一位骑行者。她没有匆匆骑行,而是边推着骑行车边慢慢地走在木栈桥上,张望着四周的风景。【“她”的与众不同引起了“我”的注意,情节的推进较为合理。此处同时也是一个小的场景描写,“推”“走”“张望”等动词的运用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她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大照相机,时走时停地“咔嚓”一声。
她注意到了我,便笑着对我说:“姑娘,能帮我拍张照片吗?最好拍到夕阳下的荷池。”【用对话推进情节的发展。】
我还真是头一回听到让人拍“夕阳下的荷池”这种要求。【“头一回”和后文的“奇怪”相照应,行文较好地注意到了前后的衔接。】她开始教我怎么摆弄照相机。我有些心不在焉。似乎察觉出我心中的疑惑,她突然停下来,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是有原因的。”
这句话更让我觉得她是个奇怪的女子。【“我”由情绪低沉到对“她”的注意和好奇,心理步步变化中,情节得以不断推进。】
她转身从背包里拿出了一本相册,里面全是鸡零狗碎却拍得艺术感十足的照片。她说,这些都是她父亲拍的。老人家到了半截身子埋进黄土的年纪,却没来由地迷上了摄影,缠着儿女给他买摄像机。老人家走不出去了,只能拍拍村子里的花花草草。【相册随身带,也暗示了父亲对她的影响之大,这也就为“她”的行走与拍摄找到了合理性。】
她说:“这个相册是我们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的。”我看到每幅照片下都有几个力透纸背的字,诸如:山涧的云雾、阳光下的小草、断崖边的花……【文章通过侧面描写父亲,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热爱自然、钟情艺术的老人形象。】最后一页是空白,没有照片,只有五个字: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是老人未了的梦想,自然引出下文。】
女子说:“那时,我们才知道,父亲在村子里呆了一辈子,他多么渴望见见外面的世界。【此句寫出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父亲骨子里还是向往侠客一样浪迹天涯的日子吧。”
但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抒情手法的运用既强化、渲染了对老人的怀念,又抒发了珍惜当下的情感。】
“我相机里的这些照片全都是我为父亲拍的,我要做他阳间看风物的眼。”她说。【“做他阳间看风物的眼”,突出了她内心的执念。】
取景器里,女子斜靠在栏杆上,左手遮住额头,右手平展着伸向旁边的荷池,烂漫的荷花似乎触手可及。【“靠”“遮”“平展”“伸”等系列动词的运用细化了女子的动作,使女子拍照的场景描写极为细腻。】她背后是清澈的荷池,碧绿的荷叶盈着晶莹的水珠折射出夕阳的灿烂光辉,像神仙遗落在人间的珍宝,大片红色和白色的荷花摇曳在晚风中。【“盈着”“折射”“摇曳”等动词的连用突出荷塘之美,借此表现了生命之美、追求之美的主题。】头顶是大片大片红彤彤的火烧云,像怒放的生命、激扬的热血。夕阳透过云层洒在湿地上,洒在女子的身上。她被风吹起的头发泛着金色的光辉。这幅精美的画面,定格在了相机里。【“洒”“吹起”“泛着”等一系列动词描摹了场景生动细致,同时,突出了“定格”这一关键词,呼应了题目。】
女子和她父亲对生活的热爱追求也永远定格在了我心中,那正是我所羡慕的生命姿态:迎着阳光,守着一份热爱,跨越千山,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我”的情感变化中,表明了“定格”的、感染“我”的,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是一种对阳光和美好的追求,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女子道了谢,留下一个坚定的微笑和迎着阳光渐行渐远的背影。【留下“渐行渐远的背影”暗合“定格”,再次点题。】
她像一棵追光的向日葵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以“我”的敬重心理结尾,和题目遥相呼应。】
【作者系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一中学学生】
学生点评
点评一:
这篇文章以为女子拍照的故事为明线组织材料,“我”的情感变化为暗线展开情节,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丰富人物的性格,推动主题思想的深化。
点评二:
这篇文章的思路很清晰,由眼前到从前,再到眼前。在现实和回忆之间穿梭,作者把控材料的能力很强。同时,在“女子”和“我”之外,还有第三个人物,即女子的父亲,虽然没有正式出场,只是通过女子的相册和言语介绍来表现,但是,这一形象依然非常突出。
点评三:
这篇作文情节的构思较好。作者善于构思故事,并善于取舍,只重点表现女子和她的父亲对于梦想执着追求这一特点,并在文章中通过大量的动词将最能表现女子执着追求美、追求梦想的场景“定格”,这就使得文章的主题极为鲜明。
点评四:
————————————————————————————————
————————————————————————————————
教师点评
本文特点有三:1.“定格”的不是千人一面的感动、幸福、美好或者悔恨、遗憾,而是一个女子照片,一个执念,一个信念,文章构思新颖;2.“定格”的是一幅画面,在刻画中,细节描写、颜色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画面描绘得极具美感,描写方法多样;3.向往外面世界的父亲、心怀信念的女子、由迷茫而渐至坚定的“我”等形象栩栩如生,父亲的遗憾、女子的追思、骑行者对梦想无畏追求等情感都极其动人。
教师提纯
这篇《定格》是比较难得的记叙文佳作之一。在记叙文的写作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1.场景生动,主题突出
生活中,可以“定格”的场景有很多,写作时,应该选择那些具有表现力、能充分揭示人性之美或者引发人深思的场景来写。要知道将富有表现力的场景定格不是目的,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因此,主题的深化非常重要。
2.第一和第三人称相结合
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双线索结构,“她”是明线,“我”是暗线。在写作中,以表现“她”的故事和经历为主,详细叙述;而“我”只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叙述者,简略介绍。二者详略得当。因此,在写作中,《定格》一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法。第一人称在记叙文中的长处是亲切自然,富有真实感,有利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同时,使得故事情景显得更为真切。第三人称用叙述他人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告诉读者,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自由灵活,使作者以更客观的角度叙述,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冷静分析事物。二者的结合,避免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各自的局限,使得文章既真实可信,又自由灵活。
3.心里描摹展开情节
心理活动是人物无声的语言,描写心理能够把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复杂、变化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了解人物在想什么做什么,以及人物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作者的角度来讲,它是展示人物特点的平台;而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它是了解文中人物的窗口。
本文在心理描写中,有直接的心理活动展示,如“情绪低落时”,“我还真是头一回听到”,也有的通过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如“我有些心不在焉”。在实际的写作中,还可以通过环境描写以及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骑行者身上散发出的生命力像火燃烧着。【“像火燃烧着”,寥寥数字就生动地再现了这些骑行者的无限活力。】情绪低落时我总羡慕他们激情昂扬的生活姿态。【与情绪低落的“我”作对比,为下文对他们的关注埋下了伏笔。】然而他们总是从我身边匆匆驰过,奔向下一个目的地。【“驰过”一词尤为精彩,写出了他们的欢快与生命的激情。】
我是在湿地公园注意到那个女子的,看样子就知道她也是一位骑行者。她没有匆匆骑行,而是边推着骑行车边慢慢地走在木栈桥上,张望着四周的风景。【“她”的与众不同引起了“我”的注意,情节的推进较为合理。此处同时也是一个小的场景描写,“推”“走”“张望”等动词的运用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她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大照相机,时走时停地“咔嚓”一声。
她注意到了我,便笑着对我说:“姑娘,能帮我拍张照片吗?最好拍到夕阳下的荷池。”【用对话推进情节的发展。】
我还真是头一回听到让人拍“夕阳下的荷池”这种要求。【“头一回”和后文的“奇怪”相照应,行文较好地注意到了前后的衔接。】她开始教我怎么摆弄照相机。我有些心不在焉。似乎察觉出我心中的疑惑,她突然停下来,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是有原因的。”
这句话更让我觉得她是个奇怪的女子。【“我”由情绪低沉到对“她”的注意和好奇,心理步步变化中,情节得以不断推进。】
她转身从背包里拿出了一本相册,里面全是鸡零狗碎却拍得艺术感十足的照片。她说,这些都是她父亲拍的。老人家到了半截身子埋进黄土的年纪,却没来由地迷上了摄影,缠着儿女给他买摄像机。老人家走不出去了,只能拍拍村子里的花花草草。【相册随身带,也暗示了父亲对她的影响之大,这也就为“她”的行走与拍摄找到了合理性。】
她说:“这个相册是我们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的。”我看到每幅照片下都有几个力透纸背的字,诸如:山涧的云雾、阳光下的小草、断崖边的花……【文章通过侧面描写父亲,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热爱自然、钟情艺术的老人形象。】最后一页是空白,没有照片,只有五个字: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是老人未了的梦想,自然引出下文。】
女子说:“那时,我们才知道,父亲在村子里呆了一辈子,他多么渴望见见外面的世界。【此句寫出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父亲骨子里还是向往侠客一样浪迹天涯的日子吧。”
但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抒情手法的运用既强化、渲染了对老人的怀念,又抒发了珍惜当下的情感。】
“我相机里的这些照片全都是我为父亲拍的,我要做他阳间看风物的眼。”她说。【“做他阳间看风物的眼”,突出了她内心的执念。】
取景器里,女子斜靠在栏杆上,左手遮住额头,右手平展着伸向旁边的荷池,烂漫的荷花似乎触手可及。【“靠”“遮”“平展”“伸”等系列动词的运用细化了女子的动作,使女子拍照的场景描写极为细腻。】她背后是清澈的荷池,碧绿的荷叶盈着晶莹的水珠折射出夕阳的灿烂光辉,像神仙遗落在人间的珍宝,大片红色和白色的荷花摇曳在晚风中。【“盈着”“折射”“摇曳”等动词的连用突出荷塘之美,借此表现了生命之美、追求之美的主题。】头顶是大片大片红彤彤的火烧云,像怒放的生命、激扬的热血。夕阳透过云层洒在湿地上,洒在女子的身上。她被风吹起的头发泛着金色的光辉。这幅精美的画面,定格在了相机里。【“洒”“吹起”“泛着”等一系列动词描摹了场景生动细致,同时,突出了“定格”这一关键词,呼应了题目。】
女子和她父亲对生活的热爱追求也永远定格在了我心中,那正是我所羡慕的生命姿态:迎着阳光,守着一份热爱,跨越千山,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我”的情感变化中,表明了“定格”的、感染“我”的,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是一种对阳光和美好的追求,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女子道了谢,留下一个坚定的微笑和迎着阳光渐行渐远的背影。【留下“渐行渐远的背影”暗合“定格”,再次点题。】
她像一棵追光的向日葵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以“我”的敬重心理结尾,和题目遥相呼应。】
【作者系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一中学学生】
学生点评
点评一:
这篇文章以为女子拍照的故事为明线组织材料,“我”的情感变化为暗线展开情节,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丰富人物的性格,推动主题思想的深化。
点评二:
这篇文章的思路很清晰,由眼前到从前,再到眼前。在现实和回忆之间穿梭,作者把控材料的能力很强。同时,在“女子”和“我”之外,还有第三个人物,即女子的父亲,虽然没有正式出场,只是通过女子的相册和言语介绍来表现,但是,这一形象依然非常突出。
点评三:
这篇作文情节的构思较好。作者善于构思故事,并善于取舍,只重点表现女子和她的父亲对于梦想执着追求这一特点,并在文章中通过大量的动词将最能表现女子执着追求美、追求梦想的场景“定格”,这就使得文章的主题极为鲜明。
点评四:
————————————————————————————————
————————————————————————————————
教师点评
本文特点有三:1.“定格”的不是千人一面的感动、幸福、美好或者悔恨、遗憾,而是一个女子照片,一个执念,一个信念,文章构思新颖;2.“定格”的是一幅画面,在刻画中,细节描写、颜色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画面描绘得极具美感,描写方法多样;3.向往外面世界的父亲、心怀信念的女子、由迷茫而渐至坚定的“我”等形象栩栩如生,父亲的遗憾、女子的追思、骑行者对梦想无畏追求等情感都极其动人。
教师提纯
这篇《定格》是比较难得的记叙文佳作之一。在记叙文的写作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1.场景生动,主题突出
生活中,可以“定格”的场景有很多,写作时,应该选择那些具有表现力、能充分揭示人性之美或者引发人深思的场景来写。要知道将富有表现力的场景定格不是目的,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因此,主题的深化非常重要。
2.第一和第三人称相结合
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双线索结构,“她”是明线,“我”是暗线。在写作中,以表现“她”的故事和经历为主,详细叙述;而“我”只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叙述者,简略介绍。二者详略得当。因此,在写作中,《定格》一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法。第一人称在记叙文中的长处是亲切自然,富有真实感,有利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同时,使得故事情景显得更为真切。第三人称用叙述他人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告诉读者,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自由灵活,使作者以更客观的角度叙述,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冷静分析事物。二者的结合,避免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各自的局限,使得文章既真实可信,又自由灵活。
3.心里描摹展开情节
心理活动是人物无声的语言,描写心理能够把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复杂、变化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了解人物在想什么做什么,以及人物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作者的角度来讲,它是展示人物特点的平台;而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它是了解文中人物的窗口。
本文在心理描写中,有直接的心理活动展示,如“情绪低落时”,“我还真是头一回听到”,也有的通过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如“我有些心不在焉”。在实际的写作中,还可以通过环境描写以及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