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重点从洋县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态度、目的、方式、参加时间与次数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参考结论,并对我国课余体育活动的发展做出积极回应。
关键词:洋县中学;高二年级;课余体育活动;调查报告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洋县中学作为一所汉中市重点高中,对其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研究,能为汉中市高中体育教育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有利于进一步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调查内容、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三种方式,对洋县中学高二年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
笔者向洋县中学高二年级学生随机发放了200份问卷进行调查,收回190份,其中5份为无效问卷,并参照体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其他地区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情况。
二、调查问卷的分析与说明
(一)内容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6个部分,分别为: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态度、活动项目、参加方式、参与时间次数、限制因素。从男生女生不同的角度讨论,并从整体统计研究。
(二)统计结果
对185份调查问卷进行汇总,整体结果显示为:
1.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是缓解学习压力、锻炼身体、娱乐玩耍、减肥塑形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18%、31.2%、39.5%、11.3%。
2.认为设置课余体育活动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28.5%、38%、28.9%、4.6%。
3.选择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为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跑步、跳绳、其他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20%、5.3%、6.1%、15.6%、18.7%、21.5%、4.4%、8.4%。
4.参与方式为主动、被动、独自、结伴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35%、15%、7.3%、42.7%。
5.单次参加时间为30分钟内、30-60分钟、60-90分钟、90分钟以上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15.5%、41%、37%、6.5%;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次数为0次、1-3次、3-6次、7次以上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3.2%、62%、25.2%、9.6%。
6.课余体育活动的限制因素为学业繁重、场地器械、无运动习惯、其他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73.1%、11%、13%、2.9%。
(三)调查结论
1.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能积极参与并将其作为强身健体、缓解压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视离不开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离不开国家大力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离不开健康养生意识的普及。
2.男生女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课余体育活动;男生偏爱运动量负荷量大的竞技性团体性项目,如篮球、足球,而女生大多喜欢羽毛球、跑步、跳绳等运动量负荷量较小、利于塑形健身的项目;男生参加活动的主动性更强、活跃度更高,女生则较为被动。这些差异主要是由青春期男生女生不同的身体机能和成长要求造成的。
3.参加课余體育活动的方式大多为结伴主动参与。相较于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以小团体组队的形式参与则更具有随意性和机动性,也更利于被学生所接受。值得关注的是,被动参与和独自参与的学生比例并不低,这与00后的思想观念有关,孤独、佛系、个性、早熟等标签牢牢地贴在现在的高中生身上,体现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中就是被动参与和独自参与。
4.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国家规定中小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不低于1小时。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单次运动的时间已经达标,但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次数却明显较少,2-3天才锻炼1次,锻炼的强度明显较小,效果较差。由此可见,普及运动锻炼每一天的观念非常有必要也非常重要。
5.限制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为过于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经济条件的提高和学校的重视,使得体育场地和设备等基础设施成为次要的限制因素。主要的限制因素为学生与日俱增的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多数情况下,高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犹如水中月镜中花,仅出现在课程表中,而实际则被各类文化课所占用。体育课都遭此待遇,课余体育活动时间更是被文化课挤占到无。
三、建议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和查阅文献,结合现实情况,笔者特此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要重视课余体育活动,强化监督落实。提高文化课教师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合理排课,保障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通过班级板报、文学橱窗、校园广播等途径宣传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及时维修和更新体育设备,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运动场地。
2.针对学生自身条件,分类进行课余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但不主动运动的学生,采取榜样教育的模式,即从学生中挑选品学兼优受人欢迎的体育能手发挥明星效应,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对男生女生,执行差异化选课标准,即不同的课余体育项目比例可以随性别适当倾斜。同时,增强课余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积极组织各类体育比赛。
3.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课余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其完成质量和效率与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更新与储备,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各类体育项目的兴趣,增强教学的参与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此外,建议学校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各项保障,尤其是完善教师进修机制、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和奖励机制。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观念需要走进家庭教育中。今年,教育部明确表示今后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家长应该认识到体育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鼓励学生多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好健康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世华,黄佩蓓,谢薇.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技.2015(1):137-139.
[2]陈金收.金华市婺城区小学课余体育竞赛开展现状与研究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李民.滨州市省示范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关键词:洋县中学;高二年级;课余体育活动;调查报告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洋县中学作为一所汉中市重点高中,对其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研究,能为汉中市高中体育教育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有利于进一步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调查内容、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三种方式,对洋县中学高二年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
笔者向洋县中学高二年级学生随机发放了200份问卷进行调查,收回190份,其中5份为无效问卷,并参照体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其他地区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情况。
二、调查问卷的分析与说明
(一)内容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6个部分,分别为: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态度、活动项目、参加方式、参与时间次数、限制因素。从男生女生不同的角度讨论,并从整体统计研究。
(二)统计结果
对185份调查问卷进行汇总,整体结果显示为:
1.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是缓解学习压力、锻炼身体、娱乐玩耍、减肥塑形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18%、31.2%、39.5%、11.3%。
2.认为设置课余体育活动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28.5%、38%、28.9%、4.6%。
3.选择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为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跑步、跳绳、其他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20%、5.3%、6.1%、15.6%、18.7%、21.5%、4.4%、8.4%。
4.参与方式为主动、被动、独自、结伴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35%、15%、7.3%、42.7%。
5.单次参加时间为30分钟内、30-60分钟、60-90分钟、90分钟以上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15.5%、41%、37%、6.5%;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次数为0次、1-3次、3-6次、7次以上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3.2%、62%、25.2%、9.6%。
6.课余体育活动的限制因素为学业繁重、场地器械、无运动习惯、其他的选项,人数占比分别为73.1%、11%、13%、2.9%。
(三)调查结论
1.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能积极参与并将其作为强身健体、缓解压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视离不开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离不开国家大力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离不开健康养生意识的普及。
2.男生女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课余体育活动;男生偏爱运动量负荷量大的竞技性团体性项目,如篮球、足球,而女生大多喜欢羽毛球、跑步、跳绳等运动量负荷量较小、利于塑形健身的项目;男生参加活动的主动性更强、活跃度更高,女生则较为被动。这些差异主要是由青春期男生女生不同的身体机能和成长要求造成的。
3.参加课余體育活动的方式大多为结伴主动参与。相较于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以小团体组队的形式参与则更具有随意性和机动性,也更利于被学生所接受。值得关注的是,被动参与和独自参与的学生比例并不低,这与00后的思想观念有关,孤独、佛系、个性、早熟等标签牢牢地贴在现在的高中生身上,体现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中就是被动参与和独自参与。
4.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国家规定中小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不低于1小时。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单次运动的时间已经达标,但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次数却明显较少,2-3天才锻炼1次,锻炼的强度明显较小,效果较差。由此可见,普及运动锻炼每一天的观念非常有必要也非常重要。
5.限制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为过于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经济条件的提高和学校的重视,使得体育场地和设备等基础设施成为次要的限制因素。主要的限制因素为学生与日俱增的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多数情况下,高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犹如水中月镜中花,仅出现在课程表中,而实际则被各类文化课所占用。体育课都遭此待遇,课余体育活动时间更是被文化课挤占到无。
三、建议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和查阅文献,结合现实情况,笔者特此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要重视课余体育活动,强化监督落实。提高文化课教师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合理排课,保障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通过班级板报、文学橱窗、校园广播等途径宣传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及时维修和更新体育设备,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运动场地。
2.针对学生自身条件,分类进行课余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但不主动运动的学生,采取榜样教育的模式,即从学生中挑选品学兼优受人欢迎的体育能手发挥明星效应,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对男生女生,执行差异化选课标准,即不同的课余体育项目比例可以随性别适当倾斜。同时,增强课余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积极组织各类体育比赛。
3.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课余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其完成质量和效率与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更新与储备,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各类体育项目的兴趣,增强教学的参与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此外,建议学校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各项保障,尤其是完善教师进修机制、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和奖励机制。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观念需要走进家庭教育中。今年,教育部明确表示今后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家长应该认识到体育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鼓励学生多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好健康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世华,黄佩蓓,谢薇.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技.2015(1):137-139.
[2]陈金收.金华市婺城区小学课余体育竞赛开展现状与研究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李民.滨州市省示范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