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我院2010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2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分析对象,对其临床资料、生活环境、喂养方式、是否接触同病患儿、基础病、生活习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儿生活环境卫生差、纯母乳喂养少于3个月、有接触同种病患儿、经常发生呼吸道感染及腹泻、饭前便后未养成洗手习惯等患儿发病率高,均为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患儿出现抽搐、体温超过39℃、血糖在9mmol/L以上、意识障碍、外周血WBC大于12×109/L者会加重病情,临床应以进行有效控制。结论 充分了解小儿手足口病相关危险因素及引发病情加重的相关指标,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对策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87-01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多由肠道病毒引起,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约占85%-95%。该病可经接触传播,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另外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也可传播,因此其发病率比较高,对于自我防疫及免疫力差的小儿,特别是生活在幼儿园的小儿更容易发病[1]。本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严重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本文旨在了解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及家庭提供有效防治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200例患儿均为我院2010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者,其中男120例,女80例,其中重症50例;年龄0.5-10岁,平均4.2岁,其中1-4岁160例,占80%,所有的患者均符合国家卫生部所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防控指南(2009年)的诊断标准[2]。
1.2 方法 采用自制统计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临床表现等,并通过与患儿家长沟通,了解患儿的生活环境(农村/城镇;在家/托儿所或幼儿园)、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间)、是否接触同病患儿(近期有无与其他患同种病患儿接触、接触时间)、是否有基础病(近期是否经常出现呼吸道感染及腹泻疾病)、生活习惯(是否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等。将调查表进行统一回收,并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数据处理 将统计数据输入Excel表格,计算每项因素百分比。
2 结果
2.1 手足口病相关危险因素分布 患儿生活环境卫生差、纯母乳喂养少于3个月、有接触同种病患儿、经常发生呼吸道感染及腹泻、饭前便后未养成洗手习惯等患儿发病率较其他高,见表1。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快,流行强度大。有研究表明,病毒可感染整个消化道,主要传播途径是胃肠道(粪—口),其次是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因此不难看出,饮食和接触是主要发病原因。虽然临床表现多为皮肤和口腔,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更严重的并发症。
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我县手足口病患儿以1-4岁为多,且男性多于女性,与我国相关报道一致。原因在于成人免疫系统较完善,对病毒抵抗力较强,同时卫生方面比较注意,因此不易发病。而小儿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比较弱,小儿体内没有应对这种病毒的抗体,再加上小儿又不太会注意日常的卫生,因此容易引发疾病。从表1中可以看出,生活在农村的小儿发病率高于城镇,笔者分析原因可能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多要忙于生计,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小儿的卫生及健康有关,加之农村的父母由于接受信息途径少于城镇,因此对手足口病的了解少,日常预防更少,因而增加了疾病的发病率。生活在自己家中的小儿发病率低于生活在诸如托儿所、幼儿园等学校类环境,原因在于学校人口密集,彼此接触机会大,同时其所用物品如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继而导致疾病的传播。由于现如今广大女人为保持优美的体形,很多人母乳喂养短甚至不给予母乳,殊不知婴幼儿可从母乳中获取抗体,从而提高其免疫力,抵御感染。这也正是为何母乳喂养在3个月以下发病率高于3个月以上的原因。从上述分析中已明确,接触是病毒传播不可忽视的途径,对于爱动、爱玩的小儿,在接触到同种疾病患儿时由于其自身防疫功能不強,因而容易在接触后发病。饭前便后洗手是已公认的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也是杜绝粪—口传播的有力措施[3]。但对于尚不谙事的小儿来说,要养成这个良好习惯较难,特别是在没有父母监督下,小儿更无法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几率。笔者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尽量避免带小儿出入人多的地方,并给小儿营造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一旦发现有发病的迹象,要及时就医。对于学校,应该定时对其生活和居住环境进行消毒、清洗和隔离,避免其他儿童接触病毒。
控制病情的发展是临床治疗的目的之一,而掌握病症加重的相关指标可针对性的进行预防,达到更好的预后效果。本组研究发现,重症患儿出现抽搐、体温超过39℃、血糖>9mmol/L、意识障碍、外周血WBC>12×109/L等现象高于普通患儿,这与以往报道的外周血WBC和血糖升高等是病情进展的预测因素相吻合[4]。提示临床当患儿出现以上症状时,说明病情正向严重方向发展,要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以控制病情。
参考文献
[1] 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防控指南的诊断标准[S].2009.
[3] 吴寰宇.上海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危险因素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28(4):199.
[4] 毛国顺.手足口病轻症与重症患者临床特征比较[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7):387-390.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87-01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多由肠道病毒引起,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约占85%-95%。该病可经接触传播,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另外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也可传播,因此其发病率比较高,对于自我防疫及免疫力差的小儿,特别是生活在幼儿园的小儿更容易发病[1]。本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严重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本文旨在了解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及家庭提供有效防治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200例患儿均为我院2010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者,其中男120例,女80例,其中重症50例;年龄0.5-10岁,平均4.2岁,其中1-4岁160例,占80%,所有的患者均符合国家卫生部所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防控指南(2009年)的诊断标准[2]。
1.2 方法 采用自制统计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临床表现等,并通过与患儿家长沟通,了解患儿的生活环境(农村/城镇;在家/托儿所或幼儿园)、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间)、是否接触同病患儿(近期有无与其他患同种病患儿接触、接触时间)、是否有基础病(近期是否经常出现呼吸道感染及腹泻疾病)、生活习惯(是否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等。将调查表进行统一回收,并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数据处理 将统计数据输入Excel表格,计算每项因素百分比。
2 结果
2.1 手足口病相关危险因素分布 患儿生活环境卫生差、纯母乳喂养少于3个月、有接触同种病患儿、经常发生呼吸道感染及腹泻、饭前便后未养成洗手习惯等患儿发病率较其他高,见表1。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快,流行强度大。有研究表明,病毒可感染整个消化道,主要传播途径是胃肠道(粪—口),其次是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因此不难看出,饮食和接触是主要发病原因。虽然临床表现多为皮肤和口腔,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更严重的并发症。
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我县手足口病患儿以1-4岁为多,且男性多于女性,与我国相关报道一致。原因在于成人免疫系统较完善,对病毒抵抗力较强,同时卫生方面比较注意,因此不易发病。而小儿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比较弱,小儿体内没有应对这种病毒的抗体,再加上小儿又不太会注意日常的卫生,因此容易引发疾病。从表1中可以看出,生活在农村的小儿发病率高于城镇,笔者分析原因可能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多要忙于生计,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小儿的卫生及健康有关,加之农村的父母由于接受信息途径少于城镇,因此对手足口病的了解少,日常预防更少,因而增加了疾病的发病率。生活在自己家中的小儿发病率低于生活在诸如托儿所、幼儿园等学校类环境,原因在于学校人口密集,彼此接触机会大,同时其所用物品如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继而导致疾病的传播。由于现如今广大女人为保持优美的体形,很多人母乳喂养短甚至不给予母乳,殊不知婴幼儿可从母乳中获取抗体,从而提高其免疫力,抵御感染。这也正是为何母乳喂养在3个月以下发病率高于3个月以上的原因。从上述分析中已明确,接触是病毒传播不可忽视的途径,对于爱动、爱玩的小儿,在接触到同种疾病患儿时由于其自身防疫功能不強,因而容易在接触后发病。饭前便后洗手是已公认的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也是杜绝粪—口传播的有力措施[3]。但对于尚不谙事的小儿来说,要养成这个良好习惯较难,特别是在没有父母监督下,小儿更无法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几率。笔者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尽量避免带小儿出入人多的地方,并给小儿营造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一旦发现有发病的迹象,要及时就医。对于学校,应该定时对其生活和居住环境进行消毒、清洗和隔离,避免其他儿童接触病毒。
控制病情的发展是临床治疗的目的之一,而掌握病症加重的相关指标可针对性的进行预防,达到更好的预后效果。本组研究发现,重症患儿出现抽搐、体温超过39℃、血糖>9mmol/L、意识障碍、外周血WBC>12×109/L等现象高于普通患儿,这与以往报道的外周血WBC和血糖升高等是病情进展的预测因素相吻合[4]。提示临床当患儿出现以上症状时,说明病情正向严重方向发展,要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以控制病情。
参考文献
[1] 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防控指南的诊断标准[S].2009.
[3] 吴寰宇.上海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危险因素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28(4):199.
[4] 毛国顺.手足口病轻症与重症患者临床特征比较[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7):38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