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纷纷扬扬,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思。落雪无声,雪落有意。雪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冬意,也撩拨着文人的情思。咱们一起阅读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吴淞的《南方的雪》和峻青的《第一场雪》,每个同学都画出并赏析了自己心目中的雪景。今天,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学习文法
师:同学们,“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雪后西湖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称之为白描。七年级时,我们学过一首小令也是采用了白描手法,仅用三句话,对九种景物进行了简单罗列,它是?
生:《天净沙·秋思》。
(生齐背:《天净沙·秋思》)
师:相比张岱笔下的简单勾勒,丛书《落雪有意》中的雪景可谓是细致描写,这也是一种描写手法,叫工笔细描。白描和细描各有特点,在写作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作者的心境来合理安排。
三、赏析
师: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冷清孤寂:没有声音,没有色彩,甚至没有温暖,只有白茫茫一片雪意。同学们,你能从他笔下的雪景中读出他什么样的内心?也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生:独、痴。
师:在凡夫俗子看来,夜半独去看雪就是痴,果真如此吗?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请同学们浏览一下丛书中《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
(生默读)
师:你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张岱?据史料记载,张岱祖上历代为官,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明朝灭亡以后,张岱“披发入山”,由富家公子骤然沦落为山野村夫,生活艰苦,“布衣蔬食,长至断炊”,到垂暮之年依旧一贫如洗。其作品多回忆前朝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故国之思。
(出示张岱的《陶庵梦忆序》——“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师:本文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作者在回忆故国往事时,着笔开头第一句以“崇祯”纪年。这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隐含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在这样的心境下,他笔下的雪便也变得冷清、朦胧、孤独。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抱冰雪的操守和孤芳自赏的情怀,当然也就能理解他为什么“看”雪,而不是赏雪。正所谓“故国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这样的文人,他们历经坎坷,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唯有寄情山水,你能想到哪些人?
生: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在咱们的课本中也有这么两个人,柳宗元和苏轼,我们一起来看。
生:柳宗元的《江雪》是被贬永州时所作,他“独钓寒江雪”,为的是抒发自己被贬后的寂寞和孤独;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被贬黄州时所写,他借月抒怀,旷达之余不免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背诵几篇诗文)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赏了雪,品了雪,悟了雪,雪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文学世界。古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他们在现实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便在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中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们寄情于景,在景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云山苍苍,白雪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课后反思
一、对目标达成的反思
《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描写杭州西湖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张岱之手。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依稀恍惚、清冷淡雅的雪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独自赏雪的孤寂,作为亡国遗民的无奈和伤感。
因为本节主题学习定位为“落雪有意”,所以我把“通过抓关键词赏析雪景,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感受作者在景中表达的深厚情意”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这篇小品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作者情感丰富,尤其景中情引人玩味、耐人琢磨。要想把握住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学生会看到浅显的东西——比如雪景、词语的运用、白描手法。语感强一些的学生也有可能会隐约感受到景中蕴涵的清冷寂寥的氛围,但是究竟是什么情感,就不能很清晰地表达了。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尤其重要了,设计问题非常关键。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整体理解雪景并体会景中情,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给我们呈现的画面;第二,文中哪些词语可以体现这样的情感。目的是让学生对张岱笔下的雪景有个整体的认识和感受,并对重点词语有所赏析。这样便于学生切入学习内容,也便于老师引导,凸显重点。
通过课堂反馈,目标的完成情况基本实现,但由于我个人的原因,在学生自主合作环节并未放开,如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索交流的话,我想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会更深刻一些。
二、对自身的反思
讲授《湖心亭看雪》主题学习课是我第一次登上山东省潍坊市市级大讲堂。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教师,我害怕自己调节不得力会使课堂沉闷;又害怕自身素质不过关,在引领学生中出现破绽;更担心时间把控不严,使教学环节前松后紧……调整情绪后,我很快投入了课堂,虽然课堂上我有点紧张,但是充分的备课及学生的配合也让我慢慢地放松了,整体的课堂大环节还算流畅,受到与会同行的肯定和赞许。
对“语文主题学习”的认识
我接触“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如今已是第六个年头了。丛书已成为很多教师学生课堂内外必不可少的辅助阅读书籍。在准备“落雪有意”主题学习课时,我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课例,尤其是“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编写的教师用书,因此明白了不同的课型会有不同的做法和问题切入点——整合、辅助、穿插,但都离不开一个规律:语文素养是学生读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为了避免课堂过多肢解式的讲解,我和同学们事先在课外把《落雪有意》阅读品析完了,画出自己喜欢的雪景片段。之后就是如何切入课堂了。如果单纯为了应用而去展示,便让人感觉课堂堆砌突兀,斧凿感甚重。但如果导入之前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朗读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通过朗读来塑造一种氛围,当学生沉浸在美丽的雪景中时,再去品析文人先贤张岱的雪景也就自然而然了。而对于文章的挖掘,老师可以用一两个主问题来引领,切不可字字斟酌、句句探究,最好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有一点整体的感受即可。之后就在读中慢慢品悟。“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
公开的课堂热闹方显精彩,但是活动之余,一定要留给学生思索、消化的时间,这样才会让学生感觉有所收获而不是艰涩空虚,师生事后反思,才会觉得高效有序。一旦教学形成了规律,实现学生“海量有效阅读”的目标也不会太难。
这节课有惊喜,有满足,有遗憾,也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虽然再优秀的教师,再充分的备课,再成功的教学,也难免会有瑕疵,但我相信机遇会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我要把这种善于反思的精神渗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在业务上再锤炼自己,让我的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圆满!
一、导入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纷纷扬扬,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思。落雪无声,雪落有意。雪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冬意,也撩拨着文人的情思。咱们一起阅读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吴淞的《南方的雪》和峻青的《第一场雪》,每个同学都画出并赏析了自己心目中的雪景。今天,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学习文法
师:同学们,“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雪后西湖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称之为白描。七年级时,我们学过一首小令也是采用了白描手法,仅用三句话,对九种景物进行了简单罗列,它是?
生:《天净沙·秋思》。
(生齐背:《天净沙·秋思》)
师:相比张岱笔下的简单勾勒,丛书《落雪有意》中的雪景可谓是细致描写,这也是一种描写手法,叫工笔细描。白描和细描各有特点,在写作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作者的心境来合理安排。
三、赏析
师: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冷清孤寂:没有声音,没有色彩,甚至没有温暖,只有白茫茫一片雪意。同学们,你能从他笔下的雪景中读出他什么样的内心?也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生:独、痴。
师:在凡夫俗子看来,夜半独去看雪就是痴,果真如此吗?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请同学们浏览一下丛书中《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
(生默读)
师:你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张岱?据史料记载,张岱祖上历代为官,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明朝灭亡以后,张岱“披发入山”,由富家公子骤然沦落为山野村夫,生活艰苦,“布衣蔬食,长至断炊”,到垂暮之年依旧一贫如洗。其作品多回忆前朝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故国之思。
(出示张岱的《陶庵梦忆序》——“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师:本文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作者在回忆故国往事时,着笔开头第一句以“崇祯”纪年。这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隐含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在这样的心境下,他笔下的雪便也变得冷清、朦胧、孤独。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抱冰雪的操守和孤芳自赏的情怀,当然也就能理解他为什么“看”雪,而不是赏雪。正所谓“故国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这样的文人,他们历经坎坷,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唯有寄情山水,你能想到哪些人?
生: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在咱们的课本中也有这么两个人,柳宗元和苏轼,我们一起来看。
生:柳宗元的《江雪》是被贬永州时所作,他“独钓寒江雪”,为的是抒发自己被贬后的寂寞和孤独;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被贬黄州时所写,他借月抒怀,旷达之余不免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背诵几篇诗文)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赏了雪,品了雪,悟了雪,雪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文学世界。古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他们在现实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便在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中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们寄情于景,在景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云山苍苍,白雪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课后反思
一、对目标达成的反思
《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描写杭州西湖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张岱之手。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依稀恍惚、清冷淡雅的雪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独自赏雪的孤寂,作为亡国遗民的无奈和伤感。
因为本节主题学习定位为“落雪有意”,所以我把“通过抓关键词赏析雪景,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感受作者在景中表达的深厚情意”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这篇小品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作者情感丰富,尤其景中情引人玩味、耐人琢磨。要想把握住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学生会看到浅显的东西——比如雪景、词语的运用、白描手法。语感强一些的学生也有可能会隐约感受到景中蕴涵的清冷寂寥的氛围,但是究竟是什么情感,就不能很清晰地表达了。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尤其重要了,设计问题非常关键。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整体理解雪景并体会景中情,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给我们呈现的画面;第二,文中哪些词语可以体现这样的情感。目的是让学生对张岱笔下的雪景有个整体的认识和感受,并对重点词语有所赏析。这样便于学生切入学习内容,也便于老师引导,凸显重点。
通过课堂反馈,目标的完成情况基本实现,但由于我个人的原因,在学生自主合作环节并未放开,如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索交流的话,我想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会更深刻一些。
二、对自身的反思
讲授《湖心亭看雪》主题学习课是我第一次登上山东省潍坊市市级大讲堂。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教师,我害怕自己调节不得力会使课堂沉闷;又害怕自身素质不过关,在引领学生中出现破绽;更担心时间把控不严,使教学环节前松后紧……调整情绪后,我很快投入了课堂,虽然课堂上我有点紧张,但是充分的备课及学生的配合也让我慢慢地放松了,整体的课堂大环节还算流畅,受到与会同行的肯定和赞许。
对“语文主题学习”的认识
我接触“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如今已是第六个年头了。丛书已成为很多教师学生课堂内外必不可少的辅助阅读书籍。在准备“落雪有意”主题学习课时,我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课例,尤其是“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编写的教师用书,因此明白了不同的课型会有不同的做法和问题切入点——整合、辅助、穿插,但都离不开一个规律:语文素养是学生读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为了避免课堂过多肢解式的讲解,我和同学们事先在课外把《落雪有意》阅读品析完了,画出自己喜欢的雪景片段。之后就是如何切入课堂了。如果单纯为了应用而去展示,便让人感觉课堂堆砌突兀,斧凿感甚重。但如果导入之前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朗读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通过朗读来塑造一种氛围,当学生沉浸在美丽的雪景中时,再去品析文人先贤张岱的雪景也就自然而然了。而对于文章的挖掘,老师可以用一两个主问题来引领,切不可字字斟酌、句句探究,最好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有一点整体的感受即可。之后就在读中慢慢品悟。“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
公开的课堂热闹方显精彩,但是活动之余,一定要留给学生思索、消化的时间,这样才会让学生感觉有所收获而不是艰涩空虚,师生事后反思,才会觉得高效有序。一旦教学形成了规律,实现学生“海量有效阅读”的目标也不会太难。
这节课有惊喜,有满足,有遗憾,也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虽然再优秀的教师,再充分的备课,再成功的教学,也难免会有瑕疵,但我相信机遇会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我要把这种善于反思的精神渗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在业务上再锤炼自己,让我的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