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疫情,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家庭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如果资产配置不当,哪怕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应对突发风险的冲击,打造一个可以抵御风险的财富堡垒刻不容缓。
新冠疫情的暴发,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我们对财富的看法。
以往,我们总认为理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财富愿望,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发现,这样的想法并不完全正确。
通常,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去上班,无论是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当老板,每个月都会有一定的收入。在支付了各项开支后,我们还会有一定的结余。这时候,我们就会想手里的钱该怎么打理,是进行投资赚更多的钱?还是用来消费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就是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
然而疫情出现了,很多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餐馆关门了,厨师和服务员失去了收入;健身房停业了,健身教练只能在网上指导学员云健身,而自己的房租还需要付,钱还不知道在哪里;码农居家办公了,为了和公司共同渡过难关,不得不接受减薪,房贷的负担顿时增加了;公司的老板更是犯难,收入没有了,房租和员工的工资还要照付,孩子的教育金也受到了影响……
更加不幸的是,有些人还染上了新冠肺炎,甚至失去了生命。比如年轻的医生李文亮,是最早知道疫情的医生,也是最早发出疫情警报的人之一,但他也没能躲过病毒的侵袭,最终不治身亡,留给家人无尽的悲伤。所幸他是一名医生,能够获得保险公司设立的“医护人员抗疫险”的赔偿,也被相关部门认定为因公殉职,家人可以获得工伤死亡赔偿金。在经济上,李文亮的家人得到了一定的补偿,不太会陷入财务危机,但其他家庭就可能完全不同了。截至3月25日,全国因为新冠肺炎去世的人为3293人,其中有不少就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治疗的费用由国家承担了,但他们的离去势必会给家庭的财务状况造成巨大的影响。
面对疫情,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家庭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如果资产配置不当,哪怕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应对突发风险的冲击,打造一个可以抵御风险的财富堡垒刻不容缓。
该如何构建财富堡垒呢?我觉得财富堡垒应该包含4个层次,分别是应急准备金、保险、固定收益产品和权益类产品,下面我来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详细的产品选择请见后面的文章。
第一层堡垒:应急准备金
平时,大家并不太重视应急准备金,总是认为手头的钱够花就行了。这个月的钱花完了,下个月还会有收入进来,不愁没钱花。钱多了怎么打理,就去投资,买股票、买基金、买银行理财产品、买房产,完全没想到会陷入要用钱却拿不出钱的窘境。
疫情暴发的时候,恰逢春节,虽然国家承诺免费治疗新冠肺炎,但在武汉地区很多人因为无法确诊而需要自己掏钱治病,光是购买免疫球蛋白就要花不少钱。而这个时候,股市已经停止了交易,想从股市里拿出钱来已经不可能了。通过出售房产获得资金就更难,因为在疫情面前,根本就找不到买家。如果没有足够的应急准备金,这日子就会很难过。
还有很多的餐饮企业,本准备趁着春节期间多做点生意,也备足了各种食材。可疫情暴发,客户纷纷退掉了年夜饭,收入没有了,现金没有了,只有一堆食材,企业遇到了巨大的经营压力。很多企业的现金储备不到3个月,如果3个月疫情不结束,企业在耗尽现金后,只好关门。
企业可以关门,可个人不行,我们还需要继续生活下去。因此,我们必须准备充足的应急准备金,才能抵御突发风险的冲击。
要准备应急准备金,我们先要估算一下自己每月的支出有多少,有了月支出金额,我们就可以算出需要准备多少应急准备金。理财教科书上说,一个人需要准备3~6个月的支出,作为应急准备金。我个人觉得3个月可能有点少,像这次的疫情,国内的措施已经相当得力,2个月就控制住了,但距离生活恢复常态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你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手里的现金快要耗尽了,你是不是会感到紧张?储备6个月的资金也不算多,毕竟很多人每个月需要支付房租或房贷,如果在失去收入的同时,再有额外的大额支出,如医疗费等,资金就会捉襟见肘。最好的方法是留出一年的现金储备,这样在面对各种突发风险时,都能相对从容地去面对了。
第二层堡垒:保险
保险对于风险的抵御作用毋庸置疑,但并不等于說买了保险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前几年,万能险热销,不少人冲着收益高就大手笔购买,然而这类保险的保障作用并不强,真遇到风险想获得理赔的时候,才发现保额和缴纳的保费差不多,根本起不到风险补偿的作用。还有的人为子女购买了养老险,要等到孩子60 岁以后才能领养老金,而自己的养老金还不一定够,这样买保险似乎也不是太合适。
保险界有一个“双十原则”,非常流行,说的是要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来买保险,保额要达到收入的10倍。可到了保险代理人那里,他们更多地会强调前半句,就是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来买保险,买的保险也主要是相对较贵的保险。比如说重疾险,返还型和消费型的价格差很多,保险代理人更倾向于推荐返还型重疾险。从国内保险公司的理赔数据上看,重疾险的平均赔付金额还不到10 万元,保额明显偏低。
对于普通人而言,投保时最需要看重的是保额,而不是保费是否返还,投资收益率有多高,因为你需要抵御的是风险,而不是通过保险赚多少钱。像意外险、定期寿险、消费型健康险和消费型重疾险等,都属于保费较低、保额较高的产品,是我们抵御风险的首选产品。
第三层堡垒:固定收益产品
在准备了充足的应急准备金和购买了足额的保险后,我们还需要储备一定金额的固定收益产品。和应急准备金相比,固定收益产品的流动性要相对差一些,但收益率却要高出不少。固定收益产品主要包括银行储蓄、国债、银行理财产品和债券基金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安全性较高,出现亏损的概率比较低,收益比较稳定。如银行推出的3年期大额存单,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单利在4.15%左右)。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少,预期收益率大多略低于4%,少数名义收益率高的产品存在期限短、等待期长和额度少的问题。国债的安全性是最高的,利率也要低于银行存款。今年第一期凭证式国债因疫情暂缓发行了,我们也无法知道具体的票面利率是多少,可供参考的是新发行的30年期附息国债,票面利率为3.39%。债券基金的风险相对较高,但流动性也更好,过去几年纯债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混合债基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但也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亏损。
固定收益产品是应急准备金的预备队,一旦应急准备金消耗过多,就需要通过变现部分固定收益产品来补充。因此,我们在追求收益稳定性的同时,一定要兼顾资产的流动性。
第四层堡垒:权益类产品
权益类产品主要是股票、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风险较高,可能出现较大的亏损,但长期投资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之所以要冒着较高的风险,去投资权益类产品,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会在未来遇到无法预知的风险,如果没有长线的资金储备,就很难抵御这些风险。
对于个人或家庭而言,直接投资股票既费时间和精力,又不一定能在波动巨大的市场中赚到钱,不如通过投资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跟着机构投资者去赚钱。从2019年的情况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超过了40%,远远高于个人投资者的收益率,这也是为什么今年频频有爆款基金面世的原因。
和房产相比,权益类产品的流动性要高得多,而未来的收益率也多半会跑赢房价的涨幅,因此,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风险。
新冠疫情的暴发,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我们对财富的看法。
以往,我们总认为理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财富愿望,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发现,这样的想法并不完全正确。
通常,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去上班,无论是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当老板,每个月都会有一定的收入。在支付了各项开支后,我们还会有一定的结余。这时候,我们就会想手里的钱该怎么打理,是进行投资赚更多的钱?还是用来消费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就是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
然而疫情出现了,很多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餐馆关门了,厨师和服务员失去了收入;健身房停业了,健身教练只能在网上指导学员云健身,而自己的房租还需要付,钱还不知道在哪里;码农居家办公了,为了和公司共同渡过难关,不得不接受减薪,房贷的负担顿时增加了;公司的老板更是犯难,收入没有了,房租和员工的工资还要照付,孩子的教育金也受到了影响……
更加不幸的是,有些人还染上了新冠肺炎,甚至失去了生命。比如年轻的医生李文亮,是最早知道疫情的医生,也是最早发出疫情警报的人之一,但他也没能躲过病毒的侵袭,最终不治身亡,留给家人无尽的悲伤。所幸他是一名医生,能够获得保险公司设立的“医护人员抗疫险”的赔偿,也被相关部门认定为因公殉职,家人可以获得工伤死亡赔偿金。在经济上,李文亮的家人得到了一定的补偿,不太会陷入财务危机,但其他家庭就可能完全不同了。截至3月25日,全国因为新冠肺炎去世的人为3293人,其中有不少就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治疗的费用由国家承担了,但他们的离去势必会给家庭的财务状况造成巨大的影响。
面对疫情,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家庭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如果资产配置不当,哪怕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应对突发风险的冲击,打造一个可以抵御风险的财富堡垒刻不容缓。
该如何构建财富堡垒呢?我觉得财富堡垒应该包含4个层次,分别是应急准备金、保险、固定收益产品和权益类产品,下面我来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详细的产品选择请见后面的文章。
第一层堡垒:应急准备金
平时,大家并不太重视应急准备金,总是认为手头的钱够花就行了。这个月的钱花完了,下个月还会有收入进来,不愁没钱花。钱多了怎么打理,就去投资,买股票、买基金、买银行理财产品、买房产,完全没想到会陷入要用钱却拿不出钱的窘境。
疫情暴发的时候,恰逢春节,虽然国家承诺免费治疗新冠肺炎,但在武汉地区很多人因为无法确诊而需要自己掏钱治病,光是购买免疫球蛋白就要花不少钱。而这个时候,股市已经停止了交易,想从股市里拿出钱来已经不可能了。通过出售房产获得资金就更难,因为在疫情面前,根本就找不到买家。如果没有足够的应急准备金,这日子就会很难过。
还有很多的餐饮企业,本准备趁着春节期间多做点生意,也备足了各种食材。可疫情暴发,客户纷纷退掉了年夜饭,收入没有了,现金没有了,只有一堆食材,企业遇到了巨大的经营压力。很多企业的现金储备不到3个月,如果3个月疫情不结束,企业在耗尽现金后,只好关门。
企业可以关门,可个人不行,我们还需要继续生活下去。因此,我们必须准备充足的应急准备金,才能抵御突发风险的冲击。
要准备应急准备金,我们先要估算一下自己每月的支出有多少,有了月支出金额,我们就可以算出需要准备多少应急准备金。理财教科书上说,一个人需要准备3~6个月的支出,作为应急准备金。我个人觉得3个月可能有点少,像这次的疫情,国内的措施已经相当得力,2个月就控制住了,但距离生活恢复常态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你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手里的现金快要耗尽了,你是不是会感到紧张?储备6个月的资金也不算多,毕竟很多人每个月需要支付房租或房贷,如果在失去收入的同时,再有额外的大额支出,如医疗费等,资金就会捉襟见肘。最好的方法是留出一年的现金储备,这样在面对各种突发风险时,都能相对从容地去面对了。
第二层堡垒:保险
保险对于风险的抵御作用毋庸置疑,但并不等于說买了保险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前几年,万能险热销,不少人冲着收益高就大手笔购买,然而这类保险的保障作用并不强,真遇到风险想获得理赔的时候,才发现保额和缴纳的保费差不多,根本起不到风险补偿的作用。还有的人为子女购买了养老险,要等到孩子60 岁以后才能领养老金,而自己的养老金还不一定够,这样买保险似乎也不是太合适。
保险界有一个“双十原则”,非常流行,说的是要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来买保险,保额要达到收入的10倍。可到了保险代理人那里,他们更多地会强调前半句,就是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来买保险,买的保险也主要是相对较贵的保险。比如说重疾险,返还型和消费型的价格差很多,保险代理人更倾向于推荐返还型重疾险。从国内保险公司的理赔数据上看,重疾险的平均赔付金额还不到10 万元,保额明显偏低。
对于普通人而言,投保时最需要看重的是保额,而不是保费是否返还,投资收益率有多高,因为你需要抵御的是风险,而不是通过保险赚多少钱。像意外险、定期寿险、消费型健康险和消费型重疾险等,都属于保费较低、保额较高的产品,是我们抵御风险的首选产品。
第三层堡垒:固定收益产品
在准备了充足的应急准备金和购买了足额的保险后,我们还需要储备一定金额的固定收益产品。和应急准备金相比,固定收益产品的流动性要相对差一些,但收益率却要高出不少。固定收益产品主要包括银行储蓄、国债、银行理财产品和债券基金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安全性较高,出现亏损的概率比较低,收益比较稳定。如银行推出的3年期大额存单,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单利在4.15%左右)。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少,预期收益率大多略低于4%,少数名义收益率高的产品存在期限短、等待期长和额度少的问题。国债的安全性是最高的,利率也要低于银行存款。今年第一期凭证式国债因疫情暂缓发行了,我们也无法知道具体的票面利率是多少,可供参考的是新发行的30年期附息国债,票面利率为3.39%。债券基金的风险相对较高,但流动性也更好,过去几年纯债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混合债基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但也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亏损。
固定收益产品是应急准备金的预备队,一旦应急准备金消耗过多,就需要通过变现部分固定收益产品来补充。因此,我们在追求收益稳定性的同时,一定要兼顾资产的流动性。
第四层堡垒:权益类产品
权益类产品主要是股票、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风险较高,可能出现较大的亏损,但长期投资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之所以要冒着较高的风险,去投资权益类产品,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会在未来遇到无法预知的风险,如果没有长线的资金储备,就很难抵御这些风险。
对于个人或家庭而言,直接投资股票既费时间和精力,又不一定能在波动巨大的市场中赚到钱,不如通过投资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跟着机构投资者去赚钱。从2019年的情况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超过了40%,远远高于个人投资者的收益率,这也是为什么今年频频有爆款基金面世的原因。
和房产相比,权益类产品的流动性要高得多,而未来的收益率也多半会跑赢房价的涨幅,因此,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