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妈,你要当外婆啦。”母亲这样对外婆说。我愣了一下,抬起头。没有人注意到角落里的我。
他们沉浸于新生命即将到来的喜悦中,我独自一人在迷雾里徘徊。
那一瞬间,我非常讨厌这句话,也非常憎恶这个他们所谓的新生命。什么叫作“要当外婆了”?难道我不是你们的孩子吗?
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欣喜若狂,都围在母亲身边。这个还未出生的生命,被捧得好高好高,把我远远地甩在后面。
我突然不愿意与任何人说话,不愿意与任何为他的到来感到开心的人说话。我不愿意,与不断摸着肚子的母亲说话;我不愿意,与反复练习如何冲奶粉的父亲说话;我不愿意,与高高兴兴准备婴儿衣物的外婆说话。在别人眼中,原本活泼的我,突然变得孤僻了。
十个月很快过去。他们推搡着我,来到了母亲与他的病房。我原以为当这个生命降生了,我就会改变对他的看法,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这个生命。但是,看着襁褓里的肉团子,我依然提不起任何兴趣。父母敏锐地捕捉到了我的情绪,但我并没有等来想象中的安慰。他们责怪我小心眼儿,说我怎么连这点儿胸怀都没有,说我是嫉妒心作祟。
于是,我学习、尝试去包容他,接受他的存在。我看着原本对我很好的人都圍着他转;我看着本该买给我的衣服,都换成了可爱的婴儿服;我看着家里来的客人,都把我晾在一边,径直走向了他在的房间。
对这个新生命的嫉妒与厌弃,无处发泄,便转向了父母。
为什么你们不要我?为什么你们不喜欢我?为什么你们要添一个多余的人?我讨厌你们!
那时正值毕业季,我的学业很忙。等到复习任务都完成了,已经到了半夜。客厅的灯光早已暗了下去,只有父母的房间还亮着灯,低低的谈话声随着光亮悄悄从门缝里钻出来。神使鬼差的,我走近了那扇很久未曾靠近的门。
母亲似在啜泣,把我吓了一跳。
“她是不是不喜欢我们了?都怪我……不该生这个孩子的……我都没有顾及她的感受……”
“没关系的,”是父亲的声音,“我们也是为了她好……以后如果我们离去了,他们也能互相有个照应……她懂的,她不会责怪我们的……”
我突然很想哭,从前那些“为什么”在一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愧疚与被信任———他们那么相信我,我怎么会这么想他们?那些不安全感,被泪水洗刷得荡然无存。
原来你们用不一样的方式爱着我,同样爱着弟弟,我不再困惑了。
谢谢你们!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心理描写,对“我”心理的变化写得极细腻、极生动、极真实,对于二孩弟弟的到来,“我”的失落描绘得极有感染力,而“我”的困惑在文章最后被解开了,在“意外”的喜悦中结束了文章,给读者带来可回味的感动。(古焕英)
他们沉浸于新生命即将到来的喜悦中,我独自一人在迷雾里徘徊。
那一瞬间,我非常讨厌这句话,也非常憎恶这个他们所谓的新生命。什么叫作“要当外婆了”?难道我不是你们的孩子吗?
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欣喜若狂,都围在母亲身边。这个还未出生的生命,被捧得好高好高,把我远远地甩在后面。
我突然不愿意与任何人说话,不愿意与任何为他的到来感到开心的人说话。我不愿意,与不断摸着肚子的母亲说话;我不愿意,与反复练习如何冲奶粉的父亲说话;我不愿意,与高高兴兴准备婴儿衣物的外婆说话。在别人眼中,原本活泼的我,突然变得孤僻了。
十个月很快过去。他们推搡着我,来到了母亲与他的病房。我原以为当这个生命降生了,我就会改变对他的看法,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这个生命。但是,看着襁褓里的肉团子,我依然提不起任何兴趣。父母敏锐地捕捉到了我的情绪,但我并没有等来想象中的安慰。他们责怪我小心眼儿,说我怎么连这点儿胸怀都没有,说我是嫉妒心作祟。
于是,我学习、尝试去包容他,接受他的存在。我看着原本对我很好的人都圍着他转;我看着本该买给我的衣服,都换成了可爱的婴儿服;我看着家里来的客人,都把我晾在一边,径直走向了他在的房间。
对这个新生命的嫉妒与厌弃,无处发泄,便转向了父母。
为什么你们不要我?为什么你们不喜欢我?为什么你们要添一个多余的人?我讨厌你们!
那时正值毕业季,我的学业很忙。等到复习任务都完成了,已经到了半夜。客厅的灯光早已暗了下去,只有父母的房间还亮着灯,低低的谈话声随着光亮悄悄从门缝里钻出来。神使鬼差的,我走近了那扇很久未曾靠近的门。
母亲似在啜泣,把我吓了一跳。
“她是不是不喜欢我们了?都怪我……不该生这个孩子的……我都没有顾及她的感受……”
“没关系的,”是父亲的声音,“我们也是为了她好……以后如果我们离去了,他们也能互相有个照应……她懂的,她不会责怪我们的……”
我突然很想哭,从前那些“为什么”在一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愧疚与被信任———他们那么相信我,我怎么会这么想他们?那些不安全感,被泪水洗刷得荡然无存。
原来你们用不一样的方式爱着我,同样爱着弟弟,我不再困惑了。
谢谢你们!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心理描写,对“我”心理的变化写得极细腻、极生动、极真实,对于二孩弟弟的到来,“我”的失落描绘得极有感染力,而“我”的困惑在文章最后被解开了,在“意外”的喜悦中结束了文章,给读者带来可回味的感动。(古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