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沈锋带队建立了国际首个肝内胆管癌的个体化预后评分体系,并将其做成列线图。借助此图,只需知道患者的7个参数,就能算出其术后的生存概率,用以指导个体化治疗。
“如果能做到预测一小类甚至每一位病人的疗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病人选择手术或者比手术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全世界超过一半的肝癌发生在中国。肝癌的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被称为“癌中之王”。
“我该怎么办?”
从医35年,无数肝癌患者问过沈锋这个问题,这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也回答了无数次。
信心,是沈锋最想传递给患者的。支撑这份信心的,是他独到的治疗理念:因病而医。
多年来,沈锋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的悉心指导下,创建了行之有效的个体化肝癌治疗决策方法,对肝癌实施“精准打击”,有效推动了肝癌治疗的进步。
近日,沈锋荣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经过几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我国肝癌外科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近年来,虽然外科技术发展很快,但疗效的提升却不如预期。未来,我们仍将继续努力。”走下颁奖台,沈锋对记者说。
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兴起,医学界逐渐认识到,患者的个体差异是导致同一种治疗方式,疗效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在合适的时机,给予患者“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治疗,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果把肝癌治疗的全过程比作马拉松,后半程我们已经跑得非常快了,但整体速度还是提不上去,那么是否可以从起跑阶段找找原因?”沈锋说。
一般治疗肿瘤是依照“分期治疗”的原则来选择治疗方法的,比如国际经典的TNM分期(国际上最通用的肿瘤分期系统)。不过,这些分期只能预测某种治疗方式对某一大类病人可能的疗效,而实际上同一大类患者之间,其疗效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如果能将分期细化,做到预测一小类甚至每一位病人的疗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病人选择手术或者比手术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沈锋说。
沈锋最先建立的,是肝内胆管癌个体化分期。
肝内胆管癌是肝癌的一个亚型,其恶性程度远高于一般肝癌,病人的生存时间通常很短,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延长部分病人的生命。
但哪些病人适合手术呢?
为了准确回答这一问题,沈锋团队对449位手术病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观察,在此基础上,对每位患者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对影响预后的每个因素进行了甄别,随后建立了国际上首个该病的个体化预后评分体系,并将其做成列线图。借助这张图,只需知道患者的7个参数,就能方便地计算出其术后的生存概率,帮助医生判断该病人是否适合做手术。
在国际上,该列线图被称为“中国列线图”,外国同行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唯一能准确预测肝癌病人预后的分期标准,可以指導个体化治疗。
“我再说一遍好吗?”“您听明白了吗?”……在诊室里,这是沈锋对病人说的最多的话。他总是一遍遍地重复病人需要注意的点,希望病人能够听明白。
沈锋认为,无论是出门诊还是搞医学科研,他和团队成员的初衷都是让病人获益。正因如此,他所有的研究都从临床出发,所有的成果都为患者服务。
依据不同病因个体化设计肝内胆管癌手术方案,是沈锋团队开展的另一项研究。
沈锋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肝内胆管癌手术,不断改进并创新相关外科技术,使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达35.2%、10年生存率达8.4%。该成果得到15个国际机构的联合验证。他们提出的一系列全新的学术观点,促使TNM分期等经典指南进行了重大修改。国内外同行大量引用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其代表了目前该病外科治疗的国际水平。
除了创新手术技术,沈锋还带队研究肝癌术后复发问题。
对肝癌来说,术后超过70%的病人可能在5年内复发,复发防治是肝癌治疗领域的老大难问题。
对此,沈锋认为:“医疗决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治疗开始前,而是体现在癌症治疗的全过程,包括手术后预防复发、复发后的继续治疗等。每个治疗的关键节点都是新的开始,都需要医疗决策。只有将个体化决策应用到全病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防”的方面,沈锋带领团队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微血管侵犯的个体化预测模型,提出“预测微血管侵犯风险程度选择外科治疗方法”的个体化抗复发策略。外科领域权威学术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连续发表3项他们在此方面的研究。
在“治”的方面,沈锋带领团队开展了国际唯一一项比较再次切除与微创消融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了两种治疗方式的特定有效对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奖一等奖……近年来,沈锋团队荣获了20余项科技奖励。
“我们所做的研究,只是肝癌临床研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谈及这些荣誉,沈锋说,“这些成果是在吴孟超院士的大力支持下一点一点取得的。吴老言传身教,为推动我国肝癌临床研究呕心沥血,他建立起世界最大的肝癌临床病理数据库和组织病理样本库,这使得许多需要大数据的决策性研究得以开展。”
在沈锋团队成员看来,荣誉纷至沓来的秘密,在于实干。“沈锋经常将研究结果,与手术或门诊中发现的情况进行比较,看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实际,其中很多数据他会计算很多遍。”一位团队成员说。
勤奋努力与思维开放,是沈锋对团队成员的要求。
“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我和团队成员都习惯上网看下同行们正在做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讨论我们自己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一般到凌晨两点左右,我们依旧会有邮件往来。”沈锋说。
近年来,肿瘤的诊疗已经进入精准医疗阶段,得益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治疗方法,例如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使肝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正因如此,预测和决策更显得特别重要。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将临床病理和分子分型结合起来,希望能借此提升疗效,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负担。”沈锋说。
◎ 来源|科技日报
“如果能做到预测一小类甚至每一位病人的疗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病人选择手术或者比手术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全世界超过一半的肝癌发生在中国。肝癌的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被称为“癌中之王”。
“我该怎么办?”
从医35年,无数肝癌患者问过沈锋这个问题,这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也回答了无数次。
信心,是沈锋最想传递给患者的。支撑这份信心的,是他独到的治疗理念:因病而医。
多年来,沈锋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的悉心指导下,创建了行之有效的个体化肝癌治疗决策方法,对肝癌实施“精准打击”,有效推动了肝癌治疗的进步。
近日,沈锋荣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经过几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我国肝癌外科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近年来,虽然外科技术发展很快,但疗效的提升却不如预期。未来,我们仍将继续努力。”走下颁奖台,沈锋对记者说。
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兴起,医学界逐渐认识到,患者的个体差异是导致同一种治疗方式,疗效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在合适的时机,给予患者“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治疗,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果把肝癌治疗的全过程比作马拉松,后半程我们已经跑得非常快了,但整体速度还是提不上去,那么是否可以从起跑阶段找找原因?”沈锋说。
一般治疗肿瘤是依照“分期治疗”的原则来选择治疗方法的,比如国际经典的TNM分期(国际上最通用的肿瘤分期系统)。不过,这些分期只能预测某种治疗方式对某一大类病人可能的疗效,而实际上同一大类患者之间,其疗效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如果能将分期细化,做到预测一小类甚至每一位病人的疗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病人选择手术或者比手术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沈锋说。
沈锋最先建立的,是肝内胆管癌个体化分期。
肝内胆管癌是肝癌的一个亚型,其恶性程度远高于一般肝癌,病人的生存时间通常很短,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延长部分病人的生命。
但哪些病人适合手术呢?
为了准确回答这一问题,沈锋团队对449位手术病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观察,在此基础上,对每位患者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对影响预后的每个因素进行了甄别,随后建立了国际上首个该病的个体化预后评分体系,并将其做成列线图。借助这张图,只需知道患者的7个参数,就能方便地计算出其术后的生存概率,帮助医生判断该病人是否适合做手术。
在国际上,该列线图被称为“中国列线图”,外国同行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唯一能准确预测肝癌病人预后的分期标准,可以指導个体化治疗。
“我再说一遍好吗?”“您听明白了吗?”……在诊室里,这是沈锋对病人说的最多的话。他总是一遍遍地重复病人需要注意的点,希望病人能够听明白。
沈锋认为,无论是出门诊还是搞医学科研,他和团队成员的初衷都是让病人获益。正因如此,他所有的研究都从临床出发,所有的成果都为患者服务。
依据不同病因个体化设计肝内胆管癌手术方案,是沈锋团队开展的另一项研究。
沈锋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肝内胆管癌手术,不断改进并创新相关外科技术,使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达35.2%、10年生存率达8.4%。该成果得到15个国际机构的联合验证。他们提出的一系列全新的学术观点,促使TNM分期等经典指南进行了重大修改。国内外同行大量引用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其代表了目前该病外科治疗的国际水平。
除了创新手术技术,沈锋还带队研究肝癌术后复发问题。
对肝癌来说,术后超过70%的病人可能在5年内复发,复发防治是肝癌治疗领域的老大难问题。
对此,沈锋认为:“医疗决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治疗开始前,而是体现在癌症治疗的全过程,包括手术后预防复发、复发后的继续治疗等。每个治疗的关键节点都是新的开始,都需要医疗决策。只有将个体化决策应用到全病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防”的方面,沈锋带领团队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微血管侵犯的个体化预测模型,提出“预测微血管侵犯风险程度选择外科治疗方法”的个体化抗复发策略。外科领域权威学术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连续发表3项他们在此方面的研究。
在“治”的方面,沈锋带领团队开展了国际唯一一项比较再次切除与微创消融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了两种治疗方式的特定有效对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奖一等奖……近年来,沈锋团队荣获了20余项科技奖励。
“我们所做的研究,只是肝癌临床研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谈及这些荣誉,沈锋说,“这些成果是在吴孟超院士的大力支持下一点一点取得的。吴老言传身教,为推动我国肝癌临床研究呕心沥血,他建立起世界最大的肝癌临床病理数据库和组织病理样本库,这使得许多需要大数据的决策性研究得以开展。”
在沈锋团队成员看来,荣誉纷至沓来的秘密,在于实干。“沈锋经常将研究结果,与手术或门诊中发现的情况进行比较,看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实际,其中很多数据他会计算很多遍。”一位团队成员说。
勤奋努力与思维开放,是沈锋对团队成员的要求。
“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我和团队成员都习惯上网看下同行们正在做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讨论我们自己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一般到凌晨两点左右,我们依旧会有邮件往来。”沈锋说。
近年来,肿瘤的诊疗已经进入精准医疗阶段,得益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治疗方法,例如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使肝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正因如此,预测和决策更显得特别重要。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将临床病理和分子分型结合起来,希望能借此提升疗效,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负担。”沈锋说。
◎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