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学实验中,学生可能存在其他各种心理,这些心理都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实验教学 科学态度 心理状态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的最高法庭,是科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面对科学试验,学生会表现出各种心态、存在多种心理。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在稳定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探索,进而进行创造;不良的心理会影响学生科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只有了解科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利用好奇心理,进行探究实验
科学世界奥妙无穷。在实验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好奇的心理,当他们看到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实验仪器,丰富多彩、如魔术秀变幻的实验现象,都会感到新鲜和好奇。当看到老师拎进实验器材时,心情就会十分激动,“畦!今天有实验”,脑子里会充满着各种猜想。当面对明显的刺激性强的实验现象时,会忘情地大喊“再来一次”。尤其是在做一些趣味实验时,则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如在完成酸与碳酸钙的补充的“鸡蛋升降”趣味实验:向盛有稀盐酸的两只玻璃杯中分别放入一个鸡蛋,可以看到稀盐酸内的鸡蛋先沉后浮再沉后就不动了,而稀盐酸中的鸡蛋则上上下下不停“跳舞”,学生感到十分的好奇,同学们心情激动,议论纷纷。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学生人人都参与了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但事实上,学生的实验心理准备并不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是停留在对明显实验现象的感知与记忆,兴趣的行为动机也仅仅是出于好奇而不是好求。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中心抑制了其对细微现象的观察能力,对许多不太明显的现象视而不见,更谈不上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这样的实验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并不能了解实验的目的、方法、原理等,使积极的实验教学收效甚微。
对于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应该利用实验生动、直观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层层深入的研究,最后达到提高实验技能的目的,同时获得更完整的知识,将好奇心理转变为真正的探索心理。如在上述的“鸡蛋升降”的趣味实验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及时地引导学生从鸡蛋壳的成分、生成物的溶解性等方面讨论,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实验时制CO2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等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进行真正的探索。
二、教师言传身教,消除恐惧心理
化学药品有的有强腐蚀性、刺激性气味、有毒性和致癌作用,有的在反应中有爆鸣、强光与放热现象。由于自己或别人操作失误发生的危险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因此,中学生在实验时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胆子小的女生甚至躲得远远的,不敢靠前。如受热的玻璃仪器炸裂,在做氢气点燃的实验时,不纯的氢气点燃产生的爆鸣声,在做“氢、氯混合”实验时,两种气体混合发生爆作,产生的爆鸣声使学生感到惶恐。
为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首先,要做好实验前的指导。讲清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药品的性能和操作要领,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及防范措施,并明确只要能正确操作是不会发生危险的。鼓励学生首先要敢做,同时要慎为,不能因噎废食。
其次,教师要做必要的示范。在演示时,教师应保持平和的情绪和状态,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灵巧,给人以美感。对有危险的实验,操作要准确,力争万无一失。即使出现问题也要处之泰然、果断,不造成人为的紧张。对于个别胆子小的女生,要心中有数,多给予具体的指导和鼓励,以增强她们对实验的信心和安全感。教师还可以在平时做演示实验时,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如请1~2名胆子较大的学生上讲台当众操作,做完后让大家评议,再进一步明确实验操作成功的关键。看到同伴在全班同学面前完成了实验,原先思想有顾虑的学生也会逐渐放下包袱,胆子大起来,怯场心理也随之消失。
三、克服游戏心理,培养科学态度
有些学生之所以喜爱科学实验课是因为他们认为做实验就像做游戏一样,好玩、有趣、刺激。一进入实验室就东摸摸,西碰碰,有学生甚至偷偷地将各种药品、试剂统统加到一支试管里,想看看究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有学生为使现象“更明显”、“更好看”而随意增加药品的用量,如在做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将“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切成“蚕豆”大小的金属钠,结果钠在水面剧烈反应,爆炸迸溅造成事故;再如,较多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将溶液滴入试管中成为注入、倒入试管中,直接用手拿砝码、甚至直接拿化学试剂,药品添加、仪器装配次序混乱等现象比比皆是。
具有这种游戏心理的学生在做实验时随心所欲,马虎从事,只追求实验现象的新奇和刺激,很少动脑思考,更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对实验问题进行探索。
针对这一心理,教师首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实验作风,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是认识和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实验操作、纸笔测试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评价和考查。
四、排除模糊心理,探究问题本质
在实验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是在“照方抓药”,即只是机械的模仿或根据教材中的要求组装仪器。其原因是这些学生对实验的要求和目的不了解,在实验时心中无数,不能按照实验原理、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对整个实验程序,实验过程中要发生的现象也不甚了解,这样做实验只能浪费药品、消耗器材,一无所获。
如在做氯、溴、碘性质的实验中,学生往往会认为凡是氯水和溴化钾、碘化钾的反应都会出现蓝色;对卤素单质和卤化物的反应简单地理解为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忽视了氯水、溴水、碘水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因此,在实验中,若将碘化钾改成溴化亚铁与氯水反应,对生成何种产物就不能正确回答,所以应该先将氯水的性质给学生进行讲解,并强调其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的规律,从氧化一还原的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置换反应,使学生明确卤素之间反应的实质,排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性。
对于学生中存在的模糊心理,教师应及时地给予启发,逐步引导学生发现物质间反应的本质,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样,不仅能及时地排除学生的模糊认识,还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除上述的几种心理之外,在科学实验中,学生还可能存在其他各种心理,如单纯的兴趣心理、紧张心理、挫折心理等,这些心理都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验心理,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实验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宾王中学)
[关键词]实验教学 科学态度 心理状态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的最高法庭,是科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面对科学试验,学生会表现出各种心态、存在多种心理。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在稳定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探索,进而进行创造;不良的心理会影响学生科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只有了解科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利用好奇心理,进行探究实验
科学世界奥妙无穷。在实验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好奇的心理,当他们看到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实验仪器,丰富多彩、如魔术秀变幻的实验现象,都会感到新鲜和好奇。当看到老师拎进实验器材时,心情就会十分激动,“畦!今天有实验”,脑子里会充满着各种猜想。当面对明显的刺激性强的实验现象时,会忘情地大喊“再来一次”。尤其是在做一些趣味实验时,则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如在完成酸与碳酸钙的补充的“鸡蛋升降”趣味实验:向盛有稀盐酸的两只玻璃杯中分别放入一个鸡蛋,可以看到稀盐酸内的鸡蛋先沉后浮再沉后就不动了,而稀盐酸中的鸡蛋则上上下下不停“跳舞”,学生感到十分的好奇,同学们心情激动,议论纷纷。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学生人人都参与了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但事实上,学生的实验心理准备并不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是停留在对明显实验现象的感知与记忆,兴趣的行为动机也仅仅是出于好奇而不是好求。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中心抑制了其对细微现象的观察能力,对许多不太明显的现象视而不见,更谈不上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这样的实验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并不能了解实验的目的、方法、原理等,使积极的实验教学收效甚微。
对于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应该利用实验生动、直观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层层深入的研究,最后达到提高实验技能的目的,同时获得更完整的知识,将好奇心理转变为真正的探索心理。如在上述的“鸡蛋升降”的趣味实验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及时地引导学生从鸡蛋壳的成分、生成物的溶解性等方面讨论,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实验时制CO2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等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进行真正的探索。
二、教师言传身教,消除恐惧心理
化学药品有的有强腐蚀性、刺激性气味、有毒性和致癌作用,有的在反应中有爆鸣、强光与放热现象。由于自己或别人操作失误发生的危险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因此,中学生在实验时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胆子小的女生甚至躲得远远的,不敢靠前。如受热的玻璃仪器炸裂,在做氢气点燃的实验时,不纯的氢气点燃产生的爆鸣声,在做“氢、氯混合”实验时,两种气体混合发生爆作,产生的爆鸣声使学生感到惶恐。
为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首先,要做好实验前的指导。讲清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药品的性能和操作要领,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及防范措施,并明确只要能正确操作是不会发生危险的。鼓励学生首先要敢做,同时要慎为,不能因噎废食。
其次,教师要做必要的示范。在演示时,教师应保持平和的情绪和状态,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灵巧,给人以美感。对有危险的实验,操作要准确,力争万无一失。即使出现问题也要处之泰然、果断,不造成人为的紧张。对于个别胆子小的女生,要心中有数,多给予具体的指导和鼓励,以增强她们对实验的信心和安全感。教师还可以在平时做演示实验时,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如请1~2名胆子较大的学生上讲台当众操作,做完后让大家评议,再进一步明确实验操作成功的关键。看到同伴在全班同学面前完成了实验,原先思想有顾虑的学生也会逐渐放下包袱,胆子大起来,怯场心理也随之消失。
三、克服游戏心理,培养科学态度
有些学生之所以喜爱科学实验课是因为他们认为做实验就像做游戏一样,好玩、有趣、刺激。一进入实验室就东摸摸,西碰碰,有学生甚至偷偷地将各种药品、试剂统统加到一支试管里,想看看究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有学生为使现象“更明显”、“更好看”而随意增加药品的用量,如在做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将“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切成“蚕豆”大小的金属钠,结果钠在水面剧烈反应,爆炸迸溅造成事故;再如,较多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将溶液滴入试管中成为注入、倒入试管中,直接用手拿砝码、甚至直接拿化学试剂,药品添加、仪器装配次序混乱等现象比比皆是。
具有这种游戏心理的学生在做实验时随心所欲,马虎从事,只追求实验现象的新奇和刺激,很少动脑思考,更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对实验问题进行探索。
针对这一心理,教师首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实验作风,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是认识和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实验操作、纸笔测试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评价和考查。
四、排除模糊心理,探究问题本质
在实验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是在“照方抓药”,即只是机械的模仿或根据教材中的要求组装仪器。其原因是这些学生对实验的要求和目的不了解,在实验时心中无数,不能按照实验原理、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对整个实验程序,实验过程中要发生的现象也不甚了解,这样做实验只能浪费药品、消耗器材,一无所获。
如在做氯、溴、碘性质的实验中,学生往往会认为凡是氯水和溴化钾、碘化钾的反应都会出现蓝色;对卤素单质和卤化物的反应简单地理解为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忽视了氯水、溴水、碘水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因此,在实验中,若将碘化钾改成溴化亚铁与氯水反应,对生成何种产物就不能正确回答,所以应该先将氯水的性质给学生进行讲解,并强调其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的规律,从氧化一还原的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置换反应,使学生明确卤素之间反应的实质,排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性。
对于学生中存在的模糊心理,教师应及时地给予启发,逐步引导学生发现物质间反应的本质,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样,不仅能及时地排除学生的模糊认识,还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除上述的几种心理之外,在科学实验中,学生还可能存在其他各种心理,如单纯的兴趣心理、紧张心理、挫折心理等,这些心理都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验心理,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实验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宾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