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作文”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是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尽量写出自己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其中有三项活动要求学生讨论交流:
  一是关爱每个伙伴。假如在你的伙伴中,有人或者因学习方法不当而考试分数偏低,或者因家庭环境不好而内心痛苦,或者因外形不佳而自惭形秽,你怎样针对这些伙伴的具体情况给予切实的帮助?怎样使每个人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二是把目光从报刊、荧屏转向街头墙角,看看那些摆小摊的、扫大街的、捡破烂的、耍把戏的,观察后说说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与他们交谈,甚至有一些交往,让彼此心灵沟通,并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与感受。
  三是某地有个孩子因天灾人祸而失学,某人因意外事故而落下终身残疾,某人突然患上重病却缺少医疗费用等,说说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应该怎样帮助他们?
  我先设计了这节课的导语:同学们,上帝给了我们耳朵,是让我们能听得到世间所有纷杂的声音,而人类给了自己爱心,是让我们将所有纷杂的声音,转换成美妙动听的音乐。想享受美妙动听的音乐,就要学会用爱倾听!让我们为这人间最美的情感,为这人世间最伟大的主题——爱,作出心灵的呼应吧!
  我让学生先围绕上面三个问题说话,围绕主题说自己的一些经历和见闻。有位女生说了一个发生在她和同学之间的真实事例,当场让几个同学流了眼泪。然后引发了学生发言的激情,有说自己的,有说别人的,有说在报刊媒体中看到的、听到的……爱牵动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我当即让他们记下当时所说的事件及内心真实的感受,结果他们的作文很多得了优秀。一部分同学不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总觉得没有什么事件可说,但他们因为同学的说话感动了,我就让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再将这种感受记下来,加以润色,结果他们的文章也有值得阅读的地方。
  这一堂作文课,学生的心经历了一次精神感情的洗礼,最突出的地方是学生大多学会了用爱去关注身边的人事,用爱去感受人性的善良,用爱去倾听世间的呼声,用爱去温暖身边的寒冷。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诠释,都充分体现着“让世界充满爱”的主题,从而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这种真的、善的、美的、丰富的情感活动,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课堂里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而这种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的说话训练,以说带写,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涌现了一大批文情并茂的佳作。
  众所周知,写好作文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学生得有话想说,还得有话会说。而作文教学的困难恰恰是:一到作文,学生没话说,或者有话不会说。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先会说作文,它是口头作文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
  说作文要说什么呢?
  一是说主题。就好比讲话要有一个中心,作文也必须要有中心才能统领材料。有了中心的统帅,在说话时就不会手忙脚乱,杂乱无章。没有中心就会说得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同,他们确立的主题也就不一样,只有让他们说出来,他们的文章才不致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且,经常练习也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是说材料。就是让学生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来说。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只要符合中心就可以说出来。不能只说提纲,要尽量说的生动、细致,能打动人、感染人。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即使说话也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话语就难以传播,难以打动人、感染人。所以学生在说作文的时候要力求妙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等。还要句式灵活多样,注意长短变化,整散结合。同时,巧用修辞格也是增添文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能让学生养成说“口水话”的习惯,或者说话不干脆,拖泥带水和带方音等,开始也许做不到,但是时间久了就能形成良好的口头表达的习惯。
  三是说作文开头和结尾。古人说“凤头豹尾”,就是说文章开头得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今人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作文开头的重要。精彩的开头一下子就能扣紧读者的心,引起悬念,吸引听众听下去的欲望。同样,好的结尾也能使你口头的作文余味无穷,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不能忽视说作文开头和结尾。
  四是说结构。说文章的结构就相当于给作文作了框架,再添砖加瓦就会建成高楼大厦。独到的创新设计,能使杂乱无章的材料、言语组成彩绸在空中亮出美不胜收的舞姿,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精心包装的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我们说作文要创新,许多同学往往只注重作文内容、立意、语言等方面的“出巧”。如若我们的作文有一个巧妙的结构,或是出乎意料的结局,或是悬念叠出的构思就像是给作文换上了一套新颖的外装,就会给读者新与美的视野与享受。
  我培养学生的说作文能力,一般采用的策略有:
  (一)采用情境教学,使学生产生想说的欲望,内心强烈真挚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学生被带入了意境,其作品不仅能融入意境,而且能拓展意境。
  (二)通过阅读来丰富学生说话的材料,启迪智慧,激发说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运动,情之所至,才有话想说。
  (三)通过小组发言,说话交流,同学提出优缺点,反复锤炼,反复修改。
  (四)多鼓励,多表扬,培养学生说作文的兴趣。
  当然,学生的个人条件是说好作文的重要因素,老师也要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充分展示。只要同学们常思考,勤练习,敢开口说话,就会慢慢养成说作文的习惯,也一定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作一篇令人满意的好作文。
  
  [作者通联:四川阆中市凉水乡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背景】2011年4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培训班在江苏师范大学举办,我邀请董旭午老师执教《老王》;2011年11月,旭午又在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活动中再次执教《老王》。两次教《老王》,我都在现场听课评课。旭午教学生用生活经验解读文本,效果极佳。  【课例回放】:  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王》。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这堂课,我们就解决两个问题:(出示课件,展示教读目标)第一个,我们一起来认识
《陈情表》自入选昭明太子所编《文选》后,因其不衰的艺术魅力,为历代的散文选本所选用(如《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等),也先后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等高中语文教材。对《陈情表》的赏析,历来是赞语有加,历数此文之感天动地。笔者以为,在诸家评述中,要数清人林云铭的点评最为中肯。他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清人过珙亦有类似的评点:“斯文历叙生平辛苦,亦呜
近年来,中国自杀人数占世界自杀总人数的1/3。这是一个严酷的事实,也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正处于变革剧烈的时期,许多人特别是许多青少年呈现出迷惘、彷徨、浮躁、脆弱、偏颇的心态,这往往容易引发自杀倾向。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得不引出哈姆雷特式的发问:“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探讨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从探究这一问题的角度看,史铁生的
新课改提出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世界的能力。对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来说,鼓励说真话、感情真挚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成为取得写作高分的要素之一。“生活即教育”,是一切知识的源头,想要换发知识素养的灵性,需要真切地踏入社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里发现语文,学习语文,从而自然而润泽的写作。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阐释与初中作文
创作是情感与思维共同作用的活动,而并非简单的遣词造句,一篇优秀的作品不仅包含了创作者对客体的认知,同时也浸染了创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所谓“触景生情”并非是直接通过事物或者情境生情,而是通过特定的事物或者情境唤醒学生相关的记忆,从中收获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将个人感受融入到创作当中。所谓“触笔生花”就是促使学生将情感体验转化为情境画面,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产生更多的感悟,激发学生
文本细读的倡导与研讨,对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所谓“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像煲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熬出文本的味道和营养。”但是,文本如何细读?该从哪里入手呢?细读需要寻找一个“切入点”,找到一个“突破口”。例如从某一关键词句、某一结构特点等角度入手。一小步一小步轻轻迈进文本,然后仔细推敲、细细琢磨,品味言语背后的内涵,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一、从语言入手,抓住
有时侯觉得真的有一个上帝存在。它主宰着这个世界的公平,而且它公平得很苛刻。上帝总是把人类分为两类,一类是凡人,一类是天才。而且他让凡人与天才的存在又显得那么得合理,他让凡人享受着世俗的幸福,同时它让天才承担着深刻的苦难。  也许没有人不知道凡高,这个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画家,在他死后许多年,他的一幅作品曾在3分钟内以8250万美元震惊世界的价格拍卖,创下了至今为止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
全国中语会成立30年了,“三十而立”,是该好好纪念。  我这辈子从事语文教育40余年,多半时间,都是在“全国中语会”的旗帜下过来的。  中国当代语文的巨擘叶圣老,是中国语文的大纛、“全国中语会”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之一(历任荣誉会长)。叶圣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为“全国中语会”学术思想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是全国中语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把目光稍稍聚集到上个世纪70年代。70年代的关键词是“正本清源”、“
后现代课程观是后现代理念渗透入课程领域后的产物。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对正在形成的后现代课程框架做了基本的勾勒和描述。“后现代思想家对人之个性与多元论的认同,决定了他们对‘对话’的推崇。”[1]多尔所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正是一个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对话机会以获得更为丰厚的收获的开放系统。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后现代课程观的积极成分做了本土化的吸收,它使语文教
通常情况下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与绘画也不例外。对三幅名画的欣赏,给了我们在文本解读方面的诸多启示。  一、当识庐山真面目:《清明上河图》的玄机与文本解读  《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家喻户晓,它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