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让学课堂”理念下,“为学生学习而教”的语文课堂,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还能改观语文课堂,真正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实现“为学生学习而教”的“让学”,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落实。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活”的,它具有交互性和参与性;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动”的,让学生眼动、耳动、手动、嘴动、脑动和心动,活动中的“让学”才能让课堂出彩。
[关键词]
让学 语文课堂 教学活动
新课标始终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怎样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学生应该做的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好表现。“为学生学习而教”就是语文让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理念。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语文让学课堂教学活动呢?有效的语文让学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什么特点呢?笔者将以余映潮老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为例做分析。
一、語文让学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姓“语”
现在的课堂大凡有课都要“小组合作”和学习展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来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派欢喜之景。欣喜之余,我们不禁发现,在课堂表面热闹活跃的背后,形式重于内容的现象并不乏见。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的性质就变了。
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课中,余老师将教学的阶段设为: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尾声。序曲部分让学生朗读幻灯片,了解了普希金其人;知道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诗歌;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成以后成了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在第一乐章里,第一,余老师便开始了“诗歌吟诵”,先让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感受读这首诗;再范读,提出要体会作者把深沉的感情和明亮的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学生再诵读;再结合背景介绍这首诗是诗人在流放期间写给邻居小姑娘的题词,引导学生用谈心的方式、说话的方式,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地读,最后,在困难的时候常常成为他们的座右铭记在心里,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第二,自由背读;第三,抒发感受。
余老师通过精巧的设计让学生自由地、有明确感情基调的诵读,用谈心方式的读,用内心独白式的读等几种不同方式来吟诵诗歌,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的时间,体味诗中蕴藏的情感,为下一步学生抒发感受作了铺垫。
二、语文让学课堂教学活动是“活”的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有一把总钥匙,就是‘活’。”这里的“活”就是动起来的意思。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事实上并非如此。语文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固然可以赋予课堂新的生机,“旧貌换新颜”总是好的,但“旧壶装新酒”也未必不好。
1.语文让学课堂教学活动强调交互性
交互,指交替、互相、彼此的意思。不能体现交互性的活动是没有价值没有生命的活动。语文课堂的交互,既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包括师本互动、生本互动;互动可以是显性的,互动也可以是隐性的;它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诸多方面,其核心即: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一方的行动必须对另一方的行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诚然,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让我们的课堂鲜活起来,激趣、质疑、展示都有了数字化的平台。但,现代技术再先进,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语文永远在与文字打交道,听说读写永远都是语文课堂的中轴线。
2.语文让学课堂教学活动强调参与性
语文教学活动要基于个体,放眼集体。问题的设置、活动的起点都应该面向个体,但最终要在群体中表现出来。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要求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能力,不能为了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而设计。
余老师课堂的“第一乐章”分为诗歌吟诵、自由背读、抒发情感三部分。老师指导朗读。学生读一遍,老师指导,学生再读。这首诗是作者给邻居家小女孩(她全家遭流放)写的临别赠言,是劝慰式的。一种读法用说话的方式;另一种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还有一种读法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悄悄地说。老师范读一遍,学生再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思考:你作为一个少年,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拿起笔写一个关键词,由这个关键词来引导发言。
在个体活动的基础上,集体活动就能彰显语文课堂的智慧与魅力。
三、语文让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动”的
语文课堂的“动”要基于个体,放眼集体。不能认为有了讨论交流和展示就是“动”,真正的“动”应该是:眼动、耳动、手动、嘴动、脑动和心动,主要的方式应该是:听、说、读、写。
余老师设计的“第二乐章”是话题议论:你认为诗歌中哪个词的含义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要诚实踏实。
余老师的“第三乐章”中安排的是活动:自由写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始》。请小诗人朗读自己的创作。老师朗诵自己的诗。在让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总结: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要自信自强。
笔者在教学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前和学生聊起陆游,问学生“你们知道陆游吗”,学生放声回答“伟大的爱国诗人”。我接着问“既然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都有哪些爱国的表现呢?又写了哪些爱国的诗篇呢”,学生一下在愣住了。于是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就是小组合作,收集陆游不同时期的诗歌并分析这些诗歌的共性。课堂教学时,学生纷纷列举……从陆游十几岁到五十多岁,直至他六十八岁创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同年龄段的诗歌一一呈现在黑板上。不必太多的言语,学生就可以理解这位在无情岁月里,命运坎坷的伟大诗人身上流淌的是滚烫的爱国热血,跳动的是赤诚的爱国之心。这样的体验是学生自我学习的结果,来自教师针对教学目标有效的设计和引领。在课前的预习中就安排既可以操作,又能延伸课堂学习的活动,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此时学生在课堂学到就不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体验文字魅力。会读,敢说,能写,这不就是语文的真谛吗?
语文教学既难,又不难;让人欢喜,让人忧。如果我们在“做语文”“搞活动”上多用些心思,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坚信老办法也能把课文教活。那么,“为学生学习而教”的语文让学课堂必定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