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以下简称“台创园”)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西南部永福镇,2006年7月经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挂牌成立;2008年经农业部、国台办批准,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并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乌龙茶加工示范基地”“国家级漳平市水仙茶综合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等称号。
善用优越资源条件,贯彻新发展理念,漳平台创园将园区的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让漳平台创园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成功典范,连续4年在农业农村部、国台办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国29个国家级台创园发展建设考评中获得第一名。
强化资源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漳平台创园平均海拔755米以上,四面群山环绕,是典型的高山盆地,光照充足,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7.3 ℃,年平均日照时数1740.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839.4 毫米,最大日降雨量为165.1毫米,无霜期262天,雨多雾重的环境使得茶叶芽叶品质好,持嫩性强,茶品清香回甘耐冲泡。独特的山地气候与台湾阿里山冷凉湿润的气候相近,是理想的高山乌龙茶种植地,被台商誉为“大陆阿里山”。目前园区入驻台企76家,其中规模以上茶企23家,高山茶基地48个,种植高山茶面积5.5万亩,年产茶叶1600多吨,实现产值7.2亿元,前来创业就业的台农600多人,已成为大陆地区最大的台式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成为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区域。
目前永福高山茶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地域保护范围实现台创园核心区永福镇27个行政村全覆盖,保护区域面积535.5平方公里。11家具有SC(食品生产许可)资质的永福高山茶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均获得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志使用权,产品品质优质率、产业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积极盘活社会资源,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打好“国家级台创园”这张牌,用好用足用活各级惠台惠农政策措施,促进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积极贯彻落实中央“31条”“26条”以及省、市等各级惠台政策措施,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土地流转方面,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台资农业企业,给予土地流转费补助。在税收规费方面,给予台资农业企业减税、免税、奖励等优惠。在支持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方面,专门设立了创业基金,加大对台青申获示范项目、创新创业赛事奖项奖励力度,鼓励台青在“接棒”台一代产业的同时,大胆探索创新,推广“茶业+文创、禅道、研学、旅游、康养”等模式,以崭新的方式书写创业新篇章,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入驻台湾青年60多名,台湾青年创办企业22家,负责台企管理或担任高管职务的台湾青年10多名。在解决后顾之忧方面,对台农台企投资创业、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居住证和驾驶证等事宜,给予代理代办、简化手续、同等待遇。设立“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检察联络室”,为台湾同胞提供咨询、信息与协调等服务。
全面整合技术资源,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台创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园区产业规划,结合园区的特色产业、承载基础,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研究制定可行的产业规划。努力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创新合作模式,突出两岸产业对接和区域特色优势,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推动两岸农业合作从种养业等第一产业向农产品深加工、运销和休闲农业等二三产业延伸,并逐步向精致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等方向发展,形成战略性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并驾齐驱,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漳平台品茶业有限公司将种植、加工、休闲、观光旅游融合为一体,采用等高梯田式及“太极八卦”圆满型茶园设计为主,引种樱花及各种灌木,形成“十里樱花、千亩茶园”浪漫、壮观的立体生态景观,被评为海峡两岸茶业合作重点示范基地、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首批“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适应电商大发展的趋势,创新运用“互联网+”模式,与电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初步解决品牌塑造、销售推广等问题,不断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激发产业内在活力,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聚焦堵点痛点,查找发展障碍
一是产业体系建设薄弱。产业是园区的硬实力,园区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攻方向不够聚焦、不够明确,产业链条不够完整,发挥效能上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园区目前主要以茶叶为主,对附加产品领域的涉足还比较少,缺乏对上下游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没有充分挖掘到产品的附加值,致使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空间受限。缺乏生产规范化、管理信息化、销售品牌化的标准化推广模式,企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比较弱,带动农户、拓宽市场、促进销售的运营机制体制还不健全。
二是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初期不仅看不到品牌溢价,反而增加了企业支出,因此很多企业意识不到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园区中规模大、产业优势明显的企业较少,缺乏品牌建设专业型人才,不能深入理解品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作用。没有对企业品牌建设战略的总体谋划,无法将品牌的内涵和深度融入到产品中。很多茶园通过实施生态、绿色管理,每季产出的茶叶品质优良,产品均通过SGS(通用公证行)国际检测,达到出口欧盟标准,选送的高山乌龙茶在“永福杯”海峡两岸茶王赛中获得茶王奖,但对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认识不到位,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美誉度不高,与市场同类普通产品价格相差不大,存在优质难优价的现象。
三是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园区很多企业均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且管理者多是年龄较大的台湾农民,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茶叶种植仅凭经验,缺乏专业、系统、深入的学习,对企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满足于現状而止步不前,对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没有深入钻研和思考,缺乏对产业融合新方式的思考以及探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亮点的精神。企业先进技术要素含量不高,融合发展支撑薄弱,导致产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调研中发现,台创园一些企业管理者并不了解目前的惠农政策,对企业的资源未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缺乏内生动力,更没有明确目标与清晰策略。 突破发展瓶颈,助推转型升级
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新模式。在现有的高山茶种植、加工、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标准化建设,形成一套生态茶园农业标准体系,打造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准化模式,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提升产业综合生产水平、产业融合程度及标准化水平,以线连片,带动形成“以茶促游、以游促销”多赢局面,从而提高农业农村的综合经济效益。二是培育产业化竞争新优势。提升企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加快推进企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通过引入新品种、新技术,宣传新信息、新政策,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三是延伸产业链激发新动能。围绕茶产业链的延伸,开展上下游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通过内引外联,力争在茶饮料生产、茶元素提取、茶食开发、茶叶保健品生产等产业加工类项目上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高茶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
强化品牌建设引领机制
農业品牌既是农业生命力,也是农业工作的导向。加强品牌建设机制体制保障,引导企业重视品牌塑造。一是打造典型样板,树立企业品牌意识。认真践行台创园“绿标+地标”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台创园茶企标准化,选取台品茶业、尚顺农场、鸿鼎农场等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广、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绿标+地标”企业典型样板,推进茶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互动发展。实施“永福高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工程,进行有效的生产指导、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提升产品品质,确保产品标准统一,推动“永福高山茶”向精致、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提升农业品牌效应。二是强化宣传推广,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参加全国农业品牌现场推介会、海峡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等大型会展,开展宣传推介、投资对接、两岸交流等相关活动,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更好地让参展观众了解、品鉴、传播永福高山茶。三是加强产销衔接,打造品牌推介平台。搭建“互联网+”平台,打造“互联网+台创园”模式,邀请当地扶贫干部、致富带头人、青年创业者、科技特派员、当地网红或知名乡贤等为代言人,化身电台“带货”主播,为永福高山茶代言,直接带动产品销售,提升永福高山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四是实现追溯管理,凭借品质支撑品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包装标识、追溯赋码、信息采集等基本追溯管理制度,构建从产地到市场再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用品质支撑品牌,以品牌担保品质。
打造产业发展创新模式。一是强化科技支撑。构建农业技术交流平台,加强企业与当地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摸清生产环节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与核心问题,增强科技研发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强化成果转化与利用,提升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程度。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鼓励和支持优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科研机构和科技能手入园投资创业,在组织制度、人才、技术、资金以及环境等方面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打造“零障碍、低成本、优服务”的园区发展环境。持续加大对园区的建设投入和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统筹建设资金,为台创园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创新产业融合。找准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重要核心及动力,贯穿“生产+研发+加工+销售”全过程,创新方式方法,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永福高山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