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与学科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教学凭借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其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学生们对抽象事物及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历史课堂教学带入全新的情境之中。历史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创设历史情境。这正是“网”聚历史、“情”系教学的魅力所在。
一、“网”聚历史与“情”系教学的琴瑟之鸣
1.“网”聚历史,“情”感升华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同时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讲《列强的侵华罪行》时,我利用网络搜索到《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当播放到列强“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就砸”的时候,男生气愤地拍案而起,女生眼圈红红的。我接着打上黑体字幕“落后就要挨打”。学生们的情绪显然已经被调动起来,个个群情激昂。每每回顾这段教学经历,我确信网络的作用确实功不可没。这是常规教学所不能及的。
2.“网”聚历史,“情”趣共鸣
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最佳的情境,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形、有色、有声、有光、有动、有静,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永远保持新鲜感,能更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
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由于历史事件多、空间跨度大,学生会觉得头绪繁多,难以掌握。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利用网络资源,把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在一幅幅鲜明生动图像的刺激下,学生看得全神贯注,读得激昂真切,仿佛身临其境,大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拓展了信息容量。这堂课很好地达到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3.“网”聚历史,“情”操陶冶
运用网络能够拓宽教育渠道,强化渗透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我们可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最可爱的人》一课上,我让学生观看了电影《打击侵略者》中“潜伏战”的片段——茫茫硝烟,熊熊烈火中,邱少云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了。在他身后不远处就有一条小溪,如果他就势一滚,身上的火就能被扑灭。然而这样一来就会暴露潜伏目标,导致整个战役失败。为了保护其他战友的安全,为了保证整个战役的胜利,只见他紧握双拳,咬紧牙关,趴在草丛中一动不动……有的学生看完电影片段后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在这种情境下施教,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净化了心灵。
二、“网”聚历史与“情”系教学的不和谐之音
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课件成为历史网络教学的重头戏,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1.“恶搞”的课件和夸张的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显然丰富许多。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声音效果,在课件中设置大量的配音。如在习题出现答案时,配以唐老鸭似的怪声怪调“哦!耶!你真聪明。”引得学生一片哄笑,纷纷跟着学腔拿调,对教师的讲解充耳不闻了。
2.“疯狂”的课件和紧张的情境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高科技”,如用Flash或Authorware制作课件时,设置许多超链接。可一上起课来,教师由于紧张或不熟练,按错链接按钮,使所讲内容与呈现出的图片风马牛不相及。学生看得一头雾水,教师手忙脚乱。在如此紧张的情境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3.“流水”的课件和尴尬的情境
有些教师平时不学习电脑知识,临到公开课才急急忙忙地找计算机老师帮忙。为怕操作失误,所用课件往往设计成序列式结构,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的课便成了“流水课”,一旦学生的思路稍有“出轨”,提出了教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尴尬的情境便会出现。
4.“虚设”的课件和麻木的情境
有的课件制作简单,总共三四张幻灯片,图片、文字都是书上原有的,并没有经过教师的归纳和综合,纯粹是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之用。这种课件纯粹是为赶时髦,发挥不出信息技术的优势。
5.“臃肿”的课件和忙乱的情境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音像资料多,课件就能生动,就能吸引学生。于是乎,对于搜索到的图片、历史录像等,不管与教材是否有联系,不顾对突破重点、难点有无裨益,也没有经过任何删减、组合、加工,一股脑儿搬来,使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教师俨然成了放映员。有的教师还喜欢在课件中插入会动的图片和夸张的声响,如旋转的图标、闪动的卡通图案、轰隆的雷声、刺耳的刹车声等。一节课下来,学生满脑子混乱之音。还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长越有分量,于是大篇幅添加长篇史料、大段答案,以至于将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一一添到课件里去,使课件显得冗长、僵化。学生看得疲劳、听得被动。
之所以出现以上的不和谐之音,是由于教师还没能够真正熟练地掌握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手段,没有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而仅仅把网络辅助教学作为时髦的装饰品。
要使课件真正发挥创设情境的辅助作用,我认为应严格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辅助性原则。尽管课件有着强大的优势,但归根到底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流水”的课件实质上曲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演变成以“电脑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必须坚持课件的辅助性原则。这是课件成功的首要条件。教师可以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以及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的播放能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这样才能使课件成为教学的好助手。
二是不可替代性原则。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恶搞”、“虚设”的课件都违背了不可替代原则。网络资源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应把图片、录像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并非面面俱到。一句话,我们只要把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表述清楚就可以了。
三是易用性原则。为避免“疯狂”课件的出现,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尽量做到简捷、灵便,适合教师和学生控制。如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和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设置好教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便于课件操作的前翻、后翻、跳跃。对于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的课件,要对输入的练习做及时应答,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和训练难度。对于演示型课件,最好可以根据现场教学情况改变演示进程。
四是简要性原则。针对“臃肿”的课件,我们提倡课件内容要精炼、扼要、重点突出。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过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干扰信息。色彩的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等细节,也要符合学生的视觉美感,保证学生学习时能一目了然。
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我们首先要熟练利用网络资源并掌握课件制作的技巧,平时要多收集相关教学素材,建立自己的课件素材库。同时,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使用更方便、结构更合理、学生更喜欢、效果更理想的优质课件,使我们的网络教学资源与历史教学情境创设能够迸发出更多的和谐之音。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伊敏河镇学校)
一、“网”聚历史与“情”系教学的琴瑟之鸣
1.“网”聚历史,“情”感升华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同时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讲《列强的侵华罪行》时,我利用网络搜索到《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当播放到列强“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就砸”的时候,男生气愤地拍案而起,女生眼圈红红的。我接着打上黑体字幕“落后就要挨打”。学生们的情绪显然已经被调动起来,个个群情激昂。每每回顾这段教学经历,我确信网络的作用确实功不可没。这是常规教学所不能及的。
2.“网”聚历史,“情”趣共鸣
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最佳的情境,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形、有色、有声、有光、有动、有静,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永远保持新鲜感,能更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
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由于历史事件多、空间跨度大,学生会觉得头绪繁多,难以掌握。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利用网络资源,把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在一幅幅鲜明生动图像的刺激下,学生看得全神贯注,读得激昂真切,仿佛身临其境,大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拓展了信息容量。这堂课很好地达到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3.“网”聚历史,“情”操陶冶
运用网络能够拓宽教育渠道,强化渗透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我们可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最可爱的人》一课上,我让学生观看了电影《打击侵略者》中“潜伏战”的片段——茫茫硝烟,熊熊烈火中,邱少云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了。在他身后不远处就有一条小溪,如果他就势一滚,身上的火就能被扑灭。然而这样一来就会暴露潜伏目标,导致整个战役失败。为了保护其他战友的安全,为了保证整个战役的胜利,只见他紧握双拳,咬紧牙关,趴在草丛中一动不动……有的学生看完电影片段后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在这种情境下施教,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净化了心灵。
二、“网”聚历史与“情”系教学的不和谐之音
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课件成为历史网络教学的重头戏,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1.“恶搞”的课件和夸张的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显然丰富许多。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声音效果,在课件中设置大量的配音。如在习题出现答案时,配以唐老鸭似的怪声怪调“哦!耶!你真聪明。”引得学生一片哄笑,纷纷跟着学腔拿调,对教师的讲解充耳不闻了。
2.“疯狂”的课件和紧张的情境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高科技”,如用Flash或Authorware制作课件时,设置许多超链接。可一上起课来,教师由于紧张或不熟练,按错链接按钮,使所讲内容与呈现出的图片风马牛不相及。学生看得一头雾水,教师手忙脚乱。在如此紧张的情境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3.“流水”的课件和尴尬的情境
有些教师平时不学习电脑知识,临到公开课才急急忙忙地找计算机老师帮忙。为怕操作失误,所用课件往往设计成序列式结构,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的课便成了“流水课”,一旦学生的思路稍有“出轨”,提出了教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尴尬的情境便会出现。
4.“虚设”的课件和麻木的情境
有的课件制作简单,总共三四张幻灯片,图片、文字都是书上原有的,并没有经过教师的归纳和综合,纯粹是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之用。这种课件纯粹是为赶时髦,发挥不出信息技术的优势。
5.“臃肿”的课件和忙乱的情境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音像资料多,课件就能生动,就能吸引学生。于是乎,对于搜索到的图片、历史录像等,不管与教材是否有联系,不顾对突破重点、难点有无裨益,也没有经过任何删减、组合、加工,一股脑儿搬来,使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教师俨然成了放映员。有的教师还喜欢在课件中插入会动的图片和夸张的声响,如旋转的图标、闪动的卡通图案、轰隆的雷声、刺耳的刹车声等。一节课下来,学生满脑子混乱之音。还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长越有分量,于是大篇幅添加长篇史料、大段答案,以至于将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一一添到课件里去,使课件显得冗长、僵化。学生看得疲劳、听得被动。
之所以出现以上的不和谐之音,是由于教师还没能够真正熟练地掌握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手段,没有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而仅仅把网络辅助教学作为时髦的装饰品。
要使课件真正发挥创设情境的辅助作用,我认为应严格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辅助性原则。尽管课件有着强大的优势,但归根到底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流水”的课件实质上曲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演变成以“电脑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必须坚持课件的辅助性原则。这是课件成功的首要条件。教师可以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以及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的播放能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这样才能使课件成为教学的好助手。
二是不可替代性原则。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恶搞”、“虚设”的课件都违背了不可替代原则。网络资源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应把图片、录像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并非面面俱到。一句话,我们只要把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表述清楚就可以了。
三是易用性原则。为避免“疯狂”课件的出现,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尽量做到简捷、灵便,适合教师和学生控制。如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和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设置好教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便于课件操作的前翻、后翻、跳跃。对于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的课件,要对输入的练习做及时应答,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和训练难度。对于演示型课件,最好可以根据现场教学情况改变演示进程。
四是简要性原则。针对“臃肿”的课件,我们提倡课件内容要精炼、扼要、重点突出。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过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干扰信息。色彩的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等细节,也要符合学生的视觉美感,保证学生学习时能一目了然。
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我们首先要熟练利用网络资源并掌握课件制作的技巧,平时要多收集相关教学素材,建立自己的课件素材库。同时,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使用更方便、结构更合理、学生更喜欢、效果更理想的优质课件,使我们的网络教学资源与历史教学情境创设能够迸发出更多的和谐之音。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伊敏河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