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共同体”一词成为学界各个领域的热议语汇。在国际基础教育界,课堂教学共同体成为当代中小学探讨的新话题。教师与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核心和关键,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奥尔夫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不但成为课堂教学创新的途径,同时更有利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词]教学共同体;奥尔夫乐器;小学音乐;构建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0-0070-02
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时期。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与探索后,如今的音乐教育已然呈现出多元化、多维、多样化的教育现状。作为音乐基础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成为现当代音乐改革与创新的根据地。而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又成为这一“根据地”改革与创新的核心理念。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构建的意义
就目前学界的已有研究来看,“教学共同体”一般是指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团体,彼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1]师生都以个体的身份共同参与,平等协商,合作交流,他们有不断学习和完善自身、超越自我的共同愿景,他们强调共同学习、自主管理,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共享,最终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的团队关系。教学共同体发展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情境是教师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课堂,发展的指向是解决师生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最终目标是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2]把课堂理解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其本质是在批判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新型課堂教学生活世界,[3]在教学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共同的学习愿景,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角色,带着一种认同、归属心理积极负责地参与和体验共同体的学习生活。所以,每个成员的思想、意志、观念都要经历个体内化、社会认同等过程,并逐步形成群体的共同文化价值。
在本文中,笔者对教学共同体的论述着力点偏向师生之间建立的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师生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教学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边探讨边学习,达到共同成长的学习群体。这种学习群体以课堂为环境,以协商、对话为特征,以合作为形式。事实上,这样的学习群体就是我们一直所追寻的理想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生成,智慧碰撞,情趣横生,心灵融合,共同发展的课堂。为了更清楚地表明本文的立场,笔者在教学共同体前加了“课堂”二字,形成核心概念“课堂教学共同体”。本文主要探讨的对象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无论从学科方向还是教育层级上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专业、专门性,在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案例的基础,以点及面展开初步的探索。
二、奥尔夫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构建中的实践
奥尔夫乐器的使用在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已属常见现象,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奥尔夫乐器以训练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演奏能力以及增加课堂互动氛围。目前学界关于奥尔夫乐器在音乐课堂教学运用的研究渐有出现,多以讨论教学手段、使用方法、运用效果等方面为主。以下笔者将从课堂教学共同体为出发点,通过对小学音乐实践教学案例的阐述与分析,探索奥尔夫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构建中的实践运用。
(一)案例一
教学曲目:《爱唱什么歌》(选自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奥尔夫乐器的选用:蛙鸣筒、响板
运用方式:(1)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老师在《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背景下,加入蛙鸣筒的伴奏,带领学生律动走进教室。当学生坐好之后,老师询问刚刚的乐器是模仿了夏日池塘边什么小动物的叫声,由此引导并向学生介绍蛙鸣筒。(2)在学生学唱完《爱唱什么歌》后,老师指导学生以蛙鸣筒作为伴奏乐器,设置 XX|00|,让学生尝试边唱边奏,与老师合作唱奏。(3)为丰富伴奏的节奏型,老师又安排部分学生选择响板进行演奏,设置 00|XXX|从而形成师生、生生集体合作唱奏的形式。
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在该课中,学生初识蛙鸣筒,老师首先让蛙鸣筒以一特别的形式出现,并带领生猜测乐器名字,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这一奥尔夫乐器的兴趣。而最后,蛙鸣筒与响板的结合,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该歌曲的表现能力,更是培养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的重要手段。
(二)案例二
教学曲目:《法国号》(选自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奥尔夫乐器的选用:三角铁、沙锤
运用方式:(1)在该课的导入部分,老师先邀请了学生观看音乐厅中的圆舞曲节目,随后带领学生回忆圆舞曲的特点,带领生伴随着《法国号》的伴奏律动走三拍子强弱弱的舞步。(2)在学生学会演唱这首歌曲之后,老师知道学生在演唱中加入节奏为 X-- |的三角铁和0XX|的沙锤,以两种不同的节奏型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对歌曲的学唱与表现。
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根据乐曲节拍的特点,笔者设计了先通过走三拍子的舞步感受乐曲的强弱规律。这为该课之后加入三角铁和沙锤两件奥尔夫乐器进行合作伴奏的环节奠定了基础,也为歌曲最后三个组别——歌唱组、乐器伴奏组、律动组的歌表演提供了保障。此外,三角铁和沙锤从演奏方式和音色效果上皆属于两类不同的奥尔夫乐器,同时加入两种或以上的乐器,有助于更好地完善学生对音乐课堂奥尔夫乐器的使用理念,达成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愿景。
(三)案例三
教学曲目:《赶花会》(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奥尔夫乐器的选用:双响筒、碰铃
运用方式:为了加深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在乐曲引子之后的第一段音乐中,加入双响筒和碰铃这两件乐器进行合作伴奏。根据旋律中节奏和节拍的特点,老师带领学生运用双响筒演奏 XX|XX|XXXX :||的节奏以及运用碰铃演奏X-|X- |X- |X- | XXX ||的节奏,以此来完成该乐段的乐器合作伴奏。
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构建:该乐曲为民乐合奏曲,它是三年级下学期中的一首欣赏课。根据该歌曲的结构和速度情绪上的特点,笔者把该歌曲分为寂静清晨、快乐出发、热闹花会以及不舍暮归四个部分进行聆听。虽然是欣赏课,但是在欣赏过程中亦可加入奥尔夫乐器的伴奏。笔者选用的双响筒和碰铃虽同属于奥尔夫乐器中的无音高打击类乐器,但这两个乐器在音色上有着较明显的差别。因此,这样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有新的感知。在欣赏课中,运用奥尔夫乐器进行伴奏,能促进学生对乐曲段落的感受和记忆,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和乐器演奏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区别于歌唱课中师生、生生共同演唱、配合演奏来完成教学过程的模式,在欣赏课中的乐器演奏,会让学生产生新的身份认知。在和音乐配合演奏的同时,学生可以产生一种归属心理,由此构建出以学生为本位的别样音乐课堂教学。
结语
在当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尤其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乐器被广泛运用。无论是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抑或是无固定音高的乐器,都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法。奥尔夫乐器一方面便于携带,另一方面其演奏方式也较为简单,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及时掌握。同时,由于奥尔夫乐器操作的便捷,让授课教师能更充分地指导和带动学生进行师生合作演奏或同学之间协作演奏,这就在无形之中逐渐构建起了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使整个课堂实践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注释:
[1]周慕华.翻转课堂在初中课堂的应用研究——以山东省昌乐一中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8:37.
[2]王彦明.论教学习惯[D].南京师范大学,2012:104.
[3]周慕华.翻转课堂在初中课堂的应用研究——以山东省昌乐一中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8:38.
(责任编辑:刘露心)
[关键词]教学共同体;奥尔夫乐器;小学音乐;构建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0-0070-02
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时期。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与探索后,如今的音乐教育已然呈现出多元化、多维、多样化的教育现状。作为音乐基础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成为现当代音乐改革与创新的根据地。而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又成为这一“根据地”改革与创新的核心理念。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构建的意义
就目前学界的已有研究来看,“教学共同体”一般是指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团体,彼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1]师生都以个体的身份共同参与,平等协商,合作交流,他们有不断学习和完善自身、超越自我的共同愿景,他们强调共同学习、自主管理,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共享,最终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的团队关系。教学共同体发展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情境是教师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课堂,发展的指向是解决师生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最终目标是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2]把课堂理解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其本质是在批判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新型課堂教学生活世界,[3]在教学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共同的学习愿景,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角色,带着一种认同、归属心理积极负责地参与和体验共同体的学习生活。所以,每个成员的思想、意志、观念都要经历个体内化、社会认同等过程,并逐步形成群体的共同文化价值。
在本文中,笔者对教学共同体的论述着力点偏向师生之间建立的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师生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教学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边探讨边学习,达到共同成长的学习群体。这种学习群体以课堂为环境,以协商、对话为特征,以合作为形式。事实上,这样的学习群体就是我们一直所追寻的理想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生成,智慧碰撞,情趣横生,心灵融合,共同发展的课堂。为了更清楚地表明本文的立场,笔者在教学共同体前加了“课堂”二字,形成核心概念“课堂教学共同体”。本文主要探讨的对象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无论从学科方向还是教育层级上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专业、专门性,在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案例的基础,以点及面展开初步的探索。
二、奥尔夫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构建中的实践
奥尔夫乐器的使用在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已属常见现象,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奥尔夫乐器以训练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演奏能力以及增加课堂互动氛围。目前学界关于奥尔夫乐器在音乐课堂教学运用的研究渐有出现,多以讨论教学手段、使用方法、运用效果等方面为主。以下笔者将从课堂教学共同体为出发点,通过对小学音乐实践教学案例的阐述与分析,探索奥尔夫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构建中的实践运用。
(一)案例一
教学曲目:《爱唱什么歌》(选自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奥尔夫乐器的选用:蛙鸣筒、响板
运用方式:(1)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老师在《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背景下,加入蛙鸣筒的伴奏,带领学生律动走进教室。当学生坐好之后,老师询问刚刚的乐器是模仿了夏日池塘边什么小动物的叫声,由此引导并向学生介绍蛙鸣筒。(2)在学生学唱完《爱唱什么歌》后,老师指导学生以蛙鸣筒作为伴奏乐器,设置 XX|00|,让学生尝试边唱边奏,与老师合作唱奏。(3)为丰富伴奏的节奏型,老师又安排部分学生选择响板进行演奏,设置 00|XXX|从而形成师生、生生集体合作唱奏的形式。
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在该课中,学生初识蛙鸣筒,老师首先让蛙鸣筒以一特别的形式出现,并带领生猜测乐器名字,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这一奥尔夫乐器的兴趣。而最后,蛙鸣筒与响板的结合,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该歌曲的表现能力,更是培养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的重要手段。
(二)案例二
教学曲目:《法国号》(选自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奥尔夫乐器的选用:三角铁、沙锤
运用方式:(1)在该课的导入部分,老师先邀请了学生观看音乐厅中的圆舞曲节目,随后带领学生回忆圆舞曲的特点,带领生伴随着《法国号》的伴奏律动走三拍子强弱弱的舞步。(2)在学生学会演唱这首歌曲之后,老师知道学生在演唱中加入节奏为 X-- |的三角铁和0XX|的沙锤,以两种不同的节奏型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对歌曲的学唱与表现。
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根据乐曲节拍的特点,笔者设计了先通过走三拍子的舞步感受乐曲的强弱规律。这为该课之后加入三角铁和沙锤两件奥尔夫乐器进行合作伴奏的环节奠定了基础,也为歌曲最后三个组别——歌唱组、乐器伴奏组、律动组的歌表演提供了保障。此外,三角铁和沙锤从演奏方式和音色效果上皆属于两类不同的奥尔夫乐器,同时加入两种或以上的乐器,有助于更好地完善学生对音乐课堂奥尔夫乐器的使用理念,达成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愿景。
(三)案例三
教学曲目:《赶花会》(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奥尔夫乐器的选用:双响筒、碰铃
运用方式:为了加深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在乐曲引子之后的第一段音乐中,加入双响筒和碰铃这两件乐器进行合作伴奏。根据旋律中节奏和节拍的特点,老师带领学生运用双响筒演奏 XX|XX|XXXX :||的节奏以及运用碰铃演奏X-|X- |X- |X- | XXX ||的节奏,以此来完成该乐段的乐器合作伴奏。
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构建:该乐曲为民乐合奏曲,它是三年级下学期中的一首欣赏课。根据该歌曲的结构和速度情绪上的特点,笔者把该歌曲分为寂静清晨、快乐出发、热闹花会以及不舍暮归四个部分进行聆听。虽然是欣赏课,但是在欣赏过程中亦可加入奥尔夫乐器的伴奏。笔者选用的双响筒和碰铃虽同属于奥尔夫乐器中的无音高打击类乐器,但这两个乐器在音色上有着较明显的差别。因此,这样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有新的感知。在欣赏课中,运用奥尔夫乐器进行伴奏,能促进学生对乐曲段落的感受和记忆,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和乐器演奏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区别于歌唱课中师生、生生共同演唱、配合演奏来完成教学过程的模式,在欣赏课中的乐器演奏,会让学生产生新的身份认知。在和音乐配合演奏的同时,学生可以产生一种归属心理,由此构建出以学生为本位的别样音乐课堂教学。
结语
在当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尤其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乐器被广泛运用。无论是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抑或是无固定音高的乐器,都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法。奥尔夫乐器一方面便于携带,另一方面其演奏方式也较为简单,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及时掌握。同时,由于奥尔夫乐器操作的便捷,让授课教师能更充分地指导和带动学生进行师生合作演奏或同学之间协作演奏,这就在无形之中逐渐构建起了音乐课堂教学共同体,使整个课堂实践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注释:
[1]周慕华.翻转课堂在初中课堂的应用研究——以山东省昌乐一中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8:37.
[2]王彦明.论教学习惯[D].南京师范大学,2012:104.
[3]周慕华.翻转课堂在初中课堂的应用研究——以山东省昌乐一中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8:38.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