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蛟河市新站中心校 132500)
【摘要】语文课堂中只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以读为本;创设情境;质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34-02
素质教育要求变师问生答的“一言堂”为“群言堂”,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些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引导他们学习的伙伴。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认知者,教师所组织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课程的内容,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过程这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中,学生应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以读为本,明确主体地位
读应是语文课的生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尚有这样精辟的见解,何况探索教育艺术的今人呢?但某些语文课上,教师没等学生把课文读熟便急于分析课文,以致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也颇为学生的“无动于衷”而大伤脑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教师没有把“读”—这一重要环节放在首位,忽略了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应读为先,教次之,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因此,语文课堂不能缺少琅琅书声。读,应是语文课的主旋律。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文。如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小组读、抓重点词句读、想象读等,将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积累语言与知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
二、创设情境,激活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带领学生走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同时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可根据课文类型创设情境。如《西湖的绿》、《林海》等课文,可采用旅游观光的形式组织教学,选几名学生做各景点的导游,其他学生为游客,教师可作为随行记者,在导游与游客相互提问未能圆满解答时,“记者”要发表自己的看法,适时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建议“游客”用听一听、画一画的形式感悟景物之美。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幻灯、挂图展示的画面中,导游的解说中,走进美妙的情境。渗透人文关怀的课文如《这条小鱼在乎》,可通过播放海底各种鱼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鱼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播放小鱼奄奄一息的场面,体会小鱼的挣扎与痛苦,同时提问“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条小鱼,你会想些什么?对其它小鱼说些什么?”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课文如《田忌赛马》、《曹冲称象》可设计问题情境:“如果你是××,你还有其它办法吗?”“假如你是在场的一名记者,你会采访谁?怎样采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自主学习中多给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享受到哪怕小小的成功的快乐,我们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使学生充满自尊、自信,而自尊自信能使人充满希望,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三、质疑问难,巩固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两种学习习惯
3.1乐于提问。问题是探索的核心,学生的探索活动是由问题引起的,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会使人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能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探索活动应围绕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尽量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好问,引导学生会问。如“看到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你认为我们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探索,目的明确、主体性强。
3.2敢于争辩。在探索活动中学生提出他们的问题,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看法,甚至产生激烈的争论,往往可以帮助学生透过问题现象深入问题本质。从而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学习品质。使学生最终自己解决问题。
在以上的认知活动中,教师要善待学生的提问,要真诚地鼓励学生提出意见,不管有无价值,都要报以鼓励的目光,不要挖苦、讽刺,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学生才会由不敢提问发展到敢提问、会提问,学生的主体性才得以体现。
总之,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才会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乐学,进而掌握语文这门工具。但这种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语文课堂中只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以读为本;创设情境;质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34-02
素质教育要求变师问生答的“一言堂”为“群言堂”,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些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引导他们学习的伙伴。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认知者,教师所组织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课程的内容,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过程这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中,学生应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以读为本,明确主体地位
读应是语文课的生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尚有这样精辟的见解,何况探索教育艺术的今人呢?但某些语文课上,教师没等学生把课文读熟便急于分析课文,以致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也颇为学生的“无动于衷”而大伤脑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教师没有把“读”—这一重要环节放在首位,忽略了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应读为先,教次之,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因此,语文课堂不能缺少琅琅书声。读,应是语文课的主旋律。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文。如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小组读、抓重点词句读、想象读等,将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积累语言与知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
二、创设情境,激活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带领学生走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同时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可根据课文类型创设情境。如《西湖的绿》、《林海》等课文,可采用旅游观光的形式组织教学,选几名学生做各景点的导游,其他学生为游客,教师可作为随行记者,在导游与游客相互提问未能圆满解答时,“记者”要发表自己的看法,适时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建议“游客”用听一听、画一画的形式感悟景物之美。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幻灯、挂图展示的画面中,导游的解说中,走进美妙的情境。渗透人文关怀的课文如《这条小鱼在乎》,可通过播放海底各种鱼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鱼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播放小鱼奄奄一息的场面,体会小鱼的挣扎与痛苦,同时提问“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条小鱼,你会想些什么?对其它小鱼说些什么?”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课文如《田忌赛马》、《曹冲称象》可设计问题情境:“如果你是××,你还有其它办法吗?”“假如你是在场的一名记者,你会采访谁?怎样采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自主学习中多给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享受到哪怕小小的成功的快乐,我们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使学生充满自尊、自信,而自尊自信能使人充满希望,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三、质疑问难,巩固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两种学习习惯
3.1乐于提问。问题是探索的核心,学生的探索活动是由问题引起的,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会使人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能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探索活动应围绕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尽量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好问,引导学生会问。如“看到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你认为我们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探索,目的明确、主体性强。
3.2敢于争辩。在探索活动中学生提出他们的问题,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看法,甚至产生激烈的争论,往往可以帮助学生透过问题现象深入问题本质。从而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学习品质。使学生最终自己解决问题。
在以上的认知活动中,教师要善待学生的提问,要真诚地鼓励学生提出意见,不管有无价值,都要报以鼓励的目光,不要挖苦、讽刺,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学生才会由不敢提问发展到敢提问、会提问,学生的主体性才得以体现。
总之,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才会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乐学,进而掌握语文这门工具。但这种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