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围绕实际学情出发。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粗谈如何通过科学有序的教学环节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生活化
小学科学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课程,它旨在向学生传递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使其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广阔且丰富的,并且在逐渐地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念,以及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理性思维。
一、质疑导入,激活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那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就需要从培养和激活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入手。一般地,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元的探究学习任务来将学生带入其中,从中综合有机运用讨论、交流、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来使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得到激发,进而在有趣的科学实验中探究科学现象,总结其中规律,获取科学知识。总的来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上带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逐步获取知识和技能,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活动都能够使学生有所收获,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常见的方式就是选择教材中可开展分组探究的教学内容来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植物的生长”相关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后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如“种子放在仓库里为什么不会发芽,但放进土壤里就会发芽呢?”进而引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将实验带入课堂从而展开探究实验。学生在经过自主探究实验后得出相关结论,即种子的萌发需要水、温度和空气等外界条件。整个过程看起来十分流畅,运用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并逐步地引导其跟随实验的深入完成探究,总结事物的科学发展规律,获得并且深刻理解相关知识。
二、科学合理,符合实际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对于科学探究中的种种会感到陌生,但也正因如此,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比如多引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来使学生真正感觉到科学知识是具有实际价值的,而且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懂。此外,在课堂开展探究实验时,教师也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为其分组,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教学设计的规范化需要教师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比如学生的实际需要、认知能力水平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等等。可以说,教学设计的规范化是保障小学科学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三、联系生活,促进吸收
1、情境创设
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以及有趣的教学内容,会让小学生切身体验到科学探究带来的特殊感觉,这种满足感与成就感也会自然而然地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热胀冷缩”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引导小学生对目标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从而在比较中得出其根本属性。进而引用生活化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比如修路工人在铺路时要向地缝中灌入沥青,并配合水泥地胀裂的图来让学生思考修路工人这样做的意义。接着让再通过模拟喷泉的演示实验来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直观地感受其中原理和奥妙,并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和方法。科学的使用材料,使资源服务于生活,应用于教学。再如,在“声音的传播”一课中,教师在导入课题时,就可以用最常见的物体振动来让学生感受并初步认识“声波”。接着让学生各自发表意见,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都会用到哪些传播方式来传播声音,进而结合不同介质的声音传播实验来让学生逐渐理解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其传播方式,从而在使学生明确具体实验方法的同时,产生对实验结论的探究积极性,获得相应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由此可见,只有具备明确目标和方法的教学情境才能够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也能够使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如何引导学生,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学盲目性和课堂时间的浪费。
2、课外延伸
新课改精神要求改进传统教学模式,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学情和教学内容来适当地做出改进和延伸,真正将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观察、分析、了解一些现象,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杠杆是怎样工作的”一课中,生活中有很多杠杆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并举例说明,进而从到处可见的生活现象中发現科学的身影,获取知识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即可结合演示或探究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杠杆原理及其相关作用。
科学源于生活,具有生活化气息的科学教学是能够很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一般在课堂教学过程应善于提出一些从生活中挖掘出的问题,以生活小常识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将学生引导带入到探究环节之中。
综上所述,学生始终是课堂中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情境的创设都需要基于学生本位来进行综合考量。教师也应该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探索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科学课程的目标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席茜.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优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156.
[2] 徐佩丹.以有效情境营造高中美术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 董和森.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7):54+58.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生活化
小学科学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课程,它旨在向学生传递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使其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广阔且丰富的,并且在逐渐地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念,以及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理性思维。
一、质疑导入,激活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那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就需要从培养和激活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入手。一般地,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元的探究学习任务来将学生带入其中,从中综合有机运用讨论、交流、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来使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得到激发,进而在有趣的科学实验中探究科学现象,总结其中规律,获取科学知识。总的来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上带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逐步获取知识和技能,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活动都能够使学生有所收获,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常见的方式就是选择教材中可开展分组探究的教学内容来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植物的生长”相关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后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如“种子放在仓库里为什么不会发芽,但放进土壤里就会发芽呢?”进而引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将实验带入课堂从而展开探究实验。学生在经过自主探究实验后得出相关结论,即种子的萌发需要水、温度和空气等外界条件。整个过程看起来十分流畅,运用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并逐步地引导其跟随实验的深入完成探究,总结事物的科学发展规律,获得并且深刻理解相关知识。
二、科学合理,符合实际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对于科学探究中的种种会感到陌生,但也正因如此,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比如多引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来使学生真正感觉到科学知识是具有实际价值的,而且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懂。此外,在课堂开展探究实验时,教师也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为其分组,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教学设计的规范化需要教师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比如学生的实际需要、认知能力水平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等等。可以说,教学设计的规范化是保障小学科学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三、联系生活,促进吸收
1、情境创设
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以及有趣的教学内容,会让小学生切身体验到科学探究带来的特殊感觉,这种满足感与成就感也会自然而然地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热胀冷缩”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引导小学生对目标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从而在比较中得出其根本属性。进而引用生活化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比如修路工人在铺路时要向地缝中灌入沥青,并配合水泥地胀裂的图来让学生思考修路工人这样做的意义。接着让再通过模拟喷泉的演示实验来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直观地感受其中原理和奥妙,并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和方法。科学的使用材料,使资源服务于生活,应用于教学。再如,在“声音的传播”一课中,教师在导入课题时,就可以用最常见的物体振动来让学生感受并初步认识“声波”。接着让学生各自发表意见,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都会用到哪些传播方式来传播声音,进而结合不同介质的声音传播实验来让学生逐渐理解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其传播方式,从而在使学生明确具体实验方法的同时,产生对实验结论的探究积极性,获得相应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由此可见,只有具备明确目标和方法的教学情境才能够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也能够使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如何引导学生,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学盲目性和课堂时间的浪费。
2、课外延伸
新课改精神要求改进传统教学模式,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学情和教学内容来适当地做出改进和延伸,真正将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观察、分析、了解一些现象,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杠杆是怎样工作的”一课中,生活中有很多杠杆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并举例说明,进而从到处可见的生活现象中发現科学的身影,获取知识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即可结合演示或探究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杠杆原理及其相关作用。
科学源于生活,具有生活化气息的科学教学是能够很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一般在课堂教学过程应善于提出一些从生活中挖掘出的问题,以生活小常识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将学生引导带入到探究环节之中。
综上所述,学生始终是课堂中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情境的创设都需要基于学生本位来进行综合考量。教师也应该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探索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科学课程的目标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席茜.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优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156.
[2] 徐佩丹.以有效情境营造高中美术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 董和森.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7):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