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理论视域下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意义建构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城市形象宣传片如何完成意义建构进而达到预期宣传目的,成为城市管理者以及相关学者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运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试图对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前提、基础、方式及结果等做出分析。
  关键词:“镜像”理论 形象宣传片 意义建构
  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意识到,挖掘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城市元素,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形象,将有助于扩大城市的国内影响力,增强城市的全球竞争力。诸多城市投入巨资制作和播出城市形象宣传片,上海、成都、广州、苏州、长春等城市的形象宣传片甚至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
  与城市形象宣传片制播现状火热的局面相比,我国关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研究领域则相对狭隘,研究热点大多集中于城市形象传播特点、城市形象宣传片制作现状及提升策略等方面,对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含义,以及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前提、基础、表达方式、生产结果等方面,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总结。笔者运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试图对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前提、基础、方式及结果等做出分析。相比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镜像”理论分析城市形象的意义建构问题,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也加大了研究的深度。

一、从“镜像”理论看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含义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认为:“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举步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地将镜中影像归属于自己。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以后在与他人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再以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在普遍性中的主体功能。”从拉康的上述描述中,他认为个体通过镜像进行自我认知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阶段是通过“镜子”这个媒介看到镜子中被割裂开来的自我,此时镜子中呈现出来的图景不能被人所认知,通常被人们想象为另一种符号,此时,人们对镜子中呈现图景的想象意义逐渐上升为由符号构成的象征意义;第二阶段是通过他者的介入,人们在对他者的认同中进行自我认同;第三阶段则进行了符号语言学转向,认为无意识是他者的语言。拉康的镜像理论,不仅解释了自我认知实现的过程,也说明了“他者”对“自我”认同产生的重要作用,“他者理论”由此成为拉康“镜像”理论的关键。
  受拉康“镜像”理论的启发,笔者认为,城市形象宣传片呈现出来的“影像”,如同人们照镜子时对“镜中我”产生“幻像”一样,亦在主体和他者之间充当着介质的作用。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观看城市形象宣传片呈现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片段式的想象图景,逐渐上升为具有符号意味的象征图景,接着通过话语以及对他人的认识,再形成象征符号当中的“理想我”。城市形象宣传片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影像,实际上充满着强烈的隐喻色彩,不仅作用于人们的精神和意识,而且作用于人们的内心情感与自我意识。

二、从“镜像”理论看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意义建构


  城市形象宣传片以一种人们熟知的影像方式进行传播,但其呈现出来的“镜像”,实质则在于建构与生成意义,然后再将意义转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从这个层面上讲,城市形象宣传片呈现出来的影像,其意义和作用是帮助人们认知城市、认知自我以及所处的社会整体。由此,城市形象宣传片亦是再现社会主体的一种特殊机制。拉康“镜像”理论分析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过程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
  1.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前提。城市形象宣传片以城市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大多数城市形象宣传片在拍摄制作及内容设置上,均参照电视纪录片的思路进行创作,即以展示城市风土人情为主,进而建构出城市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由此可见,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前提,是城市形象要兼备有形内容和无形内容两个方面。
  城市形象的有形内容,主要是指城市的地形地貌、城市布局、特色建筑等。例如,当人们在宣传片里见到“三潭印月”“雷峰塔”“灵隐寺”时,即会想到“人间天堂”杭州;在宣传片里见到“武侯祠”“杜甫草堂”时,即会想到“锦官城”成都。正是通过这些有形、有声、有色的城市“镜像”,人们才会在视觉上对该城市产生良好印象。城市形象的无形内容,主要是指那些能够被公众感知,但是不具有视觉特征的城市经济特点、文化特点、行政特点等。城市形象的无形内容,无法通过图形、图像等“镜头语言”进行概括,例如,政治中心北京、经济中心上海,这些无形内容需要公众亲身去感受,或者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描述。
  城市形象的有形内容和无形内容,是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前提。凭借城市形象具备的有形内容和无形内容,宣传片才能进行意义上的建构,而其生产出来的意义又不断强化城市形象在广大受众心目中的印象,循环反复之中使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形成独特价值和意义。
  2.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基础。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基础,主要源自潜藏于社会每个个体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人们在接收外界信息时,除了个人意愿和意识方面的选择外,还有一个不为人觉察的、潜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重要因素——“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法觉察、无法意识的,是如同“根”一般存在的。



  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城市形象宣传片建构着城市的象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意义建构,是一种建立在认知真实基础之上的意象真实。例如,2019年2月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电子屏滚动播出的兰州形象宣传片,将一些重要的城市元素——从三台阁到中山桥,从黄河母亲雕像再到会展中心,排列在黄河两岸,充分展现其“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风采。值得注意的是,兰州形象宣传片中出现的“黄河母亲”雕像,作为一种“符号”唤醒了广大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并引发他们的共情、共鸣与共识,这是因为透过“黄河母亲”雕像,炎黄子孙足以窥见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灿烂辉煌历史,得以與“黄河母亲”产生血肉相连的关系。兰州形象宣传片在向世界展示兰州独特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激活了广大华人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形成了“家国情怀”共识,从而完成了该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基础,影响和改变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   3.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表达的方式。城市形象宣传片主要通过“镜头语言”来进行意义的表达和传递。“镜头语言”主要包括景别、画面运动,以及蒙太奇等,它通过呈现的方式直接展现在人们面前,具有鲜明辨识度与强烈感染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镜头语言”与文字的社会功能一样,通过隐匿的修辞表达形成符号,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上海印象》这部城市形象宣传片,运用Flash动画,再现老上海的喧闹繁华以及新上海的现代时尚。该片主要講述一根火柴借助Flash动画幻化为人,带领观众在新、旧上海之间进行“时空穿越”,该片构思巧妙,让人印象深刻。借助于Flash动画,《上海印象》运用系列“镜头语言”,展示上海这座城市的完美形象以及浪漫主义色彩,达到了宣传目的。《上海印象》这部城市形象宣传片虽然来源于日常生活,但是它建构出来的城市形象却勾勒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在新、旧社会中的不同“镜像”,改变了人们对新旧上海的刻板看法与认知,继而对社会现实产生一定的影响。
  4.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生产的结果。城市形象宣传片通过生产“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并力图将人们对“镜像”的认知转变成对社会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主要依赖于城市形象宣传片呈现出来的影像,并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我意识与行为,形成对城市形象的信仰真实。例如,2020年1月在北京站前广场和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同步播出的珠海形象宣传片,展示了港珠澳大桥、中国航展、“珠海一号”卫星等代表珠海形象的元素,塑造出珠海作为湾区门户枢纽的全新形象,吸引了全球目光关注这座城市,珠海也在与世界的互动与交流中,不断获取“他者”对这座城市的认知。通过这种不间断的“互构”和“重构”,珠海被赋予具有象征性的全新意义,也助推广大公众对这座城市形成新的认知和判断。也就是说,珠海形象宣传片呈现出来的“镜像”不断强化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和想象,最终使珠海作为湾区门户枢纽的全新形象为人们所接受,在人们的精神层面变为深入骨髓的信仰并成为精神上的真实时,珠海形象宣传片便完成了其对社会意义的建构。


三、结语


  在城市形象宣传内容、形式和渠道都极为丰富的今天,如何以美感抓住公众眼球,同时完成意义建构进而达到预期宣传目的,关系到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成败。
  英国社会学教授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意义永远不会最终确定,而是始终受制于变动,既在一个文化语境与另一个文化语境之间变动,也在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之间变动。”这就是说,城市形象日新月异、风云变幻,其宣传片的意义建构也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当一些城市元素逐渐落伍,不再适宜作为现代都市元素出现在城市形象宣传片时,制作人亟待选用最新城市元素,重新完成城市形象的意义建构,展现这座城市的靓丽风采。综上所述,根据时代的斗转星移、城市的千变万化,城市形象宣传片也要时俱进,不断赋予城市形象以全新的定位和内涵,并围绕城市的新定位、新内涵,精心选取那些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最新元素,完成其意义建构过程,使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城市形象宣传片主导的各种象征意义。
  作者系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黑龙江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9XWB07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法]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2][瑞]卡尔·荣格.荣格作品集[M].张月,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3][瑞]卡尔·荣格.荣格文集[M].王永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4][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编辑:孙航】
其他文献
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于2013年10月,由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报业集团之一。2020年5月,上海报业集团与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建设迈出新步伐。  集团组建以来,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率先实现传统主流媒体转战互联网主阵地。经过8年发展,集团已从一家以报刊为主的传统报业集团,转变为新媒体占据半壁江山的全媒体集团。数字呈现
期刊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移动终端的普及,把短视频推向了传播的新风口。区块链技术基于去中心化的内容存证与时间戳技术下的版权追溯,在原创交易市场、Token式认证、激励机制赋权用户新动能、智能合约实现短视频权属实时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区块链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到短视频版权保护领域,对推动短视频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区块链 短视频 智能运行 版权保护  短视频行业发展到今天,影像
摘要:面对极端天气引发重大灾情这一突发应急事件,河南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启动防汛救灾应急报道机制,积极履行媒体职责使命,创新融媒体应急报道实践,真实地记录河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汛救灾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再现了凝聚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洪魔的动人场景。河南广电的防汛救灾融媒报道,彰显了媒体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更为媒体深度融合形势下如何创新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进行了有益
摘要:近年来,传媒集团作为媒体融合转型的核心主体,在融合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分化”局面,一方面是实力雄厚的传媒集团成为行业引领者,如上海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另一方面是普通传媒集团受制于资金、人才、技术等,融合转型效果不佳,形成了梯队性的割裂。因此,有必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推动国内传媒业融合发展的整体升级,充分释放行业改革的内部效能。  关键词:报业集团 深度融合
2021年是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个年头。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应该说,打造新型傳播平台是建成新型主流媒体的关键,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招”。  2017年10月,河北省为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在原长城网和河北经济日报社的基础上,整合成立了省内第一家以互联网为主体传播形态的新闻单位,是省属事业一类国有文化企业。
期刊
摘要:新时代,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已经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方向。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要想实现突破,就必须及时调整策略,在明确传播重心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传播路径,这是确保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时代性、常态性与长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文化 海外传播 传播重心 传播路径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的不断增加,其海外传播的效果与日俱增,仅在2019年,中国的文学
摘要:《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机关报,在其办刊的五年中一直都是我党进行舆论宣传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向群众宣传了我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治主张,而且在鼓舞民心、凝心聚气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对《向导》周报的编辑和宣传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向导》周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与其编辑及宣传策略是分不开的,值得我国当代媒体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向导》 党报党刊
摘要:《觉醒年代》是近年来我国重大题材剧的突破,实现了歷史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创作层面实现了“破圈”,在受众层面也成功“出圈”。该剧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指导下开展现实主义创作,追求人物鲜活、内容务实、模式创新和美学升华,实现了多维度的突破转向。总结该剧的成功经验,对于重大题材剧如何触动受众心弦,全面增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传播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觉醒年代》 重大题材剧
摘要:“第六声”(Sixth Tone)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澎湃新闻推出的一款外宣新媒体产品,通过国际化团队运营,在全球化语境及国际传播场域聚焦中国普通人的日常,运用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等传播渠道,引导国际社会以平和的眼光关注现代化进程下的中国发展。这种“小而美”的中国表达传播策略,不仅区别于新华社、人民网等常用的宏观叙事,也有别于BBC、CNN等西方媒体先入为主的刻板报道,为我国媒体的对外宣传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