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从巷口回视巷内,复叠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闾里相约,故盛其灯,更于其地斗狮子灯,鼓吹弹唱,旋放烟火,挤挤杂杂。小街曲巷有空地,则跳大头和尚,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团簇看之”。如此热闹非凡的场景,可见灯笼的巨大魅力。
灯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庙宇厅堂处处可见,人们往往在逢年过节之时,悬挂灯笼以寓意“幸福吉祥”。上文中所写的元宵观灯,亦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汉唐,至今广为流行。而写出这繁华景象的便是文学家张岱。
张岱出生在晚明绍兴官宦之家,从小便锦衣玉食。青少年时虽沾染纨绔子弟豪奢享乐的习气,却因生于书香之家从小习文弄墨饱读诗书,虽玩物而未丧志。所有玩物之中,他最喜欢的便是灯笼。
张岱一族住在绍兴,绍兴人几乎生来就会品赏灯笼,盖因此地富庶繁荣,住起来舒适惬意,多能工巧匠,亦不乏识货之人。元宵赏灯之时,年幼的张岱便骑在老仆肩上观灯赏灯。灯笼给儿时的张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自小就对灯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张岱既然喜欢灯笼,自然也会寻访造灯的巧匠。张岱找到一位福建的雕佛师傅。这位师傅雕工极细,抚台曾请他造灯十架,耗时两年才完成。可惜灯还没造成,抚台就已辞世。当地一名李姓官员也是绍兴人,将灯藏在木椟中,带回绍兴。十余年后,李某知张岱好灯,便把灯送给张岱。张岱不愿无端受礼,当场就以50两白银酬谢李某。50两不是个小数目,但是张岱认为这还不及其真正价值的十分之一。在张岱心中,这十架灯成为他收藏的压箱宝。
其他巧匠的作品也充实了张岱的收藏。绍兴匠人夏耳金擅长剪彩为花,再罩以冰纱,张岱大叹巧夺天工,“有烟笼芍药之致”。夏耳金还会用粗铁丝界画规矩,画出各种奇绝图案,再罩以四川锦幔。每年酬神,夏耳金一定会造灯一盏,等到庆典结束,常常以张岱所出的“善价”卖给他。张岱还向南京巧匠赵士元购灯。赵士元精于造夹纱屏与灯带,当地匠人无人能及。张岱的收藏品日丰,他亦发现家中有一小厮很会保养灯,“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故灯日富”。
爱灯笼的张岱不仅自己收藏灯笼、品赏灯笼,还创办龙山灯展,出其所有,为众人共赏,且年年皆有新意。而在灯展中,更是敲锣打鼓演元剧燃烟花为灯展助兴。他不追求灯多,但十分注重灯的亮度,每次放灯之时必用“如椽大烛”,照得夜市如同白昼。以致人们夸赞灯事之胜,一定会说是他的灯展。
作为文学家的张岱,不仅把对灯笼的喜爱带到生活当中,更是让灯笼走入了文学殿堂。《陶庵梦忆》中多次写到灯展的盛况,如上文的绍兴灯景,以及龙山的放灯、兖州的烟火张灯等等。就拿放灯而言,“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而山上更是“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可见灯会之盛况,更可见张岱的文学造诣之高和对灯笼的喜爱之深。
国破家亡之后,张岱披发入山,与断琴残书相伴,写出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追忆年华的散文佳作。而他最爱的灯笼,在他失意困顿的暮年,一定无数次点亮他心中的梦。
灯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庙宇厅堂处处可见,人们往往在逢年过节之时,悬挂灯笼以寓意“幸福吉祥”。上文中所写的元宵观灯,亦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汉唐,至今广为流行。而写出这繁华景象的便是文学家张岱。
张岱出生在晚明绍兴官宦之家,从小便锦衣玉食。青少年时虽沾染纨绔子弟豪奢享乐的习气,却因生于书香之家从小习文弄墨饱读诗书,虽玩物而未丧志。所有玩物之中,他最喜欢的便是灯笼。
张岱一族住在绍兴,绍兴人几乎生来就会品赏灯笼,盖因此地富庶繁荣,住起来舒适惬意,多能工巧匠,亦不乏识货之人。元宵赏灯之时,年幼的张岱便骑在老仆肩上观灯赏灯。灯笼给儿时的张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自小就对灯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张岱既然喜欢灯笼,自然也会寻访造灯的巧匠。张岱找到一位福建的雕佛师傅。这位师傅雕工极细,抚台曾请他造灯十架,耗时两年才完成。可惜灯还没造成,抚台就已辞世。当地一名李姓官员也是绍兴人,将灯藏在木椟中,带回绍兴。十余年后,李某知张岱好灯,便把灯送给张岱。张岱不愿无端受礼,当场就以50两白银酬谢李某。50两不是个小数目,但是张岱认为这还不及其真正价值的十分之一。在张岱心中,这十架灯成为他收藏的压箱宝。
其他巧匠的作品也充实了张岱的收藏。绍兴匠人夏耳金擅长剪彩为花,再罩以冰纱,张岱大叹巧夺天工,“有烟笼芍药之致”。夏耳金还会用粗铁丝界画规矩,画出各种奇绝图案,再罩以四川锦幔。每年酬神,夏耳金一定会造灯一盏,等到庆典结束,常常以张岱所出的“善价”卖给他。张岱还向南京巧匠赵士元购灯。赵士元精于造夹纱屏与灯带,当地匠人无人能及。张岱的收藏品日丰,他亦发现家中有一小厮很会保养灯,“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故灯日富”。
爱灯笼的张岱不仅自己收藏灯笼、品赏灯笼,还创办龙山灯展,出其所有,为众人共赏,且年年皆有新意。而在灯展中,更是敲锣打鼓演元剧燃烟花为灯展助兴。他不追求灯多,但十分注重灯的亮度,每次放灯之时必用“如椽大烛”,照得夜市如同白昼。以致人们夸赞灯事之胜,一定会说是他的灯展。
作为文学家的张岱,不仅把对灯笼的喜爱带到生活当中,更是让灯笼走入了文学殿堂。《陶庵梦忆》中多次写到灯展的盛况,如上文的绍兴灯景,以及龙山的放灯、兖州的烟火张灯等等。就拿放灯而言,“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而山上更是“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可见灯会之盛况,更可见张岱的文学造诣之高和对灯笼的喜爱之深。
国破家亡之后,张岱披发入山,与断琴残书相伴,写出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追忆年华的散文佳作。而他最爱的灯笼,在他失意困顿的暮年,一定无数次点亮他心中的梦。